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考察报告>《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

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

时间:2023-03-23 06:35:56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

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内参)调研组

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

江苏、广东都是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经济大省。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自南-中-北呈显著的梯度差异。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发展,在2001年做出了实行南北挂钩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具体合作模式是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分别和苏北的淮安、宿迁、徐州、盐城、连云港实行一对一挂钩合作,挂钩双方以推进产业转移为合作重点,同时开展劳务、农业、旅游、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干部培养等多领域的合作。苏州、宿迁两市开展南北挂钩合作力度很大,成绩显著,由两市共建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简称“苏宿工业园区”),不仅是两市合作的样板,更是江苏省南北挂钩合作的典范。 为了解江苏省南北挂钩合作的做法和经验,2017年1月11-14日,本参编辑部调研组赴宿迁市进行了调研考察。调研组一行参观考察了苏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与园区工委、管委会领导及其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参观了宿迁市城市建设情况,考察了从苏州转移到宿迁的代表性企业及宿迁市其他有关企事业单位,并与市发改委、市劳动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限于篇幅,现将苏、宿两市合作共建苏宿工业园区的做法及该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一)苏州、宿迁两市挂钩合作的起因。

宿迁市位于江苏西北部,北与徐州、东与连云港、南与淮安相

连,西与安徽宿州毗邻。1987年由宿迁县改为县级市,1996年设地级市,下辖泗洪县、泗阳县、沭阳县和宿城区、宿豫区共三县两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总人口582万人。境内有洪泽湖与骆马湖两大湖泊,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区。

建市以来,宿迁经济一直排在江苏十三个地市的末位。2001年,苏州GDP已达 1760亿元,居全省之首,居于末位的宿迁只有223亿元。※ 是年,苏州的昆山、张家港、太仓等县级市人均GDP已高达38635元、35917元和35169元,但宿迁的泗洪县、沭阳县、泗阳县分别只有4687元、4035元和3697元。为了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尽快加长宿迁这根短板,江苏、省政府在2001年实施的“南北挂钩合作”决策部署中,决定由全省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苏州和宿迁挂钩合作,以加快宿迁发展步伐。2017年11月,江苏又做出了“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重大决策。苏、宿两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工业园区、推进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从苏州转移到宿迁的 500万元以上项目414个,总投资358.8亿元,实际到账资金131.9亿元,累计新增税收7.47亿元,带动就业19万多人。

(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基本概况。

2017年底,江苏省政府在总结南北挂钩合作的经验、并借鉴了部分兄弟省市、特别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粤北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后,开始实施“南北共建工业园区”的新政策,作为深化南北挂钩合作、推进产业转移的战略举措。2017-2017年,苏南五市和苏北五市及各市的县(区)都结对共建工业园区,其中 ※ 宿迁市预计2017年实现GDP 810亿元。苏州市预计2017年实现GDP 7400亿元。

省级认定的南北共建园区有20个。苏、宿两市合作共建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吴中(宿城)工业园、昆山(沭阳)工业园、吴江(泗阳)工业园、常熟(泗洪)工业园等6个园区。目前已开发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完成基础实施建设总投入14.68亿元,引进项目近百个,协议总投资2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近60个。

苏宿工业园区是两市市级层面的合作载体,园区运作以苏州方为主,主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组织实施开发、建设、管理,园区组建了相对独立、具有开发区功能与权益的管理机构,具备市场运作主体功能、能进行独立投融资的开发主体,实施滚动开发。园区位于宿迁城西省级开发区范围内,规划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面积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9万人。按照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实施工业、居住、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到2017年12月底,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开发资金10.09亿元,其中,基础实施建设投入5.64亿元,配套设施建设投入4.45亿元,

5.8平方公里范围内“八通一平”的投资环境基本形成,可供使用的净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区内已建和在建各类项目的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31.59万平方米,提前和超额完成了两市合作协议确定的三年完成2平方公里启动区开发的目标。园区累计签约30个项目,注册19个项目,总投资8.4亿美元、1亿港币、18.79亿元。累计开工项目12个,其中已投产和即将投产的项目6个,平均投资强度达到每亩255万元。目前,苏宿工业园区框架已经基本拉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配套设施功能齐全,工作重点已从开发建设转向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正由“投入期”转向“投入产出期”。

