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村信息化建设考察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主要领导关于整合资源,加快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外省区先进经验,农工部、省信息产业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广电局组成的7人调研小组,对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期间,调研小组听取了宁夏信息产业办公室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参观了宁夏电信IPTV网络平台,三农呼叫中心,平罗县马场村新农村信息服务站等。现将考察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夏是我国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省域试点。近年来,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按照“小省区大集中”的思路,整合资源,强势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宁夏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宁夏成功破解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网络进村等制约信息化建设难题,走出了一条在农村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之路。目前,宁夏75%的行政村通过光纤和无线宽带方式实现了宽带上网,25%的行政村采取“450M数字无线接入系统+新一代卫星天线接受系统”方式实现上网。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信息化在农村的全覆盖,建设了互联网电视(IPTV)平台、农村综合信息网和“三农呼叫中心”。合作运营的IPTV平台通过卫星实时接收方式,对接了中组部党员远程教育和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已形成了3T的数据,存储了1500部党员教育片、优秀影片、戏曲和农业科教片;对接了宁夏广电总台提供的60套直播电视节目,提供3500部VOD点播影片(4500小时的节目),60个频道支持72小时的时移电视,增加了股票信息、图文电视、互联网信息等增值业务,可向全区2万个农村用户提供包括直播电视、时移电视、视频点播等在内的互联网视频服务。建设了近3000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站,播放互联网影片1万多场次,开展互联网培训8000场次,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农民11万人; 1
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30万条,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5亿元,服务站“天天有信息、周周有电影、月月有党课”,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2017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宁夏新农村信息化省域试点工作进行验收,充分肯定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授予宁夏“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工作省域示范”,并召开农村信息化现场会,总结出新农村信息化宁夏模式40字特点即“强势领导、多方推进,创新共赢、多网融合,平台上移、服务下延,整合资源、个性服务,多元投资、长效机制”。从试点到示范,宁夏实现了村村通互联网、村村有信息服务站的目标。信息化对于推进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指导,规划先行
宁夏有400万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数的近70%,南部山区8县是国定贫困县。受思想观念和地理位置所限,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十分迫切。宁夏党委、政府把信息化作为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2017年初作出了《关于集中信息资源建设信息中心平台的决定》,并启动实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为了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多次邀请国-家-信-息化专家来宁夏现场指导,并在北京召开方案论证会。经反复提升,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做到了“科学指导,规划先行”。
(二)强势领导、多方推进
宁夏党委、政府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书记任组长、自治区主席任第一副组长高规格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主席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抓信息化。自治区主要领导亲自调研农村信息化,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和现场会,多次作出专项批示。分管副主席到行政村实地蹲点抓服务站建设,总 2
结出具体的推进措施。各市县也相应成立了一把手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提高了工作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从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到市、县、乡都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做法,一条心地来推进”,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整合资源,平台上移
宁夏采用利益分享的机制,探索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利用电信宽带网络作为承载平台,传输广电提供的电视节目。通过整合和融合,一是政府赢,2000万撬动3个亿,提高了信息化效益。二是农民赢,农民一步到位享受到了集电脑、电话、电视多途径的信息化服务。三是部门赢,各部门无须再投资建设各类的平台、网络、终端,节省了大量资金。四是企业赢,提高了网络和设备的效率,开辟了电信、广电等新的市场空间。“三网融合”被写入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宁夏的积极探索,解决了权力分割和利益分成的难题,实现了三网的有效融合。重复建设、多头向下、层次过多、资金缺乏是农村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宁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时,没有采取层级复制、逐级建设的办法,而是把平台、网络和数据库等建设全部由自治区统一来做,避免了逐级建设带来的重复投资,提高了信息化效益。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法,引导宁夏电信等企业投资,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统一建设自治区信息中心平台。开通了面向三农的三个应用系统:一是开展IPTV进村,5000部影视资料和60套电视节目,通过电信宽带网进入了广大农民的生活;二是全区统一建设了三农呼叫中心,800多位专家通过网上视频、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三是建成了农村综合信息网,整合了30TB的涉农资源,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的快捷发布和查询。
《农村信息化建设考察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信息惠民,服务下延
如何使农村信息服务真正做到贴近市场、贴近农民,是推进农村信息化遇到的难题。宁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个长效机制,一套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估办法”五个一的标准,自治区 3
政府投入2000万元、按照“以奖代补”的办法,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多功能的信息服务站,直接与自治区信息中心平台相连,信息服务“扁平化”。农村信息服务站一站多用、一机多能,既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在互联网发布接收、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基本服务,还逐步增加面向农民的政策法规、教育文化、卫生计生、消费维权等服务。信息化把政府服务、电影院、文化站、农技推广站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
