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扶贫增收调研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展新一轮扶贫增收活动的起步之年。对此,xx旗委、政府非常重视,并就做好全旗新一轮扶贫增收工作作出了周密的安排部署,通过不断完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扶贫增收工作。为全面了解我旗扶贫增收工作进展情况,深入剖析致贫的因素,及时挖掘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建议,仅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关于xx旗扶贫增收的基本情况
全旗农业人口居住在355个嘎查村、8个分场共37.5万人。“十一五”以来,通过市旗两级大力扶贫攻坚,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到了预期效果。到“十一五”期末,全旗贫困人口和贫困群众年均收入实现了“一减一增”的目标,在全旗137个贫困嘎查村中,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期初的15万人减至“十一五”期末的8万人,贫困群众年均收入由2017年初2200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4000元。按照扶贫增收的总体要求,我旗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市旗两级的积极扶持下,2011年各包联单位共投入物资折款达4048.37万元(其中市直单位投入物资折款达1726.67万元,旗直单位投入物资折款达 1
2321.7万元),通过抓规划、抓产业、抓基础等举措,促进了全旗4500户16000人实现稳定脱贫。这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旗包联单位的大力扶持帮助,更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拼博进取。
总之,扶贫增收的成果实属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但也需清醒地看到全旗扶贫增收工作还任重而道远,仍不可掉以轻心。从目前贫困嘎查村和贫困人口的总量来讲,特别是按照最新公布的全区贫困人口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以下的人口)来核定,全旗新增加贫困嘎村58个、贫困人口2.8万人,即全旗贫困嘎查村总数达190个,贫困群众达10万人,扶贫增收的任务仍很艰巨。从增收致富角度来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难度大且进度慢。分析群众贫困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一是因灾致贫。受暴风雨、霜冻、洪涝等自然灾害及火灾、车祸等非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二是因病因学返贫。因患重大疾病久治不愈,让一些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出现返贫现象。此外,子女多的农户因子女相继升入高等学校,大额的学费开支造成了沉重负担,从而变得生活贫困。三是生产经营不善未脱贫。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部分群众却因市场经济信息闭塞,种养结构调整不当,自主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生产生活始终维持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面貌。
2
二、我旗开展扶贫增收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全社会联动集中力量扶贫攻坚。2011年,通过市里开展扶贫增收活动以来,市旗两级再加大扶贫增收工作力度,继续推行包联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制度,其中市级包联33个村,旗级包联90个村,扶贫增收工作队员经常深入所包联的贫困嘎查村详细地了解情况,结合实际制定了贫困嘎查村扶贫增收规划,理清了思路,确立了主导产业,明确了帮扶措施,并积极帮助各贫困嘎查村协调争取项目。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扶持,采取典型引路、重点帮扶,促进贫困群众整体脱贫致富。各苏木镇场也紧紧抓住新一轮扶贫增收的有利时机,继续实行副科级以上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包户的包联机制,全力配合市旗两级包联单位抓好扶贫增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做好扶贫增收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依托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包联单位始终把争取并实施好各类项目作为促进扶贫增收工作的切入点来抓,结合各村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并实施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水利、电力、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富民增收进程。如通辽市政府对xx旗新镇扶贫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协调市直相关部门为该镇扶贫增收及新区建设安排包联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园区配套设施等项目,上述项目全部实施后,预计投入超2300万元,将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此外,明仁苏木10万亩土地整理、沙日浩 3
