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等多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政府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平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政府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00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01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
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01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
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5、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00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
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6.4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01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01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01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00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
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平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01年全屯72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平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 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00多人。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00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近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平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平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
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平均每个乡镇7人,平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平均每个乡镇4.7人,平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政府、乡镇政府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平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01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平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平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平糖厂,桂平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平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
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近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平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平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平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
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
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平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
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3、加强领导,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4、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平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5、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关于湖南省汉寿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2017-04-01 21:09 | #2楼
为了解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把握近年来农民增收的特点,找准2012年农民增收的着力点,2月以来,县农办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有关乡镇、企业、农户,采取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等多种形式,对当前农民收入构成的特点,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2011年农民收入构成与特点
2011年全县上下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扶农、惠农、强农政策,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了农村、农业、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据统计,2011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59.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06元,比上年增加1258元,增长21.5%。其构成与增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性收入强势增长。我县农民工资性收增长幅度较快,务工收入快速增长已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并且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聂家桥乡调查资料表明,20个农户中务工收入49.8万元,占50.1%,已占据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2011年劳务收入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的发展,加上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供转移的劳动力资源空间很大,转移的劳动力逐年增多。据调查百户农民家庭中外出务工人数78人,其中乡外县内7人,县外省内20人,省外国内51人,占全部劳动力的29.2%。二是外出务工人员月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根据百户调查资料显示:外出务工人员月工资增长14.5%,其中,月收入在1200-1600元的58人,占74.3%,月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12人,占15.4%,月收入1200元以下的8人,占10.3%。但工资总体水平还是较低,外出务工收入增长还有很大空间。三是本地就业环境进一步好转,本地务工人数进一步增多。由于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加之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建房再度升温,农业请工,
二、三产业用工大幅增加,再加上我县境内道路改造以及工业园区的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本地就业问题。在用工刚性需求拉动下,我县目前工日价为技术工120-150元以上,普工100元左右,同比均增加了20-30元。
