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近日,深入宏村镇木坑竹海景区、金家岭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打鼓岭景区和洪星乡长春村长坑村民组等地,考察了解农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旅结合的情况,同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认真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好下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农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要求,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旅结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5万亩,桑园面积3.6万亩,茶园面积3.2万亩,其中经认证的优质无公害茶园面积2.63万亩;果园面积0.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11万亩,有林地面积95万亩;生猪饲养量9.4万头,家禽36.8万羽;农村经济总收入28.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9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3135元,工资性收入2467元,各项惠农政策转移性收入438元。
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县突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蚕桑,茶叶、木竹、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有五里为中心的3000亩水蜜桃基地;以五溪山为中心的2800亩有机茶基地,以黄姑为中心的l2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以碧东、叶村为中心的千亩高效桑园基地;以洪星为中心的47000亩竹木制品原料基地;金家岭、同川村的50000羽蛋鸡基地,碧山村60000羽肉鸡基地,柯村乡皖南花猪和黄山黑鸡保种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植专业示范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黄姑村、宏潭乡宏潭村及碧阳镇五里村荣获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产业带动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营销收入达7.04亿元;华盛集团和杉森木业两家企业营销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中从事茧丝绸业的3家,从事食品加工业的6家,从事粮食加工业的1家,从事竹木制品生产的9家。五溪山茶厂有限公司利用宏潭五溪山优良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投资建立有机茶园2800亩、有机茶转换茶园2000亩,开发出“五溪山”牌生态有机茶省级知名品牌,茶农鲜叶价格大幅提高,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双赢效果等;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有
效地带动了我县蚕桑、茶叶、粮食和木竹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在蚕桑、茶叶、木竹、蔬菜、养殖、土特产品等行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家,其中蚕桑类14家、茶叶类15家、木竹类20家、果蔬类4家、畜牧类9家、粮食加工类3家、其他类11家,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2%。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培训,种子、苗木、肥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单一经营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黟县碧东漳溪蚕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4、农旅结合有了新突破,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前景喜人。开发了木坑竹海、塔川秋色、西递鸳鸯谷、美溪打鼓岭、黄姑小桂林、柯村油菜花等一批以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景点,涌现了“竹海人家”、“五里农庄”、“秀里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宏村镇星光村木坑组过半数农户利用本地的“竹海”资源开办“农家乐”,从事住宿和餐饮等旅游服务,户均年收入达十万元以上。农旅结合还带动了竹笋、茶叶、香榧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了黟县民间徽菜技艺的提高和传承,广大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诸多实惠和效益。
5、“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搭建了新的平台。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就是将“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财政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近年来,共开展农村“阳光工程”培训132场次,培训新型农民4635人;开展农民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就业技能培训30场次,培训农民工2438人;举办新春企业用工招聘会7场次,达成就业意向的1721人次;相关部门为农民工在计生、户籍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服务。通过“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大多数农民工都学到了一些专业技能和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外出务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017年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2100人,其中到外省市县务工的9380人,在本县从事二三产业的27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农村产业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化,附加值不高,企业带动作用力不够强;
2、以农产品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管理滞后,与我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够协调。
3、农业科技队伍人员缺乏,服务职能弱化,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4、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品质量提升,依托结构调整促增收。要充分依托自身资源条件,不断增加投资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蚕桑、茶叶、粮食、果蔬、木竹、养殖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大幅提升。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组织农产品质量有机认证,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2、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支持农民创业促增收。借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申报成功的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我县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徽文化底
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黟县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带动效应,依靠科教兴农促增收。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及时解决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增收。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尚发展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高技术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
的调研报告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民生所关注的焦点,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致富路子至关重要。近年来,昭陵社区坡杨村与全县其他乡村一样,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迅速。
一、村基本情况