来镇集中连片开发和东明镇现代农业开发等项目,切实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发展的潜力。
(三)积极培育产业促进富民兴村。包联单位及各苏木镇指导各贫困村因地制宜地培育产业,制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实现产业拉动富民增收。办公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帮助所包联的白音他拉苏木苏布日嘎村培育食用菌产业,引导群众搞食用菌栽培,拓宽增收渠道,带动村民尽快富裕起来。此外,其它嘎查村也结合实际情况,培育了西瓜产业、万寿菊、红干椒、肉鸡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调整了种养业结构,拓宽了群众增收的空间,仅通过培育特色产业一项可带动贫困人口年均增收达700元。特色产业的逐步做大做强,也增强了相关各嘎查村发展的活力。
《扶贫增收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立足实际发展劳务经济。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富足的情况,以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开展送课下乡,开设乡村农技大讲堂和赠送农技科普书籍等,为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技能充电。并适时组织召开用工招骋会、开拓外埠劳务市场发展订单劳务等方式输出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发展劳务经济。近年来,全旗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4亿元以上,农村务工人员年人均创收4000元以上,农牧民年人均劳务收入1200元。
(五)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增强发展后劲。着眼于做好贫困村
的固本强基工作,不搞“零打碎敲”式扶贫增收,围绕做好种养业的基础和配套建设,下力量实施好整村推进工程。五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50万元,为奈林他拉、道力钦、巴彦塔拉等60个嘎查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先后打机电井612眼,购买基础母牛2180头、羊13000只,建设棚舍75150平方米、窖池46200立方米,新增基本农田55000亩,架设高低压线路175公里,切实改善了农业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我旗推进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农牧业基础设施较薄弱。水利设施配套进度慢,受资金和立地条件制约,全旗水浇地面积仅102万亩,占全旗耕地面积的46.8%,其中配套喷灌和滴灌的耕地13.8万亩,节水高效型农田建设相对缓慢。养殖业配套设施不完善,畜禽养殖的窖池、饲草料基地建设滞后,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此外,农牧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作业机械化率较低,仍以非机械化耕作为主。
(二)涉农服务水平有待于提高。由于受涉农技术人员编制所限,旗内涉农技术人员短缺、知识层次更新不及时,导致出现促进农业发展与当前农业技术服务落后之间的矛盾加剧,就目前农技服务的条件和效率来看,难以满足农牧业发展的需要。
(三)嘎查村集体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在实施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后,大多数嘎查村把村集体资产,特别是土地、林地、草牧场全部分包到户,即使是留有一些机动地的嘎查村,也给新生儿进行了补地,导致村集体经济匮乏,村级正常运转举
步维艰,对扶持本村农牧业发展更是无能为力。
(四)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收空间变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粮食价格持续看好,农民获得了良好的收益。但由于受市场自身的调节,涉农物资价格持续上涨,必然使农业生产投入增加,让农民潜在的收益被所增加的生产成本抵消一部分,导致农民增产后增收幅度不大。
(五)部分群众的思想认识落后。随着近年来扶贫力度的加大,一些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甚至等、靠、要的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部分农户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及避灾型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对农牧业结构调整认识模糊,缺乏敢闯敢试的精神,对发展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受挫的承受能力较弱,特别是过多地思前顾后,怕担风险,谋求大干快富的思想淡化,靠惠农维持生活。
四、加快增收脱贫进程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解放思想是推进扶贫增收的动力源泉。实践充分证明,无论是先进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只要是思想大解放就会促进大发展,思想慢解放就会慢发展,思想不解放就会停滞不前。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贫困落后地区也不例外,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思想解放工作,这是促进扶贫增收的内在动力源。要通过适时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开办农村大讲堂等方式,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注重积极引导干部群众主动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等方面的熏陶,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克服思想上的顾虑,增强对市场信息的敏锐度,提高
