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如何培养中学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中学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间:2022-11-18 23:48:21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中学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中学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大家好,很高兴和老师们在线交流。网络是一个新鲜的神奇的世界,千里近在咫尺,百人系于一线,可以在这里汇集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大家尝试这一新生事物有着特别的意义。在此,我想感谢人教网的论坛和版主月下抚琴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交流的机会,也感谢各地语文教研员和语文老师前来助兴。希望在线的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共同研讨。这次交流的话题是“”,有关教材和教学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讨论,当然也不限于这一话题,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拓展到其他方面。

所谓策略,我想就是应对眼前形势和任务的一种明智的高超的方法、方案、方针。策略的要点在于判断识别、斟酌筹划、妥善实施。所谓使用教材策略和教学策略,就是依据新课程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原则,以及现实课堂和学生的需要,优化教学行动方案,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以及表达教学的创新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在全国实施推广已经五年了,从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启动新课程以来,形势的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可喜的,但是问题也不少,各地各校各班对新课程的适应程度可能各不相同,一些老师对课程的理念和实施行动可能还有诸多迷茫和困惑。我五年里到了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见到了各种可喜的苗头,也察觉出一些堪忧的端倪。这些所见所感,包括我的和老师们的,都可以借今天的机会来交流,希望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

首先由我来发言,我准备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老师们较为关心的问题,即如何处理教材、教学和评价中的一些“策略”问题来谈。在我谈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可以随时提出你们认为具有普遍性的疑难、困惑的问题,贡献出你们认为有价值的思想、建议,在我发言完后,大家一起现场讨论,好不好。

一、如何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我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及“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指示精神,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意照顾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力求教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教材和课堂之间本来就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教材只表达一种“可能性的教学”,课堂则追求一种“现实性的教学”,教师应该调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说要处理好教材的原则性和教学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原则性方面:教材中各方面的要求都应该落实,三个维度的要求,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应该落到实处。可是新课程已经开始几年了,许多老师仍按老的教法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有意无意地甩掉一些重要内容(如人文性内容),这是与教材编写意图相违背的,即使从考试的要求来说也是不合时宜,现在的各地中考语文题都大量地渗透人文内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考查越来越成为一个积极发展的方向。

灵活性方面:第一,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灵活调整,举例说,有的教材文言文过于集中,可以分散教学;有的课文与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紧密相连,可以合起来组成一个阅读写作、表达交流、探究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的教学整体,如七上《月亮上的足迹》可以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七下《黄河颂》可以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第二,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应该加以补充完善,因为这套教材是几年前编写的,受那个时期形势的影响,人文性过强,工具性偏弱,那么,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额外加进一些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容。例如,作文方面,新教材没有写作知识导引,只有人文性话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没有逐步升级的台阶,那么老师们可以参考老教材,适当地补充一些内容。又如,每课后面都有一个“读一读,写一写”,从名目上看,这些词语仅供随意地读一读,写一写,照这样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训练力度过小,那么应该把这项训练变得丰富、复杂起来,可以听写、默写,可以找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可以另造句子,总之,新课程以前长期“行之有效”的词语训练方法应该沿用。

二、如何处理好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

所谓主体性讲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所谓主导性讲的是以老师为主导。这里讲的是一个根本理念问题,以前一直在讨论,今天还有人在翻来覆去地讨论。我不想参与这种理论性的讨论,只想说一点,从根本说应该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像过去的那种老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的做法应该停止了。可现实状况令人担忧,新课改至今已经进展了五年多,我到全国各地,跟老师交流,听各种公开课,感觉在落实各种新理念的进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的落实最为艰难。在很多地方,课堂仍旧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仍旧是看客观众。老师表演得好,学生听得入神,就成为“好课”的榜样,众人给好评,皆大欢喜。我觉得,问题的关键还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自己发言和同学之间讨论的机会太少。

《如何培养中学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比如,《在山的那边》中“山的那边是什么”“这里的山和海象征着什么”这样需要思考的问题和答案全由老师说出来,而《生命 生命》《紫藤萝瀑布》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生命感受都由老师特意点明,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余地了,一堂课给人某些“好印象”,无非是老师表达良好,教态优雅,文本理解深刻等,至于学生的感受和他们的接受程度如何,通常不在听课、评课所研讨的范围之内。因此只看见老师的主导性落实,而学生的主体性落空,这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精神的。

不过,听取许多老师的反映,感觉也有两难的选择:如果放任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效率太低,课堂上完不成任务;满堂灌才是“效率最高”的。这是一种偏颇、偏激的言论。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其中的悖谬,从时间的效率来说是“最高”的,可是从收效、成效来说是“最低”的,就是说老师灌得多,学生真正在理解的前提下所接受的东西太少了,而且学生根本没有自己尝试其中的操作过程、实践过程,没有亲自体验其中的过程和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性变得麻木了,迟钝了。本来老师想教给学生“最正确”的东西,是为学生学习和考试着想,可是学生学完三年进入考场,根本没有训练过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又如何应对现在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考试呢?

