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依靠课堂中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能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这样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的教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认为学习仅仅是到学校听教师讲一些书本知识,并记住它们;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鲜、新奇的问题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学习性思维中,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视野之中。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适合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呈现低效性,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
习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在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操作,需要讨论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尝试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在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前。先让学生独立尝试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并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法又多又好。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思维、不同能力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在学生独立探索出这些不同的方法后,及时组织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小组交流、概括和总结,找出测得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再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最后观看教师的课件演示,得出结论:我们刚才求出的结果,都是圆的周长。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是一个常数,叫做圆周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尝试教学的活动中去。对于养成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在合作中体验尝试成功的欢乐。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首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数是3的倍数,随后教师让学生报出不是3的倍数的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另外,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良好情感,一边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挑一挑,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采用师生互相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或学生出一个乘法算式,对方也出一个算式,两个算式要符合乘法分配律。课堂气氛活跃,教材的重点,难点反复多次联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注重学法指导
创新意思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学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有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更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这样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五、实施合作学习
学习能力源自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新问题的探索过程。传统教学中,信息交流局限于“教师——学生”这一简单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群体作用很难有效地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因此,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变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接受更广泛的信息。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较多的分析、讨论、探究的时间,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分析推理上相互促进,协作创新。
总之,在数学课堂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7-03-21 08:57 | #2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蕴含着大量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重任。本人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巧设数学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操作不要仅仅只是为了把某些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还要注意把操作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按课本中的方法动手拼一拼,然后推倒出梯形面积公式,再提出是否有其他不同的推导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又得出了两种不同的推导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随老师的点拨进行分析、比较,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抽象与概括,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自己进行知识再 “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数学信息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第十册)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的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②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归结到实践中就是需要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从而学会应用,学会创新。只有教师有创造,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新之果。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合集)07-20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01-12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创新能力09-22
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