(五)多元投资、长效机制
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是建立多元投资、长效机制。从投资机制、建设机制、运行机制、培训机制等诸多方面均体现长效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加强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运用市场运作手段,充分调动各方社会力量,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基本形成了国家相关部门投资、各级政府投资、帮扶单位及社会投资等多元化投资体系。二是政府着重推动前期资源和市场整合,正式投入运营后逐步退出,让企业以市场化形式,发挥主导作用,探索“公益+市场”的信息化服务机制,确保在为三农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按照市场机制保证新农村信息化的良性运转。三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协助”的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村信息员的重点培训、农村重点人群的技能培训和广大农民的普及培训,因材施教、村校结合,推动农村信息化培训科学化、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技能。四是建立农村信息科技特派员队伍,开展农资、农产品营销活动,保持信息服务站持续高效发挥作用,通过企业与农业大户、经纪人的结合,在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起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四点经验
(一)搭建一个大平台,实现平台融合
宁夏在设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时,没有采取层级复制、逐级建设的办法,而是把平台、网络和数据库建设等市县做不了的工作,全部由自治区统一来做。自治区中心平台是以全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为支撑,以高速宽带交换为通 4
道,以各类基础共用数据库为资源,集成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交换系统、信息应用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全区信息存储枢纽和处理中心。目前,中心平台已开通面向农村的互联网电视(IPTV)、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和“三农”呼叫中心。其中,依托信息中心平台建设的互联网电视(IPTV)平台成为“三网融合”的切入点。宁夏党委、政府大胆提出利用现有电信光缆将“三网”融合的设想,确定了以宽带作为多业务承载平台,利用电信数据传输网传输广电提供的高清晰电视节目,利用机顶盒等设备,在一条入户网线上为用户实现上网、打电话、看有线电视等多种业务的IPTV发展模式。在运营模式上,中国电信宁夏公司与广电部门合作成立了专门的IPTV内容运营公司,以市场为纽带,采用分成的模式紧密合作。电信负责网络传输,广电负责传送电视节目,收视费由电信代收,两家分成,70%的收益归电信公司,30%归广电部门。IPTV使宁夏首先在全国突破了“三网融合”部门网络资源分割的体制障碍,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了“合作共赢”,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率先解决了“多网合一”问题,取得了显著效益,有突破性的意义。
(二)修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基础网络融合
建设覆盖全区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的,辅以无线宽带Wimax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因地制宜地选择网络接入方式。通过电信与广电合作,大部分行政村以光纤和无线宽带Wimax方式实现了宽带上网,无法通宽带的地区采取“450M数字无线接入系统+新一代卫星天线接收系统”的方式解决,以适当的方式和较低的成本真正实现农村网络全覆盖。
(三)共建一个涉农数据库,实现信息和业务融合
如何将分散、孤立的各类信息变成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将众多“孤岛式”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快捷流通和共享,宁夏确定的“共建一个涉农数据库”的思路打破了垄断和部门利益,改变以往各部门关起门来建数据库、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老死不相往来”以及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办法和原则,
宁夏统一建设了全区的涉农信息共享资源库。通过建立信息交换制度,促进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信息服务站的信息资源开放和共享。在数据库建设上,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建立资源目录体系,创建信息交换的数据格式技术标准,为信息资源的聚集、交换和共享提供环境和技术。全区各信息服务站通过自治区信息中心平台实现对综合数据库信息的加载、下载存储和在线浏览。
《农村信息化建设考察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构建一个信息服务站,实现终端和服务融合
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和思路建设信息服务场所,整合各个部门延伸的信息服务站点和资源,采用光纤、ADSL和无线宽带Wimax技术,以及“450M数字无线接入系统+新一代卫星天线接收系统”的方式,在全区每一个行政村建设一个集互联网经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多项功能的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一“端”多能(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推动信息服务和应用进村入户,把信息服务站办成农民家门口的电影院、图书馆和农技推广站。
四、主要启示
(一)系统部署,抓住规律,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系统框架和内容来看,宁夏做好了有本地区域特色、符合信息化建设本身客观规律和市场发展内在要求的五个一:首先,把握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集成多重信息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瞻高度,适度超前地修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使推进三网融合有了基础物质条件。其次,整合全区涉农信息资源,在全区层面上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为开发各种信息化应用提供了基础内容条件。第三,立足平台定位,并确保资源使用最大化,针对“三农”需要的各方面应用,包括生活应用的IPTV、信息发布和办公的农村综合信息网、社会化服务的“三农”呼叫中心,可谓是面面俱到。第四,建立了覆盖所有自然村的基层触角和信息服务渠道体系–信息服务站,作为实体性的延伸,发挥教育、培训、体验、传播、服务的综合性窗口作用,让信息从空中和虚拟世界走到农民的身边,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缺少信息化知识和意识的农民,特别需要引导性的使用,这也是让信息化在农村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这样的渠道
和服务延伸,光有光纤和网站,光买几台电脑肯定不行。最后,构建一套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在领导、激励、市场化运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安排到位,谁来管,谁来做,谁来评,怎么做,做什么,资源如何投入,长效的“长”怎么实现,这些具体的问题都在宁夏模式中有了清晰的回答。特别是由政府驱动、市场为主的“公益+市场化模式”成为解决长效的真正钥匙。这也是有中国特色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点之一。宁夏的农村信息化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特别是在网络和资源建设层面实行全区集中和整合的做法非常有用,既避免了各地市各部门分散进行,导致资源浪费和形成信息孤岛的情况,又加快了建设的进度,实现了信息的全区最大化共享,让信息本身的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和溢出价值得以体现。这是欠发达省区走出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跨越式和赶超式发展的可行模式。它对全国和其它省市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二)突出三实,成果导向,注重价值显性化