我所设想的好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一样重要,一样地独立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一样地具有尊严和权威。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像课堂外一样精力旺盛,灵活敏捷,而不是萎靡不振,麻木迟钝。老师最好多提问,以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把课堂变成探究问题的场所;老师即使知道答案也最好引而不发,只引导学生思考和下结论,而不要每次的结论总是由你老师作出,即使老师准备好了精彩的思想和言论,如果学生自己说出来,你老师也不得不“收藏”起来,把“精彩”让给学生;老师最好多多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轻松;老师最好多让学生四人小组、六人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讨论总是轻松自由的,当然老师也得监督检查,不要乱了秩序。

如果刚开始学生不适应以他们为主体的课堂,不会讨论,不愿意讨论,怎么办?是的,学生在自主独立学习的道路上刚起步,肯定不习惯,不适应,不愿意,我认为,可以先多多鼓励,要发现好的苗头,寻找活跃的因素。可能刚试着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时效率低,秩序乱,不要紧,慢慢来,以后会逐渐进入正常轨道的,我们要的是最后的结果。

三、如何处理好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现在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这是好事,顺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求。现在的考试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这方面的素养、能力。所以老师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

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我想,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创造性是与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主体性强的人创造才强,相反,缺乏主体性的人一定缺乏创造性。其实当代中学生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被压抑了。比如,学生第一次表达“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时,老师如何处理?是难堪,还是高兴?是讥讽,还是欣赏?是给机会让他充分表达见解,还是立刻封堵住他的嘴?如果你一次封堵了他的嘴,他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表达个人见解了。你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死气沉沉,或许他们在小学时被老师挫伤过积极性;如果你现在挫伤了他的积极性,或许他就留下深刻的记忆,到高中了也会在语文课上变得谨小慎微。当然,给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不等于立刻见到他们创造性的表现,但至少这是创造性表现的开始吧。所以老师们要有一种“反叛的期待”,即期待着学生提出不同于教材的意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意见、不同于专家的或社会上流行的意见。当然,从表面上看,提出“我不同意”很容易,其实很难,因为要从思想上别开生面,另创新见,还得说得有道理,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说“同意”很容易,庸人们都能做到;说“不同意”就是在创造,在革新,既要胆略,又熟悉你所“不同意”的意见,还要让你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法立于不败之地,何其难哉!

这就涉及有关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另一点,即基础孕育创造。道理很简单,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人才具有创造性,如果缺乏“基础”,所谓“创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或者说成为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狂怪的个性表现。现在新课程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一些偏差,出现背离新课程的精神原则、背离语文学习本有规律的现象,试举几例,记得有一位老先生说过,听某一堂高中公开课,课上得很热闹,学生发言很踊跃,课快结束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说“我觉得作者曹ǒu怎么怎么着”,把禺(鱼,阳平)说成藕;我在某地听过一堂初中语文课,学生也是很活跃,争着上台来写成语,有一个学生想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是螳螂二字不会写,憋了半天,最后还是空在那里;黄雀呢?写成了黄鹤。如果按照主体性标准来考查学生,他们都能得满分;如果按照基础性标准来考查,应该是不及格的。这样的学生或许能说会道,某些方面能力很强,但他们的语文素养实际上浅薄得很,他们不符合当代语文教育应该培养的人才的标准。所以我们说,语文的基础性应该与创造性并重,不可偏废。

《如何培养中学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那么,语文的基础性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觉得,凡是语文工具性所包含的都属于语文的基础性的内容。就是说听说读写要全面地协调地发展,尤其是读写方面的基础一定要牢固扎实。如果再细化、条理化,语文基础性的建构大致可以分出这样几个不同层次:一是语文知识的层次,二是语文能力的层次,三是语文学习方法的层次,四是语文学习习惯态度的层次。当然,第四层次似乎与语文的人文性-交叉了,但也确确实实可以划入语文的基础性范围。这四个层次的排列是从微观走向宏观,重要性也逐渐加强,就是说,从奠定和语文的基础方面看,习惯、态度、方法等是最重要的,这是上位的,这方面做好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至于语文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不重要,而是说在习惯、态度、方法等确立之前,它总是外在于学生主体的,如果习惯不良、态度不正、方法不当,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事倍功半的。此外,是否还应该补充所谓应试素质或素养,也作为语文基础性的一个层次?我讨论这个问题有些不便,请老师们自己思考吧。

