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影响舟曲县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
绥化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2017年全市农业人口达4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4%;粮食总产量、畜禽饲养量、绿色经济总量均占全省的1/4。近年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鼓舞带动下,在科技进步的促动下,绥化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的优势和潜力得到较好发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去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5266.73元,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主体地位,并呈现出收入来源多元化、增收主体向非农化趋势发展等特点。虽然连续几年绥化市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影响增收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农民增收还缺乏稳定长效机制。本文在对绥化市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作一个初步探讨。
影响绥化市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
一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增收基础差。据北林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整体劳动力的26.94%,高中占10.4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9%。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能人大多长年在外或者已移居城市,留在农村的那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生产观念落后,种养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始终难以提高,收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也导致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综合劳动技能不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农村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呈现转移的不稳定性和转移的低收入特征,从而成为制约增收的一大要因。
二是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目前绥化市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还是土地,土地的合理与科学利用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在解决土地的合理与科学利用上发挥巨大作用。但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规模效益很难产生。一方面,因为土地流转难度系数大,绥化市小农生产格局目前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劳动生产率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质的提高,农民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还要面对
更大的市场风险,对提高农民收入的贡献潜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绥化市虽然现代农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的先进典型,但发展水平不高,总体上还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初步阶段,优势特色产业主导性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链不够壮大,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重,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增收。随着近年来绥化市农业结构调整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加,但带动力仍不强,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市场之间仍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宏观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公共服务比较欠缺,自然也就对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及增收产生影响。
四是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质量还不够高。改革开放以来,绥化市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内在质量还不够高。就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而言,一方面,"城市扩容"、"撤乡并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使部分农民成为名义的城镇人口。另一方面,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房屋和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约,名义上已属于城镇人口的部分农民只是进行了职业转移,而没有实现身份转移;只是实现了主要劳力转移,而没有实现全家转移;只是进行了局部转移,而没有实现从就业、定居到户籍的彻底转移。总体来看,近年来绥化市脱离农村真正成为市民的农民规模还不够大,加上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全市乡村人口减少并不明显。
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费用,客观上也影响了农民增收;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高,二、三产业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化,制约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影响农民就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农业的稳定增长;同时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一是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夯实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一方面,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业科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农民致富出路的宽窄。因此,在继续大力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着力实施“教育富民工程”,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自己增加投入。近年虽然全市农民家庭文化教育消费保持较高增长,但用于成人教育和劳动技术培训方面的支出微乎其微。只有农民自身素质提高,才能适应科技农业发展的需要,实现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才能适应社会上多种非农岗位的需求。
《影响舟曲县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政府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包括外资进入农业,让农业生产为第一车间,分享农产品加工转化链条上的利润,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产业化。其次要充分发挥政策拉动作用。要通过调整农村的产业政策,鼓励建立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改变农村单一输出初级农产品的状况,拓宽收入渠道。第三要大力提供服务。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灵敏、全面的农业信息网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制的改革;要积极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各种农业协会的作用,为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奠定基础。第四要继续大
力发展特色农业。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层次。第五要重视发展科技型农业,把传统生产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充分发挥农技部门和村科技带头户的作用,坚持示范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带动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对农民群众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本领,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营。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适度,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使利润最大化。而现阶段,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仍为主体制度,小而全的农户经营模式仍是农业的主导,虽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但目前农村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还未建立,以农户自愿为基础促进耕地向大户能人集中的机制还未形成。农业从个体生产看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但从全局总体看,仍然没有摆脱一家一户的传统模式,客观上限制了先进技术和科技作用的发挥,也增加了农业成本。农业的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农民如果不摆脱对土地的高度依赖,要实现收入的突破性增长是不现实的。因此,要积极鼓励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一定技术、一定资金的农户或非农人员成片承包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要加大力度宣传土地流转机制,银行要给予资金贷款支持。农业部门要给予技术支持。给农民适当的优惠政策,给农村基层行政村适当的权限,促进土地流转,把一部分可以集中起来的土地,承包给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的专业户。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四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农民抗风险能力。减灾就是增收。要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强气象、水文、防汛现代化建设,尽快建成“准确预报、科学调度、上下顺畅、反应敏捷”的决策系统。制定干旱、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预案和紧急救助预案,健全灾害救助设施,形成灾害救助网络系统。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治,努力保障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要积极探索以保险机构为主体,政府适当补助,生产者互保的农业保险机制,以提高农业、农民的抗灾能力。
