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时间:2022-11-19 01:51:11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一、通过体会合作的必要性,培养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一些思想准备,对集体活动进行一些讨论:关于大家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关于每个人应负的责任,等等。随后便列出项目,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如:在活动区提出“三不”即不打人、不骂人、不争夺;要有礼貌、要谦让、要商量。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并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在墙上张贴体现学生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在工作中,老师就要时时提醒他们实现自己的诺言。

二、通过强化学生的合作情感体验,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时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学生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学生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调,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三、在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有点滴进步要及时鼓励。

例如,在活动中当学生表现出合作行为时,老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照相机摄下“友好的一幕”,并进行展览。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学生合作行为,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快体验,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矫治不良行为提供了动力。

我们今天的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他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这就需要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学会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不仅如此,还要学会在合作中和不合作的伙伴间增进友谊,相互了解。

初中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017-03-21 09:42 | #2楼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运动会开展在即,各班班主任都将报名工作交给了班长和体育委员,作为八年级二班班主任的我也是如此,本以为是班干部们很容易解决的事。还记得去年的秋季运动会,虽然学生彼此都不是很熟悉,但报名工作还是很容易就开展起来了,还有几人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大家都长了一岁了,彼此又熟悉了,应该很容易吧。谁知却事与愿违,两天过去了都没有消息,眼看报名日期就要截止了,我急忙去找班干部了解情况,班干部却大倒苦水:“老师,不是我们没做工作,而是问这个,这个不参加;问那个,那个说不舒服。这些同学都是平时在体育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有些还是去年得奖了的呢,好像班级荣誉与他们无关似的。更可气的是有同学还阴阳怪气地说‘我们班的同学都不参加,干脆我们班弃权算了。’至于班级的接力赛,我们几个班干部没法,只得自己报名,赶鸭子上架了。”听了他们的话,也让我想起了平时班主任在办公室的感叹:现在的学生,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哪里去了?有的老师说:某班的同学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甚至打架;有的老师说:某班的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甚至对老师的提醒、批评毫不理会;有的老师说:某班的学生,一到大扫除,人就不见踪影,就稀稀拉拉几个人……学生的合作精神呢?

二.合作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虽然从老师到学生都普遍能意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但目前尤其是中学生的合作精神的缺失却显得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集体荣誉感不强

集体荣誉感是集体凝聚力的来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当前,中学生仍存在集体荣誉感不强的现象:有的对集体漠不关心,独来独往;有的忙于个人事务,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更有甚者,公然与集体作对,“挖集体墙角。”具体表现有:班级策划活动时,互相推诿,心不在焉,拒绝参加;打扫集体卫生时,借口偷懒,拈轻怕重,不尽全力;在集体学习或活动中,公然违反纪律,视集体于无物。

2.以自我为中心

尽管不少中学生表明十分清楚“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但当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与自我利益发生现实冲突时,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从自身考虑,往往以牺牲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为代价。

3.合作心理素质差

在合作过程中,不少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①嫉妒,这类学生对超越自身的同学产生不服气、不友好甚至敌对的情绪,不愿与他人合作。②自负,这类学生自命不凡,好高骛远,不屑于与他人合作。③自卑,这类学生自信心差,不敢与他人合作。④任性,这类学生常常我行我素,行为偏激,固执己见,根本不与他人合作。

这在课堂的小组讨论、合作展示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有的小组一盘散沙,各自为阵,谁也不服谁;有的小组成了“一言堂”,其他人作壁上观;有的小组相对无言。到了最后,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表述的都是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小组的意见。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人际关系紧张

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的过分注重个性,不懂宽容礼让;有的缺乏交往经验,不会交往技巧;有的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之下,合作根本无从谈起。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八年级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或多或少存在交友障碍:有的则是“酒肉朋友”一大堆,真心朋友无一个;有的是患得患失、总担心失去朋友;有的觉得自己对朋友付出多,却收获少;有的甚至是几乎没有朋友。

5.存在合作误区

在群体生活中,部分中学生单纯地将合作定义为“讲哥们义气”,维护同学情谊,合作不分原则,不论是非,比如欺骗老师、长辈,考试舞弊,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等等。另外有的学生认为,合作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即盲目从众。这种看法和行为显然带有片面性,积极地从众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形成团结协作的局面。但盲目的从众会使个人失去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正确的立场,并因此产生不良群体,个人也会模仿到不良习气,导致集体涣散,合作受阻。

