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时间:2022-11-19 01:51:27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迁移能力的定义和运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迁移能力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将过去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进行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进而促进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这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相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减少或杜绝负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

(二).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课中有大量的软件需要学习。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海量的各种新软件,及软件的不断的更新,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款软件都培训学习。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借助其他软件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的软件的使用。也就是通过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的软件。

学生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习的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力的掌握。有了这种方法、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必需通过知识迁移的来达到。

二、信息课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1、在操作系统学习通过归纳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中, Windows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器操作贯穿了在整个软件的学习,教师在教授此知识点时,应指导学生归纳类比,进而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习过程简化。如:1)新建文件和保存文件:教师应指导学生先归纳新建文件和保存文件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尝试新建和保存word 、Excel、PowerPoint、Flash文件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发现,新建文件、保存文件的方法基本一致。学生只要在Windows学会建立文件和保存文 2

件,那么新建和保存word 、Excel、PowerPoint、Flash文件的方法就会无师自通,教师根本不用再去讲授。2)文件与文字图片的移动、复制和删除等,教师就指导学生通过归纳类比,发现基本操作方法都是选中目标,然后单击相应的工具按钮或选中后打开菜单,再单击相应的命令或直接拖动到指定的文件夹,所有这些都和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的移动、复制和删除等操作大同小异。学生通过这种归纳类比的方法,既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又逐渐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产生知识迁移的前提是知识的共振,奥苏贝尔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的兴趣和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上相似的特性。由此可见,只有在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建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共振,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知识迁移。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有意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激发学生想像,回忆碰到过的情景及解决方法。用已掌握的方法和知识,思路去解决一些新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提倡自主探究,利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类似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现在的软件,在界面、功能、设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把所有的知识全灌给学生,而是应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这种自主探究恰恰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例如:OFFICE套装软件的学习中,当学生学习完Word以后,学习Excel时,Excel中的文字格式的设置、边框的设置、插入图片的设置等等相似内容,老师不要再进行讲解,而是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迁移要素。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现在我们要设置Excel表格中文字的格式,大家可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开始

探究学习,通过回忆Word中文字设置,试着用过去知识解决新问题。既达到探究新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再如:“超链接”几乎贯穿到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所有课程中,而超链接的设置方法又基本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了一种超链接的设置方法后,如何使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内容中去,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这样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实现学习的迁移。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的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例如:在学习word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不少于4版的科技小报或班级板报,提出问题:“做好后如何才能方便的浏览呢?”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要设置超链接,然后再讲解如何设置超链接(三种方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只讲解针对文字如何设置超链接,由学生自己总结针对图片、文本框或其他对象设置超链接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迁移能力。

又如:在学习PowerPoint过程中,因为已有了在word中设置超链接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各种超链接的实例,例如:英语色彩学习、语文的古诗学习、PowerPoint 的学习及作业量评价等。创造出相应的学习情景及问题情景,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超链接的设置。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回忆一下在word中超链接是如何设置的。由此,让学生逐步建立起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学生采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设置好超链接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找一找在 PowerPoint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设置超链接,学生从而掌握在 PowerPoint 还可以采用“动作设置”的方法设置超链接。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共性和特殊性。为迁移能力培养打好了基础。

3、通过参与实践,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学习方法,还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实现学习的纵向迁移。

如教师可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教师简单讲解网站制作软件如Dreamweaver,由于学生己学过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Excel、Flash等课程,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将学生组成小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网站的主题及内容,制定

出活动方案。教师讲解网站的规划、站点的建立及演示一些优秀网站。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制作,由于制作过程中,要用到文字、图片的处理及超链接、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的多种互相联系交叉的综合知识,使学生在网站建设实践过程中不自觉的将多种知识迁移运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迁移有正负之分,在教学中要防止负迁移,既不能让旧的知识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如word中的表格设置,与Excel很大部分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由于负迁移的作用,经常在的Excel学习中,套用中word中表格设置方法,造成知识点混乱,反而影响了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因素。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适当的时候,注意对一些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四、教学实例

下面是一个以Dreamweaver中文字、表格、背景设置教学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简例。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2017-03-21 10:33 | #2楼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的定义是:“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也曾经说过“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可见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看作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促进学生发展、培养信息素养的有效教育手段,我在教学中尝试通过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类比、小组合作、竞赛与评价结合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 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悄悄地植入学生心中。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首先是作为基础和背景起作用的,它为学习中的迁移提供了准备,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越精确、熟练,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娃娃抓起,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老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并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为学习的迁移提供准备。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迁移应用的前提。例如学生熟练掌握了对文件对象的选择,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再讲到word时,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为了除掉蜜汁的水分,蜜蜂还要不断鼓翅扇风,使水分蒸发掉,最后成为浓稠的蜜糖。知识体系也是这样,经过多次‘反思’才能酿出来,从而由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知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进行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之发生积极的迁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质的提高。体系指知识的网络,是指相关的知识点通过一定方式,有序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软件的更新让人目不暇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每一个软件,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通过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层次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有序地组织起来。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分析、归纳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更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从而培养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发展完成对新工具、新任务的适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学生完成一个作品需要结合很多知识点,教师每堂课教给学生几个知识点,就好象发给学生几个圆环,学生收到这些圆环后,要学会将这些圆环串成链子,而不是收一个丢一个。有了完整的知识链才能顺利完成作品的创作。例如对于完成电子小报的首页制作内容,可用下面这个知识框图来构建知识体系。

<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xmlnamespace prefix ="w"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这样的知识体系构建成功,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引导学生能够在word中设计小报,也能在幻灯片中设计,达到了培养学生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变化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利用类比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迁移的内涵导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讲授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学生完成学习迁移。布鲁纳也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时所带来的自信感,这就会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对所学东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新情境,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知识迁移例如在《微机原理》中学习数值的转换时,对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介绍,可以从十进制来引入,十进制学生从小就接触,老师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归纳出它的特点为基本符号10个、逢十进1,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之后,学生能顺利迁移到其他进制,二进制:基本符号2个、逢二进1,八进制:基本符号8个、逢八进1…。可以说,因为有了十进制的切入点,达成了有效迁移的基础。

信息技术中很多知识都存在共性,在教学中可应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事物的相异和相似之处,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所学知识的同和异,进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将知识点进行比较,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如word和powerpoint不仅窗口相似,而且它们的菜单也有很多相同点,讲过word再教powerpoint时,老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它们有8个完全相同的菜单,但它们菜单下的子菜单并不完全相同,同时word中多了一个表格菜单可以制表,而powerpoint中多了一个幻灯片放映菜单,可以对幻灯片进行设置,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知识迁移变陌生为熟悉,有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教学效率。

再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件或文件夹);2.剪切或复制;3.打开目标文件夹;4.粘贴。将它与word进行比较: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字块);2剪切或复制;3.将光标移动插入点;4.粘贴。当然也可直接用鼠标拖动法,两者非常类似。教师也可通过打开多种应用程序窗口,对菜单进行比较,发现通常情况下,"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项目基本相似,所用的键盘命令也相同。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又如在讲解office系列中的公式计算内容时,打破教学顺序,将word中的表格计算放在excel公式计算之后,让学生通过由excel中的公式计算迁移到word中的表格计算来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计算的操作方法、函数、函数的参数、以及函数的复制四个方面进行迁移,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生成了下面的表格: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相关文章: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09-22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09-21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04-07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