- 相关推荐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思考研究
一、农民收入情况
自2017年以来,全区以“富民强区、跨越发展”为主线,加大富民工程的实施力度,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全区实现农民纯收入4649元,其中:来自一产有1490元,来自二产有1459元,来自三产有1700元,分别占32%、31.3%、36.7%。2002年比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862元,增幅达18.5%。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情况看,工资性收入达2543元,占人均纯收入54.9%,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近几年我区实现农民增收的举措
1、加速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我区坚持扶优扶强和带动农户的原则,围绕优质米油、优质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和苗木花卉、以养殖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等4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列为省、市、区的12家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6.l亿元,同比增长3
0.4%,光明乳业等6家企业实现销售超亿元,金陵优质米等6家企业实现销售超千万元,带动农户12万户,全区奶牛养殖达1.28万头,两年来新增近1万头。10大规模特色基地建设面积达19.2万亩,其中宁丹路苗木基地被列入市苗木产业带。“绿色江宁”
工程全面实施,麒麟九香河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工程,江宁、铜井及沿江洲地1.05万亩意杨生态林基地,沪宁路、机场路、宁丹路、宁马路绿色通道工程和陶吴、横溪万亩优质观赏及园林绿化苗木基地等七项重点工程均通过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截止2011年底,全区林业覆盖率达25%,全区的蔬菜产业形成了如麒麟、横溪的叶菜基地;横溪、陶吴、东善桥等镇的特色瓜果基地和香椿、草莓生产基地,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保健营养品食用菌也在全区迅速发展。2011年底,全区蔬菜瓜果设施栽培已达15700亩,食用菌发展近20万平方米。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净增收3亿多元,农民人均增收达587元。
2、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开发区、科学园等几大园区和各镇工业园的带动和辐射,引导农民走出家门,打工创业。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措施来加快农村劳力的转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明确农村劳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农民的重要手段。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配备专职人员,形成以区镇劳务为主体的两级组织网络。三是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网络一体化,为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四是建立培训基地,采取“以需定培、以培供需”相结合的做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加快城市化步伐和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带镇村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载体。通过以上五种途径,我区劳动力转移总量19.7万人,占全区劳力的59%,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2.2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6.4万人,
从事其它行业1.1万人。农民从打工中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人均达2543元。
3、加快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转化,促进农民增收 从1999年以来,我区一直把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快推进,采取兴村与富民相结合,立足当前与考虑长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等办法,陆续开展了三批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工作。1999年5月份全区选择了44个村,开展了“关于提高小康质量、结对定向帮扶工作”。其中区重点帮扶22个村,镇自行帮扶22个村。区帮扶的22个村通过项目筛选审定后,每个村安排有经济实力的部门结对挂钩,帮扶期限为2年。对帮扶项目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以村投入为主,部门投入为辅,同时区里安排专项帮扶资金80万元,对帮扶村给予资金、物资支持。通过2年的帮扶,被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都在6.5%以上。2002年,全区又开展了以“富民强区”为主题的帮扶工作,共安排了50个村作为帮扶对象,其中区重点帮扶30个村,各镇自行帮扶20个村。2003年我区对帮扶工作的部署作了调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集体可支配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实行帮扶攻坚,共确定了70个村作为帮扶对象,分两个层次进行帮扶,其中园区管辖范围的17个村由园区自行帮扶带动,其余53个村安排区级机关76个部门结对挂钩,对口帮扶。为此,区政府设立了区级帮扶发展专项资金,计划3年安排扶持项目资金1800万元,2003年500万元、2004年800万元、2005年500万元,以彻底改变薄弱村的
落后面貌。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思考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认真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拉动农民增收 (1)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特别是2001年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以来,我区严格执行农业税收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超标,农民负担大幅降低。2003年共落实农民负担3175.54万元,人均64.98元,比1998年总额下降2488万元,人均减负48元。今年我区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这一项又使农民增收300多万元。(2)积极有序地推动土地流转。全区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到目前为止,全区累计流转土地28.2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4.9%。流转收益平均在300元左右,这一项可使农民增收8500万元,人均增收达165元。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全面小康目标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对照这一标准,我区差距还有3351元。最近,区委、区政府制定了《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决定》政策文件,提出了“三农”工作“三个十”奋斗目标,下决心扎扎实实狠抓3年,力争3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9.8%,3年后必须达8000元以上。
1、创新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大幅度提高工资性收入 3年内全区新增劳务输出5万人,今年必须确保1.5万人的劳务输出。一是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区、镇劳动服务组织的网络作用,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市场,层层制定目标考核,确保完成预期目标。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三是着力发展高效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产业分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四是突出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村劳力由“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化和提升。通过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可增加农民收入4亿元,再加上现有转移的劳力19.7万人,人均月增加收入300元,可增收6亿元,两项合计可增收入10亿元,3年后,农民人均可增收1956元。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对全区近2万户低收入的纯农户,农业是其家庭收入的基本保证,来自农业的收入不仅不能减少,还应继续增加,这就要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年我区将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十大工程,即“绿色江宁”工程,奶业工程、优质米工程、蔬菜工程、食用菌工程、苗木花卉工程、瓜果茶工程、水产工程、畜禽工程、农副产品销售中介工程。通过“十大”工程的推进,预计农民家庭经营年收入递增10%,3年后可达2367元,人均增收546元。
3、加快推进惠民工程,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努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对于目前我区正在推进的八件实事,将增加投入,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道路灰色化、危桥、危房、改水、改厕等工程,增加农民劳动用工,通过低保、初保等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对开发园区失地农民严格按照农村土地征用安置补偿标准予以补偿,
同时根据外地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失地人员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享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努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四大园区每年安置5000人,按现行每人1.5万元计算,给农民安置费达7500万元,人均可增加150元左右。
4、积极实施“双减”战略,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促进农民向小城镇、中心镇转移,减少农民。按每年减少农民3万余人计算,3年可减少近10万人,农村人口可下降20%,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二是减免农业税费。目前由农户承担的税费计3175万元,减免这部分税费,将使农民人均直接增收65元,税费减免,反过来促进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增加产出,增加收入。