四、如何处理好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评价对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这也是课程标准相对于此前的教学大纲的一个新的变化。初中新教材在方面也作出了诸多的努力。但是许多老师对这一问题还认识不清,或者说反应较为迟钝,没有积极地把评价引进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对评价的概念认识有误,一是对评价的意义认识有误。两个认识误区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

有些老师把评价认作考试,这是不对的。评价大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之一种。考试是终结性的,评价更多的是过程性的和日常性的。评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表扬,也可以批评,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可以自评,也可以他评,甚至家长也参与评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成长进步得更快更好。

评价的基础是总结。教学的总结包括归纳、概述知识要点的呈现和吸收,能力目标的明确和达成,学习方法的探究和接受,好坏习惯的克服和培养,情感态度和涵养和提升。老师应该对此时时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对学生提目标、作总结,让学生自己也逐渐学会总结和评价。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或者当学生自己进行一项探究的时候,就得习惯性地作一个总结评价,考量成败得失,设想下一步改进的方案。

比如,在一堂课结束后老师可以对教学内容作一概述,对学生的表现作一估量,对成长进步表示欣喜,对缺点不足提出改进的希望,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保持和发扬什么,改正和克服什么。再比如,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评价,甚至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做,他们可以评价活动的得失,评价他人的优劣表现,评价自己,反省自己,激励自己,督促自己。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善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人,才是成长进步最快的人;反之,缺乏反省和自我评价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五、如何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初中阶段是为一生学习打基础的阶段,整个三年的教学都得有“习惯”意识、“方法”意识,而且刚上到初中来就要尽快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坏习惯养成了,非常难改。比如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地读课文,“龙飞凤舞”地潦草书写,写完作文不自己修改一两遍等坏习惯是非改不可的。下面提示几种学习语文的习惯,只是举例性的,希望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学语文的好习惯。

1.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课程标准提到的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或浏览、快速阅读等。老师要先琢磨各种阅读方法的要领,甚至可以专门查找一些介绍阅读方法的材料。要学生做到,老师先做到,先会阅读。你老师掌握了,终生受用;学生掌握了,也终生受用。

2.认认真真地写字,既要写得工整漂亮,又要写得快,这似乎太难了,但课标就是这样要求的。课标规定要会临摹名家书法,并写好硬笔书法。尽量杜绝写错字,一个字不准写错两次。

3.全神贯注地静静默读课文,摒弃一切外界干扰。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也不论读课文还是读课外书,都要杜绝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心浮气躁。经验告诉我们,当你全副心神投入书中、课文中的时候,文中的情境会渐渐向你“走”来,文本会自动和你“对话”。

4.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读课文。初中生相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外向,容易接受、适应朗读;在全部的初中课程中,也只有语文课教学生朗读;新的初中教材非常重视朗读,尤其是初中一年级教材,几乎到处提及朗读的要求。从反面来说,随意草率地朗读,小声地只读给自己听,在对课文没有作任何技术处理的情况下朗读等,都是有待改进的。我个人经过长期观察、体会,总结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尤其是诗歌朗读的三个要领,一是投入情感,二是把握抑扬顿挫,三是在课文上做技术标记。这里针对中学生提出的要领,如果对朗读专业人士来说,朗读的要求恐怕更高。

5.体会标题的艺术。标题往往是文章思想、艺术甚至是作者全部心血凝聚的产物,可以说标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体会标题艺术,可以在读课文之前进行,也可以在之后进行;可以作为概括全文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的一个着力点,也可以作为体会文章写作艺术的一个突破口;还可以成为启发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出发点。试举一些例子。

《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对这片土地发出的誓言?还是把土地拟人化,让土地自己发出誓言?经过探究,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伟大的悲剧》: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悲剧伟大之处何在?通常伟大与胜利、成功相关,这里用伟大形容悲剧,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里的花儿落了预示着什么?作者对花儿落了,暗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走一步,再走一步》:如何理解这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一步”需要怎样做?“再走一步”又需要怎样做?

《生命 生命》:文章取名为“生命”不也可以吗?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生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声?

《紫藤萝瀑布》:紫藤萝是一种植物,怎么跟“瀑布”连在一起呢?其中有什么讲究?

《山中访友》:这里的“友”指什么?为什么用“访”来表达这次进山观景活动?“访”字表达了怎样一种心情和感情?

《陈太丘与友期》:文章写陈太丘儿子陈元方的事,可是标题与陈元方无关,这合适吗?如果不合适,大家考虑一下,给文章拟一个怎样的新标题才好?

《背影》:为什么不用“爸爸”“我的爸爸”或“爸爸为我送行”为标题?以“背影”为题,让我们悟出怎样的散文写作之道?

