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

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

时间:2022-11-19 00:57:42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科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学生简单的记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通过学生亲历某些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而成。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好观察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亲历事物发展过程,自主地、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可见,观察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此,科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与引导观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观察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活动中来,认真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

一、 以“兴趣”激发观察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有趣的游戏或者实验引入课题,以激发起学生观察兴趣,在兴趣观察中发现矛盾与问题,让学生在兴趣中意识到了解自然是从观察中开始的。在探究科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新,展现

自然的神奇,使这些神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能维持观察热情,从而使他们会主动的、持久的、积极地投入到观察学习之中。如,在教学观察蚂蚁的特征时,可以选择几张显微镜下的昆虫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会被昆虫图片内容所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要对蚂蚁进行观察,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指导用肉眼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引导描述所观察到的蚂蚁的特征,再给学生具体介绍蚂蚁的特征,学生就能清楚认识到蚂蚁身体的结构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要善于抓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儿童的好奇心,目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听别人观察,互相交换彼此观察的角度,通过交流学会更多的观察方法。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他们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开展学习活动,以形成探究大自然的态度、技能和意识而采用的教学方法。

二、 以“问题”引导观察

观察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从问题开始,这样的观察就由被动转变成主动,主动的观察活动有利探究活动有目的的开展。很多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都需要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如,在观察蚕豆的发芽的过程中,发现蚕豆萌发白色的芽后又萌发了另一个小芽,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有两个小芽,这两个小芽长大以后变成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发现先长出的小芽长长后并长出绒毛,原来它是根,另一个逐渐变成绿色,长成叶子。又如学习《热空气》一课,出示一个自制的孔明灯,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孔明灯升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抛出问:“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问题一提出,与

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共鸣:“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是什么力量让它升起来的?”“它能升多高?”“怎样才能让它升的时间更长一点”。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探索未知的活动。通过解决问题的观察,而使被动的观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提起学生观察兴趣,使观察长久的持续下去,并不失探究的主体。让学生明白对于科学探究来说,观察很重要,没有科学、目的性的观察,就不会收集充足的科学证据。

三、 以“操作”促进观察

好动是小学生得的天性,模仿是探究的开始,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小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通过观察动手模仿印证具体事物,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模仿,大胆印证来学习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学习框架结构时,先让学生观察框架的结构,后模仿做框架支撑重物,而印证框架不变形。又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叶》时,带学生去采集植物的叶,让其亲历在大自然中采集各种树叶,在采集过程中观察各种叶的形状、特点,从而认识植物的叶形千姿百态,颜色五光十色,真正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叶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技能的形成需要模仿练习,意识的形成需要实践,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

四、 以“习惯”养成观察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科学探究的基石:(1)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观察。注意力集中,才能使观察全神贯注,才能获得要观察的信息;细心,细心才能保证观察较全面;耐心,使观察有后续性。(2)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观察有目的和有序,能准确而迅速地获得观察的信息。(3)重复观察,使观察得到材料更可靠。(4)善于发现问题,使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才能目的明确、目标清楚,抓住重点,注意力才能集中,感知和思维才能紧紧围绕着被观察的对象展开,从而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使观察获得的信息转化成为系统的、完善的知识。如学生观察一块岩石时指导:“你打算怎样观察,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当学生提出用眼睛看时,教师及时肯定,进一步指导:看什么,怎么看(看花纹、大小、形状、粗糙、光滑等)。当学生提出用手摸时,教师及时指导:用手摸,摸什么?用手还可以干什么?(光滑、粗糙、用手掂掂轻重)等。当学生提出用耳朵听时,听什么(敲击所发出的声音)?等等。良好的观察习惯综合运用感官对对象探究,像科学家一样尝试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它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在教学观察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良好观察能力。

《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调动好奇的双眼,利用观察的方法,让孩子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去感受科学的魅力!