《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理念

苏、宿两市对苏宿工业园区的建设从高要求,提出努力把共建园区建设成为“南北挂钩的集聚区、综合开发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总体发展理念和思路是: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理念,筑巢引凤,着眼长远,错位发展。

(一)坚持“三个优先”,扎实推进园区基础实施建设。

1、坚持先规划、后建设。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请新加坡的设计公司为园区做规划。三年来,园区先后完成了13.6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工业区详细规划,以及给水、排水、电力、消防、通信、供热、燃气、环保及污水等8个专项规划的编制、评审和批准工作,完成了3.8平方公里的商住区城市规划设计,各项规划设计支出近500万元,基本形成了“集约精致、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和先进完备的规划体系。

2、坚持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苏州工业园区的典型做法就是“筑巢引凤”,在客商还未到来、或客商还未提出需求,就着手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这种做法对吸引高端项目、大项目具有重要作用。路网工程方面,按照“八通一平”的标准,5.8平方公里范围内7纵2横近18公里的路网全部建成,贯通了园区内工、商业地块,并与市区紧密连接。供电、自来水、污水、雨水管网、燃气、弱电等各类管线一次性铺设到位。功能设施方面,总投资3800万元的首座110KV变电站建成并实现2万伏中压供电;总投资4200万元、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17.4公里的污水总管工程竣工投运;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园区标准厂房全面交付。

3、坚持生态环保优先。苏宿工业园区主动区别于一般的开发区,实行了严格的环保措施。一是超前建设污水处理厂。2017年,以BOT方式开工建设最终处理能力8万吨、尾水排放达到一类A级最

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二是加强区域环境要素跟踪监督。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污水全部截流,并对周边厂矿企业的污染排放进行实时核查和监控。三是开展环境管理贯标工作。在宿迁地区率先启动了区域1SO14001体系认证,2017年底圆满完成贯标工作,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2017年度监督审核各项指标优良。四是实行引进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准入关,以确保园区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二)高规格、高起点推进配套建设。

1、高标准建设园内的配套设施。苏宿工业园区开建初期,重点推进集宿区和高档住宅区建设。鉴于大项目一旦投产,一个企业就需数千、上万名蓝领工人和大批管理人员,园区在项目未到之前,就提前为企业解决员工餐饮、住宿、学习、娱乐、体育等需求。按照新加坡的做法,厂区一律不设员工宿舍,而是在园内专门划区建设集宿区。目前,园区下属开发公司已投资6040万元,建成建筑总面积3.1万平方米的员工集宿区,首批企业员工已正式入住。集宿区内宿舍、餐厅、澡堂、文体娱乐等各类设施都比较齐全,装备、管理也比较先进。总投资1.5亿元,建成了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明日新城高档住宅区,以满足园区企业技术和管理精英的居住需求。总投资4500万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首个邻里中心年内开工建设。

2、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园区管委会加快商住区开发建设,争取以一流的商业服务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把园区建成“现代新城的示范区”,把园区各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留住,把市内外、省内外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园区工作。在加强园区综合开发建设的同时,园区管委会还成立了城市管理局,加强园区城市管理。

3、加快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务体系。苏州工业园区的亲商理念深得客商赞誉,苏宿工业园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这一理念,把构建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客商提供一流的服务,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提前抓好。园区成立之初,就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目前,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招商局(经济发展局)、规划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和社会事业局、公安局、城-管局共8个部门,各部门人员、经费、设备配备到位,工作职责到位,管理服务到位。

(三)坚持错位发展,避免与周边开发区争抢项目。

苏宿工业园区在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定位、项目安排上主动与周边开发区拉开一定的差距,坚持精选产业层次高、附加值高的项目,重点瞄准电子、精密机械一类项目,避免与周边的开发区产业雷同,恶性竞争,力争建成投产后的企业成为宿迁的工业亮点、学习样板、参观看点。

