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安全薄弱环节分析及改进措施(精选6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措施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措施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你所见过的措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安全薄弱环节分析及改进措施,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全薄弱环节分析及改进措施 1
在xx月份经营分析会议中通报了xx加油站改造工程中“三违”作业事件后,引起经理室的高度重视。次日就召集安全部、基建部、零管部、绍兴县支公司等四部门,成立事件调查小组,由安全部牵头,通过查阅相关制度资料、现场实地走访和对加油站、承包商、安管员面对面的沟通,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了解,现对该事件进行全方位剖析:
一、工程情况。
xx加油站2月份开始进行改造,施工内容为:
⑴、油罐区及站房周边地面塌陷处修复与回填,并重新浇筑路面;
⑵、卫生间内部拆除重新装修;
⑶、油罐区设置观察井两只、阀门井一只、水封井(油水分离池)一只及进出口道路设置明沟(“碧水蓝天”工程);
⑷、站房后侧车棚大门更换及部分强弱电修复等零星工程。20xx年11月19日,基建部组织零管、安全、绍兴县支公司等部门对绍兴县天马加油站隐患改造工程进行招投标工作,确定中标单位为绍兴市城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xx年12月18日,基建部与绍兴市城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
20xx年1月8日,基建部组织承包商、安全部、零管部、支公司、加油站在天马加油站现场进行施工内容技术、安全交底。
20xx年1月19日,承包商将施工组织方案提交安全部审核后,签订安全协议。
20xx年2月19日,承包商开始进场施工作业。
二、存在问题。
安全部检查组在xx月xx日和xx日的检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①、在卫生间门口距离油罐区8.27米处进行瓷砖切割作业,达不到防火间距,属于特级动火,且未开作业票;
②、在卫生间门口距离油罐区8.57米处进行电饭煲煮饭,使用多空插座为临时用电乱拉乱接;
③、现场进行临时增设并未进行安全审核的高风险作业,即站房前进行开明沟作业(施工工具为柴油发电机风镐),施工点与加油岛距离为7.43米(按《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版)要求距离为12.5米);
④、施工工具柴油发电机设置在油罐区旁边,与油罐区距离为7.27米,与卸油亭卸油口最近距离为10.83米(按《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版)要求距离为17.5米);
⑤、油水分离池改造达不到预期效果及阀门井设置深度过高,影响日常使用。
三、相关部门的监管情况。
通过对整个改造项目工程情况的了解,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认真梳理,整理出以下监管情况:
1、项目各个管理环节基本到位。根据《绍兴分公司投资项目工程管理实施流程》文件要求,确定施工改造内容后项目进行招标,签订施工合同,中标单位进行施工方案编制、提交,相关部门进行方案评审,签订安全协议,施工现场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准备开工;
2、施工中涉及挖机作业时,在安全部门的要求下,提供了有效的'特种作业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3、从xx月xx日进场施工到xx月xx日退场,共施工xx天。基建技术负责人到现场共xx次,平均达到每周xx次,并现场开了xx张整改通知单,支公司安管员共到现场xx次,平均达到每周xx次。安全部门共检查xx次,发现问题xx条,开整改通知单xx张,处罚单xx张,处罚金额xx元。
四、主要原因分析
1、施工进场环节确认存在欠缺。xx月xx日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加油站现场进行技术、安全交底,确认施工内容,后因春节时期,到xx月xx日正式进场,但进场时安全部、零管部等均未接到进场通知,也未进行现场确认,没有填写《施工现场进场确认表》。
2、承包商现场安管员未经过分公司培训。已经过安全教育培训的承包商负责人及安全员未进行旁站管理。
3、安全教育不到位。xx月xx日正式进场后,未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开工前的施工安全教育、未签订《承包商施工人员健康、安全承诺书》。
4、作业票制度执行不到位,填写不规范。根据新作业许可制度的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整个工程应签发作业票xx张(xx张用电、xx张用火、xx张动土),实际签发xx张作业票(xx张用火,xx张动土),缺少用电作业许可。现场存档的动土作业票未填写作业时间、作业地点、施工单位、作业范围、内容、方式等相关信息,票据没有按照作业许可制度的要求到分公司安全部存档。
5、加油站现场监管不到位。对承包商违规作业没有进行及时制止,在不能阻止承包商施工的同时,没有及时向支公司、基建部门汇报。
6、风险分析不到位。油罐区边上进行瓷砖切割作业、柴油发电机风镐、路面切割等作业应设置临时用火点、落实专人看管等安全措施。
7、临时增加风险作业内容未及时进行上报。站房前设置明沟属于风险作业,未进行风险危害识别、作业许可等常规程序。
五、整改建议:
1、切实做好风险危害分析。通过JSA风险分析,评估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落实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2、切实做好进场现场确认环节。建议相关部门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对现场的人、机、物、环等实际情况进行现场确认工作。
3、要求承包商落实现场安全负责人。分公司每年都组织安全教育培训会议,并要求承包商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共同参加培训。但实际情况为参加培训的安全员未到现场进行安全管理。
4、严格按要求执行作业票制度,明确管理主体责任。按照“谁的工作谁负责、谁的业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高风险作业实施许可管理制度。
5、临时新增项目加强沟通。必须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安全方案审核、安全措施落实。
6、加强施工安全档案管理。项目责任部门应从项目确定到项目竣工全程参与,做好相关基建审批资料、施工安全档案、作业许可票据、项目竣工资料等档案工作。
7、切实做好日常安全例会制度。施工部门在每天开工前应组织承包商开展施工人员HSE安全例会,会议内容包含当天施工内容、安全风险识别、安全措施落实、安全教育培训、作业许可管理、施工人员签到等。施工现场应保存相关记录备查。
