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增速缓慢,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人民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总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当前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效机制建立的关键因素主要有资源性因素、产业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历史性因素、体制性因素等等。只有正确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性、深层次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各级政府才能出台相应的农民增收政策和措施,从而尽快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农产品价格较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从农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看,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
一、现阶段农民增收现状
现阶段农民增收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农民来自第一产业收入增长稳定。二是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三是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四是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增收。五是繁荣活跃的农村市场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对增收的拉动作用影响较大,价格作用在农民增收中占主导地位。一旦价格提升空间不再,农民增收将十分困难。另外还有一个与价格直接关联的生产成本问题,由于过去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水涨船高”相互攀升的,如果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幅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增幅,农民纯收益水平必然呈降幅趋势。
(二)农业规模效益低下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难点农业已进入高投入、高产出阶段,依靠节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困难。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而产业化必须以规模经营为基础。有规模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效益。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也是农户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是农民收入高低的体现。促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部分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品质不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不能持续相应增收等。农民收入增长的不稳定性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制约农民增收长
76
进土地的规模扩张,规模劣势转向规模优势。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农民向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水平靠近。农业经营规模大,就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世界农业企业发展的趋向是规模越来越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易导致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市场应变能力弱、缺乏农业技
万方数据
术创新和推广的激励机制。
(三)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科技创新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难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且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公益性、服务性、经营性科技服务机构职责不清,从县乡到农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能很好的解决,造成了一方面一些好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开,另一方面农民接受不到新技术、新成果。
(四)农民素质较低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长期因素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相关关系。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劳动技能低。由于长期封闭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民的商品、价值、成本、效益等观念普遍较差,市场、诚信、质量、环保等意识也较为淡薄。农民的这种素质状况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极不适应。
(五)农村城镇化滞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
城市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市的根本出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国家的普遍现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六)农业产业化较低进一步制约农民增收
农业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加工农产品的需求会日益增长,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则呈现下降趋势。在发达国家,初级农产品上市的比例越来越低,农产品的产后加工能力达到70%以上,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且,由于广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够紧密和规范,难以从农产品加工增值中直接分享应得的利润。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
(七)对农业投入少而无序是制约农民增收的资金因素农业融资十分困难,农民持续增收难以保证。当前,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的特点。二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三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农业投资的使用效率。
《关于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八)体制约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因素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及相应的政策和投入安排,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性原因。在体制上,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之间物资、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制约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利益损害最大的是农民。在政策上,与城乡二元结构相适应,国家财政向城市和城镇居民倾斜,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农业、农民和农村基本上被排除于
万方数据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之外。城市居民拥有就业、退休、医疗、保障等待遇,农民则没有同等待遇。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及措施
农民增收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从体制、政策、投入、科技和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人手,研究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一)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农民收入基础
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农民增收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相对在高位运行,种粮农民的收入稳步提高,粮食生产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必须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好。一是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千方百计恢复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三是狠抓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四是搞好产销衔接,推进产业化经营。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尽管这几年来,农民收入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有所降低,但绝对数还是很大的。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增收的潜力仍然很大。一是要在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高傲精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提高产业增值效益和规模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二是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和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生态物质产业等新兴产业,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特色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努力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制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扩大农民转移就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的加工及其综合利用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突破口和潜力之所在。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在布局上,突出各地、各传统产业经济带的农产品资源、市场资源、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在形式上,打破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坚持国有、集体、民营、合作、外资、混合所有制一齐上;在结构上,培植一批规模大、层次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中小型劳动密集性企业,支持一批外向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保障。在现有农业商品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扩建一批市场潜力
77
大、加工增值高的原料型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规范基地的生产与管理,提高基地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通过实施品牌、名牌战略,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原料开发与生产,尽快形成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配套发展的专用、优质、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或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购销关系。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非农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为城乡创造平等发展的劳动力竞争环境,为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创造条件。
一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大舆-论宣传,克服保守思想、小农意识。注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宣传引导、培训和安置,增强其市场意识、经商意识、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突破外出就业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格局,畅通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转移意识。
三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扩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工程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和用工单位要求,开展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富余劳动力自身素质。
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技术规模水平,拓宽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要把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等服务行业作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非农就业,从而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非农收入。
五是加快以中心镇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把小城镇建设摆在“大战略”的位置。推动小城镇建设,利用其聚集功能和传导城乡辐射的功能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小城镇集中。
六是进一步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农业内部转移。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把改造传统农业与改造传统农民结合起来,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鼓励农民变为农业工人。
七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解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改革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将农村转移劳动力纳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五)推动科技进步,强化农民增收的科技支撑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78
万方数据
强化科技支撑,要以提升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主攻方向,推动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努力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支持基础性、公益性研发和推广的同时,高度重视民营机构、社会各类资源和市场的力量,引导工商企业、私人等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融资、担保和保险服务。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要大力调整和加强农业科研机构,有效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三是深化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努力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原则,改革完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园、良种繁育推广中心、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四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项目,有的放矢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
(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农民增收的资金支撑农业投入是农业增长的基础。要增强农业发展活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确保农业投入持续、稳定增加。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财政农业投入能够有效地降低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并通过积极的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吸引其他主体进行农业投资,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七)实施城乡统筹战略,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全社会对农业反哺的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打破地域界线,消除城乡壁垒,促进产品和生产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公平竞争;扶持粮食主产区,推进扶贫开发,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好城乡同等的就业权、教育权,提高农民的素质;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只有把农民的素质提高了,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才能在国内外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抓住先机,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分析】相关文章:
福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09-22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09-22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09-22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11-07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09-22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09-22
农民增收的生产要素分析09-22
实践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09-22
关于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与分析09-22
农民增收先进材料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