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
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最关键的是农民增收,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农民增收将是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机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当前农机部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1050万亩。我市发展农业机械化有突出的地理优势,机械化总量已达相当规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92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4万台,机引田间作业机具17.9万台,农用运输车44万辆。全市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其中机耕100%。机播90%,机收85%,机械排灌溉100%,农副产品机械运输98%,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0%。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实践证明,任何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农业机械在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载体作用。我市近几年推广了机械深耕、小麦精播、小麦联合收获、玉米点播、玉米秸秆还田、秸秆青贮、化肥深施等机械化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这几项技术的应用,全市每年可增产小麦6.1亿公斤,节约小麦良种2400万公斤,减少收获损失2325万公斤;增产玉米4.8亿公斤,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5%,加上机械植树保、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每年增加经济效益可达16.4亿元,而且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机服务增加了农机经营者的收入。随着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农机服务已经逐步形成一个社会产业,为其经营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我市农机服务组织主要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修配网点、农机销售网点和个体农机经营户。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及个体农机户发展到58.3万个,从业人员64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收入达22亿元。目前我市的农
机服务增收途径主要有五种:一是农机运输。由于农机运输车辆的迅猛发展,农机行业拥有了一支强大的运输队伍,现有各类农用运输车50多万辆,其中有4万辆从事专业运输。每台专业运输车平均纯效益在8000元以上,全市此项农机服务为农机户增加收入3.2亿元。其余非专业运输车辆也在农业生产、农产品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我市现有小麦联合收割机4000台,今年有3500多台参加了跨省市作业,平均每台联合国收割机年收入2.5万元,此项可为我市机手增加收入1亿多元。现在,农机户已打破了原来购机自用的自然经济意识,树立了市场观念,广泛开展了市场化、专业化的经营服务,投资农机服务领域成了一些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项目。全市每年农机作业纯收入都在2亿元以上。三是农业工程开发。我们积极组织了农业机械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年全市农业机械完成工程土方量1600万方,纯收入可达3000万元。四是农副产品加工。我市拥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机械8.4万台,据调查,每台机械每年纯收入约3000元,共可创收2.5亿元。五是农机供应、维修服务收入每年可达3000万元。以上农机经营加上其它农机服务一年纯收入可达8亿元左右。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我市农业机械已承担了70%以上的农业生产劳动量,特别是劳动强度的降低,使农村青壮年劳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或输出到外地打工,不仅促进了本地二三产业发展,还使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像我市这样二三产业欠发达地区,目前劳务输出是扩大本地资本积累、发展本地经济的做有效的路子。统计数字显示,我市农村劳动力输出已达80万人,加上在本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00多万人,每个劳动力每年纯收入平均在5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带来收入约50多亿元。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每年为我市直接或间接增加收入近70多亿元,农民人均近千元,当然这些收入的增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农机化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市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2320元。像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和农业大区而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分天下有其一”。
《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要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必须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要确保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机化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方面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使农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并满足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要着重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搞好农机化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要确保农机化健康发展并争取最大效益,除了其本身自发地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于外,还要发挥好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搞好整体发展规划,并采取法规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加强引导和控制,抓好规划的实施。当前农民已成为农机化投资的主体,这种松散型的投资群体的投资趋向不光是根据市场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从而造成很大的盲目性。 这就要求我们政府部门要根据科学的研究结果做到总量控制。要搞好宣传引导,使农民了解当前的农机化信息,帮助他们得出准确的判断。要做好资金引导,必要时政府要拿出一些农业发展资金用于补贴新型机械的购置和推广应用,降低农机户的投资风险,激励农民群众的投资热情。要搞好政策扶持,对重点发展的机械在挂牌、发证、培训、收费等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促使其快速发展。如联合收割机的跨区作业证制度 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以后,还可在其它机械上借鉴这种做法。
