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杏山村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 杏山村基本概况
杏山行政村位于眼岔寺乡政府驻地,辖花家洼、董家洼、杏山3个自然村,共120户482人,党员23人,全村以红枣为主导产业。
2017年以来,杏山村根据本村的自然条件,在县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制定出符合本村村情的十年规划,并积极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红枣栽植面积和完善烤房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去年新建标准烤房6座,对红枣面积进行打药、施肥、修剪等科学管理,邀请县枣业局技术人员进行枣园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枣果业户农民的管理水平。
二、农民收入现状
农业以红枣为主导产业,截至2011年底,全村红枣面积达到2098亩,产量525吨;年末羊子存栏50只,牛存栏30只,生猪存栏55头;梨、薯类、瓜果等区域性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载止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与上年相比,人均纯收入增加2800元。全村85%的村民改建了住房,部分农户在县城盖起了楼房,20%以上的农户结合沼气能源建设实现了改厨、改厕,电视机、洗衣机早成为家家户户都有的日用电器,电冰箱、电磁炉等高档家用电器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合作医疗、
养老保险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参与率达100%,现在全村摩托三轮 辆、座机电话100多部,手机200多部,三个村办起了红枣加工厂4个,村民有铲车、挖掘机5户,购置私家车6辆。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农民收入结构比例不断调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比例稳中有降,占收入的 80%左右,从事二、三产业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占收入的20%。
二是农民收入途径不断增多。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和宽广的发展平台,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民从事二二产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走出土地、摆脱了土地约束,到土地以外创业创收已成为全镇农民致富的途径,农村劳务经济日渐升温,致富渠道不断拓宽,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宽阔的空间。
三是农民收入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近年来,全村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农村的好政策、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农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增加,但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再投入增加,致使农民收入增幅缩水,各种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
四是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加大。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对发展经济的认识、能力和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不同,一批素质高、积极调整、起步早的农民迅速致富,并依靠自身发展的经验、开拓的市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农村致富
户,而那些等、靠、观望、因循守旧的农民没能及时发展起来,收入明显低于致富户。
三、制约农民增收因素
一是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对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开发高效农业有较高的热情,但受科技文化素质的限制,只敢远观不敢近摸,对带“高、新、尖”字样的事物,望而却步,部分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荆绳的思想,对农业以外创业门路少,获得致富信息渠道窄,开拓市场能力差。
二是创业资金短缺。群众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闲散资金较少。银信部门对农村贷款额度有限,对那些收入较低的农民发放较小贷款甚至不给予贷款,造成低收入家庭想致富却苦于没资金的困局。
三是社会事业性负担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各类生活开支项目增多,数额增大,子女上学、子女结婚、看病就医、关系交往等都要远远超过生活开支,社会事业性负担的加重,势必对生产的再发展、再投入的资金产生影响。像子女结婚,从认识到结婚至少有五六万元的花销。
四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高。农村以农业为主。随着各类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业单位投入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增幅高于农产品价格增幅,生产成本高,导致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增收缓慢。
五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目前全村已形成了枣果、草畜等为主的基地,由于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的增值空间较小,大多以出售原料型为主,且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滞后,产品市场适应性差,销售难、价格低依然制约农民增收。
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途径
首先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水平。要围绕市场需求,怎样调、调什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调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出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调出规模、调出效益。同时要在提高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模式,把农业专业协会,作为带动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力量来抓,在主导农业产业上建立一个协会,发挥其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标准化生产。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每一个产业上都有几家深加工企业,像我乡红枣业已达到这一要求,但在产品档次低、市场开拓上仍要抓紧抓好。
《关于杏山村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其次要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经济建设,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做好外出务工工作,把它作为一项产业,积极做好务工人员的培训、引导,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再次要加大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日显重要,也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上级党委政府就要不断加大农民科技培训资
金投入力度,拓宽培训渠道,不断满足农民科技需求,提高致富能力,把农民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有理想的四有新型农民。
最后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农民的服务水平。农业作为国家发展基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壮大,国家应该给予农业更多更大的资金扶持和倾斜。目前的“三补两免”对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促进发展现代化农业都产生了积极效果。农民一个弱势群众,不断提高农民的服务水平,也是促进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应在农民科技服务、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好的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更好更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于我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2017-04-01 14:14 | #2楼
农民收入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增收,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对于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县农民增收工作的现状,积极探寻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按照的安排,最近,县政协组织有关人员,会同县农业、乡企、统计、农发等部门,利用两周时间,深入到全县14个乡镇及部分村组、农户、企业,采取听汇报、座谈讨论、查阅有关资料、发放调查统计表、走访干部群众等方式,对我县农民增收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增速较快 亮点纷呈
我县总人口46.8万人,耕地面积56.31万亩,农业人口38.4万人,占总人口的82.1%。近年来,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壮龙头、输劳务、活三产、转职能,统筹发展,多轮驱动,形成了多元化增收的新格局,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201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2元,比1998年的1441.8元增长了