对高效特色产业的认识程度,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做到与其固守贫困还不如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出一片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思考之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促进增收脱贫的必要保障。要确保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致富,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方面的欠帐及投入不足问题,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牧业机械配套、饲草棚舍窖池建设等等,做到缺啥补缺。想方设法对接好扶贫政策,整合扶贫项目与土地整理、现代农业、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加大向重点贫困嘎查村、基础设施薄弱嘎查村投入力度,然后渐进式依次向其它贫困嘎查村加大投入,不搞“撒芝麻盐”式收效甚微的投入,力求扶持一个嘎查村稳定脱贫一个嘎查村,实现全村群众整体脱贫致富。
《扶贫增收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思考之三,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是增强服务“三农”水平的内在要求。就xx而言,67.6%的嘎查村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嘎查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连保运转都困难,对于改善本村农业基础条件和办公益事业更是无能为力,完全依靠国家和上级扶持。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培植和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这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嘎查村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采取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等形式,帮助嘎查村集体经济领办创办企业、发展高效特色种养业和商贸流通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思考之四,完善各项扶持措施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法宝。抓好扶贫增收工作,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完善各项措施合力推进。只要是有利于促进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好办法和好举措,就务必加以坚持好,不能摒弃。因地制宜地采取诸如培育特色产业、扩大互助基金覆盖、加强农技服务、推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搞好劳务输出就业和搞活农畜产品市场等扶持举措,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思考之五,更加关注和保障弱势群体是促进整体脱贫的关键。在改善民生上,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惠农政策,加大对老党员、五保户、孤残人员和返贫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关爱,通过兑现惠农资金、爱心救助、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实施危土房改造等途径,切实解决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帮扶弱势群体解决好生产环节的困难,只有解决好弱势群体的增收致富问题,才能为整体脱贫增收奠定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报告2017-04-02 06:08 | #2楼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忻州市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是我省唯一的羊绒毛无纺非织造布生产加工基地,属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总资产11756万元,职工150人,其中安排贫困职工和农民工67人。拥有八条生产线,主要产品有纯羊绒(毛)絮片、羊绒被、羊毛手工地毯等六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2017年“暖神牌”羊绒服装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2017年申请羊毛复合保温材料专利成功,2017年又被认定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4384万元,利税709万元,对我县扶贫起到带头作用。。 2017年为贯彻、省政府提出的扶贫新思路,大力促进我县养羊业的产业化进程,真正形成“公司+农户”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企双赢”的脱贫致富新格局。实施了绒山羊原料基地建设项目,多次得到省、市、县三级扶贫部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资助公司进行绒山羊原料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7年青海玉树地区地震,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向玉树地区捐赠救灾款物10万元,其中现金2万元,衣物8万元,体现了全公司职工的深情厚意。
