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沈阳学习汇报材料
沈阳理工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等院校,前身是东北军工专门学校;1960年升格并更名为沈阳工业学院,隶属国家兵器工业部;1999年学校划归辽宁省管理。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历经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理工大学已由一所学科相对单一的兵工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在2017年,学校提出了“兵工特色”的发展方针,并将“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作为引领学校前进的动力源泉。我校的科协工作也是在这种氛围下,扎扎实实,不断创新,稳步进行的。下面我以我校兵工特色为切入点来汇报科协的工作。
一、把握重心,突出特点,明确工作方向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是学术交流主渠道,是科普工作主力军,是对外科技交流主代表。学校科协的职能是团结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学校的宏观决策和发展科技事业当好参谋助手,不断为学校各项事业和科技的发展献计献策。所以我校科协的工作方向是:以“产学研”为工作重心,突出兵工特色,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学校发展、行业振兴、地方经济腾飞而努力。
特色是立校之本,在树立起国防特色以后,我校的发展特别是科协工作的开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所兵工背景悠久的学校,在部属高校时期,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行业资源,于省内甚至全国的兵工企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毕业生遍布其中,并通过争
取还成为了辽宁省兵工学会的理事长单位、挂靠单位,校长任理事长,种种这些有利条件为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开辟了良好的途径,科研成果屡获国家级科技奖项,使学校成为省内兵工行业的一面旗帜。但在学校扩招、搬迁、更名时期,在高校综合化的背景下,我们渐渐偏离了兵工轨道,那几年学会的工作也基本停滞,与行业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产学研合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事实证明,盲目的追求综合化、摒弃特色是对学校发展不利的。07年以来,学校认识到特色办学的重要性,重新恢复了国防特色办学之路,首先就以科协和学会的工作为切入点。在2017年,成功召开了辽宁省兵工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将省内兵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聚集起来,凝聚了人心、振奋了士气,共同打造一个为省内兵工及相关行业的科研人员服务,引进智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产学研发展的兵工科技者之家。
二、校会协作,紧密配合,开拓发展之路
学校作为学会的挂靠单位,将学会秘书处设在科协,将学会的工作和科协的工作融入到一起,积极开展“校会协作”紧密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学会的平台大力加强与企业、与各省级学会的联合与合作,优势互补、共享资源,提升学校的科研开发创新能力。
科协工作与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由于学校对科协和学会的不断重视,每年都加大投入,对科协和兵工学会的学术交流、科研奖励、业务培训等工作都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方便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校特建有一座科学会堂划归科协管理,包括一个能容纳700人的大报告厅和两个容纳200人的小报告厅及各种会议室,并为兵工学会提供办公室、资料室等办公地点。
学校还通过学会的理事会、学术年会、服务咨询等活动的开展,加强了与省内兵工企业的联系。我们的理事会每年一次,采用成员单
位轮值制,今年的理事会将于11月中旬在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召开。学术年会每两年一次,2011年7月,辽宁省兵工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与工艺”研讨会在南戴河隆重召开,会议由我校与东基集团共同主办。省内兵工行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60余名代表及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兵工学会副秘书长许毅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马殿荣、中国兵工史专家于学驷老先生以及各成员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学术年会共推荐优秀论文125篇,这些论文中涉及了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中的生产实践、工艺改进、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等多个方面,对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推动。许毅达副秘书长、马殿荣委员分别在大会上作高水平学术报告,优秀论文作者也在大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会后部分优秀论文在《沈阳理工大学学报》上进行了发表。明年我们将举办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这次会议我们计划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联合举办,并邀请乌克兰等国的国外专家、中国兵工学会专家、省内学会专家出席,打造成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年会,并努力使其形成每两年一届的系列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
