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时间:2023-11-06 09:50:10 丽华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形成学生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综观国外教育,都十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达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点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为实现小语教学的目的,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就要在教学中转变观念,创建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加强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多参与,引导实践。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个体学习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有效学习。例如,在朗读训练时,怎样培养学生语感,怎样使学生在朗读时入情入境,光凭教师的几遍范读,学生听听就能达到要求是不可能的。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训练之中,亲自试一试,读一读,悟一悟。朗读时学生可能内心感觉都很好,可是读出的效果和感觉不一样,引导学生再读再悟,让学生反复实践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关键,学生从感觉到读,就是实践的过程。在指导朗读《小抄写员》这一课时,让学生紧紧抓住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围绕叙利奥瞒着父亲抄写签条时担心、害怕、高兴、矛盾、伤心等的复杂感情,自读自悟,通过示范、交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次的练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一步步加深,学生再朗读时就会被叙利奥从小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优秀品质所深深感染。这就是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实践的结果,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朗读目标,但不同的学生通过实践对语文学习有了不同的收获。

  二、 多动手,学习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儿童看别人操作和自己动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感受,有体验,进而深入理解。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在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的操作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进行实践活动。如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燕子》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中对燕子外形的描述,让学生画出机灵活泼的小燕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像《捞铁牛》《曹冲称象》等一系列涉及物理原理的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积极动手实验,在操作实验中发展语言和思维。另外,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实践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做批注、写读书笔记,每月还可以指导学生办一期手抄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办报,并对版面、内容、书写做出具体的要求,如“新北京、新奥运”、“环保小卫士”、“科学小知识”、“英雄故事”等。并把手抄报放到橱窗进行展示,使每个同学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多活动,大胆实践。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因此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实践中提高语文水平。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登山》一课中,巴果茨基认为列宁“是不能通过那条危险的小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巴果茨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让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两组,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依据,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列宁是俄国革命领袖,俄国人民不能没有列宁,万一不幸失足会影响俄国革命的进程。反方认为:列宁不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就看不到日出,同时作为一个革命领袖,遇到危险时不能害怕,更应该勇敢地面对它。在争辩中,学生对革命领袖列宁的伟大品格不待教师讲,自然都理解了,同时也受到了感染与熏陶。论辩展示了他们的灵气和才华,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激发了智慧的光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再如,学习了《西门豹》、《将相和》等课文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们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把静态的文字演变成活灵活现,生动感人的剧情,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是实践活动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很多,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放手让学生参与,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就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成的过程。它是教学中教师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学习成果呈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注意对学习探究过程的学习,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意识的因素。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一定的活跃环境,正如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落所说:“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满的水库和指引水流下来。”在学生的讨论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给学生应在一种民主的、自由的、愉悦的课堂活动氛围,充分听取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逐渐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作文教学中,题目是:“××,我想对你说”请学生仔细读文题,读懂题目的要求是什么,然后欢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并从“请你”“特别欢迎你……”等教学语言,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床在思维能力,孩子们在愉悦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想对爸爸说,对妈妈说”有的说:“我想对老师说,对同学说”有的说:“我想对大人们说……”学生们撞开了思维的火花,如同投石激浪,我抓住时机,将释疑的研讨过程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让学生紧扣“确定对象,倾吐真言”两点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展开生动有趣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依靠学生。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致勃勃地读书,充满兴趣地接受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创设意识。例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课时,我首先激情导入,带入情境,然后用屏幕动画显示,音乐伴奏,录音范读课文。教室里一片寂静,好像把学生带到了广袤无垠的高原上,读完了课文,有学生回答:“老师,我已经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文化的发散思维,让他们自由读,交流读,充分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神奇、不抱怨命运等。再让学生反复体会,诵读相关的句子,同时,我抓住学生的活跃思维,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导学生探索实践,如“由柳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整节课,学生都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锻炼了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生疑,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主体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鼓励学生“放胆”,大胆地提问题。所提的问题,即使是芝麻习惯一大堆,甚至提得不恰当,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筋的一面,同时,教师可以表扬提问题提得好的同学,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来提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质难问题就能大胆了。学生问题提得多了,开始可能会影响一些课堂教学时间,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问能力,问题提到点子上,教学的效果不会降低,反会提高了。例如,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针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很多问题。期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为什么‘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这个问题正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然后我就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答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从文中的关键词入手质疑,从文中难句入手质疑等等。鼓励学生质疑,生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能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重视创新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 环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发散思维等。比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喜欢的一句名言”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的名言,然后我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名言,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小组讨论交流时,学生们无拘无束地围绕自己喜欢的名言,从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讲述对自己的启发。听完学生的发言,我不惜时机地说:“是呀!把这些名言写在笔记本上,它所蕴含的哲理也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有一个建议,待会我们把这些名言写在卡片上并且给它配上合适的插图,制作成书签。我说:“这不仅是一份精美的小制作,而且更能传递你对同学、老师、朋友、家人,以及身边所有人的一份浓浓的情谊。好了,开始吧。”学生兴趣盎然,在音乐声忠认真地制作书签,我在巡视中,发现李辉做的书签是:画有一支箭,写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说:“同学们,你们做的书签真漂亮,现在来交流一下吧,李辉,你想把书签送给谁?写了什么名言?”李辉说:“我想把书签送给潘创华,写的名言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因为时间过得很快,我希望他以后能抓住宝贵的时间,认真学习。”而另一位平时都不敢出声的女生说:“我想把书签送给自己,我写的名言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要勉励自己像梅花一样,能够吃苦,争取好成绩。”学生说得好啊,在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手到思考的过程。经常进行一些操作训练,就会增强了学生手脑的协调性,使学生产生奇思妙想,让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