-1-
一、公司+农户:
我们已在连续四年抓原料基地建设,实施绒山羊改良较好的岚漪镇21村270户,宋家沟乡19村154户,高家会乡10村100户,大涧乡6村100户,共计4个乡(镇)65个行政村950个养殖示范户中配合扶贫整村推进计划,实施了以引进“辽宁盖县绒山羊”和良种选育相结合的基地建设计划。2017年3月从辽宁盖州市购进种公羊100只,种母羊300只。2017年购进当地养殖户选育种羊796只。2017年购进内蒙巴美肉用种羊300只,共计1496只,几年来无偿资助养羊户、贫困户种羊1200余只,进行繁殖、改良、淘汰原有本地产绒少的绒山羊,逐步改变全县的羊群结构。
二、人工种草:
我们选择的养殖示范户人均承包四荒150亩以上,因地制宜,草灌结合选用传统草种和新型草种相结合的办法。人工种草7500亩,其中克冷摩750亩,紫花苜蓿750亩,草玉米3000亩,柠条3000亩,亩均产草5000公斤,保证羊群安全越冬有充足的饲草和饲料,人工种草采取的办法是草种,化肥公司无偿提供,养殖户自己管理,种下的草归养殖户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养羊户的积极性。
三、签订养殖合同:
和950户养殖户签订了养殖合同,周期为五年。无偿给950户养殖户无偿投放种公羊、种母羊1200余只,户均1.3只,让他们进行羊群品种的改良,提高产绒率。定期派兽医人员到养羊户中进行疾病防 -2-
治工作,帮助养羊户建立养羊档案,给绒山羊打耳记,每年五、六月份利用农闲时间深入到四个乡镇65个村对所有养羊户进行了圈舍饲养技术的培训,疾病的预防与防治。母羊产羔前后期管理与羔羊初期如何管理饲养,给群众购买了一部分绒山羊饲养与管理手册,通过培训羊羔成活率达到75%以上,死亡率下降到5%左右。羊绒收购按保护价,贫困户出售山羊绒在50斤以上,山羊毛在100斤以上者奖励本公司生产的产品。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拓展了科学养殖之路。
四、基地建设:
在岢岚县岚漪镇道生沟村修建种羊场二处,占地2000m,建筑面积2000m,其中:羊圈30间900m,草房6间180m,宿舍6间180m,办公室6间180m,化验防疫检疫中心一处,蓄水窖11个680m,蓄水池一个2000 m,各种饲草饲料加工机械10台(套)以点带面,有效地配合了养羊示范户的羊群改良繁殖工作,并为基地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
五、经济效益:
1、基地效益:通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使基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初见成效,2017年524户年初养羊56000只,根据最近统计养羊总数已达到75000只,新增19000只,户均36.3只,人均新增8.4只,实施前养殖户人均养羊24.7只,通过项目实施人均养羊达33.2只,增长34.4%。给公司提供羊绒30吨,羊毛50吨,价值75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每只羊40元,总费用为300万元,净收入450万元,项目区2260人,人均纯收入为1991元,连同农业收入,可达3000元,达到 -3- 32322222
了预期效益,为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致富道路。
2、公司效益:原料基地的建设,保证公司全年的正常生产,根据测算,今年公司生产羊毛复合保温材料110吨,销售收入175万元,羊毛绒被40000套,销售收入300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1500万元,新增产值1500万元,利税450万元。
3、项目区效益:道生沟村是项目实施区之一,全村111口人,2017年进行绒山羊改良后,羊绒单项收入约11万元,仅绒一项人均收入1000元。该村有适龄母羊1000余只,经与辽宁盖县种公羊相配,产羔率高,在75%以上,如养殖户张荣虎的羊群50%的母羊一胎产3羔,由于管理的好成活率100%,他的成年绒山羊产绒在1.5公斤左右,而且绒头长度达3-4cm,品质高,色泽正为绒中上品。2017年该村绒山羊羔约750只,羊羔可增加收入750只×120元/只=9万元,人均增收800元,仅羊羔羊绒两项人均收入可增1800元,农业收入人均1200元,总计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圈舍养羊的极积性。
4、社会效益:除了项目区2260个规模养殖户人均养羊纯收入1991元外,二年后基地规模养殖可发展到1000户,三年后可幅射12个乡镇,带动3523户贫困户,项目区新增养羊13万只,产绒达到40吨,山羊毛产量达到100吨,全县养羊可达54万只,产绒可达到216吨。除此之外所产的羊粪30万担,可为10000亩良田提供优质羊粪,保证了粮油产量稳步增长。而且对资源的管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保持水土、恢复植被必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改变了观念,在养殖技术上改变了传统的群养羊、乱啃荒的放牧方式,实行圈舍饲养,围栏养殖的方式提高了养羊质量,提高出绒率(绒山羊的出绒率为0.8公斤-1.5公斤,本地山羊出绒率为0.2公斤,是土种羊的4-5倍,)改善生态环境为全县的绒山羊改良和圈舍饲养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改变了羊群整体结构,由于本地山羊逐年退化,绒头短,均在2-3cm左右,而改良后的绒山羊绒头在4-6cm左右,因而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绒山羊改良是十分必要的。
六、示范带动作用:
1、项目单位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