2.9倍,在全市的排名由1998年的第10位跻身到2017年的第三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500元)702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1066元,增幅和净增值均创历史新高。同时,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呈现出三大亮点。
1、工资性收入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工业
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参与劳务经济,由打工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拉动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201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2026.47元,同比增长31.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2%。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构成看,增收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伴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非公企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2017年,我县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为231.76元,同比增长了17.6%。蔡家坡镇岐星村近年来大力发展镇村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目前企业总数已发展到8户,安排本村及周边地区劳动力4630人,人均年收入13658元,工资收入已占到了这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77.3%。二是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掘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健全劳务输出组织,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7年,我县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人均收入为1233.13元,比2017年增长了361.78元,增幅达41.5%。枣林镇2017年劳务输出982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9738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就增加了295.5元。
2、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一、二、三产业所得到的收入,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证。2017年,我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1817.23元,比2017年同期净增108.81元,增长6.4%,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现金收入2017
《关于杏山村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年人均达到1361.9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4.9%,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体。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主导产业向优生区域集中,初步形成了以千山南麓优质苹果、塬灌区优质粮油、城镇郊区精细菜、秦岭北麓无公害猕猴桃、南北二山干杂果和旱腰带畜牧养殖为特色的产业结构布局,使广大粮农、果农、奶农、苗农、菜农均从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如曹家镇鱼龙村的耕地面积为1900亩,目前花椒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800亩,2017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60元,而鱼龙村仅花椒一项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3000元。同时,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农民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二、三产业在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份额进一步增大。2017年,全县农民从二、三产业中得到的人均收入分别达到了90.55元和364.7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和0.6%。凤鸣镇依托地处县城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全民经商创业促就业工程”,引导群众开商店、办企业、搞经营,大力发展餐饮服务业、物流运输业等,目前全镇农民经营的摊点、门店已达5000多个,从业人员1.2万人,占到了该镇农业人口的24%,年人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有益补充。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县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外打工的人数愈来愈多,聚财理财的门路也越来越宽,储蓄存款、投资入股、房产租赁等资产类收入不断增加,使财产性收入
成为近年来我县农民现金收入增加的一个亮点。据调查,2017年我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97.66元,占总收入的2.3%,比2017年同期增长1.5倍;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通过各类惠农政策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达到260.95元,占总收入的6.3%,比2017年同期增长39%。
五大瓶颈 亟须破解
我县的农民增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农民收入水平与西部百强县的平均水平4550元相比还差348元,与全国平均水平4761元相比还差559元,特别是与渭滨、凤翔等县区相比,形势不容乐观。综合分析,当前制约我县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1、农民综合素质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县84%的农村劳动力属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加之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数为老幼妇孺,导致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不强,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形势认识不清,很难实现农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式经营。大部分村组的群众仍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作务模式,对科技含量较高、作务技术要求严格的项目不敢接受,仅仅依靠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维持生活,增收难度较大。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不高,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乐于现状,怕担风险,在发展现代农业时,既不愿直接参与,又不愿流转土地,致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调来调去不能升级。三是市场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应
有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驾驭市场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强,一方面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出现“卖难”问题,另一方面市场所需的特优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仍很突出。
2、主导产业多而不强。全县在农业产业布局上调控力度不够,产业布局缺乏规划,贪多求全,产业雷同现象突出。一些乡镇政府在抓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明显的重产前、轻产后的倾向,工作方式简单,行政命令为主,农民自主选择性小,致使某些主导产业只有量的优势,而未形成质量、技术、市场等多位一体的优势,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从而形成了“主”而不“导”的尴尬态势。有些乡镇虽然也培育生产出了名、优、新、特的农产品,但只是点上开花,面上不红,规模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化开发。另外,我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公司、基地和农户之间的产业链关系松散,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农业基础较为薄弱。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县的农业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整体建设水平仍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受干旱、冰雹、疫病等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大多数农民依然是“靠天吃饭”。由于长期以来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致使一些水利灌溉工程不配套,许多村组的渠道、机井、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发挥不了作用,抗灾能力大大减弱。调查中,村组干部群众对此反响十分强烈。雍川镇全镇19个村,有渠灌能力的只有5个村,有泵灌能力的不足10个
村,大部分群众面对持续干旱只能“望水兴叹”。