(二)搞好农机化结构调整。当前我市农机化发展结构不很合理,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机械多,畜牧、养殖、加工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等等,这与当前农业的发展要求不很适应。要大力调整农机化结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一是调整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机化增长方式,调整大中型机械与中型机、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其它各业生产机械的比例,尽快改变目前大中中型机械发展失调的格局,提高机械配套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二是调整农机化生产结构,由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转变由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业机械化转变,由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拓宽农机作业领域,拉长农机服务链条,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特别是当前重点围绕把我市发展成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突出发展畜牧、林业两大农村支柱产业来调整农机化发展结构。在种植业机械方面,要把发展重点从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机械向花生、蔬菜、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方面发展。三是大力调整发展模式和发展布局。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走向市场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农机化运行机制。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各自特色,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与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三)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加强农机新机具的研制开发,走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联合的路子,将人才资源与资金、市场有机结合,优化配置,使用权这形成合力。二是认真实施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大农机科技投入,加快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增加农机科技投入,使一些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广畜牧业和林业机械化技
术,重点搞好玉米秸秆青贮和牧草收获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引进林业生产和加工机械。继续把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或示范点作为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总抓手,加强对示范园区或示范点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逐步探索创新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机械化管理、服务模式,促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要培育和壮大新的农机投资主体,用市场的手段引导非公有经济组织成为农机科技创新的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参与农机投资领域,促进现有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引进市外的先进适用机械,并坚持科研、生产、推广相结合,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尽快使农机新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三是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在农机科研、生产、推广等领域,通过合资、合作、租赁、技术承包等形式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人才、先进经验和技术,并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农机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尽快改变我市农机化发展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快我市农机化科技创新。
《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要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仅要增加机械装备总量,还要把现有机械组织好, 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这也是提高机械投资收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市农业动力机械总量较大,一部分机械“吃不饱”,有些机械甚至造成了重复购置浪费,究其原因,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而又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组织力度。这里提供两条较成熟的经验,各地可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借鉴。一是在三夏、三秋季和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机械作业高峰期,组织农业机械开展作业会战,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益。大型机械可以由市县统一组织,中小型机械以乡村为单位统一组织作业。二是引导农机户走向联合,以县乡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组建一批农机合作组织示范典型,带动和帮助农机户成立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实体型或松散型农机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机械相对集中起来,统一对外作业服务。我市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大队和跨区作业服务分队,就是对这种联合体的一种有益探索,一些县乡也成立了不少类似的组织,要认真总结推广。
(四) 努力搞好农机部门职业教育培训,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劳务输出。要充分利用农机化学校这一有利教育资源,立足农机,面向社会,以市农机职工中专为龙头,各县区农机化学校为依托,形成全市劳动力职业技能农机培训和就业服务网络,开办各类长期、短期培训班,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培训的办学模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不断拓宽办学门路,广开招生渠道,扩大办学规模,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利用现有的就业门路,建立辐射全国的职业介绍组织,努力探索农机部门的招生、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五) 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机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加大农机化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了解、关心、支持农机化工作,解决农机化工作中遇到的
各种困难和问题。各级应把农机化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各级财政应把农机化发展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各有关农业开发性资金应向农机化倾斜,农机化专项补助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二是依法规范农机化市场。要依法规范农机生产、销售、修配、作业、中介服务等市场行为,加强农机市场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以及欺行霸市、坑农害农行为,依法保护农机经营者与使用权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机化市场健康发展。三是严格执行农机化有关税费政策。据调查,目前我市拖拉机收费存在诸多超标准收费、搭车收费、自立名目收费、乱罚款等。主要表现是:国家规定对农业机械的税费该优惠的没优惠,如公路养路费等;按规定不该收的收了,如车辆购置附加税、车船使用税、营业税、环保费等;地方自立名目收费,如运输车辆建勤费、货运建设基金、超吨管理费等;还有一些搭车收费,如教育集资、维修卡费、报刊杂志费等。这些超范围、超标准、乱集资、乱收费严重损害了机手的利益,增加了农机户的负担,如不及时纠正,农民投资兴办农机的积极性将被严重挫伤,势必影响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对这种行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决予以禁止。