项目的总体运作模式是:①种羊繁育场繁育出大批优质肉用种公羊,通过政府补贴出售、租用、有条件出借等多种方式下放各乡镇的种公羊人工授精站。②种公羊人工授精站通过配备人工授精器械、药品与技术培训,建立起面向农牧户、上门服务的技术服务队伍,帮助养殖户开展杂交改良。
绒山羊产业化的实质是各环节分工的连贯性、专业化、集约化与利益分配的稳定性、合理化,通过产业化配套,使分散的“弱者”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增强养羊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养羊户共同致富。县农业局、扶贫办与种羊繁育场共同整合项目资金、种羊、器械及技术力量,集中扶持各村、镇的“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开展优质杂交肉羊生产;在每个自然村选择一户种羊户进行培训,使其成为辐射周边农牧户的配种站,
每配出一只优质杂交羔可挣取6元服务费。目前,岢岚县各村、镇已有80多个与繁育场签订杂交合同的农村配种站,培训科技人员60名、农民200多名,已经免费为农民改良优质标准化肉羊4万多只。
在加大绒山羊改良服务力度的同时,暖神公司养殖场引进巴美羊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肉用羊以高于当地土种羔羊5%—10%的价格承诺收购来自“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各个层次养殖专业户的3-4个月龄的优质杂种羔羊在基地集约化育肥,并逐步形成每年五批次共20万只标准化优质肉羊的批量供应能力,优质优价供应给“蒙羊”、“老马清真”等周边加工生产高档分割羊肉的企业,其它二级育肥企业及农牧户也可加入交易。集中获取的较大利润,除让利养羊户外,还可补贴种羊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环节,减轻、消除农民的负担与顾虑,确保优质绒山羊羊产业链条的连贯顺畅。
2、辐射带动基地、农牧户
结合岢岚县农民的实际情况,暖神公司巴美肉羊和绒山羊二大品种利用自身优质种公羊多、技术服务辐射力强的优势,摸索总结出 “单元养殖户”、“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四种适合不同层次农牧户的杂种肉羊生产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带动岢岚县养羊户从事优质标准化肉羊生产。
第一种为入门模式,称作“单元养殖户”。具体规模为每户养殖10只以上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形成一个专业养殖单元,农村配种员为其作杂交配种服务。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杂交肉羊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并有种植30亩牧草和棚舍等条件。
第二种为基本模式,称作“中心养殖户”。这样的养殖户在一个自然村只选择一户,其规模是拥有1只纯种巴美种公羊,有30只以上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养殖经验,并有种植60亩牧草和棚舍等条件。由政府补贴购入种公羊,技术服务中心将其培训并雇用为农村配种员。
第三种为示范模式,称作“家庭牧场”。这样的养殖户在一个行政村只选择一户,其规模是配备3只纯种巴美种公羊,有150只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和养殖经验与配种技术,并有种植200亩牧草、棚舍、饲草料加工机具等条件。由政府补贴购买及企业优惠出租、有条件出借等相结合的方式配备种公羊,由技术服务中心、育肥基地将其培训并雇用成为农村配种员、羔羊回收的农村经纪人。
第四种为规模化模式,称作“养殖小区”。本模式直接利用移民新村、养羊专业村的基础资源,繁育中心的种羊、人工授精技术支持与稳定的育肥羊收购销售渠道,使移民户、专业户相对集中于小区内进行标准化杂交肉羊养殖,并有相配套的牧草供给、标准化饲喂设备等条件。
每年为社会提供种公羊700多只,实现15万只基础母羊人工授精改良。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养羊的积极性。近期主要辐射周边地区,以后辐射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周边盟市。
3、促进农民增收情况
农牧户饲养基础母羊,由放牧转变为舍饲,由土种羊转变为杂种羊,农牧户的纯收入可由原来的60元/只增加到200元/只。单元养殖户年均增收1400元,中心养殖户年均增收4200元,家庭牧场年均增收2.10万元,养殖小区年均增收8.40万元,对农民增收有显著支撑。改良土种母羊30万只,育肥杂种羔羊30万只,按户均4人、30只土种羊计算,直接受益农牧户达10000户,直接受益达4万人,可实现岢岚县全县农民增收4200万元,人均增收1050元,户均纯收入4200元。
4、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公司生产出的绒山羊与2017年引进的纯种巴美种公羊和种母羊直接销售给岢岚县农户,种母羊可扩大当地优良肉羊的比重;种公羊可以改良当地肉羊品种,提高肉羊的生长速度、繁殖率、羊肉品质和生产效益。近期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主要是岢岚县及周边地区农牧户,同时可辐射到忻州市岢岚县各乡镇,并辐射带动周边各县。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二年八月五日
【扶贫增收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09-22
扶贫调研报告07-22
包村增收活动调研报告09-22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09-22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XXX乡农民增收调研报告09-22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1-03
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