《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南北合作共建的主要做法

苏、宿两市、市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对苏宿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园区建设的保障条件和运作方式上,形成了“四个到位”、“四个以苏南为主”的共建模式。“四个到位”即:组织保证落实到位、人才支撑落实到位、资金保障落实到位、帮办服务落实到位。“四个以苏南为主”即:人才以苏南为主、资金以苏南为主、招商以苏南为主、运行管理和服务以苏南为主。“四个以苏南为主”是“四个到位”的具体做法。

(一)四个到位。

以下介绍一下“组织保证落实到位”和“帮办服务落实到位”的具体做法。“人才支撑落实到位”、“资金保障落实到位”的具体做法体现于下文的“人才以苏南为主”、“资金以苏南为主”。

组织保证落实到位。为加强共建工作,苏、宿两市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的经验,成立了由两市领头的“联合协调理事会”,下设“双边工作委员会”,由两市分管副挂帅。苏州工业园区专门成立了以管委会主任为组长的“走出去领导小组”和“推进苏宿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宿迁市还专门成立了“推进苏宿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苏宿工业园区遗留问题工作小组”。两市领导和苏州工业园区负责人多次到苏宿工业园区实地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园区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是园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帮办服务落实到位。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市对口支持苏宿工业园区的开发区,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在苏宿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招商各方面细心帮办,全面扶持,无私服务。园区工委、管委会出台了《关于对口支援苏宿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对到苏宿工业园区发展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在财政、税收、租金补贴、土地回购、购房优惠等方面给予富有吸引力的优惠和奖励。苏州工业园区下属各国有企业在苏宿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业配套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在政策支持、融资担保、组织人事、干部培训等方面,也都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为苏宿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各部门、下属各单位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四个以苏南为主。

1、园区人才队伍(管委会干部队伍)“以苏南为主”。

——组成以苏州干部为主体的苏宿工业园区干部队伍。为确保合作共建对人才的需要,苏州和宿迁、市政府对苏宿工业园区干部的配备和培养做了精心安排。为了使该园区能充分理解、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园区干部以苏州派出为主。

2017年底,即苏宿工业园区成立伊始,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管委会精心选调了10名参加过本园区早期建设、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进驻宿迁,组成苏宿工业园区管理团队。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小鹰被派往宿迁市,担任副兼苏宿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园区其他主要干部,除管委会副主任徐洪桥、劳动保障和社会事业局局长戈亮由宿迁市选派外,均由苏州派来的干部担任。这些干部在宿迁的挂职时间一般为3年。在首批派往之后,苏州工业园区又陆续派出了项目投资、工程管理、测绘、人力资源服务等多支专业队伍。目前,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及下属各单位(如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公司)派到苏宿工业园区的各类人员有33人,约占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含下属开发公司)正式干部职工总数(56人)的60%。

这个干部团队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均为苏州工业园区的现任干部,并且为成团派出,不是从苏州市各个部门临时抽调、拼凑起来的。再说,不是园区工作的干部,往往对园区工作也不熟悉。二是把苏州工业园区的干部成团派往苏宿工业园区,有助于这个管理团队内部加强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苏宿工业园区加强与苏州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获得苏州各方面的支持。三是这个团队可使苏宿工业园区充分借鉴、运用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的经验,同时可为宿迁培养、带出一批熟悉园区工作的宝贵人才。四是所有挂职干部的工资仍由苏州工业园区承担,从而减轻了苏宿工业园区的财政负担,并保证了挂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把苏宿工业园区干部培训纳入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政府培训计划。为了进一步推动苏州工业园区经验转移和观念对接,苏州工业园区把苏宿工业园区的干部培训纳入其干部培训计划,免费对口培训苏宿工业园区的干部,做到自主选择,随需随学。不仅如

此,还与新加坡方面协调,使苏宿工业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一起纳入新加坡政府培训计划,从而使苏宿工业园区的干部享受中新合作培训的各项待遇。三年来,苏宿工业园区共组织了五批综合培训,其中三批70人次在新加坡培训,两批在苏州工业园区培训,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园区开发资金(及管委会办公经费)“以苏南为主”。