2.家庭经营一产业收入稳定增加。受干旱影响,2011年我县大部分农作物收成较理想,由于全县干群的共同努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林、牧、渔业生产总量仍有所增加,加上大多数农产品价格上涨,促成了我县农、林、牧、渔业收入均有所增加。一是种植业收入持续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今年农民种植业收入增加的两大动因。粮食增产增收。2011年我县粮食种植面积157.6万亩,比上年增加2.4万亩,增长1.57%;总产60.32万吨,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36万吨,增长2.31%;全年稻谷出售价达239元/百公斤,比上年上涨16元左右,增长7.17%。全年农民从粮食得到的收入人均增加200元。棉花增产减收。2011年我县棉花播种面积12万亩,比上年增加9000亩;单产略有上升,总产1.12万吨,比上年增加2000吨;收购价格下降,2011年我县籽棉收购开秤价为8元/公斤,对比上年收购均价9元/公斤下降1.4元。2011年农民从棉花得到的收入人均减少30元左右。油料增产增收。2011年我县油菜收获面积58.23万亩,比上年增加1.41万亩;总产6.35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油菜籽价格4.38元/公斤,比上年高0.4元/公斤。农民种植油菜人均获利近60元。蔬菜(含菜用瓜)收入略有增长。2011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17.5万亩,比上年减少1.7万亩,产量70万吨,减产3万吨。因价格普遍上涨,农民人均从蔬菜得到的收入增加10元左右。虽然苎麻、果用瓜等收入有所减少,但甘蔗、水果、园艺、
花卉等的收入也给农民人均带来10-20元左右的收益。2011年因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服务性工价提高,种植业成本人均增加100-110元。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实际上人均比上年增加150元。二是林业收入略有增加。尽管我县农民家庭经营林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今年油茶籽收成又遇歉年,但速生经济林已进入砍伐期,农民从林业得到的收入呈逐年递增。全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比上年增加10元。三是牧业收入小幅增加。随着国家生猪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县生猪养殖户稳中有增,但由于散养农户的锐减,使得生猪出栏总量仍不理想,全年出栏76.5万头,比去年减少近5万头;家禽养殖大户发展也较快,出笼也有所增长,全县万羽家禽养养殖大户达60多户,养殖规模达150万羽。正是因为发展势头良好,出现了饲料、仔猪价格等均高出上年同期很多。农民从牧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大约50元。四是水产养殖业收入有所增加。由于水产养殖的科学化普及与推广,特种养殖多样化的形成,水产品产量逐年上升,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可达6.57万吨,比上年增长5.29%。虽然鲜鱼价格变化不大,但因特种水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扣除饲料价格上涨因素,全年农民人均从渔业得到的收入比上年增加30元。
3.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新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年人均实现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纯收入比上年增加60元。
4.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今年国家继续加大了政策扶农、助农力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油菜补贴、农机补贴、新农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教育部门“两免一补”、能繁母猪饲养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计划生育奖助、移民后扶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都有所增加,使得农民从一系列“多予”政策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全年农民人均得到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加115元。
二、2012年农民增收的障碍与前景
(一)主要障碍因素
1.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生产条件难以改善。尽管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投入仍然不够,不少水库、渠系、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如在去年的大旱中,全县受旱面积30多万亩,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聂家桥乡2011年晚稻干旱失收3000亩以上,西湖区的坡头镇晚稻干旱失收2000亩左右。
2.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生产成本难以下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情况来看,“3899”(妇女、老人)现象越来越突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也相应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岩汪湖镇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519.1公斤,而全县平均亩产仅409.6公斤,相差100公斤以上。从农业生产成本来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资涨价无法控制,今年,我县农资产品价格出现了新一轮涨价潮。肥料市场,除磷肥价格基本稳定外,其他肥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碳铵市场销售价格780-790元∕吨,比去年同期每吨上涨87元,且货源严重不足,据“三友”农资负责人介绍,他去年冬季在县碳肥厂订购的2000吨冬储碳铵,仅供应了500吨,1500吨无货源,碳肥厂现已暂时停产;钾肥市场销售价3300-34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150元/吨;复合(混)肥45%市场销售价格3500元-38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300-500元/吨,中化46%的复合肥市场价格3600-3700元/吨,上涨450-500元/吨。种子市场,常规早稻种子销价5.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上涨1.0-1.2元/公斤;杂交中稻种子每公斤80元,涨18-20元/公斤;杂交棉销价60-65元/罐,比去年上涨10元/罐,农作物增收的空间正在被农资产品涨价所挤占。
3.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基础产业难以做强。近年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在甲鱼、
蔬菜、苗木等产业有了新的起色,但仍然存在特色产业拓展艰难,支撑力不强,加之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农业就业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等问题,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绿色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大多数为“油—稻”、“油—棉”、“稻—稻”,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较低。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4.农村管理机制不活,基础工作难以推进。“人地”矛盾突出,规模化生产的流转机制不活,基础不牢;贷款门槛过高,集约地经营的融资机制不活,投入不足;专业组织缺乏,社会化服务的运作机制不活,体系不全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
1.推进城乡统筹完善投入机制是农民收入增加的“有力支撑”。近年来,补贴收入越来越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2012年,我县在继续执行粮食直补等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同时,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长期平衡较快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今年国家大幅度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每百斤稻谷增加18元,全县可增收2.23亿元,人均可增收370元。