通过学习调研,我们认为宁夏农村信息化在内容、手段和效果上体现了三实:即内容实际、手段实在、效果实用。宁夏农民的经济收入、知识水平、信息化意识、自然地理环境、农村的基本管理状况要求信息化不能玩空中楼阁,而要做实事,否则农民不答应,不买单。所以,在试点之初,宁夏农村信息化确立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主要举措非常科学,是真正从为农民办事的角度、为农村服务的立场、为农业谋科学发展的高度去设计和部署的,是一次成果导向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也是在省和地市执行层面做好专项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信息化如果是一项政企合作的系统工程的话,一定要让最终的用户–农民来检验工作的效果;不树立这样的客户意识,就会劳民伤财,最终得不到广大群众的信任,也无法真正实现政府的政治利益、企业的商业利益和社会的综合利益多赢。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和不断推广的互动过程。因此,适时用阶段性效果和信息化产生的巨大价值教育、引导和示范农民,是让信息化能够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工作经验,是方法-论中的重要一环。宁夏的经验就在于点、线、面结合,省、市、县三级联动,典型选择分布广泛,工作效果务实贴切,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说服大家,确保了经验和做法能够得到快速传播,迅速
形成全区全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注重价值的显性化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成功关键因素。
(三)政府协同,市场化运营,探索长效新模式
从宁夏农村信息化的建设经验和投入情况看,参与者有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多方共同上演了一场“大合唱”。中央政府部门有原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科技部、文化部、原信-息-产-业-部、中组部远程办等单位,地方政府主要是区市县三级部门和区招标局,企业主要是以宁夏电信为主,再加上青铜峡铝业集团、神华宁煤集团、宁夏移动、宁夏联通、西部电子商务股份公司等企业,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对一帮扶,确保了资源的投入和使用高效快捷。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工作领域,也会遇到很多协调任务,光靠一两家单位不可能完成。为了避免走过场,就需要大家坐在一起协同运作。无论是在区层面设立的领导工作小组进行整体协调和分步规划也好,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精心部署,人、财、物等各项资源逐一落实也好,都需要有一个大局观、长远观和系统观。此外,公益+市场化的模式至关重要,信息化的长效一定要在市场中最终体现,光靠政府的推动只能是走一节看一节,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一个重要启示是IPTV服务中所形成的7︰3的利益分成模式,电信和广电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就管道和内容的合理价值区分达成共识,就会让三网融合式的农村信息化落不了地,光有语音的沟通而不能实现信息的整合,就无法走出一条符合农村特色的低成本高效益之路。
四、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强势组织领导机构
农村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涉及面广,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建议成立全省农村信息服务推进协调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和协调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加快制定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
建议加快制定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
则和目标任务,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实现我省农村信息化的跨越式、赶超式发展。
(三)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引导性投入
建议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引导性投入。建议省政府设立农村科技信息化专项。积极探讨多元化投入的模式,积极引导企业投入。
(四)整合资源、突破阻碍农村信息化的体制障碍
建议省农村信息服务推进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尽快召集有关部门研究推进我省三网融合的进程,整合网络资源。目前,我省电信的光缆已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输送容量足以满足全省农民打电话、上网、看电视的需要,且技术难度小、所需投资少,而广电又具有丰富的节目源。由此,确定了以宽带作为多业务承载平台,利用电信数据传输网传输广电提供的高清晰电视节目,利用机顶盒等设备,在一条入户网线上为用户实现上网、打电话、看有线电视等多种业务的IPTV发展模式。由广电部门提供信息源,把现有的电视节目资源通过电信的宽带网络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图像清晰的数字电视服务和丰富多彩的视频应用服务,为农民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采用分成模式进行紧密合作。电信负责网络传输,广电部门负责传送电视节目。同时要研究整合新农村建设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信息田园等各涉农信息网站。
(五)积极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建议大力开展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利用我省科技和教育系统远程培训工作的基础,加大投入,建立起全省农村信息化远程培训体系,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信息化知识培训、文化扫盲培训、各种技能培训等。
(六)积极探索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的新型实用模式
建议大力推广廉价、实用、深受农民欢迎的“三农呼叫中心”信息服务模式。因地制宜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自我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有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分析考察报告2017-03-29 10:05 | #2楼
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富拉尔基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富拉尔基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富拉尔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农村信息化建设考察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01-04
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4-22
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05-18
农村法治建设调研报告05-18
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05-18
乡镇对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5-18
新农村j建设调研报告05-18
新农村沼气建设调研报告05-05
新农村建设 调研报告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