《沈阳学习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通过学会平台,学校积极走进企业,2017年的7、8月间,为加强与成员单位之间的科研技术交流,我校组织了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团队先后走访了省内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北方华丰特种化工有限公司、辽宁华兴机电有限公司等6家兵工企业,开展“送技术、送服务、送咨询”的“三送”活动,本次活动既加深了成员单位间的友谊又在技术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达成了共识。2017年又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队分别走访了全国38家兵工系统企业、科研院所,同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分别签署了共建沈阳理工大学协议,为学校与行业内企业的联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校会协作不仅仅是指沈阳理工大学与辽宁省兵工学会的合作,还包括着学校与中国兵工学会的合作以及辽宁省科协领导下的各省级学会的合作。中国兵工学会前秘书长王智忠、副秘书长许毅达多次莅临学校、学会指导工作。并通过中国兵工学会牵线搭桥,我校聘任中国工程院杨绍卿院士为“特聘教授”,今年3月27日授聘仪式在沈阳理工大学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张福昌、辽宁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厅长刘铭,副厅长秦喆,等领导出席了仪式。学校正是通过引入大师级人才,来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学科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和提升学校的声誉,以便在未来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赢得发展,赢得位置,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辽宁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年7月19日,辽宁省兵工学会召开创新发展专家座谈会在我校召开,省科协的领导和省级学会的多位秘书长都参加了会议,会上就“如何在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学会作用;学会如何为辽宁兵工产业发展发挥作用;如何打造学术品牌提升学术影响力;如何推动省兵工学会工作,使兵工学会成为机制创新、服务力强、影响力深的先进科技社团”等方面开展座谈。本次会议集中省内科协、学会、企业的专家,集思广益,探讨研究,借鉴了先进成型的学会运行经验,互通有无,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并达成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开展深度合作的意向,为省兵工学会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学校通过“校会协作”,不仅在学术上取得成绩,在科研合作、学科建设、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学校与中国兵器两大集团、中国航天一院、沈阳军区装备部、省内各大兵工企业的科研合作、联合申报立项数量连年增加,承担了军口863、973、国家自然基金、武器装备探索与预研等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在学科
建设方面,作为一所具有国防特色的学校,我校成功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信息化弹药探测制导与网络赋能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立项,在申报立项过程中,无论从产学研合作基地、聘请科研院所及企业专家、组织学科群论坛还是结合应用背景进行工程实践、加强工程训练实践等方面都获得了总装、兵器集团和行业内企业的大力支持。
三、纵向深入,横向加强,抓好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是科协的主要工作之一,作为高校,更要把科学宣传教育放在首位。我们科协的科普工作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纵线,一条是横线。
所谓纵线就是与国家、省市级科协、中国兵工学会联系,申请科普立项,打造高水平科普活动。这里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我校的兵器博物馆,我校兵器博物馆始建于2017年,在建设和发展中得到了辽宁省沈阳市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中国兵工学会、辽宁省科技厅、沈阳市科技局拨专款予以资助。经过多次补充与扩建,如今我校兵器博物馆已经建设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场馆,由外馆、内馆、兵器广场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兵器装备 600多种,藏品2000余件,小到炮弹引信、大到坦克导弹种类丰富,其中“东方红卫星”真品可谓镇馆之宝,藏品全部由兵工企业、科研院所捐赠,先后被批准为沈阳市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2017年12月经兵工学会推荐被中国科协批准命名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并在2011年由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主要开创者之一谢光选院士题写了馆名。开馆至今,共接待参观者近6万人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赞誉。
所谓横线就是与政府部门、省级学会、企业联系,共同开展科普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就今年而言,我校科协与沈阳市科技局联系,
承办沈阳理工大学举办科技周开幕式,并积极参与到系列展览、竞赛、讲座、论坛中去,承办海防装备科普知识展,协办沈阳“十一五”科技成果图片展、沈阳工业领域产学研推进对接会等科普活动,参与了社区科普大学“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知识讲座。并与省水利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科普日”的系列宣传活动,紧扣“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主题,面向在校大学生,以科普展板展示、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宣传公众健康知识和食品安全小常识。还与省自动化学会合作,在我校科学会堂报告厅举办“蛟龙号载人深潜器7000米海试亲历报告会”,报告会由“蛟龙号”载人深潜器7000米海试亲历者——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周博士主讲。这次报告会受到了学校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激起了同学们对探索海洋、投身科协的极大兴趣。很多同学都表示要刻苦学习,以后投身到国家对海洋特别是深海的科研探索活动中去。
《沈阳学习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科协工作无小事,每一件工作都关系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再接再厉,进一步完善科协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不断改革创新,体现以科技工作者为本的整体形象,突出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积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努力增强科协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学校发展、行业振兴、地方经济腾飞而奋斗!