2.稳定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支撑”。一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粮棉种植面积扩大。调查180户农户,计划种植水稻3203亩,其中早稻1407.5亩,中稻153亩,晚稻1548亩,比去年水稻面积增加35.2亩。所查180户,计划种植棉花189.8亩,同比去年增加12.9亩,增7.29%。今年通过三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可增产粮食2500万公斤,可增收6250万元,全县农民仅粮食人均可增收100.8元。二是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科技开发增收前景广阔。优质稻推广积极性高涨。调查180个农户,计划种植优质稻1548亩,比去年增加130亩,同比增长9.1%。高效种养模式增多。如军山铺、株木山、毛家滩等乡镇的大棚西瓜,每亩可产6000—7000斤,均价1.8元,亩产值可达1.2万元。网箱养鳝亩产值可达30000元,大棚蔬菜亩产值可达15000元,名贵鱼养殖亩产值可达1.5万元。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扩大。首先是病虫专业化防治,今年全县可推广30万亩以上,比去年增加20万亩,每亩可节约防治成本10元左右,全县可降低病虫成本200万元,另可挽回病虫损失1000万元。其次是推广机械化作业,2012年汉寿机耕、机收、机插率分别达到98%、99%、20%,仅机收每亩每季50元,可节省劳动力加工日(折价)一半以上。再次是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可提高肥料利用率5个百分点,亩平增收30元。另外如富硒微肥推广应用后,每公斤高档优质米可由4元/公斤提高到18元/公斤。三是农产品加工日趋完善,品牌效益日益彰显。如蔬菜加工,白菜现价每斤0.2元,包菜现价每斤0.3元,汉美蔬菜通过加工保鲜储运后外销,价格分别达0.8、1.0元,增值3—4倍。“桃花岛”有机蔬菜,真空包装后直接进超市,价格比常规蔬菜高出10倍。“仙湖”牌生态龟鳖,3斤以上的甲鱼每斤卖到80元,高出市场价15元以上。
3.劳务收入大幅提高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点支撑”。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工荒”的出现,劳务市场越来越火爆,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在目前人均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农业经营,收入水平已难有大的提高。我县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加大农业劳动力转移1万人,可实现工资性收入增长1个亿以上。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差距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
三、2012年农民增收的途径与建议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要确保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必须突出两大主导产业,把握农民增收的五个“重点”。
1.突出三大主导产业。从调查情况来看,今后我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是三个:一是龟鳖产业。龟鳖产业近年来在我县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养殖面积达6万亩,其中专养2万亩,占全国龟鳖总份额的1/5,成为全国龟鳖种苗供应主要供应基地之一,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
保护标志,同时龟鳖产品不断升级,“龙阳”牌中华鳖已成为注册并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仙湖”牌生态龟鳖获中国中部农博会金奖,锦鳞香的甲鱼特色食品获第二届长沙国际食博会金奖,因此,我县应抓住“龟鳖产业”这一亮点,抓好城郊、319沿线、西湖垸三大龟鳖养殖板块建设,力争全县龟鳖养殖面积达到7万亩,年产龟鳖种苗8000万只、商品龟鳖3700吨,年产值突破3.7亿元以上。同时通过3—5年,打造一个年深加工龟鳖产品800吨的规模龙头企业,使我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甲鱼之乡”。二是油茶产业。我县现有油茶林23。9万亩,但目前产量极低,效益极低,发展潜力极大,我县应借国家重视木本油料生产的东风,大力发展油茶生产,高标准建设24万亩油茶产业群和6万亩油茶产业带,使油茶产业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助推器。三是蔬菜产业。目前,全县拥有蔬菜种植基地17.5万亩,复种面积32万亩,总产量70万吨,年产值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蔬菜产业已成为继粮油、畜牧、水产之后,汉寿农业经济第四大产业。我县应重点抓好三大蔬菜产业区建设(围堤湖蔬菜产业区、罐头嘴蔬菜产业区、万福垸蔬菜产业区),三大蔬菜基地建设(桃花岛有机蔬菜基地、太白湖“雪莲藕”基地、“华诚”出口出境蔬菜基地),三大科技展示园建设(新品种选育及展示园、种苗工厂生产园、高科技示范园),三大中心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蔬菜交易中心、农资配送中心),三大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岩下荣祺食品有限公司、淀粉加工企业、蔬菜精深加工企业)。
2.把握农民增收的五个重点。一是狠抓生产增收。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在稳定粮、棉、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的增收潜力。一方面,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巩固发展杨树、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提升发展花卉苗木、名优水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连片发展,加速规模扩张,尽快形成优质高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另一方面,大力推行规模养殖、健康养殖,推进草食动物、名优水产稳步发展,尤其要把生猪养殖放在突出位置,力争经过一到两年时间,把汉寿建成全国生猪调运大县。二是狠抓加工增收。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农产品加工上去了,销售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带动基地建设,提升基地规模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来抓。要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连基地、带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主动调优结构、改良品种、扩大规模,并通过“订单”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基地,强力打造农产品加工“第一车间”。三是狠抓流通增收。受各种因素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卖难”问题比较突出。时至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农户的棉花囤积在家,确实令人心痛。应早防范、早动手,下大力气搞好农产品销售,让农民丰产丰收。要认真总结推广文利蔬菜、帝甘糖橙等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流通功能,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努力提高全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产品销售。四是狠抓品质增收。质量是品牌的保证,品牌是解决农业发展效益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去年全国的白菜滞销,而华诚蔬菜的产品远销新加坡,这就是很好的例证。要在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搞好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加大品牌培育整合和市场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农产品品牌创建提供全方位服务。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响汉寿农产品强势品牌。五是狠抓务工增收。要让农民增收就必须让农民充分就业,要让农民充分就业,在当前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组织劳动力转移。我县农村劳动力多达36万,要想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分母扩分子”。具体来讲,扩分子就是提高农业产出,减少分母就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也就是说,减少农民富农民,缩小农村富农村。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一手抓劳务输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09-22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特色农业农民增收的新亮点09-22
发展生态农业致力农民增收09-22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汇报材料09-22
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09-22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对新疆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