促进农业进步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2017-04-02 06:06 | #2楼
当前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正处在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农机化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牢牢掌握农机化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为凉山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做出农机战线应有的贡献。为了更好地开创农机工作的新局面,凉山州农机局顺应时代把握机遇派出了一个以局中层干部为主的8人考察组,于3月24日至4月1日前往山东专题考察农机化工作。考察组在鲁几天时间里先后与山东省农机办、潍坊市农机局、青岛市农机化服务中心、威海市农机局、烟台市农机办进行了座谈,到寿光市实地考察设施农业、在蓬菜市考察农机安全监理,并参观了福田重工潍坊农业装备分公司的三条现代化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生产流水线。我们总的感受是:山东的农机化发展是跨越式的,其发展进程已经从以替代畜力、人力为主(即耕耙作业和运输作业)的机械化,向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园艺机械化、高附加值种植物收获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全面发展;突破了主要依靠国家、集体投资兴办农机的模式,形成了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创新的农机推广发展的新机制;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日益拓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农机化贡献率不断提高,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深信山东的工作思路和经验,对我们民族地区的农机化发展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一、 山东农机化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做法
农业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科研、推广、使用管理、安全监理以及队伍建设等很多方面和领域,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农艺、农耕制度等具体生产环节的关联度非常紧密。山东省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和主要做法。
(一)与时俱进,立足大农业,大力实施农机化创新工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山东的农业发展很快,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作为农业现代化主要标志的农业机械发展相当滞后,为了使农机化进程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高速步伐相适应,提高农机化的科技含量,增强农机化为农业战略结构调整的服务能力,他们实施了“农机化创新”工程。其重点是:从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和运输作业安全监理为主,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从抓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转变;从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在创新工程的操作上,采取“示范推广基地化、基地辐射带全面”,从2001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全省共投入8600万元,建示范基地120个。以玉米收割和秸杆综合利用为例,短短三年就
实现了“零的突破到跨越式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到2841台,秸杆还田、青贮、饲料加工等机械发展到19万台。创新工程的实施拓宽了农机事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工作得到了农业部和山东、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寿光市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有温室大棚40万个,过去采取人工卷帘,放一个棚的保温帘耗时两个多小时,该市在农机化创新工程中,将突破口选在研制和大力推广电动卷帘机上,并以此带动温室的增值改造,现在新型电动卷帘机只用7分种,就可以完成卷帘任务,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
(二)倾力培育农机服务产业化,积极打造“兴机富民”服务品牌。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农机的经营和使用效益,为农民增收服好务,山东省十分重视农机服务工作,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并由此提出“振兴农机、富裕农民”的核心工作理念。青岛市还将“兴机富民”进行注册登记,打造服务品牌,作为全市农机系统的中心工作,统领各项农机工作。目前,山东省农业机械已经承担了该省85%的农业生产劳动量和70%以上的农村运输任务,农机服务已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经济的诸多领域。2003年,该省农民纯收入3150元中,农机化为233元,贡献率为7.4%。以青岛市为例,他们在农机产业化建设中,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从实际出发,高低搭配,夯实农机服务基础组织网络体系。一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培育了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机服务龙头企业,拉动农机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和推广以“农机户+种植户+公司”为主要形式的“3+1”农机服务产业化模式,将70%的农机户联系起来,推进经营机制改革、强化农机服务功能。三是抓好农机经营企业家队伍建设,重点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村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培育一批农机致富的“小老板”,将更多的农民机手向知识型、技能型、经验型方向发展。四是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级农机协会、农机作业经纪人等各类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利用市场机制把农机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序地衔接在一起,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据统计,2003年来青岛市各类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36万多个,农机专业户达5万个,服务产值达67.24亿元。
2、大力推行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提高农机作业效能。即在“三夏”生产中,形成了“小麦联合收获??小麦秸杆机械打捆??粮草运输??玉米精播”一条龙服务;在“三秋”生产中,形成了“玉米联合收获??玉米秸杆运送和青贮??机械深耕??小麦精播”一条龙服务。通过“一条龙”服务把分散的、单一的农业机械科学地组合起来,把单项的作业项目有序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作业服务链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使农业机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和效能。2003年,仅此一项,青岛市为农民减负增效就达5000多万元。