6.大胆发言,自信、顺畅、负责任、有准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此相应的是善于和乐于与同学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的学习场,互相促进、互相激发,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由此也形成一个风气良好的和-谐班集体;与此相应的还有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思考,获得知识和经验,在倾听中表现出尊重老师、尊重同学的良好习惯。

7.勤于动笔,圈点批注。我听各地的公开课,有些地方的学生上课动笔,有些地方的学生光听不动笔。学生懒得动笔,也就懒得思考,最后懒得听讲了。要改变这种局面,一要强调这一习惯的必要性,二要反复训练,三要提示一些圈点批注的方法。例如我到东北某地听一堂公开课,看到学生都在课文《纸船》的诗句上用斜线划分了节奏,我悄悄地问学生何以至此,学生说学第一首诗的时候老师就要求这么做了。这么一来,一个好习惯就养成了,学生知道怎么读诗了,至少知道怎么朗读出新诗的节奏来。

8.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多多读文学名著。课外阅读对学好语文的意义是巨大的,也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操作起来难,各地的老师们总是抱怨这,抱怨那。我看问题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根本的还是老师主观上的问题没有解决;至于学生的不重视,客观上没有条件,也得通过老师做工作来解决。为此,老师要启发教育,要先行示范,要督促检查。当然,全国各地教育条件差异很大,各地老师要结合自己班上的学生的情况,想出恰当的办法来。我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下初中新课程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中的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教研员和老师们的做法,这是在无可奈何的困难条件下创造的有效的课外读书方法。他们的学生的家长普遍下岗,家里根本买不起课外书。教研员和老师想办法,买不起很多书,买一本书总可以吧?全班60、70个学生一人贡献一本书,就有60、70本书,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小小图书馆,够学生读三年的。据他们反映,学生读了课外书跟没读真不一样,读了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大家知道,课程标准贯穿一个根本理念就是多读多写,很多师生到处讨教学语文的诀窍,其实多读多写是根本,诀窍是次要的。我考查了几年来的各地初中新课程语文试题,涉及课外阅读的题非常多,这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个新方向。

此外,还有勤查字典词典,积累语句,善于总结,遇到困难不气馁,凡事多想一下,等等,这些既是技能方法的教育内容,也是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

以上列举了学语文的一些好习惯,其实好习惯是数不清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自如,老师教起来也会感到游刃有余。而且好习惯应该在刚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就开始养成,应该教育学生:大家已经是中学生了,都长大了,在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里,要变得懂事,要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过去的一些不好习惯。好习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坏习惯是学习的最大障碍。

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2017-03-19 17:34 | #2楼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把这两项习惯培养安排在五年级下期,适时而可行。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早,白纸作画,易于起笔;晚,荒地种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应有度。过早,生活、知识、能力基础不具备,培养便无可能性。五年级下期,同学们语文学习已近五年,习作也已接触了五个学期。此时安排这两项习惯培养正当其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共有3页图画组成。

第一页围绕“自主修改作文”安排,有三张照片组成。上面的一张照片是一位老师在上作文课,他手指着黑板上的一行大字――“文章不厌百回改”正在给同学们讲修改文章的问题。下面一张照片是课堂上同学们在认真修改作文。中间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页习作的修改稿。第一张照片告诉同学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要不厌其烦,要反复修改。第二张照片告诉同学们修改文章要认真。第三张照片则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修改作文的实际例子,对修改方法也有提示作用。

第二、三页围绕“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安排,由12张照片组成,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有同学们听科学家或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作报告的场景,有同学们到工厂、农村、部队等地方参观、劳动、参加夏令营的情景,也有同学们参加科技活动、采访先进人物、自办黑板报、举行故事会的情景,还有同学们浏览互联网、查阅图书资料、看书读报、收看电视节目等情景。这些照片内容丰富,画面生动,从多方面提示了学语文的途径。

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两项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

(1)写文章大致要经过思考酝酿、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视这个阶段。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经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关于修改文章的体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如果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读起来就会有很大改观,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

(2)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这两种学习习惯,通过老师讲或者让同学们搜集后互讲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故事是好办法。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两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即通过反复修改作文、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以上两种习惯的认同,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有人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这样,好习惯也就养成。

以上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可在课堂上通过一到两个课时完成,或基本完成;后两个环节,应在本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教师在这两项习惯的培养上,应从知、情、信、行方面对学生持续关注。

另外,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语文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可结合正常教学在以上环节的培养中适当渗透。

【如何培养中学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09-22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01-25

如何培养自己终身学习能力12-28

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03-09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09-21

如何正确培养学生学习习惯09-22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08-11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09-22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