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1-19 01:48:40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它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性使命。可喜的是,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教育改革一刻未曾停下脚步,从教材的改革到课程的改革再到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变,从高校招生方式的转变到高考模式改革,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临新课程改革浪潮,作为教育主战场和主阵地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强的基础性和稳定性。那么,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学生个性,是高中政治教师需要面对的基本教学目标与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通过课堂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可通过提问设疑、时政热点、漫画材料、情景事实、承上启下复习式导入等,各种导入都有自身优势,有时还可以整合多种方式、综合利用。教师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起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1、提问设疑导入应结合教学目标,用不同的质疑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学生思维兴趣的激发来源于问题的思考,设问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层次性与阶梯递进,先易后难、逐层深入,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还应注意系统性,注意知识之间的过渡和内在联系,通过预设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题时,课文开头是从“商品”这个概念开始的,导入时,我结合实际提问设疑:教室中的物品有哪些?哪一些属于劳动产品?哪一些不属于劳动产品?教室里有没有商品存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有两个同学说出了空气、阳光,我特意进行了表扬,并奖励一支笔芯。第二、第三问都回答正确,第四问却多数答错。于是引导学生看教材并讲解商品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真正了解“用于交换”是指将要进行交换或正在进行交换。已经交换成功,或不再进行新的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是商品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巩固:刚才送给同学的笔芯是不是商品?学生就能够明白并说出理由。再比如,我拿出事先备好的工艺品小别墅,创设如下情景(走到班长面前:您好!国土局的局长,我是搞房地产开发的。听说您有一块地,请多关照。这个小意思。)然后问学生,这个礼品是不是商品?学生答案各不同,如果用这个小礼品换土地开发权,那么它具备了商品的两个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商品。现实生活中为买官、晋级、买方便而送的礼品就成了商品。这样设疑就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由此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2、热点时政导入要利用其特有的时效性与时政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也是思想政治课强大生命力的学科特色,教师在搜集、剪辑授课资料过程中应从理论的高度掌握其价值,通过典型的时政热点可以使学生对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得到升华,并拓展了思想政治课的外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间联系、构成的理解,对学生思维转换与创新也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讲我国外交政策这个内容时,我采用关于中国民政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黄岩岛周围执勤,以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中国领土的坚定立场发言的热点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学生的爱国情绪一下得到高涨,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也为下面要讲的知识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3、漫画、材料导入必须要有针对性,应考虑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漫画寓意深刻、充满哲理,学生喜欢、感兴趣。材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收集材料、课堂表演、小组讨论过程之中,这样的参与式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材料可以用图表、故事、诗歌散文、歌曲、小论文或叙述文等不同形式展示,但内容一定要典型、客观具体和有针对性,如果是文字材料不宜过多过长,要简明扼要,易于阅读与理解。

二、通过启发式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有了好的导入,还要做到有启而发,切忌龙头蛇尾,这就要想办法保持学生课堂思维的连续性,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引发高-潮。

1、把握内因,突出学生“学”的主体。

为了不让“一个模子”的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天性和禀赋,就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握好内因是根本、是关键,要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表现欲等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可以结合实际利用问题启发式、小组讨论式、上台表演式等实践活动方式,把讲与练的机会多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由“跟我学”变“我要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创新、大胆冒尖、大胆超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其内在的心理需要,并在分享表演、讨论判断、阅读自学中悟出道理,不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注重外因,展现教师“导”的魅力

外因是事物发展必不可缺的条件,树立榜样、小组竞争、课堂气氛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树立榜样,培养对本学科感兴趣的带头人,最好一个小组一个,要求思维敏捷,敢言敢做、有号召力,成绩不一定要好,要富有想象力、肯学肯钻、能发问。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问题,相互协助收集材料,师生相互学习,彼此信任、建立友谊。进而潜移默化、人人参与,在兴奋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同桌互帮与个人竞争、多人协助与小组竞争的方式,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年龄特点,让其在互学互动、思辨、争论中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竞争就有合作,在竞争中他们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竞争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在竞争中他们也能学会合作协助、懂得生存法则。

另外,课堂上教师的开放性人格和宽容理解的良好心境,也会激发学生的自觉探索精神。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学会听他人说话、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在互帮互助中逐步发展自己。所以,创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观点的机会、通过各抒己见展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通过充沛的情感投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是教学的根,在课堂上能否一碗水端平、以情传知、以情激学、以情感化,关系到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心理。老师对于学生应该是亦师亦友,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份赞扬、一个肯定。就会让其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使其感到满足、充满自信、敢于创新,才能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