苏州市对苏宿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给予了大力支持,园区开发资金和运作经费主要由苏州市提供。一是启动资金以苏州为主。园区成立之初,苏州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出资1亿元、宿迁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江苏省国信集团(省属企业)出资1亿元※,四方共注资3亿元成立了“江苏省苏宿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各方注资均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园区开发顺利进行。二是融资担保以苏州为主。苏州工业园区发挥自身资金实力和信誉优势,在首轮三年开发期间,为苏宿工业园区开发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了总额为6亿元的融资担保,由该公司根据资金需要分年度贷款,去年又再次明确将对第二轮开发融资提供担保。三是行政经费以苏州为主。苏州工业园区全额承担了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连续三年共4600万元的行政经费,平均每年1500万-1600万元,并进一步明确今年的行政经费保持去年的水平不变、后三年逐年递减补贴的政策。四是园区财政收入不集中、不分红。为了保证苏宿工业园区前期发展资金,苏、宿两市决定,两市10年内不向苏宿工业园区分享财政收入,苏宿工业园区开发公司的各股东10年内也不分红,使园区管委会的财政收入和园区开发公司的经营收※ 苏州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出资1亿元,均通过苏州工业园区下属的开发公司出面运作。江苏省政府出资1亿元,通过省国信集团出面运作。

入全部留在园区。

3、园区招商“以苏南为主”。

——充分发挥苏州的区位优势组织招商活动。苏州、宿迁积极利用苏州的区位优势,加大宿迁外宣推介力度,把苏州作为招商的基地。2017年以来,两市在苏州共同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2017年4月,为期一个月的“南北挂钩招商月”在苏州举行,为宿迁引进各类项目262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73亿元。2017年5月,“苏州宿迁南北挂钩投资洽谈月”也在苏州举行,两市共邀请了近万名苏州客商到宿迁实地考察。苏、宿两市还通过双方企业互访、社团互访、参与“苏北光彩行”等活动,使苏州企业家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宿迁,促使有转移意向的苏州企业投资考察首选宿迁,为苏州产业加快向宿迁转移明确了导向。

——招商策略主打“苏州工业园区”牌。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其建设水平、管理服务水平、诚信度等有口皆碑。苏、宿两市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的品牌效应,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干力量,合作开展招商工作。苏州工业园区把支持苏宿工业园区招商纳入自己的招商工作范畴。一是鼓励园区企业到苏宿工业园区投资,把加工环节或增产、扩产部分转移到苏宿工业园区。二是有些外来客商要到苏州工业园区投资,苏州工业园区根据产业性质、类别,若是当地不适合接受的项目,就推荐到苏宿工业园区,把苏宿工业园区看作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一部分,告诉客商,苏州工业园区在宿迁还有一个园区。

——“以商招商”成为苏宿工业园区招商的主要方式。目前园区招商方式逐步从小分队上门“敲砖”、专业人员招商等转向“以商招商”为主。近年来,来自苏州的大项目加快落户苏宿工业园区及其他园区,有助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链招商局面,也即

已落户宿迁的大企业鼓励自己的关联企业、协作企业转移到苏宿工业园区发展。另外,苏宿工业园区“筑巢引凤”的做法,也使得客商从已入园企业那里了解到关于园区的大量正面信息,从而增强到园区投资兴业的信心。

——苏州产业导向和激励政策促使企业加快向宿迁转移。苏州市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推进国内经济合作的意见》等文件,重点鼓励在对口地区建立产业转移集聚区,通过实施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支持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的建设和推进产业转移,集中优势把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区、招商引资项目的集聚区、园区理念的示范区、合作成果的标志区。苏州市政府还提出,把共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纳入本地招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各共建工业园区之间的信息沟通,互助举荐项目,把共建工业园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4、园区运行管理和服务“以苏南为主”。

苏州工业园区向苏宿工业园区派驻了大批干部,使苏宿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都以苏州方面的力量为主,并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

——市里充分授权,园区封闭运作。宿迁市给予苏宿工业园区副市级建制,授权园区工委、管委会在园区范围内行使宿迁市组织、人事、财政、劳动、科技、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物价等部门相应管理权限,并同意园区管委会刻制、使用“宿迁市人事局(2)、”“宿迁市财政局(2)”等12个印章(当地称“2号章”)。处级干部由苏州市提名、宿迁市任命。宿迁组织部把副处级干部的任免权下放到园区。管委会下设哪些局及每个局设几个处,都由园区工委、管委会决定。

