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促农增收的思考
一、促农增收现状
2011年前三季度,XXX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XXX元,增长XX%;其中,工资性收入XXX元,增长XXX%;家庭经营现金收入XXX元,增长XX%;财产性收入XXX元,增长XX%;转移性收入XXX元,增长XX%。
(一)农产品、牧业产品价格高是农民增收的第一个亮点。 今年以来,XXX畜牧、蚕桑、果品、蔬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粮食喜获丰收,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国家继续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以及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全面落实,推出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养殖积极性。
(二)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增加是农民增收的第二个亮点。坚持“区外转移要先行一步,就近就业要多管齐下,自主创业要热情帮助,投身农业要加强引导”的基本思路,着力在“转”和“移”上下功夫,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措施,推动了XXX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第二、三产业突破发展,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三个亮点。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个体、私营工业红红火火,带动了相关收入增长。同时,随着农民现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能力大大增强,带动了农村餐饮、建筑、交通运输以及批零贸易等行业快速发展,农民从家庭经营产业中得到的收入明显增加。
1
二、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发展生产制约较大。干旱、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抗灾能力没有根本性提高。
2、农业结构不优,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尽管近年来,XX粮食产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各产业之间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种类趋同,产品质量不优,区域优势不明显,品牌建设,“三品”认证滞后,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生产不适应市场需求,加上受干旱、大风及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农民增收步伐放缓。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生产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龙头企业发展缓慢,拉动带动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名牌产品,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4、农业生产条件差,投入不足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XXX受经济水平整体实力的限制,有许多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造成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减收反过来又影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5、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差,难以及时接收一些新的农业适用技术;农民缺乏市场意识,信息闭塞,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6、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用土地规模化程度低,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工作难度大,农业示范样板建 2
设难度较大,示范样板建设在数量、规模上相对较小,促进农民增收带动面窄。技术力量薄弱,对农业生产指导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还满足不了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抓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电、路和农业机械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科技、信息、土地出让、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多方面给予倾斜,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其竞争力和带动力。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品牌农业。三是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切实抓好合作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规范经常管理、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动作用。
(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减负增收。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从根本上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合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收入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四)努力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民-主体作用。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新型农民培训的要求,全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科技入户,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等培训工作,开展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努力培养造就农村科技致富带
《关于促农增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头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水平和积极性,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增收之路。
(五)深入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农作物良种、畜禽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壮大农业技术力量,提高业务水平,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农业技术干部队伍,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2017-04-01 21:06 | #2楼
农民增收难,这是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在我国,农民人口最多,因而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增收最难,因而相对而言又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因此,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关注民生,都必经想尽一切办法下大力气增加农民收入。中央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增收。只有农民增收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突破,我们落实中央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在新农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有了实质性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其对全局的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了2000年的2253元,接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3%,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1978-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7%;1985年-1988年4.9%;1989-1991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仅1.9%;1992年-2000年为4.6%。特别是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四年下降,分别比上年减少4.4、0.3、0.5、1.7个百分点。增长率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态势。1983-1990年,二者收入比由1980年的2.5∶1缩小为2.2∶1,最高为2.29∶1,最低为1.84∶1,此为缩小阶段。1991-1995年,差距明显高于前一阶段,除1991年为2.4∶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其中1993、1994年分别高达2.80∶1、2.86∶1,此为迅速扩大阶段。1996-1999年,差距比前一阶段有所缩小,但除一个年份略低于2.5∶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明显高
于80年代。
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全国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民收入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
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增收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2004—2017年农民增收连续五年超过300元,是建国以来首次突破性成就。尽管中央“三农”政策的含金量如此之高、力度如此之大,农民增收自己与自己比还算不错,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绝对额还是在继续扩大,相对差距也没有缩小。农民很努力,为增收在1亩3分地上做足了文章,今年种粮,明年种棉,后年种麻栽蚕;前年养猪,去年养羊,今年养牛,就是难以增收。为什么增收难?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促农增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增效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这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农业增效不快、增收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
变化,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实现充分就业的梗阻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目前,随着城市化力度的推进,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三)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资金短缺、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性障碍,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面窄:检测设备的落后和检测体系的明显滞后,农技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等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整体收益;三是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等的采集、传递利用手段原始简单,农民生产指导、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迅速提升。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彻底纠正过去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
的思维定势,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统筹安排。 第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土壤气候条件下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现在要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发挥各地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第二,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用法治的方法,靠制度来规范农村的分配行为,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
第三,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西部省际间流动,实现中国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呈正态分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当废除城乡隔离政策。在户籍制度上,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尽快将户籍制度的改革从中小城镇扩大到大中城市,撤除人为的樊篱,万众一心推倒"户籍墙"。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应恢复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废除限制农民进城的《户籍登记条例》,制定和颁布确保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的新《户籍登记法》。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
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促农增收的思考】相关文章:
关于促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9-22
进农村促增收帮扶计划09-22
农民增收致富途径的思考09-22
调结构转方式兴特色促增收09-22
增收节支工作的思考09-22
对新疆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09-22
科技助农增收调查报告09-22
武鸣县加强财政增收节支的思考09-22
关于我国农民增收的一点思考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