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017-03-20 12:37 | #2楼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科学教材就是由一个个有结构的观察活动组成的,教材的编排是在引导一个初学者,通过选择观察对象,开始有结构的观察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感性地认识世界。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以下谈谈几种做法。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1.提供多种材料,丰富学生的观察对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驱力。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如教《观察蚂蚁》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住在什么地方,你发现了蚂蚁哪些有趣的事情。上课时,让学生充分讲述自己发现的蚂蚁趣事,学生被蚂蚁的许多趣事所吸引,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时教师抓住机会,提出问题:“蚂蚁长的什么样?它的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各个部分又是什么样的?你用放大镜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学生立刻对蚂蚁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仔细地观察起来。

2.借助信息技术,激发观察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可使教学活动更有趣味性。如毓英小学的郭老师在《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中借助视频,让学生观察到在暴雨中,山体滑坡及雨水对黄土高原的冲洗对黄河的影响等,学生的观察兴趣盎然,充分感受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再如恢斋小学的李老师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卵》一课中,借助视频让学生观察了从胚胎发育到一个新生命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3.借助劳动基地,激发观察兴趣

有的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抓准时机进行恰当引导。在教学生物单元,我常结合学校的劳动基地和标本室,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也可引导学生向家长、长辈等了解饲养、种植等经验,令学生产生亲自动手栽培,饲养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明确观察的目的,找准观察的方向

课标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之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告诉学生,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要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对象不同,观察的目标也就不一样,观察的方法步骤也不同。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经常被观察事物不相关的事情吸引开,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比如教《水是什么样的》一课,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看颜色等等。所以,明确了观察目的,找准了观察的方向,就能避免学生在观察中偏离观察内容,做到了观察的有效性。

2.明确观察的顺序,有顺序进行观察

比如,李老师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卵》时,观察各种各样的卵时,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的观察,观察外部形态又从大小、形状、颜色等到方面进行观察。再如,观察动物外形,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先看动物总体的形态,再从头、眼、耳、鼻、口,毛到四肢,尾巴等部分的顺序依次观察,学生必将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了更新的认识。

3.明确观察的重点,抓住重点进行观察

无论是观察什么,都不可能在短时间里面面面俱到,必须确定好观察的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比如,观察动物,要着重观察最能反映动物特点的外貌、动作和神态。即使是观察同一个对象,由于选择的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的重点也会不同。在观察植物一课中,教师通过媒体展示一株美丽的植物让学生进行观察表述,有的重点观察植物的外形,有的重点观察花色,有的重点描述枝叶等。教师应根据需要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重点观察。

4.明辨观察中的异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

观察认识过程中,把事物和其他事物比较,或者同一事物在不同状态下比较,容易发现它们的异同和变化,从而达到目的,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使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发展。英林缪老师的《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缪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蒸发后得到的食盐结晶体,丰富学生对食盐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再如,教学《植物的叶》时,将不同的叶子放在一起比较观察,可以看到卵形、心形、扇形、针形、掌形等各种各样形状的叶子;可以看到色彩以五彩缤纷的姿态展现在眼前。收集同一棵树的叶子在不同季节里状态的资料进行对比,充分体会时间带来的变化,感受季节留下的印迹。

三、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经指出: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良好的观察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丰富学生对自然的认识。

1.养成随时随地观察,记录的习惯。

只有平时细心观察和记录,时间长了,才能有丰富的积累。

2.养成有计划性地观察的习惯

在观察目的确定的前提下,要对观察的地点、内容、样本的选择、观察的顺序、记录等制定观察计划。

3.养成持久性地观察的习惯

科学课中有的内容观察需要很时间,如《月相的变化》,有的虽然是观察某个内容,但要认真观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走马观花,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常会半途而废,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持久性。

作为科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地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知识技能掌握得牢固,对科学的学习乐而不疲,起到“课虽终而趣未尽意犹远”的效果。

【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相关文章: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心得02-27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09-21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08-29

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04-07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