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公开课观摩课体会
为了真实走近教育实践现场,增强师范技能和经验,提高语文教学意识,学院组织我们跟随校车去南京外国语学校观摩“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最后一场,参赛者是来自不同学校的三位老师。参赛要求每位参赛老师讲授席慕蓉的散文《窗前》,教学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南外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赛场被安排在南外的阶梯教室里,出席的评委有三个,在每位参赛教师教授完课程后,三位评委会逐一对之教学内容或思路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予以作答。
于我而言,观摩的体会也仅仅是只言片语而已,他们每位老师都值得我去学习,在这里我只简单说下我的一点感触。席慕蓉的《窗前》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学要求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并感受文章的美。
综合来看,三位教师的共同优点是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者自己去发现席老《窗前》的内涵及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在文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这种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去探索问题答案,使学生更加理解文本。
三位参赛老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二位参赛教师,他运用“以诗解文”的方法来讲授的《窗前》。他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席慕蓉是一位诗人,让学生通过“以诗解文”的方法理解并感受作者的情感流露。他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将之改写为一首小诗,以小组的形式分享给大家,通过这种方法理解《窗前》。起初,我认为这种方法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因为在那样的气氛下,师与生都处于紧张的氛围中,参赛教师采用这种方法会使气氛更加冷凝,学生会出现茫然的感觉,从这也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敢于挑战与教学之创新的特色。可最终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表现特别出色,改写的小诗都特别成功。另一方面,那节课的近乎成功与南外学生丰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离不开的。
评委们针对性的提问让我意识到原来课堂上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初步阅读文本,教师不应领读,这样会将教师的个人主观色彩无形中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思维得不到自主发挥的作用。有两位参赛者犯了这样的错误,我的想法和他们一样,认为在那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会集中于课堂,领读会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听赛时,我注意到有两位老师这样问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席慕蓉的窗什么?”虽然说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但是这种伪问题设计是错误的,而且我觉得这种错误是教师最容易犯下的。
每位参赛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都是比较出色的。赛后,我最多的感触便是语文教学所要融入的“情”之深、之最、之难。所谓“情”,指的就是深情,我把它分为三个部分: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教材的情。
教师的情是指教师所能赋予课堂的深情,包括语言、动作、情感等方面。语言上,教师的职业素养中要求教师的语言在表达清晰明朗的基础上,还要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所以教师语言要求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是必不可少的。动作要求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它要求教师不能一味的站立不动,而要结合并利用肢体语言协调-教学,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才会有学的欲望。情感,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一堂课成功关键就在与教师能够“拿”出多少的情感进来。教师的“情”能够带动师生间的互动,创设和-谐的氛围,从师生的关系出发,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而言,作为表演者的教师,更应该做到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现魅力课堂的重要要求。
学生的情,作为教学对象学生而言,他们的情感流露重在于教师的引导与讲授。作为教师要有“自己有一桶水,要设法让学生获得一缸水”的抱负。重在如何让学生获得那一缸水,如何利用《学记》中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参与进来,让之通过反复研读的教学方法,使之了解文本的寓意,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将他们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
教材的情,教材是维持课堂的必需品。教材的“情”表现在虽然它是固定的,然而它所
包含的知识却是丰富多彩的。教材的“情”在于教师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入课堂,深挖教材内蕴体现教材的真正价值。当然,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教材是介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教师用教材教并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更不能无视文本。这其中的尺度就需要教师仔细把握,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教材之中的“情”。
如果我是讲授者,我打算这样进行我的教学。
首先,面对陌生的学生、紧张的气氛,我会先于学生进行一番交流,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我想把我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GO,我把它叫做走起来阶段。在这部分,我会引领学生走进《窗前》,对文章大意及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RUN,跑起来阶段。在这部分里我会学习三位参赛老师的优点,将大量时间教给学生阅读文本,加快脚步,引导他们走进作者,感受其文章的内涵。第三部分:JOG,慢跑阶段。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窗前》有了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之上,这时候可以放慢脚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席慕蓉有了充分的理解。
《语文公开课观摩课体会》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以上就是我对此次观摩课的一点小体会。
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2017-03-31 12:04 | #2楼
我代表徐汇区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意在向老师传达一些二期课改的理念。 说句实话,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都会说,但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圆满,更要考虑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变。在这儿,我就想谈谈通过这堂课我的一些启发与收获,让我们共同切磋、学习。
这堂课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因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就拿《爸爸和书》这堂公开课来说吧,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就安排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多为‘珍宝’什么意思?等这样的表层问题,而在课堂上,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了‘我’为什么会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而我在教学时则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疑问。
二、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这堂课上,我就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因为这本书是‘我’省下车钱好不容易买来的,所以会视它为‘珍宝’。也有学生抓住临时工、干零活这两个词,说这本书书是爸爸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给‘我’买的,其中包含着深深的父爱,所以我会如此珍惜。再往下学,同学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读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至此,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自己总结出了我们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的两个原因。
三、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形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这课堂上,在解决课文为何要以爸爸和书为题时,课堂上又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题目中包含了爸爸对我们的希望希望我们成为爱读书的人;也有人认为因为书是爸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给我买的,所以要以此为题目。说到这儿,立刻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家中不光爸爸一人在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而是全家在爸爸的引导下共同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省下钱来买书。针对学生的种种看法,我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而是随机评点,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事实证明,证明这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堂课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将二期课程的一些理念转化为可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但这堂课只是
抛砖引玉,更多的转化,要靠我们自己去尝试、去探究,并在不断的课程实践中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
【语文公开课观摩课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观摩课总结01-25
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体会07-13
小学语文观摩课总结15篇01-25
语文公开课的心得体会03-07
小学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03-30
语文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08-19
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体会5篇07-14
语文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10-03
听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范文12-07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