培训学习汇报材料2017-03-27 14:06 | #2楼
2011年6月18号至19号我有幸参加了在XX市举行的小学科学研讨会培训的学习活动。此次活动中,18日下午首先由XX市育才小学老师韩蓓蓓为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创新实验,其次聆听了特级教师林未延老师《如何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的讲座、特级教师陆逊老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析》讲座、以及特级教师曾宝俊老师《儿童科学概念的学习》的讲座:19日上午听了刘慧婷老师、陆逊老师的《如何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的课;以及王芳老师、曾宝俊老师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等科学课的教学。
听了多位专家、老师的教学心得、教学感悟,对我触动很大。学习回来后对照笔记梳理自己的科学课教学我也有了一些感悟, 对科学新课程教学中几对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科学新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相对应的关系,比如:主导与主体、探究与接受、过程与结论等等,我常常在这些相对应的关系之间徘徊和深思……在近几次听课和研讨活动中,我领悟到:在充分肯定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预防与纠正认识上的极端化和做法上的片面性尤为重要。
一、主导与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把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
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因此,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学习科学的方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这很有必要。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再重要呢?
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确重要,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方法指导、技能训练的作用也不能低估。教法对学法的导向作用是不容臵疑的,学生的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减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盲目性,更好地丰富科学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构建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学”的教学环境,当学生没有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迷路时,教师引导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信心;当学生对内容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要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反馈。教法得当,不仅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教法领悟到学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效果差别很大,这就体现出“导”的功夫。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观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强调的是
“教”字。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关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就是体现出教师主导作用的成功。因此,课堂教学应摈弃灌输和填鸭式的老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不是矛盾的,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
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探究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倡探究学习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样,我们是否能把探究学习看成最为重要,甚至唯一的学习方式,而接受学习可有可无的呢?
实际上,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理由很简单,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相结合的书本知识),而在学校的修业时间有限,因此仍然需要接受学习,尽管接受学习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在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时实际上也存在不少流弊和问题。但是比较起其他学习方式来说,它的省时高效率的长处和便于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优势是无可替代
的。旧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并非存在着接受学习,而是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在很多地方接受学习成为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而在接受学习中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有不少地方机械的接受学习占据了统治地位,甚至成为唯一的方式,意义的接受学习很少甚至被取消。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他主状态,根本谈不上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重妨碍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科学新课程把长期以来不被重视、不占位臵的探究学习引入,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重大意义。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臵,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象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可以说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是相互相成的,都有存在的价值。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课要学生进行收集资料、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和学校资源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
三、过程与结论
传统的科学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
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科学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很有必要。强调过程,是不是结论就可以忽视呢?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就科学这门学科来讲,过程体现科学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科学探究结果(科学知识体系)。二者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如果把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比作科学的“灵魂”,科学知识体系就是这门学科的“肌体”,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科学这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离开了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包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统统都会因其失去基础和前提而落空。科学教学只有过程和结论并重,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正处于积极实施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如何预防认识上的极端化和做法上的片面化?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新课程改革,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重结果与重过程等等一系列基本关系,尽量避免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错误。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会把我所学运用到我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争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以上只是我在培训时的几点收获,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各位同行予以指正。
【沈阳学习汇报材料】相关文章:
新课标学习汇报材料09-22
学习情况汇报材料02-28
学习习惯汇报材料09-22
洋思学习汇报交流材料09-22
深入学习活动汇报材料09-22
暑期业务学习汇报材料09-22
赴外观摩学习汇报材料09-22
马街初中挂职学习汇报材料09-22
三严三实学习汇报材料05-07
城乡交流跟岗学习汇报材料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