相传皮克马利翁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个美少女,每天含情脉脉注视她,真情所至,她活了。这就是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这虽是个美丽传说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上,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皮克马利翁,不要简单粗暴,不要么刻意打击,一定要让学生闪光。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它影响着学生对人对事的感受、思考与表达方式,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并最终积淀成为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东西——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因此,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否活得有价值,要看其创造力的强弱,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最为宝贵的品质。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才能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历史新课程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7-03-21 06:54 | #2楼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初中历史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仔细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我们发现21世纪的历史教育其基本目标应该是:为通才教育和公民人格养成奠定人文基础,为高素质人才成长提供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中学历史教学由此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课题: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认为: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在教学中,我们应主要从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着手。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创新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是影响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取哪些措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作法。

1.1 巧妙设疑和鼓励质疑,激发求知欲。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设计巧妙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我先朗诵了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战火纷风的时代,当他们正期待着故事的铺展时,我又欲擒故纵,先让同学们完成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理出与本课有关的成语典故,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了“斩木为兵”、“揭竿起义”、“破釜沉舟”、“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后,我又提出来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对成语予以诠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秦亡的必然性。一个成语、一个小故事,既是史实,又能巧妙地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不断迸发。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设疑的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学生如果能对所学的内容多提出几个问题,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时,在课堂小结之前我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质疑,马上就有学生提出了“曹操是否为三国时期的人物?”、“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历史上的周瑜是真的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吗?”、“京剧中为什么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白面奸臣的形象?”、“三国时夷洲属于吴国管辖吗?”、“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多长的时间?”等问题,全班的同学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对所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1.2 开设活动课,形式可多样。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就七年级上册而言,教材从整体上设计了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一学期设计了五个专门的活动课: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如何运用历史地图、年代计算法。新教材所安排的这些不同内容的活动课,目的就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编历史小故事的活动我是这么组织的:首先由全班同学自由分组,共组成了竞赛组、评判组、服务组三个组别。其中竞赛组又分成了若干小组,他们主要是搜集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并且编成历史故事,然后我以“春秋战国历史故事演讲擂台赛”为题,让他们同台竞技;对评判组的同学,我事先与他们共同拟定了评分标准,进行了赛前培训;服务组由主持人、记分员等组成。整个活动都由学生唱主角,我则由“台前”退至“幕后”担任了“导演”的角色。此次活动效果非常好,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高涨。

1.3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历史课讲授的是过去了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观察,又无法演示、实验。这就要求我们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尽量结合自身条件,实现历史教学和多媒体手段的最佳组合,以其独有的动态性,再现过去的历史。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当讲到秦始皇陵兵马俑时,仅凭课文中的短短几十个字,学生是不能也不可能想象得到秦兵马俑的壮观、威武的。我则利用本校校园网的优势,在课堂上就带领学生上网,去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http://www.省略)参观,当学生们在网上亲眼目睹了介绍秦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俑、军吏俑、跪射俑、立射俑、御手俑等的详细资料时,全班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发出了赞叹声。这些生动的画面、翔实的资料、气势恢宏的场面所带来的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是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了思维的最佳状态。过了很长时间,许多学生对这一课的印象还十分深刻。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具有情感教育意识。具体作法如下:

2.1 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客观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观上也造成了师生感情的不融洽。不仅直接降低教学效率,而且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蒌缩,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平等型的师生关系。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增强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学生、教师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交流频繁的开放的个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更加体现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教育已经踏上了大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坦途。为此,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创新观念,把学生看成一个平等的主体,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与学生情感相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祥和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在此环境中感悟历史、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个性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2 选择恰当的“启情点”。历史教学中的启情点就是指能启动学习者情感的历史事实,它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环节。如在讲述祖冲之与圆周率时,我采用了一组数字作为启情点:圆周率数值的计算从公元前2000年就有记载,一直到今天仍在计算。1958年算出圆周率的万位值,1961年突破10万位,1971年达到100万位以上,1981年算出200万位,1988年达到2亿位,世界纪录接连被刷新,可是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却在世界计算史上保持了1000年的世界纪录。这一连串的数字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如果离开了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也不可能克服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险阻,更谈不上有所创新。马克思说得好:“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形象地说明了意志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优秀意志品质,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古今中外有许多历史人物表现出来的非凡意志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遍游各地,搜集资料,饱尝艰辛;后又因李陵之祸,惨遭宫刑,身心受到极大损伤,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再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他是在实验室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方获成功的。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09-22

试论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职教学生的创新能力09-2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4-03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09-22

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