3、开展“明星服务队(组)”创建活动,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催生的丰硕成果,是农机人的骄傲。青岛农机深知这是提高农机知名度的最佳切入点,为了在全国跨区作业市场占有足额的份量,增加农民的作业服务收,他们创建了60个跨区作业优质服务“明星队”和600个“明星机组”,使该市跨区作业范围拓展到全国8个省、40多个地市州、100多个县,为机手增加作业收8200多万元。
4、创建星级文明农机市场和销售企业,引导农机市场健康发展。建设和发展规范化的农机服务市场,不仅可以为农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一条有效途径。青岛市农机局主动出击,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牵头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一是抓整治完善农机市场、规范农机市场秩序,将个体经营统一纳入农机大市场,形成规模。二是开展创建“星级文明农机市场和星级文明农机销售企业”活动,扶持农机经营龙头企业,繁荣农机市场。2003年全市有16家农机经营企业获得四星级以上称号,销售额比上年增加5000多万元,利润增加500多万元。该市平度农机大市场占地150多亩,被评为四星级后,品牌效应大增,年增营额达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
(三)创建“平安农机”,为农机化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平安农机”活动是近年来山东农机战线,为确保、省政府“平安山东”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提出的农机安全生产奋斗目标。其核心理念不是单纯地就农机抓农机安全生产,而是通过“平安农机”活动维护山东农机在全国的良好形象和声舆,从管理出效益的角度,促进和保护山东农机化的稳步发展。具体讲:一是造就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执法公正、业务精通、反应迅速的农机监理执法队伍。二是解决乡镇以下农机管理层面“线断网破”的问题。三是关口前移,责任到人,全面实施事故责任倒查追究制。四是基层基础工作,以抓“十、百、千、万”示范为重点,把每一个村都建设成“农机安全村”。
(四)以提高和增强农民劳动技能为己任,积极开展“一训三证”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技能鉴定的目的,在于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对从事农机经营和操作的农民及农民工的培训,关乎农机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从1998年开始山东省就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以“一训三证(”即通过一次培训考试合格,就可同时获得全国统一的《绿色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拖拉机驾驶证》)为主要内容的农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全国创新了农机从业人员培训模式,取得明显的成绩,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仅青岛市2003年,经过培训有8000多人领到了《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占全国当年数的1/10),5500余人领到了《绿色证书》。同时,他们还在全国率先编印了《联
合收割机驾驶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指导》、《拖拉机农用运输车驾驶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指导》、《农机营销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指导》等三本教材。
二、启迪与建议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凉山这样一个农业经济基础不牢的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对于山东的经验和作法,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1、“兴机富民”的工作理念,应该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山东的同志曾经亦有过思想彷徨,工作找不准“定位”点,项目减少,职能弱化的问题。在山东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不能“就农机、说农机、抓农机、发展农机”,必须将农机自觉地摆入农业产业化这个大系统中,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来发展和壮大农机事业,才能做到“有为”、“有位”,同时,这亦是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对农机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的工作思路和理念,亦可以向这点倾斜,以“兴机富民”为出发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农机化就发展到哪里,农机管理服务就渗透到哪里;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突出民族地方特色,优化区域布局,以市场经济理念,找准我州农机创新的切入点,寻求农机发展的新亮点、新突破。
2、与进俱进、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山东农机化迅猛发展的思想动力和创新的基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不用扬鞭自奋蹄”。在鲁考察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无时不被山东同仁们爱岗敬业和与时俱进积极拼搏向上的精神所感染,被他们严明的组织纪律所感动,为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激励。他们在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上的口号是争做“学习型、竞争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干部,在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上积极开展“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在活动中引入竞争上岗、未位待岗与淘汰等机制,让人才“人尽其才”,让所有的农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空间。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像省、地一级农机部门的中层干部,每位同志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目标,他们对本省本地区的基础数据、基本情况、正在做的工作进展情况,几乎是“烂记于心”脱口而出。而且他们的层级管理和工作纪律非常严格,强调一级必须服从一级,不仅县对地区、地区对省,且科员对科长、科长对处长、处长对局长、主任都必须服从,所交办的事项和任务,必须做到件件有回复并且有明确的业务工作记载,可以讲省里每一项指示和任务,都不折不扣地贯彻到了基层,换句话讲就是《执行力》里讲的:执行力就是纪律,一项决策如果有70%得到执行,就可以达到最大效益的精神,在山东是得到了体现的。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山东农机的成功基础在它,成功的秘决亦赖于它。因此,我们认为学习山东农机的经验,
关键在于学习他们这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与时俱进、拼搏创新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学习他们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本职岗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把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做好,只有让每一位农机人都这样行动起来,我们才能用更短的时间迎来农机化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农民增收是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先进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09-22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农民增收的长期思路09-22
农民增收实施意见09-22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旅游09-22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09-22
试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