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2-11-19 01:50:05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却基本还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目标在不断地更新,教学体制也在逐渐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对我国广大中小学教育进行了新课标改革。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目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发现新问题,从而掌握新知识。然而,在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学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1.教学内容陈旧,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课本知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课本为主要教学资源,确实能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众所周知,课本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学生在接受了这种陈旧的知识后,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意识。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所接触到的东西本身是否具有时兴性。只有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头脑,才能促使创新意识的产生。

2.教学方式落后,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的模式。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环节,课堂气氛比较消极。消极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大打折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问: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学习兴趣,创新思维从何而来呢?如此可见,这种情景下的课堂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他们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而摆脱传统思维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此外,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也就意味着他们喜欢自主思考问题,这是加强师生互动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学生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的主体目标,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众多创新型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的重大体现,有利于消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广大小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增加他们的竞争力,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3.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引导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并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充分尊重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思维特性是影响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取得的重要因素,拥有不同思维特性的学生,在对待语文学习上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特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思维特性转变成自主创新能力。例如,个性张扬的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思维特性,引导他们把积极活跃的思维运用到语文学习当中,促使他们的活跃思维转变成创新能力。另外,个性内敛的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过度地依赖教师,全然跟着教师走,缺乏自己的思维特性。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他们勇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在讲述《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一些关于老虎和狐狸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此外,还可以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他们自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出自主创新能力。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结语

创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特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2017-03-21 08:04 | #2楼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顺应时代发展,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大素质教育培养力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所谓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1]语文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教学课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拟结合课改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知识基础

法国有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新东西。”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我们提倡的创新,提倡的素质教育,没有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实的知识营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小学语文阅读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在教学开凿隧道一段时要想让学生想出提高开凿速度的方法,培养其求异思维,必须让学生懂原文,归纳、比较詹天佑的开凿方法为前提,反之则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氛围

创设民-主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心灵对话、平等交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真正的师爱,在师爱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教师成为学生的知音,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找到教育教学的切入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独特想法决不能进行批评和挑剔,要积极鼓励,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学生获得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获得宽松的思维和想像的空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多地感受和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充满信心,相信“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成功最终属于我”。创设一种敢于开口,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争辩,敢于标新立异的开放性学习环境。

三、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其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积极建构生成新知识,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或照搬从教师或课本中获得的信息。相反,他们通过理解学习主题并与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的方式积极思考,进行分析、综合与评价。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只是作为一名引导者,必须要变换角度,转化角色,尊重学生的个体行为,相信学生潜在的独立性,教给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促进高水平思考技能的发展,引导学生建构有用的知识。例如: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有重点的读书,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学会怎样读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他们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合作学习的完成还依附于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感,乐于承担个人与小组的义务和责任,支持和鼓励其他成员,乐于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辅导以及合作。例如:在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共栖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然后在课内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相互请教,协商讨论,学生们不仅沉浸在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知识得到扩大的喜悦中,也表现出了对其他成员的欣赏和理解。

探究学习,即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探究性学习实践中,教师完全不必也不能去干涉学生的探究,除非学生的活动完全偏离了学习的方向。要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宽松的环境,要做到不“越位”,始终充当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学生忙于探究时,教师要记下那些有价值的发现,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鼓励,如一个表示赞赏的微笑等;要面对全体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创造人人成功的氛围。而更需要做到的是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赤壁之战”能以少胜多的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探究。同学们兴趣盎然,从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去探究“以少胜多”的原因:有同学说是曹操骄傲、轻敌;也有同学说周瑜和黄盖官兵一致、上下一心;还有同学说曹操野心勃勃,发动一场非正义战争,所以必败。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撞击出了创新的火花。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智力因素相比,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在人的创新能力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2]既然非智力因素如此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呢?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有责任予以激发、培养和保护,使之形成和发展。对后进生尤其如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意设计诸如悬念式导语、故事式导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仅做到这一点远远不够,还须激发学生认真工整写字的兴趣、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写日记、写作文的兴趣等。这些兴趣的激发应借助于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设选修课程、举办各种展览竞赛等途径来进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加强和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但毅力的培养决不是单靠一节课或一段时间的突击就能完成的,必须长期地、反复地、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既要有中长期的学期年度计划,又要有短期的月计划、周计划甚至具体到天计划。计划中要有具体适量的任务和明确的奖惩措施,一天一小结,一周一兑现。开始时制定的计划要小目标、多梯度,让其顺利地实现其目标,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信心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自信心不足,这跟我们目前的教育氛围有关。现在的教育实际情况是课堂专制,在教师的“正确答案”面前,学生失去了自信心,不再去琢磨谁是谁非,缺乏怀疑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中需要培养一种民-主化的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教师就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加强。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素材灵活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创新,这既包括观念的创新,也包括具体教学行为的创新。只有教师在教学上先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1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