——园区实行“帮办制度”。在亲商理念的指引下,苏宿工业园区

把实行“帮办制度”作为打造服务型政府、为企业提供一流服务的一种重要做法。宿迁市政府规定,对每一入园项目都成立一个“帮办”小组,都安排一位副局以上干部任帮办组长,专门、专人、专一服务。“帮办”指导企业把需要办理审批手续的各种资料全部整理好,然后由“帮办”替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并协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

四、对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一)珠三角一方能否给予强有力支持,是产业转移工业园能否实现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和快速发展的关键。

苏宿工业园区能够高起点、高水平进行建设,关键在于共建双方落实了“四个到位”和“四个以苏南为主”。这从根本上取决于苏州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决于共建双方在南北挂钩合作、推进产业转移方面形成的强大合力。目前,我省部分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不好看、进展慢、招商难,说到底,与珠三角共建方重视不够、支持乏力有关。东西北多数市县财力薄弱,人才缺乏,客户不足,致使园区投入和招商力度有限。如果在园区发展前期三五年,珠三角一方能够给予有力支持,完全可以帮园区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提高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招商成效,加快园区发展速度。目前,全国各地都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抓产业转移,围绕产业转移的竞争空前激烈,我省推进产业转移面临巨大挑战,东西北和珠三角在推进产业转移方面都处于关键时期。珠三角各市、区要以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紧迫感和大局意识,加大对东西北对口市、县的支持,形成共建的强大合力,按照园区确定的时序工作进度,切实做到开发建设资金到位、共建工作责任到位、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找到产业转移-承接的最佳结合点,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共建双方持久合作的基础。

苏宿工业园区之所以得到苏、宿两市的高度重视,共建合作进

行的很顺利,正是由于两地在破解各自发展难题上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两市早期挂钩合作的结合点是劳务合作,当时苏州劳动力短缺,而宿迁迫切需要输出劳动力。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正面临土地紧张、环保容量有限、劳动力不足、市场局促等多个突出问题,需要一部分传统制造业转移出去以实现“腾龙换鸟”、“扩笼壮鸟”;同时,为扶持一部分制造业做大做强,需要这些企业在异地进行增产扩产,提升产能,宿迁正好具备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各种条件。但是,苏州的企业适应了苏州的产业环境,那里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一流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如果宿迁缺乏这样的园区,即使宿迁的要素优势再明显,苏州也很难动员企业转出,宿迁也很难吸引苏州的企业转入。为此,双方紧密合作在宿迁“复制”了一个苏州工业园区,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产业转出-转入的难题。当前,不论是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各地都在兴建产业转移园区,但普遍存在用地难、用工难、开发资金难、产业集聚发展难、产业链招商难等难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承接地和转出地之间没有从多层面找到最佳结合点,既没有充分实现要素的对接,又没有实现服务的对接。我省推进产业转移、建设产业园区要尊重产业转移规律,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找准“最佳结合点”上多下功夫。在这方面,应积极创新园区共建模式,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能量寻找最佳结合点。

(三)高度重视规划,从长计议,避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建设的应有态度。

在苏、宿两市的大力支持下,苏宿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资金也有保障,本可加快开发进度,但园区坚持“筑巢引凤”,先规划后开发,努力打造一流园区,而不是急于上项目,以完成任务取得显绩。高度重视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也是苏宿工业园区

的核心理念和突出特色。目前,宿迁市五个县(区)级的南北共建园区都采取了苏宿工业园区的这一做法,筑巢引凤效果十分显著,吸引了大批苏南客商前往考察,吸引了一批投资额亿元以上、甚至10亿元以上的苏州项目落户。※ 现在国家宏观调控趋紧,虽然发展机遇越来越多,但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用地限制,为此,各地都在新兴园区的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力求高端化、集约化、精致化。对规划重视不够是珠三角工业化的失误之一,东西北各市县应吸取先发地区的教训,在产业园区建设上,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立足长远谋发展,摒弃“基础设施建设跟着项目走”的传统做法。可筑巢引凤,也可引凤筑巢;可开发招商,也可招商开发;还可边开发、边招商、边建设。但无论采取什么发展模式,都应把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园区作为重要前提,对园区的发展想的深远一些,看的长远一些。