4、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一是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知识老化等原因,乡镇和村组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目前已基本瘫痪,县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又不能很好地深入基层为群众服务,农民难以得到较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依靠农业科技增收十分困难。二是专业化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建设滞后,现有的市场规模小、数量少,设施不完备。集农产品销售、信息发布、价格形成为一体的现代化批发销售市场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制约了一些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三是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面向“三农”服务的农业信息咨询、发布网络渠道,不能及时科学地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农民势单力薄闯市场,信息不通搞增收,致使收效甚微。
5、惠农政策落实不力。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农业、林业、农机、教育、民政、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强农惠农政策。但从调查情况来看,一些涉农部门和基层单位在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一是对各级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宣传不到位。横向上,在广大干部中宣传不力,甚至个别乡镇的领导和有关站所的负责同志都对一些政策含糊不清;纵向上,大部分乡镇政府没有结合实际采取有效举措宣传到组、到户,造成农民对政策的知晓率很低。二是农民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调研中,许多种养大户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反映: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琐,信贷服务质量差,加之需要贷款的农民普遍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财产,所以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也无法从国家信贷支农政策中受益。三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政策环
境仍不理想,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工子女入学难、收费高等问题仍很突出,客观上也影响了农民向城镇转移,制约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悉心分析 潜力尚大
面对当前这些制约我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我县各级、各涉农部门都感觉到了压力,正在攻艰克难,强力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县政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狠抓各项关键举措落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只要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我县农民增收工作的现状,努力挖掘增收潜力,强化措施,真抓实干,我县的农民收入将完全可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目标。 增收潜力之一:“一号文件”的连续出台为促进我县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政策保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了六个部署“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六个一号文件主题鲜明,各自成文,互有侧重,却又浑然一体。特别是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关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总体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制定了行动纲领,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宏观政策的支持保护力度,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涉农部门抓住时机,乘势而上,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扎扎实实做好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必将开创我县“三农”工作的
新局面。
增收潜力之二:“三大战略”的实施为带动我县农民快速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实施“三大战略”,是、县政府立足县情,审慎思考事关我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后作出的战略决策。随着“突破蔡家坡”步伐的加快和我县东北片的迅速崛起,蔡家坡汽车工业园、县建材工业园将会为我县提供10余万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后,就可实现就近进厂上岗成为“产业工人”。同时,围绕蔡家坡50万人口中等城市和“关中百镇工程”的建设,一批支柱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齐备、结构布局合理、聚集效应明显的特色城镇群将会陆续形成,这也从客观上会大大加速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另外,以打造凤鸣全国文化旅游名镇为契机,我县的餐饮、商贸、交通、休闲娱乐等产业链条将被拉长,也将为广大农民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开辟新的广阔空间。
增收潜力之三:“一村一品”的发展为推动我县农民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县按照“优粮、强畜、促果、特经”的思路,突出优质粮、畜牧、果菜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推动主导产业向优生区域集中,民俗饮食、大棚西瓜、手工挂面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建成规模化养殖场314个,种植优质小麦35万亩,栽植苹果8.64万亩、猕猴桃4.81万亩、干鲜杂果1.79万亩,建成大棚西瓜8500亩、辣椒5.5万亩和城镇精细菜基地
4.6万亩,大部分群众已尝到了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带来的增收甜头,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先进典
型,“一村一品”在促进我县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突显。今后一个时期,只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规模,提质增效,我县的“一村一品”和农民增收工作将完全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
多措并举 全力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优势的现实选择。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筹发展农村经济,用新的理念与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上下联动,多管齐下,才是应对之策。
1、坚持正确定位,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民增收。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民增收,就是要树立“跳出粮食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的工作思路,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当前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结构,发展产业,坚决杜绝“大包大揽”和“放手不管”两种倾向,积极寻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在指导“三农”工作上的正确定位,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诚心诚意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其次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现代农业管理知识学习,自觉运用抓工业的劲头和发展工业的理念,研究思考解决农业问题。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真正用市场、质量、标准、竞争等现代理念经营农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断增加农民
收入。再次要用工业化组织理念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当前,要充分利用中、省、市对返乡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和本地的农民工自主创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各类民营企业等,通过发展工业,积累资金,“反哺”农业,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的目标。
2、壮大龙头企业,用产业化的模式助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能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抓技改,解决我县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层次不高的问题。要大力扶持我县的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尽快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有带动辐射效应的龙头企业,实现大宗农产品由初加工为主向以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二是要抓发展,解决现有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省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来我县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和贷款优惠,力争新发展或引进几家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确保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三是要抓机制,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中介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纽带。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扶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
