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各方面都在呼唤创造型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将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势在必行的。下面就我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如何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创新学习的氛围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课堂教学应走向平等。平等意味着人格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发表自己想法的平台。例如,我们在进行质点教学时,可以启迪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花样滑冰的运动员、远洋的巨轮、旋转的乒乓球、电子绕原子核的转动等。每两人一组很快得出结论: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处于次要地位时,可以当质点;反之,则不能。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营造了学生创新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时一味地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理论推理或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分析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要设计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给学生创造一个“异想天开”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个“创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真正让物理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感受创新情境,经历创新过程。例如,从亚里士多德当初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物理学近两千年的权威,形成了“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的正确认识,到牛顿通过实践和理论的完善,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重新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经受科学家不受权威限制的创新精神的震撼,又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其实并不遥远。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受班级环境、时间、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课堂45分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通过课后延伸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值得探讨。
本人认为,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课后研究性学习课题,鼓励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完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每个学期可以给学生布置几个与学过内容有关的研究性课题,像物体在通过弯道时倾斜的物理原理、菜刀中的力学知识、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红外线与电动按摩等课题,让学生在课后去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写出研究的课题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参加自制教具的活动,像自制“水火箭”、楼道灯声控开关的研制、制作比赛抢答器等。可以在课后通过以上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通过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可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不定期开放实验室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有更容易让自己接受的方法,教师可因势利导,及时对学生中那些方法独特、标新立异的做法予以肯定和帮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另辟蹊径,不断创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创新意识。例如,在高一物理教材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力的合成”改为“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实验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及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让学生在实验中先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起单纯教师演示、讲解的效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强,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但班级纪律不能散漫,这对师生的要求都很高。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应该还是一个漫长的道路,还需各位同仁共同努力。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017-03-21 08:04 | #2楼
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界自课程改革以来经常议论的话题,对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概念的论述和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是学生掌握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的思维程序和方法,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去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教育培养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能力,它具有解决问题的“应用”特征,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结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应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概念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众所周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单纯讲求能力的培养,是不实际的,能力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上述观点,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围绕知识概念组织教学,注意强调掌握历史事件包括的诸多因素(背景、原因、条件、时间、地点、人物、特点、阶段、性质、结果和影响)及相应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一个完整、准确的历史知识概念,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着的知识点构成的统一整体,防止学生把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表面化、形式化。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概念内涵,更重要的是为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式分析,提供史实依据。因此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说,是完整的历史知识概念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应注意历史课堂的理论教学
历史课堂的理论教学是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的介绍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历史课堂的灵魂,也是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关于这一点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说明都有明确阐述。因此重视历史课堂的理论教学,提高课堂的“含金量”,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然而历史课堂的理论教学不同于政治课教学,他不应是空洞、乏味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是在讲述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准确、恰当地渗透观点。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演矛盾和次要矛盾、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继承和发展、原因和结果、阶级和阶级斗争等观点融汇于历史教学之中。因此,这就要求历史课堂的理论教学要做到既要了解理论概念的内涵,又懂得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助于学生以史实为依托,灵活运用观点评价和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高认识层次,使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质的飞跃。另外,在培养学生运用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不应忽视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安排,而无限度地“拔高”和加大理论的含量。这样做既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其结果也是事与愿违。
三、应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把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这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素质的根本途径。在课堂上,应本着科学的态度,依据教材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传授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推理、分类等方法。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时,要学生懂得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的系统化要求,不仅要注意历史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而且更要注意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教材中的各种赋税制度知识列举出来只是条理化而不是系统化。要实现系统化,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每一种赋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结果,各个赋税制度和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时代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赋税制度发展趋势与世界古代赋税制度发展趋势的比较,从而得出商品经济出现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了什么是历史的共性和规律性。这样在帮助学生建立其系统的历史框架结构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如何把握整体历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的思维方法。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时,能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改变过去只重视将结论,而忽视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的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到得出结论的史实依据。这样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观点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反复模仿训练,使教师的能力转化成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目的。
四、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
思维是指在获得和占有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形式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要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思维的扩展,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历史的发展规律既有有规律可循的一面,又有其“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一面。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揭示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并且在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以及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时候,能够创设一种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意境。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和不同见解。例如在评价文天祥抗元的问题上,就可以启发学生从两个角度去评价。首先从文天祥抗元的角度,组织元军南下,可避免战乱破坏,维护南方人民利益,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但从元统一的角度上看,此时元统一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灭掉偏隅江南的南宋政权,实现全国统一,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社会发展,因此文天祥的抗元又表现出明显的消极作用。只有这样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才不失全面和公正。再如传统的“正义战争必胜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等问题,都值得学生认真商讨、质疑。显然,这些问题用习惯定势的思维去分析考察是不可能取得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但是在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和适时的掌控。现代中学生已经开始用评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习知识,他们不轻信已有的结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对很多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喜欢争辩,但是他们的思维品质及能力尚不成熟。往往质疑缺乏充分依据,争辩常有固执、偏激的倾向,使求异思维的培养进入误区。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的强弱,因势利导,排除干扰,让学生在掌握翔实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历史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探索新知识和解决复杂的历史问题,已取得创新思维的良好效应。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合集)07-20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01-12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热门】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4篇07-20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5篇(通用)07-20
【热门】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5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