昭陵社区坡杨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60亩,人均1亩6分地,648人,165户,贫困户15户,特困户4户,村分为三个小组。主导产业苹果、葡萄,2011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外出打工53人,经商4人,近年来惠民政策逐渐落实到位,60岁以上新农保124户、246人,2012年新农保参户356人 。灾后重建工程有3户,全部落实到位。
二、坡杨村产业结构和群众收入现状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
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通过调研和分析,坡杨村农民情况不乐观。虽然近年来,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结构来看,以劳务输出和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纯农业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与全县先进乡镇相比,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后劲不足、渠道不多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外部相比,存在于全县平均水平和发展较快乡镇、村之间的差距;与内部相比,既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有新农村与后劲村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和不同经营类型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四、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遏制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很多,既有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又有农业投资不足、农业科技含量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以及有些农民负担过重等主观因素;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的现实反应,又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认真分析和把握主客观因素的成因、现状和影响,对于正确把握形势,研究制定科学性、针对性强的工作措施,推动问题的顺利解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市场未形成规模化
近年来,由于苹果市场低靡,坡杨村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过去的单一化逐渐形成多元化,引进葡萄栽培技术。虽然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未形成规模效益,未形成良好的产、供、销链条。因此,地方特色农产品因未形成规模效益而使市场竞争力大大消弱,农民收益减少。
(二)果业技术匮乏
缺少果业专业技术指导,苹果、葡萄产品果面有污斑,果业病菌较多,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大消弱。如何引进新果业栽培技术已成为当今重要问题。
(三)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
由于长期以来地域差异和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近年来,经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也形成了主导产业,农民收入较前有了很大增长。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文化、意料等社会事业发展较慢,加之大部分群众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造成贫困人口较多,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增收
总体来看,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择业门路广,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也多。目前大部分农民
仅限于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从事城市的建筑、家政、餐饮等简单的体力劳动,但是随着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当靠体力劳动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不尽快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坡杨村农民增收主要来自于劳务输出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我们要从这两大来源入手,通过加大对农业技能培训力度,坚持劳务输出向技能型、外向型转化,以产业提升农业,以主导产业富裕农民,带动农村,形成多元化增收格局。
(一)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产业突破性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根据不同的环境类型,引导特色农产品向适生区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村上的砖厂、楼板厂为重点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农增收。
(二)引进新果业专业技术,促使增收增产
建立新果业技术培训机构,村向镇、县果业局反应情况,求助果业局专业技术指导人员莅临指导,根据不同的季节对果业的各种病菌能有一种更好的预防措施。建立夜校机制,农民白天忙于农活,晚上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下关于农业的各种增收门路。
(三)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载体。我们要鼓励农民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组织的创建和运作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资本、技术和营销合作,逐步形成功能齐全、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农民合作组织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改变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四)加大劳务输出和农民培训力度
劳务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紧紧抓住培训、就业、增收三个环节,注重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要本质实际、使用、实效的原则,政府统筹、农业牵头、整合资源、多方配合,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2017-04-02 06:06 | #2楼
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中国目前面对的最大事实是中国拥有九亿农民,所以要建设小康社会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现以吉林省洮南市万宝镇为例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促进农民增收进行初步分析。调查分析表明,万宝镇的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较好,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并可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本人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万宝人,对万宝镇的变化、发展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万宝镇在最近几年的发展有很大的突破,当然也有很多的不足。经过调查分析表明:万宝镇经济发展基础好,农民收入增长潜力大,但是要想尽快提升经济水平,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有很大的困难。为此,必须大力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升万宝镇的整体经济发展效益,为农民增收打开出口,奠定基础。下面我就以万宝镇的发展为例,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促进农民增收进行分析。
一、 万宝镇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具备的基础。
农业基础好。
万宝镇位于一个大土丘上,无大水旱灾害。全村共有耕地面积过万亩,有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农用运输车,变压器。主要农副产品为优质杂交水稻、小麦、油菜籽、花生、打(西)瓜等,副业主要有生猪、羊、鸡、鸭、鹅等。 基础设施较好。
万宝镇是原万宝镇镇政府所在地,基础设施相对于周边几个小村庄来说要好得多。万宝镇有中、小学各2所,医院1所,诊所4所,兽医部2家,粮食收购站N处等。而且县道穿村而过,再加上“村村通”工程使得万宝镇与周边几个小村庄的交通更加便利。
经济基础较好。
据初步统计,万宝镇有各类店铺百余家,包括杂货店、服饰店、熟食店、理发店、家用电器店、农产品销售店、学习用品店等;另外,有饭店N家,农贸市场1处(十字路口)、铁匠部N家,车辆销售维修部N家,养鸡场N个,养鹅场N个,养猪场N个等。相对于周边村庄来说万宝镇有较好的工商业经济基础。
二、 万宝镇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障碍的原因。
1、农民依靠微薄的农业收入无法有效的去参与产业结构调整。