五是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持续发展劳务经济。近几年,绥化市劳务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已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来源。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在非农工作岗位上的就业比重,这样既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又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现金收入比重。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意扩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注意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积极发展城乡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吸纳农民就业;要大力引导和支持农民参与发展城市服务业;要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力度,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业。
六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小城镇在经济功能上具有较强的聚集和发散作用,繁荣小城镇经济,可以启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把星星点点的村落布局改变为人口相对集中的集镇,是从中长期角度解决农民就业,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大政策。只有农村人口集聚在一起,才能实行耕作机械化和规模化,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只有人口集聚在一起,才能发展
乡村的规模化工业及其他服务性公用事业、公共设施,就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大非农就业比例,扩大农村居民非农收入来源。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2017-04-02 06:05 | #2楼
《影响舟曲县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是我国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民种田就没有积极性。农民不种田,势必会影响国家的粮仓安全,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据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减少,1996年,1998年,1999年,2001年各年农业收入增长分别为73元,-28元,-53元和48元,其中1998年和1999年是负增长,2001年相对1996年还减少了25元,说明农业收入不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帮助农民增收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受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等因素的约束,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来是分不开的。
1.土地规模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提供,我国耕地面积以每年1000万亩速度锐减,而人口却在不断递增。全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就业人口达到5.3亿,其中粮农占4.2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受有限耕地面积的制约,使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的耕地面积极少,农业生产只能是小而散的经营方式,规模经营根本无法谈起。
2.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长,农产品商品率极低。近年来,农产品价格连年下降,农业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能力弱化,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生产费用逐年递增,使农业效益不断下降。如亩产小麦按200公斤计算,每公斤按保护价1.1元计算,亩产值220元,扣除机耕、打碾、种籽、化肥、农药等费用后所得无几。据统计资料提供,我国农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商品率极低。农业产业中有大约50%的商品率为零,商品率低于30%的占35%,商品率大于30%的只仅占15%。在商品率很低的情况下,只从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上作文章,对于日趋严重的农业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根本无法解决。粮价上涨,势必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也在逐渐上涨,导致粮食成本剧高不下,出现了粮价提高而农民不增收的现象。
3.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政府服务赶不上。农民居于广大农村,受农村交通、农电、通信、新闻媒体及发送装置的限制,信息传递缓慢。包产到户后,由于管理体制的变更,在农村为农民服务的机制相互脱节,产中、产前、产后服务工作赶不上,信息传递的不畅,不仅影响了市场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作用,同时也产生了相互模仿而导致新一轮种植结构的重复,最终造成农产品过剩,价格低的问题。
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加工流通能力不强。企业少,规模小,生产能力弱。二是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输,零售而增值的丰厚利润,这也加剧了一家一户小生产者面对大市场的矛盾。
5.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发展缺乏后劲。如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运转,功能老化,保障功能差,连年灾害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后出现的新问题,是多种矛盾交织的集中反映。要实现农民增收问题,并不是单靠一两项具体措施就能解决的,而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和对策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结构,应着眼于市场需求,把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品种质量当作大事来抓。种植业不合理之处在于:长线粮食产品较多,而经济作物相对较少。从品种结构和品种质量上看,更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四多”: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产品多。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已经运转了50多年,现在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了,否则,与WTO不相适应。
种植结构的调整,重点是研究分析不同用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地区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尽快淘汰劣质产品和一般品种,努力扩大优质、专用、适销对路的品种比例。一是要有计划地扩大饲料粮生产比例,发展优质饲料作物,促进动物食品生产;二是提高林业种植面积,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特别是珍贵水产品养殖;三是农村的非农产业调整,要加快发展,如农产品加工,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此,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应注意控制那些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土地、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行为,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造福后代。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就是实现农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分析市场信息,预测市场需求,既要有“少了赶,多了砍”的市场快速应变能力,又要具备“逢贵莫赶,逢贱莫懒”的市场风险意识,否则,农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其次,还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产业化形式。有了龙头企业,可以起到龙头产品的联动作用。发展龙头企业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应立足本地资源,围绕拳头产品办企业;二是采取“公司+农户”的路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把企业与农户紧紧联系在一起,即办一个企业,活一片基地,富一方群众。三是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加农业投资,如财政补贴,安排低息贷款,减缓免税收及其它不必要开支的费用,鼓励他们带动周围群众。
3.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据有关专家、学者预测,在今后15年可使农村人口减少30%,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将增加30%。中央提出发展小城镇战略,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农村市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重点发展与统一规划相结合,规模扩张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配套相结合,人口聚集与产业配套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从而使小城镇建设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4.发挥科学技术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个生产力的作用,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农业向以质量为前提,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农业转变。一是要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利用科技的重要性,掌握科技使用方法;二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帮助扶持一批有资金、懂技术的农民首先利用科技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点带面,使农民认识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来促进科学技术推广和运用。
5.彻底减轻农用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要标本兼治。首先必须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农业税要据实征收,村提留、乡统筹,决不能超过国家政策规定的标准,坚决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通过税费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系,将农民负担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其次,精减乡村管理人员,转变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影响舟曲县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相关文章: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09-22
福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09-22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09-22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11-07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09-22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09-22
农民增收的长期思路09-22
农民增收先进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