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时间:2022-11-19 01:11:01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当今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都相当重视,也具备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却一直被忽视了。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具备善于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并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小学语文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重要教学工作之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赋有科学内涵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握和运用这些课文,就会起到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作用。如在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见过哪些向上爬的植物?它们是靠什么往上爬的?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另一种动物的住宅能与蟋蟀的住宅媲美?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落花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花生”,可为什么还叫“落花生”呢?这些问题会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或访问他人,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他们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的过程,也会升华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抓住科学知识要点,并以此扩展开来,会起到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的作用。如在学习《观潮》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的原因;学习《火烧云》一文时,引导学生去探寻“火烧云”形成的自然条件;在学习《鲸》一文时,让学生搜集更多有关鲸的知识,开一个“鲸鱼知多少”的发布会;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文后,号召同学们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再搞一次读书汇报会;在学习《新型玻璃》一文时,让学生查找课文描述内容之外的其它新型玻璃,每人做一份“新型玻璃知多少”手抄报┅┅教材中科学知识的含量是有限的,而对这些知识扩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教师精于捕捉课文中的科学知识点,并善于采用灵活的方法拓展这些知识,那么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一定是无限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探求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指对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的了解或把握,以及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课文也很多.如学习《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可引导学生悟出这样科学的思想方法: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的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要启发学生去动脑思考:这两个孩子所解释的观点是否科学?你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文中的现象吗?

四、在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则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掌握了文中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教育学生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种子,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017-03-20 21:44 | #2楼

所谓的的科学素养即科学素质,就是指人们在学习、生产和生活水平中,掌握运用科学知识的程度和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学科中深入科学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呢?

一、    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们就会主动的学科学,积极动手实践,从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组的文章,有些是介绍关于春天季节变化的,当我介绍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农民伯伯会在自己的田地里勤劳的播种粮食,也是在播种自己的希望。”时,学生纷纷起来说,自己发现的春天。有的说,春天来了,柳条绿了;有的说,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种子发芽了。看到孩子们说得这么好,那何不让他们自己动手发现春天呢?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今天晚上把绿豆种子放在盛满水的碗里,明天你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

第二天,学生高兴得告诉我:“自己的绿豆膨胀了。”我又让学生把这些变化写进日记,一连五天过去了,学生纷纷把自己的日记放到了我的办公桌上,要求我批阅。因为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写日记,我心里并不抱很大希望。但是,当我打开阅读时,让我大吃一惊,这个叫张旭阳的孩子写得太生动了,他的第一篇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我把碗中放入半碗水,再把绿豆放进去。今天早上我起床一看,绿豆比原先大了许多,它膨胀了,碗里的水也变少了,原来这是绿豆在喝水,它这是在生长呀!”第二篇:“今天,我把绿豆捞出来,放在透气的筛子上,又在绿豆上蒙上了一块湿布,到了晚上,我又发现绿豆有了新的变化,它长出了一个嫩嫩的小芽,小芽是白色的,很可爱。”第三篇:“今天,我看到绿豆的新变化了,它脱下了自己的绿衣服,换上了白色的衣服。小芽也更长了,芽直往上长,一点也不弯。原来,做科学实验这么有意思,它丰富了我的知识,锻炼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后,我还要多做这样的实验,还要多向老师请教。”

可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参与科学活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机会,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

二、    挖掘教材,普及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人们的科学素养不高主要在于科学知识的弱化。作为语文教师,我要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强化科学意识,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素养撑起前进的风帆。

《有趣的发现》是二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达尔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最后总结出一个生物生存的规律:生物只有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达尔文的资料,让学生知道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读懂了达尔文的发现后,我又利用课件播放大风在小岛上刮起的声音,分别让学生表演三种不同的昆虫在遇到大风时的不同结果。学生在情景表演中感受非常深。这时我出示了达尔文的这个发现要告诉我们的规律,再让学生谈自己周围符合这个规律的事物、现象。学生有的说,北方的植物正是因为适应了北方的自然环境,才生存下来;有的说,水里的鱼正是因为适应了水里的环境,才生存下来;有的说,南方一些我们不常见的水果,因为它们适应了南方的自然环境,所以生存了下来;有的说,远古时代的恐龙,适应不了当时的气候变化,所以灭绝了。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我趁热打铁,把搜集到的南极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向学生介绍南极的资料,学生看到这么多的动物图,看到了南极那厚厚的冰块,高高的终年不化的积雪,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不禁陶醉其中的同时,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各种具体的常见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月相变化、物体运动、人际交往等等,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有了这些基础,学生的科学知识也就自然丰富起来了。

三、 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相互结合,注重渗透,鼓励探究,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不断发展,让科学实践活动深入学生的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1、 开展“我为班级添点绿”活动。

在学完了课文《小熊种树》后,我及时总结了保护树木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于是,我提出为了让我们班级变得更美,也为了让我们的眼睛多看到一点绿色,保护眼睛。我们开展了“我为班级添点绿”活动。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拿一盆花放在教室里,自己亲自照顾它。一个月后,我们来评一评,谁的花长势最好,开得最鲜艳。另外,自己还要总结出,养花需要什么条件?在这期间,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一个月后,学生照顾的花长势都不错,我们评选出了这次的养花冠军。这名学生在总结经验时谈到:养花离不开以下四个条件:1、注意水质,浇花以软水为好。2、注意水温:不要骤冷骤热。3、水量:春多,宜午浇;夏足,宜早、晚浇;秋天少浇;冬天根据盆的干湿,几天浇一次。4、养花还要注意土壤不要板结变硬:要增施有机肥;适当掺沙;排水、松土。

由此可见,班级养花活动,锻炼了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2、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

班会课开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不仅让他们学会知识,更让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及学会做人的道理。所以开展科学教育的活动更是符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二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我开展与之同步的班会活动。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很重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教育是很有效的,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操作水平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因此,虽然语文课虽不像科学科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是,只要巧妙的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固有特点,让她犹如一缕春风,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确实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培养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相关文章: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09-22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意识12-08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4-17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职教学生的创新能力09-21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21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09-21

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1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