  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创新的自信心。

  信心多一分 ,成功多十分。学生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组织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华,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在“成语复习课”中,我改变了以往死板的复习教法。改成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那就是——“成语擂台赛”,事先我把本班的显示按好、中、差搭档好分为四个小组,规定:一天时间积累材料。每个学生都得发言,哪组积累的成语多,哪个组就获胜。有几个学困生不想参加,我了解到他们不想参加的理由是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成语积累不多,怕拖组员的后腿。我对他们说:“你们会替组员着想,说明你们很聪明,我相信只要你们能做到‘笨鸟先飞’,相信自己,就一定会成功。”结果,课后他们认真搜集成语,进行归纳、分类。在比赛中,他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抢先发言,脸上始终洋溢着成功、幸福的笑脸。此后,他们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都勇于参加,都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成为了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应该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因而必须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新的课程准编排的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新的教学形式拓展新的教学内容的空间,为师生的共同再创造留有较大的余地。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宗旨服务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适应素质教育的方法,语文教师常言教无定法,任何一篇课文,任何一节课存在着各不相同的种种教法。但无论何种教法,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全体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自己的教学准则,进行学习形式的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他们。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自主探究,扩宽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学习不应将学生的视野和情感束缚于课堂内,应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将课堂上蕴育的丰富情感,转化为健康有益的行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进行语文系列实践活动。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我们如果有意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狮子和鹿》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教育意义很深,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阐明了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虽然外表不漂亮,却很实用的道理。并鼓励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再如:学完《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后,学生们被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所吸引,就仿佛被作者带进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也似乎并不是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的欣赏着那些奇石。此时此刻,他们已对黄山的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你再去游黄山,你一定会更喜爱黄山,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老师和你们一样真想去黄山看看,课下让我们再去了解黄山,把书中没有介绍过的石头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把那里你不知名的怪石起上名字,再画一画,然后我们进行小组展示交流。这样,很自然的就给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小组间也自然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课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有的和家长一起上网他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的介绍飞来石,有的介绍狮子峰,有的介绍仙人晒靴,有的介绍炼丹石,有的展示自己画的图片,还有的拿来录像带放映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它们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二、积极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实践空间,让孩子们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做,进行客观的评价。

  《画杨桃》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老师说的那段话含义深刻,它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并要求背诵。即: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教学前,我拿来实物杨桃让孩子门去观察,前后左右去看,然后去说一说你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由此理解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及看到的杨桃画一画,果然出现了不一样的画面,更奇怪的是有的竟画成五角星。当时我抓住这一情况故意发出疑问,露出不解神情。

  师:这是为什么呢?杨桃怎么画成五角星的样子?

  生:我知道,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是因为这个同学和我们坐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画的就不一样。

  师:你真了不起,懂得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这样很自然过渡到这段话,屏幕出示,使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段话内涵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中,这一环节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减少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这样要比老师干巴巴地直接讲道理效果更佳。

  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回家自由选择一物观察,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进而强化了教学目的。

  三、学会质疑,扩展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有过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教师善于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兴趣,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之火,帮助他们树立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要让学生存在依赖思想,学生在质疑时,往往提不到点子上,教师应给启发性的引导,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提问,使他们达到爱问,更善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学习也变得其乐无穷。如:《潜水洼里的小鱼》中写到: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这段话中,像这一条反复用了几次,针对这种形式,我引导学生提问,有的问:在乎生命的小鱼是指小男孩捡起的这几条鱼吗?有的问:为什么文中重复这一条,不说所有条呢?有的问:省略号代表什么?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进行了思考,真正领悟到小男孩保护动物的坚定态度,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能提出来,自己也解决得很好。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同,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着重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三方面进行论述,共同探讨在教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个巨大推动力”。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观察越仔细,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因素活动也就越活跃。为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而掌握知识,教学中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此促进学生展开和尝试各种创造性思维

  1.点燃好奇之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产生各种好奇心理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具有满腔热情和迫切愿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便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探索、观察和思考。从而通过尝试各种创造性的思考,自主完成了这个新知识的建构和理解

  2.创设自主探索教学情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中培养。教学中,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仔细观察,自主探索新知识,寻找新规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精心设计问题,营造宽松讨论氛围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这样一种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并不直截了当把学生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交流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中认识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精心设计问题,积极营造宽松讨论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1.培养首创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老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较灵活开放的学习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途径和办法。引导他们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而另辟蹊径,敢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

  积极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和别人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

  2.鼓励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巴甫洛夫说得好:“怀疑,是发现的前导,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而且也要“学会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都不要冷面相待,要防止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而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包括想不通、吃不透、弄不懂、解不开的问题说出来,以保护学生探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三、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1.变换叙述方式〖HT?概念是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形成概念的过程也往往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求掌握理解概念。而且还要灵活地运用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一概念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概念,变换概念的叙述方式或表达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一题多解?对于同一类题目,由于思考的角度、方法或理解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多种解法。采用—题多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但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列举学生多种解题思路之后,要进行讲评,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哪些具有简便、独特、新颖特点的解题方法。

  3.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就是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改变部分条件和问题,而成为新的题目。在应用题教学时,学生经常受文字表达的影响,造成思维定势。总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教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法的创新。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发掘学生的刨新潜能。只要我们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心人,不断培养学生猜想,探索,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善于质疑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4-13

如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11-2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能力11-17

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运算能力04-24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09-22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04-03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