5、做好帮带促增收 主要采取三个动作。一是“双带”工程,使一批有经济头脑、经济实力、经营能力的村干部投身经济主战场,兴办实体,创办实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大力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带万户”活动。将区、镇机关党员干部与全区有致富能力的纯农户结对挂钩,围绕结对的纯农户年人均增收200元的目标,采取“三个一”举措,即帮助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发展一个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转移一个劳动力。三是实施薄弱村帮扶转化工作。今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分3年时间彻底解决薄弱村拖欠干部工资问题。设立帮扶专项资金1800万元,重点用于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扶持薄弱村建设标准厂房,推进项目的基础投入等方面的支出,实行政策倾斜,做强村级实力,增强服务群众,吸纳就地就业的能力,达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思考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到兴村富民的目标。预计这三项工程的推进,3年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可达20%,即人均可增收近930元。
(作者单位:江宁区委农工办)
新形势下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思考2017-04-02 08:36 | #2楼
围绕“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要求,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当前,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带着新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问题,笔者最近对我镇8个村的36户农民进行了详细调查,就我镇农民增收现状及对策报告如下,以达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农民收入现状
我镇是农业大镇,幅员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村1个社区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661人,其中农业人口27771人,2.5万亩耕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业连年丰收。全镇粮食产量自1985年突破1万吨大关后,相继上了1.2万吨、1.4万吨两个台阶,2017年全镇粮食产量达1.45万吨,比1978年增长120%。全镇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各村(社区)、小组因地制宜逐步建成了粮食、果品、桑蚕、瓜菜、畜牧等主导产业基地,其中桑蚕被列入县级重点发展项目。历经多年的优化调整,当前,我县镇农业已初步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形成了农、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运销共同发展的大农业新格局,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多元化。一是“小农经济”格局已打破,“大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17年全镇共转移农村劳动力达0.71万人次,收入达5706万元,已占农民纯收入的35.8%;三是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县、镇的私营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不出远门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且工作
稳定,工资有保障。据统计,2017年全镇共用农民工528个到县或镇的私营企业,发放工资1056万元。
2、农民收入不稳定。一是农民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农业是弱质产业,易受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风调雨顺,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反之,减收;二是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农民收入。2004年国家提高粮食价格,当年全镇农民仅粮食一项就增收348万多元;三是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有偶然性和变动性。如失地补贴收入、农产品价格因素变动直接影响对农民收入。
3、农民收入不平衡。一是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平坝村组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山区村组的农民收入,交通方便、产业结构调整好的村组普遍高于交通相对闭塞、没有主导产业的村组;场镇周边农民收入普遍高于非场镇农民收入。2017年春天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80元,而田坝村只有3680元,相差1400元;二是其他因素影响。据调查:村民中,有的家庭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人均突破2万元以上,但有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个别农户仅达到温饱程度。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2017年全镇人均减轻税负182元,加上粮食直补和良种、农机、农资、户用沼气等补贴,人均相应增收近304元;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去年春天村蚕桑收入达253余万元,人均近1540元。今年因市场价格上涨,该村仅蚕桑一项增收28万多元,人均增收近172元;三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
(二)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2017年,我镇农民纯收入为4672元,其中,农业收入2513元,占53.78%,外出务工劳务收入1675元,占35.9%,转移性收入104元,占2.2%,从乡镇私营企业得到收入380元, 占8.1%;在调查的36农户中,有55%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
业等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这部分农户劳力少,文化程度低,外出务工少;有31%靠外出打工收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这部分农民大都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外出务工轻车熟路;另有14%的农户靠经营小生意、做其他来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
二、增收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改进考核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品种、范围和额度,增加大型农业机具更新购置补贴资金等,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各级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展开,把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利益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道路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许多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但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实惠。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管机制。一是改革现行征地补偿费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创新土地征用制度。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要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督下,由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同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和房地产经营者直接交易,保障土地非农化后农民对土地级差收益的分享;三是加大对失地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引导失地农民走向市场,多渠道为失地农民开辟就业岗位;四是完善政府统筹安置制度。对耕地全部被征用又无能力再就业的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国民待遇。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将畜牧养殖业培育成与蚕桑一样的农村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
(四)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工业化模式经营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最佳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可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同时获得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收益。一是要借建设换流站之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制等尽快建成一批竞争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植,增强辐射带头作用;二是因地制宜地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稳固优质的原料基地;三是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利益共享和民-主管理的原则,组建各种形式的流通合作社,确保农产品货流其畅,增加农民收入。
(五)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农民到农外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政府部门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对劳务输出投入,做到“县内外并重,市内外共同开拓”。
(六)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一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要组织镇村干部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二是要大力实施“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当前出现的“民工荒”本质上是“技工荒”。三是要建立良种良法的推广机制。加大良种培育基地建设,加快实用技术推广步伐,使良种良法相配
套,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大力创办科技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七)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工资形式 增加农民收入是民营企业服务“三农”有效形式。如宜宾富农种养殖业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使农民实现了就地增收。政府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以此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思考研究】相关文章: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试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22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09-22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报告09-22
农民增收致富途径的思考09-22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