(四)配备、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园区工作队伍,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现代开发区建设与管理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以苏州工业园区成团选派干部为主,构建一个高效、专业、稳定的园区工作班子,是苏宿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经验。目前,我省部分产业转移工业园人才队伍力量比较薄弱,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不够精干。珠三角和东西北共建双方一定要选派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组建园区工作队伍。珠三角各市、※ 近年来,从苏州转移到宿迁的代表性大型工业项目有:可成科技(落户苏宿工业园区、总投资6亿美元,用工总数预计4-5万人),长江润发(投资10亿元),恒力集团(投资20亿元),德华纺织(投资20亿元)、德力化纤(投资25亿元)波司登服饰(投资10亿元)、梦兰纺织(投资20亿元)、震轮纺织(投资10.2亿元)、阿奇兰纺织(投资2亿美元)。以上项目有的已开工建设,有的已建成投产。

区需加大对共建园区的人才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市、区应把专业、精干的干部成批成团派往共建园区,同时加强对共建园区后备干部的培养。共建双方应积极探索产业转移工业园人才队伍的共建模式,坚持把引进、培养和使用园区工作干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对共建双方的挂职干部,坚持多给位、多给权、多关怀。双方在园区组织人事安排方面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干部选派、挂职锻炼、团队架构保持稳定。

2017年1月

执笔:叶嘉国(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2017-03-29 12:06 | #2楼

学习借鉴台湾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和举措,切实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2017年11月19日——11月26日,由县人民政府副***同志带队,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单位负责人1行7人组成台湾农业考察团,就台湾现代农庄、农会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考察团在紧张有序的组织安排中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台湾农业基本特点

我们先后学习考察了兆丰休闲农庄、池上乡农会——米香休闲农业区、参观了亚洲蔬菜中心、拜访了南良集团,通过实地查看、翻阅资料、会议座谈、交流发言、疑问征询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台湾农业发展先进技术和典型特点。 一是农业精品意识强。台湾农业强调精品至上,从无公害、生态、有机种植标准入手,无论是果型、色泽、精耕细作还是营销方面的包装、分级等都非常注重农产品的精致和优质,以生产安全宜人健康的特色农产品。如农会的监测人 1

员和技术指导人员全程参与产销班的产销活动,从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包装与销售全程参与,全程监控监测质量,并要求做好生产履历档案记录。在田间管理中对农残不合格的进行有效处理,对待采收不合格的农产品一律销毁,合格产品贴上标签进入市场。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台湾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对农业的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加养、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组织生产和经营,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基地区域化布局、待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农产品运销组织运行规范、高效,完全实现了货畅其流的目标,农业生产者无任何的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

三是农会组织发达。台湾农会是综合性多功能的农民自己的民间组织,具有省、县、乡三级机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组织。农会是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在生产、金融、保险、运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大减小了大市场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使生产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而改变了小农业面对大市场的困局, 缓和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保证了农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台湾农业的现代化。

2

四是农业延伸融合深。台湾农业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化,在发展转型中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与服务业、旅游业交融交织,并高度注重农产品的深度研发和精深加工,从卖农产品转向卖精美食品、保健品以及旅游纪念品等,集吃、玩、住、游、会务、购物等于一体,实现了产业的高效链接与高度融合,大力促进了旅游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台湾岛内遍布各种农业观光园、野生动植物观赏园、野味品尝休闲、农事体验、农民活动、综合性休闲农场等。

二、考察体会

经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到大陆与台湾体制不同,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角色也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差距,但台湾农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对于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1、强化政策扶植。台湾政府注重对农业的政策引导,强化扶植力度,实现了农业的较好发展。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性引导,围绕“发挥地域优势,实施规模经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差异发展”的思路,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产品差异化发展;通过政府出资、项目扶持、社会融资等方式,逐步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出台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综合性配套政策;在农产品价格方面实行保护政策,如对优质生态稻谷保证价格高于20%,高粱、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保证价格是同类产品进口价格的 3