万宝镇的农业生产缺乏科学指导,另外万宝镇的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致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很低。这都使得农民收入较低,除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外,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多余资金投向二、三产业,从而决定了全村以农业生产为重要来源的现状。
2、市场过小。
万宝镇全村人口过万。本村已经有的工、商业基础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竞争力量太小无法与城镇工商业相竞争。这就决定了丁岗村的工商规模无法扩大,从而决定了万宝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现状。
3、信息闭塞。
信息的灵通与否对经济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万宝镇虽然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是电脑的普及率很低,致使当地村民不能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4、知识水品太低。
据初步统计,万宝镇除了初中和小学有少数老师是大学学历和高中学历外,其余村民-主要以初中和小学学历为主。这样的知识水品是搞不活工商业的,就连农业本身也只是主要以经验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低下。
三、 丁岗村农民收支状况。
1、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近几年,万宝镇青壮年大量涌入外地打工。据统计,2017年万宝镇全镇外出务工14000人,劳务收达8000多万元,已成为镇域经济的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人每年外出务工收入可达到6000元左右,而农业人均收入只能达到3000元左右。这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员外出,使得当地的劳动力大量的流失。
2、副业收入成为最近几年农民新的经济收入点。
当地村民都在各自家里饲养各类家禽、家畜如鸡、鸭、鹅、猪等,然后销往外地,由此而获得的收入也很可观。有的饲养户已成为养殖大户,收入较高。
3、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最大。
据初步统计,万宝镇平均每年用于一个小学生的教育支出为500元左右,用于一个初中生的教育支出为1000元左右,用于一个高中生的教育支出为5400元左右,用于一个大学生的教育支出为9700元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村民的家庭支出主要为教育支出,特别是对于家里有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家庭。
四、制约万宝镇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1、当地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深,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万宝镇只有一家面粉厂是主要以当地小麦为加工对象且加工量很小外,当地农产品基本没有任何深加工,直接以原料形式向外输送,附加值低,农业收入无法提高。
2、农作物种植成本提高。
万宝镇农业虫害灾害较为严重,2000年以后农作物主要受稻飞虱、小麦纹枯病等危害较大,每年因此减产。最近几年万宝镇,农作物受病虫害严重使得农业成本中,农药的成本迅猛增加;另外,由于万宝镇本地没有较大的河流,农业用水主要取自外县,农业用水需要抽调过来,农业用水成本也较大。农业成本的增加自然而然影响着农业生产收入。
五、万宝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措施。
1、与周边的几个村庄合作发展。
万宝镇只是一个有过万亩耕地,没有实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单个一个村的产业结构优化也没有太大的经济意义。万宝镇需要与周边几个小村庄联合起来壮大实力,扩大调整规模,形成规模经济。也只有这样,三觉镇南部以丁岗村为中心的连片区域才能吸引外地企业对本地的相关投资,特别是对当地农业的投资;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以万宝镇为中心的万宝镇南部区域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才会相对较低,使产业结构调整更有经济效益。
2、抓住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调查统计显示,仅万宝镇,年粮食总产量3200吨,油菜籽116吨,花生2吨,棉花2吨,果类60吨,水产品捕涝量15吨,年生猪饲养1300头,家禽饲养量16000只等。现丁岗村有小型养鸡场1个,小型养鹅场1个,小型养猪场1个,面粉厂1个。万宝镇可以向市里、县里申请相关资金,也可以和其他几个村庄自行筹措资金对这样的小厂进行投资,加深农副产品加工程度,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然后可以以面粉厂为带动点,向外争取投资,在本地建设精米厂,炼油厂进而建立成为三觉镇南部农作物深加工基地。以农户为单位,村庄为小组,
企业为龙头,发展当地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小养鸡场、养鹅场、养猪场,村里可以采取优惠出租土地和水塘的方法对其进行支持,扩大规模并带动当地家禽、家畜饲养业。在这些小场初现规模、经济效益明显之时,村里可以鼓励引导它们建立饲养基地,加工肉类产品,向寿县、六安甚至合肥输送新鲜肉类产品。
3、向市里、县里申请设立“万宝镇农户创业基金”。
这一措施实施起来相对较为困难。万宝镇可以和周边村庄了联合向上级申请,为当地农户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村里可以首先把优秀创业农户提出报请市里、县里争取资金支持,然后以优秀创业农户为跳板逐步扩大申报范围,并最终覆盖三觉镇南部,接着争取镇里、县里以文件形式将这一资金支持活动制度化、固定化,为万宝镇及周边村庄提供长远的资金支持。
4、加强基础实施建设。
万宝镇可以利用“村村通”工程和“丁六路”县道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措施有:利用县道工程的契机加强对村里街道卫生状况的控制和管理,将村里街道巷口垃圾进行清除并集中处理,美化道路两旁;对2002年街道绿化工程成果进行维护和保养;利用“村村通”工程的契机,加强与周边村庄的联系与人员来往,并逐步使其连成一片、成为一个联合体;另外组织村民对当地的农业设施如水塘、河道、农田、大坝、闸口等进行维护。
5、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在推广电话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电脑的使用和普及。村里可以利用当地在外就读大学生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在村里推广电脑知识,扩大电脑使用率。另外村里也可以利用当地小学和初中的微机房设立万宝镇村民上网室,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村民进入查询相关信息。
6、建立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
鼓励农户合作,将相邻小田合并成大田,建立成片成区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万宝镇可以将位于下各(地名)附近的旱田集中管理,建立花生、棉花、玉米等作物专业化生产基地;对水田要小并大,集中专业化生产水稻、小麦、油菜籽;对村里主要的几口当家塘如丁大塘、丁塘等要利用下层养鱼,上层养鸭、养鹅,塘边植树养猪,猪粪下塘入沼,树间养鸡等方式综合利用,而对当家塘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村里可以优惠承包给农户。另外村里要设立相关技术小组对这些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保证农产品生产的质量。
7、加强本地乡镇市场建设,拓宽周边城市市场空间。
万宝镇全村人口过万人,当地市场狭小,这就需要拓宽市场。万宝镇可以先向周边的地方进军,这样竞争力较小,并且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占据两地市场。由于竞争力较大,特别是合肥市场,所以村里要见机行事。一般可以先从地方入手,掌握相关进入技巧与注意事项,并以此为跳板进军市场。
六、对万宝镇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分析报告总结。
万宝镇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是单一的单打独斗,必须要联合周边村庄,扩大调整规模,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外来投资,开拓乡镇,城市市场来完善自身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提升万宝镇及万宝镇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相关文章: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09-22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09-22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09-2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12-16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05-18
对新疆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09-22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09-22
乡镇农民增收的目标和措施09-22
农村工作会议农民增收09-2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