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与引导作用,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行之有效的模式,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真正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共赢格局。
3、优化农业结构,用市场化的思维促进农民增收。用市场化的思维促进农民增收,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有利机遇,积极谋项目、跑项目、上项目,集中力量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我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县财政要确保每年新增财力30%以上用于支持农村发展,不断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农村能源、农村公路、扶贫开发等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变客观条件落后对农民增收的制约。二是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户之间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允许农民、农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开发等,通过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能手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使农民群众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得到更多的收入。三是要做强“一村一品”。要将“一村一品”与农业示范园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各乡镇、村组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产品,调动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把地域特色做精,把小产业做大,把小基地做强,
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持续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服务体系,用社会化的手段服务农民增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建立一个服务体系,从农技推广、信贷支农、农业信息等方面搞好各项服务,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一是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要积极研究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乡镇相互协作配合的措施办法,对现有农技推广机构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网络,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重点要研究科技人员主动为农民服务的激励机制。二是要着力解决好农民贷款难问题。要创新信贷支农方式,大胆尝试农民以土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多年生作物抵押贷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等新办法,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农民“一事一议”的新机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在发展农业产业中得到充分地释放。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镇)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三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依托目前我县大部分村组已经建立的农业信息站平台,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电脑操作技能培训,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营性收入。
5、转移富余劳力,用城市化的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近年来,随着
我县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城市化战略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加快我县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的来源。一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依托县劳动服务培训中心、县农机校、县职教中心、党校和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现场推广模式、现代远程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围绕我县的汽车工业园、凤鸣文化旅游名镇和建材工业园建设以及“一村一品”发展,对农民开展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素质保证。二是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要紧紧抓住省上实施“关中百镇工程”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扩大蔡家坡和县城的规模,提高城镇人口的居住集中化程度,发挥城镇的承载、聚集、辐射作用,把蔡家坡、凤鸣、祝家庄等城镇建成农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最佳区域。同时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重点城镇建设与兴建蔬菜水果及畜禽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要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保障体系。要将劳务经济发展列入对乡镇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三级要层层建立劳务输出组织机构,科学制订劳务输出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集跟踪管理、工作督查、考核奖惩于一体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定期联系,定期走访,处理劳务纠纷,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形成积极稳妥的劳务输出
渠道。同时,要深化户籍和社会保障管理,特别是要放宽城镇户籍的准入条件,对在城镇务工经商且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尽快办理城镇户口,为农民进城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推动我县劳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6、强化组织保障,用高素质的干部引领农民增收。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战斗在农村工作最前沿的队伍,在农民增收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我县近年来农村发展的实际来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增收速度的快慢。因此,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要配备好农村基层领导班子。采取“两推一选”的的民-主办法,积极从农村致富能手、回村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优秀人才,真正把那些年纪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能组织、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进农村“两委”班子,改善班子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战斗力。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建设和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党校、农机校和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科技等方面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执行政策、领导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发展劳务经济、农民收入水平等指标作为评价基层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科学制定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奖惩激励措
施,努力营造一个以发展论优劣、凭实绩用干部、靠实干得升迁的良好用人导向,推动我县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杏山村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09-22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09-22
关于乡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09-22
农民增收途径调查报告09-22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09-22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09-22
关于如何使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09-22
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04-26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