一倍;为调节农产品生产平衡问题,防止单一产品的生产过剩或不足问题,以补助形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直接收入; 政府投资建设农业试验与改良场(所),从不同领域从事农产品试验、改良和推广,分别服务于不同区域的基层农会和农民。

2、强化质量监管。台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十分严格,从生产到餐桌,从土壤到农资,基本上是全过程监控。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齐全的农产品安全标准,根据农业生产、流通和检验工作的需要,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种农药,制定了不同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各乡镇农会对会员生产的产品实行定期跟踪质量管理,农业推广部门有专门的质量检测员和农业技术指导员,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检测,建立农产品生产履历档案,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安全;同时,“农委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对进入市场前、市场销售中、进出口的农产品进行检验,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市场的产品均依据标准进行分级包装,注明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产品等级、供应市场,如在产品检测中发现有质量问题后,极易追溯到产品的生产者。

3、强化科研创新。台湾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工作,采取多种手段推进科技创新,使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

平。台湾农业科研已经根植于产业内部,每一个农会、每一个园区、每一个品牌都有强大的科研团体。这些科研团体,常年专门负责对所生产的品种进行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农业科技知识在台湾得到普及,加快了各类农产品品种改良,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同时还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训,一般主持农业事务的骨干普遍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他们学习和掌握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繁育技术,许多人还能熟练掌握及利用电脑咨询网络,促进了农业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4、强化运销体系建设。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主要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设在农会、合作社等之下的产销组织)等多种形式完成。批发市场是最主要的形式,花卉、果蔬、肉品、鱼货等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来交易。目前台湾各镇区域均设有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品种齐全、网络健全。政府鼓励农会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台湾各农会下设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销班,专职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分级、包装、运销等各类产后业务,以区域内的骨干农户牵头,以合伙或股份制形式组建而成,使区域内的农业生产经营完全实现产业化运作,支撑和推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台湾对产品的交易实行免税,农产品进场交易的费用也很低。市场建成运营后,明确由独立的市场法人统一进行市场管理,其他部门和机构不得入场干预,避

免了多头管理。

三、对长沙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一是以加强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发展层次。台湾农业十分重视产业互动,使一、二、三产业尽可能兼容发展,特别是观光旅游与农业互动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在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我县产业互动仍处于低层面发展,特色不鲜明,缺乏文化内涵,致使产业互动效果不明显。我们应该立足特色农业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园林生态景观资源、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将产业发展与观光旅游结合,丰富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添加二产业成分,真正做到产业互动。比如我县的农家乐,这几年已有了大规模的发展,但大部分农家乐仍然主要是停留在“吃”、“玩”的底层面,为提升农家乐发展效益和层次,就应该改变单一“吃、玩”的现有“农家乐”模式,通过产业间互补作用,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以壮大合作社组织加快农业发展速度。台湾农会在保护农民权益、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民市场谈判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协调农民之间的生产以及农产品市场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实现扩大再生产, 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功不可没。借鉴台湾的做法,我们应大力培育规范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技术服务、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从组织、网络、服

务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提高,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同时,组建和运作好专业协会,充分发挥这些专业协会的作用,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政府要在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三是以强化品牌意识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利用品牌优势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延伸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内容。台湾农业发展就是在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和理性的品牌战略实践中实现了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双重发展,并赋予传统农产品新的时代、生态和社会概念。我县当前农业发展品牌意识比较淡薄,营销观念相对落后,政府应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并给予适当奖励;加大引导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主体,特别是农民树立品牌意识,引导支持农民和企业商标申请、注册登记,建立对品牌产品的激励保护机制,整合品牌资源,重点培育有基础、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和强势品牌,对传统品牌进行进一步保护、挖掘和提高,强化商标意识,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品牌质量标准体系。

四是以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是仍然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服务功能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学习台湾做大做

强龙头企业的经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摆在重要位臵,加大力度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聚合生产要素,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调动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到龙头企业任职,深入农村搞示范,领办创办科技开发园区。对我县的农业资源优势、特色农业经济、名牌农业产品和有活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等,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集中发挥广告效应,打出我县的主要品牌,扩大在市场竞争中的知名度。

【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赴名校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重庆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泰安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报告09-22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05-06

赴洋思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新疆参观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汉中成都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山东五校学习考察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