三.从学校教育角度探讨学生合作精神缺失的原因

学生合作精神缺失并非一蹴而就,学校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1.长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的思想上带来巨大冲击。“以分数决定成败”、“以分数衡量优差”,类似的观念和经历使得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求得生存,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参与竞争的学生自然都有战胜队友的愿望,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故较为倾向于以对方作为对手或敌手。他们或高估或低估自己,对竞争对手的优点、友好表示等不愿作出公正的评判,甚至对对手采取嫉妒、贬低、鄙视的态度,他们求胜心切,往往拒绝合作,甚至破坏合作。

2.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教育管理。部分学校对中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培养工作关心重视程度不够,即便对中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也是照本宣科,方式老套陈旧,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虽然,现在的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很多教师也在身体力行这一策略,在日常的教育中开始渗透合作的观念和思想,可大多比较笼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有些教师不明确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缺少细心的组织和指导,合作学习就成为自由化学习。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际意义缺乏分析,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只是优秀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使得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有的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的小集体的评价,尤其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或者偏重于对合作学习中的学术性目标的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3.学生缺少培养合作精神的舞台。在学校,学生生活范围过于狭窄,而课外活动内容又过于单调再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上课下课的状态。而短短的课间时间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多少可以合作的机会,大量的课外作业又占据了学生宝贵的休息时间,学生被沉重的作业、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学生在学校几乎没有机会组织和参与课本知识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培养合作精神的舞台,也体会不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为初中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途径与措施

1.用合作的目标引领学生参与班级建设。马卡连科说:“集体是个人最好的老师”,因为集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成长的环境,为每个个体的成长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引领个体在集体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之下发奋成才,换言之,作为在校期间最为基本的班集体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单位,是中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班级共同目标的实现,班级成员之间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和归属感,集体意识增强,同时,也易促进班级全体成员迸发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集体目标共同努力,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分析班级的问题和学生的需要、愿望及能力,与班干部一道发动全体同学进行讨论,提出符合实际和鼓舞人心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围绕奋斗目标安排好各项工作,经常督促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强化目标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所有的老师都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知识、人格、做事方法、对事物的态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加强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自觉的学会如何合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以小组形式参与的教学活动,在团队学习中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习惯于先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交流,再形成小组的意见,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面汇报讲解。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你会发现:到前面汇报的小组成员各有分工,他们会把最为简单、最容易获得成功的环节留给本小组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问题最难讲解之处留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总之,汇报一个问题,会让小组成员每个人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3. 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校园中,一项集体活动从发起到结束的过程,往往是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应经常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关心,在交往中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合作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互助精神,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互助活动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内涵,从而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

4.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 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可以精心地组织以增强学生合作能力为重要目的的活动,比如球类比赛,群体性文艺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合作精神的重要,体现出团结协作精神,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再如,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利用双休日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为社区打扫卫生,宣传交通法规等。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强化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5.教学生一些合作的技巧。人的合作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萌发并得到强化的,而合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合作的进展和结果。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往往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教给孩子合作的技能,指导孩子怎样去合作。在合作中既要尊重对方,服从大局,讲统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容忍和随和都是有限度的。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唯我独尊,只想着自己,要充分顾及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哪怕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如学生在下棋时,往往都想赢,所以争吵、耍赖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就可让孩子知道如何谦让,如何遵守规则,碰到问题怎样去商量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孩子不要事事唯唯诺诺,迁就和让步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和让步。要在同伴中取得尊重和信任,取得合作的成功,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和为人正直的个性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一次次的交往与合作,孩子就逐渐地学会了合作的方法、策略,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6.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仅要在学校,还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善于与人合作,那么孩子就能够从父母的为人处事中学到与人相处的技能。此外,父母应该在处理比较简单的家庭事务中,多与孩子沟通,全家人共同参与,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绝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老师及我们家长精心的教育和情感感染。只要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合作教育的意识,随时向孩子进行合作精神教育,孩子的合作精神,合作行为就一定能够得到顺利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我们坚信,丰富的生活为我们对孩子的合作精神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材,而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合作教育也将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04-03

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09-22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3-1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10-14

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09-21

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02-27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02-27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