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因此,尤其是面临中考和奥赛的学生的学习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思维过程的组织要得到相应的重视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科学记数法时,可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10的n次方中n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小数点移动的位数正好是n的绝对值,应该向前移n为正,向后移n为负.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第二,指导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第三,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和奥赛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二、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中位线,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作起来也就不难了。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其它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之后的练习应进一步加深、拓展、发散。
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在中考、奥赛中取得高分、满分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中应努力锻炼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中的猛将,考试中的高手,生活中的强者!同学们加油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017-03-20 08:07 | #2楼
一、激发兴趣,主动思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形成愉快的情绪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的内驱力。我班上有一个女生,在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她成绩很差,人很内向。我经过了解知道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于是经常找她谈心,告诉她老师很喜欢她,并在学习上耐心地给她讲解。慢慢地,我发现,她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有问题主动问我了,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l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我让学生找出身边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学生兴趣很高,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知道了4张小课桌拼在一起的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学生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
3.注重学生亲自实践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新课程也倡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发现新知识,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努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提问:“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动手剪、拼。同时提出:“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学生争先恐后地动起来,手、脑、口并用,很快找到了剪拼方法。这时,我再引导学生用通过分析拼成的长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轻松地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积极调动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知识学得快,学得牢固,而且在活动中培养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本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循序渐进,勤于思考
1.从实际入手,树立信心
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从基础人手,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从实际人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便于学生理解题意,理顺数量关系,易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建立数学模型,为解综合性更强的应用题打下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对学习会有兴趣。”在教学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除了借助线段图,我还让学生扮演题中的车或人在教室里走一走,把自己融入到题目所描绘的情景中去,使学生通过联系自己实际走的情景,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适时渗透,逐步深入
在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简单问题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逐步深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这一组应用题:①小明看一本故事书,计划每天看12页,5天看完,实际3天就看完了,小明实际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②小明看一本故事书,计划每天看12页,5天看完,实际提前两天看完,小明实际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③小明看一本故事书,计划每天看12页,5天看完,实际提前两天看完,小明实际平均每天比计划多看了多少页?④小明看一本故事书,计划每天看12页,实际每天多看8页,结果提前两天看完,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教师可逐题出示,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体验成功,乐于思考
1.及时鼓励、表扬
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使学生的自尊心也得到满足,使其感受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我班的一名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怕动脑筋,作业做得一塌糊涂。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做操特别认真,于是我就在全班表扬他,并让他领操。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告诉他学习和做操一样,只要用心就能学好。在以后的课堂提问中,我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回答,答对了我就表扬他,帮他提高自信心,答错了也不责怪他,让他专心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给他思考的时间;作业做对了。就及时加以鼓励,做错了就耐心给他讲解。现在,这名同学上课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2.开展游戏和竞赛
小学生年龄小,数学知识中单调的符号、繁复的公式、抽象的原理使他们难以理解。学起来常会感到枯燥无味。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游戏、竞赛的教学方式,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设置为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特征”时,我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了一张数字卡片,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找朋友”游戏。学生的兴趣很高,且轻松地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三、设难质疑,提升思考
在教学中,除了做到把教材中的知识在课内理解,还要把学习的内容由教材内延伸到教材外,进行知识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而拓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小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农场今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时,我引导学生找出第一种解法:(14-12)÷12,然后提出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通过思考后,找到了另一种解法:14÷12-1。另外,我还采用课后留思考题的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有效的拓展可以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内容拓展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拓展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拓展要始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学习着想,拓展才是有效的。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04-24
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04-19
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07-2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12-11
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05-29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3-08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02-27
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如何提高自己的异性缘培养自己的气质09-22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