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措施>《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措施

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措施

时间:2022-11-18 23:37:39 措施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措施

1 职业危害因素

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措施

1.1 血源性传染病

因传染科工作的特殊性,传染科护士会接触各种污染源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呕吐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其中hbv的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hbv的感染概率为6%-30%,hcv的感染概率为1.8%[2],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疾病多数有针刺伤引起。

1.2 化学危害因素

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84消毒液、乙醇、臭氧和各种含氯消毒剂。甲醛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对皮肤、眼睛、肝脏、胃肠道刺激非常大,经常接触紫外线也可引起头晕、恶心、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等症状,重者中毒或引起细胞变异。

1.3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也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人类禽流感、肺结核等。

1.4 心里危害因素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职业危害暴露严重危害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尤其暴露于hbv、hcv、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多数会产生恐惧紧张消极情绪,给受伤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做好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接触传染性强的疾病时医务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戴口罩,重视洗手,洗手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地自我保护措施,应按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及时认真洗手,还有研究指出,戴手套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次数,戴口罩也可减少病人的血液、体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粘膜,扣好衣领和袖口,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漏的利器盒,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一旦针头刺伤应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伤口旁端离心方向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涂以75%酒精或0.5%的碘伏,并扎伤口。立即报告相关的管理部门,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源及受伤者的情况对暴露者进行相关相应处理,对于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处理。

2.2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减少室内有害气体的积累,定时检测空气质量,针对化学消毒剂的损害,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毒剂现配现用,并且做到消毒剂浓度准确,容器加盖,不滥用,操作时戴手套口罩。

2.3 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接触病人时戴口罩,戴12层纱布口罩,戴8小时应更换,湿了立即更换,一次性口罩4小时应更换,口罩应遮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2.4 心理性危害的防护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因此应合理配置人力以减少工作忙乱而引起的职业损伤,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要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实用护理人员,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减少和避免心理性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减少避免工作中的压力。

3 小结

传染科是接触血液和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应重视职业暴露的现状,关注职业暴露的危害,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积极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保证个人的健康,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2017-03-19 11:44 | #2楼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增多、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大量应用、医学科学的进步、疾病谱在不断变化,新发传染病也在不断变化,使手术室护士成为职业危害的高危群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手术室护士常处于感染性疾病的威胁中,医院感染问题变得日趋复杂,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如果防护不到位,管理不善,就会造成医院感染的受害者和传播者,便会影响到整个护理的质量,手术室护理工作者节奏快、任务重、不规律,且手术时姿势刻板固定,饮食不规律,社会压力、生理╠心理因素等,易使护士身心受到伤害,现将手术室护理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生物因素

《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手术室护士每日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以及病人体内的致病微生物,在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在众多职业危害中针刺伤导致乙肝病毒感染的几率较高,尤其在抢救急诊创伤病人时如果防护不到位,可通过被污染的工作环境而感染。

2化学性损害

手术室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频繁接触化学消毒灭菌剂,如:环氧乙烷、戊二醛、 洗必泰、甲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长期接触,发生皮疹,皮肤水肿、瘙痒,皮肤发硬,感觉差;环氧乙烷长时间接触,可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损害人体肝、肾、血液等器官,并能致畸、致癌。

3环境因素

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废气、噪音、低氧环境。长期吸入电刀所产生的雾气积蓄易致癌;长期吸入麻醉剂可使人心情压抑,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噪音的干扰可造成在生理、心理上使人紧张,如:麻醉机、高频电刀、心电监护的报警声、电钻、电锯、骨锤的敲打声,都可令人厌烦、紧张、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4社会压力

由于手术室护士工作的特殊性,病人的要求及法律意识的增强,而且手术室护士重要的合作对象是外科手术医师,并与多科配合手术,各种尖端复杂的手术开展,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且涉及面广、流动性大,长期紧张繁忙的工作造成护士的压力增长,在手术中姿势单一,全神贯注,且身体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状态,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长时间的站立操作,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超负荷的搬动重物,易引起腰肌劳损。

防护措施:

1生物因素防护

完善术前各种检查,加强对手术病人的管理,除急诊手术外,乙肝抗原抗体检查,肝功能、丙肝、梅素、艾滋病等均要检查结果,如果有特殊感染,应注明在手术单上,手术室护士要勤洗手,手部有损伤护士一律不安排手术。如遇刺伤,应及时在流动水中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3%碘酊消毒损伤的皮肤,更换双层无菌手套,必要时,抽血检测,做药物预防。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防止职业暴露。

2化学性损害的防护措施

认真细致的了解各种化学药品的性能与特点,了解毒副作用,提高防污的自觉性,减少污染源的产生,手术间要经常通风换气,减少排出气体的毒害性,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化学消毒剂对宿主都有不同的毒性,能不用则不用,减少污染,手术中使用的物品尽可能高压灭菌,一次性物品集中放置,统一管理,选择性能好,密封效果好的麻醉机,正确使用电刀,电刀所产生的气体尽量吸净减少弥漫。

3环境因素的防护措施

提高防范意识,合理安排岗位,手术室护士要有较强的预防意识,要认识到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危害,避免长时间停留在空气不流通的无菌区,合理安排接台手术;降低麻醉废气、化学消毒剂的污染,电刀切割时应用吸头吸尽电刀所产生的烟雾,光线、湿度调整适宜。

4社会压力防护

合理安排工作节奏,劳逸结合,保持健康心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营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熟练操作技术,减轻体力和局部负荷,要注意合理应用人体工程力学减少体力消耗,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身体,预防接种,增强体质,业余时间参加文体活动,放松紧张的神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的防护意识不断的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做好手术室的自我防护,加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巧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下,对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做了防护,使其危害降低到最底,消除恐惧感和盲目性。从预防入手,严格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各方面的配合要求,加强自身防护教育,积极采取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既保证了手术室护理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又确保了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措施】相关文章: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计划02-24

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制度12-18

肠炎的危害及预防措施02-21

数控切割变形的因素及预防措施09-21

静电的危害和预防措施01-25

感染科护士长个人总结01-05

肺结核的危害和预防措施03-11

职业卫生的预防措施制度04-14

感染科实习总结11-27

感染科述职报告范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