8、切实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增加监管频率,如设置支公司安管员每周需达到现场两次等考核机制,认真履行“三违”作业出现的整改、停工、处罚等管理权利,并做好相关检查台账记录。
安全薄弱环节分析及改进措施 2
一、铁矿山的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设备润滑不完善
铁矿山环境复杂,噪音、粉尘较多,部分工作场合温度湿度较高,振动冲击大,铁矿山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需求要远高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设备维护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很多铁矿山企业的设备维护部门在进行维护时,侧重于维修,忽视了设备的润滑,润滑工作归使用部门实施或其他部门兼职管理,导致设备润滑不及时,长期运行后摩擦阻力增大,损耗加快,既增加了能耗,又缩短了维修周期。此外,机械设备的易损零部件也应及时更换,例如运输设备的机油、空气、汽油遮芯,采掘设备的铲牙,秋子墨设备的衬板等,否则会引起设备运行效率低下甚至严重的安全事故。
2.设备管理不严格
设备计划管理是指对设备在使用期间各种费用的管理,当前的很多铁矿山企业都未指定严密的设备管理计划,对各种费用的预测欠妥当,控制力度薄弱,很多机械设备采购后因创造的经济效益较差而停用,导致设备积压,浪费严重。还有的设备折旧早已提完,却还在继续修理使用,导致后期修理费用过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3.设备检修未能严格执行
点检定修制度是根据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的预防检修制度,其目的在于预测机械设备内部零部件的使用手气、确定检修项目及所需配件、材料,制定检修计划,对症下药,从而使机械设备能够一直处于经济稳定的'运行状态,提高设备使用率。然而,当前有不少铁矿山企业没有对机械设备的点检定修重视起来,仍然依靠计划预修制度检修机械设备,导致不少设备存在欠修或过修情况,增加了生产成本和修理费用。
二、完善铁矿山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1.完善常规管理
首先,机械设备主管部门应根据矿山生产计划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制定保持、提高设备完好率的措施,对起关键作用、使用率较高的机械设备进行重点维护和管理,并对其运行状况进行检测,对容易损坏的零部件进行使用前、使用中、停机后三次检查,彻底排除隐患,减少因故障而停机。其次,机械设备检修计划要根据设备在全年内的使用情况及矿山技术安排来制定,对利用率高的机械设备要优先安排检修。第三,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经常进入作业现场检查设备完好率,将设备的用、修、管相结合,健全设备维护统筹管理体系,使矿山所使用的设备都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还应把设备的维护与其技术改进相结合,对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及时修理,尤其是要对利用率高的大型设备进行完好率考核,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
2.遵循无顶原则
依据设备检修规程,设备润滑处定点,油料油脂定种、定量,并在规定期限内加油,明确工作责任到个人,制定一系列制度,通过强制性规范来规定和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员工只有理解并掌握各种规范和原则之后,才能自觉地去遵循。还应努力推进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设备使用周期、寿命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降低设备费用,保持设备更新度。
3.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
设备的定期维护工作十分重要,矿山机械设备大多为连续工作方式,必须每隔一定时期后对设备进行养护。通过制定合理的设备养护计划,结合设备的现实运行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设备的养护和维修周期,明确运行环境和运行状况。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有严格的日保养计划、周保养计划、月保养计划以及季度保养计划,以这些保养计划为依据开展后期工作。维护过程中通过确定正确的时间,一旦维修时间间隔较长,设备磨损状况将一直加重,甚至发生严重的故障。一旦设备的维修时间间隔很短,将浪费维护材料,如润滑剂等。所以,设备管理人员需要科学选定维护周期,通过机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完成维护周期和保养计划。
4.加强设备控制单元的维护
矿山机械设备的控制单元是整个设备的核心,如果控制单元出现故障,设备必定不能正常运行,因此依据设备管理以及维修的过程中,须进行明确控制单元的运行的特点,加强维护。在矿山机械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气控制部分的运行可靠性不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为了防止電气故障的扩大,需要确定控制单元的维修目标,通过更换电气控制单元,保证设备合理运行。如果矿山机械设备不断地连续运行,电气部分在控制单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老化状态,维修和养护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工作状态,必要时更新电气控制单元,避免电气元件的损耗影响到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
5.做好设备经济寿命和经济评价
经济寿命是指设备从投入使用至老化失去使用价值所经历的全部时间,研究机械设备的经济寿命,能够为设备的改造、修理、更新、折旧与回收提供重要依据。其计算公式为:(fn)=gn/2+P/n
其中,P为设备原价值,g为设备每年老化的损失费用,n是其经济寿命年限。对上式求到后可得,n的最小费用消耗值为(2P/g)1/2,可见在设备价格一定是,g对其经济寿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评价是指在选购设备时利用费用换算法或投资回收期法对设备的投资和产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费用换算法:设备年支出=投资总值×资金回收系数+年维持费,资金回收系数=i(1+i)n/[(1+i)n-1],其中n为经济寿命年限,i为年利率,年利率一定是,则资金回收系数一定。
投资回收法:t=P/Q,其中P为设备原价值,Q为设备采用后的年节约额。
安全薄弱环节分析及改进措施 3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矿山经营模式存在很大差异,而矿山机械使用方式由经营模式决定,其使用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概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科技非常落后,相应的生产设备也比较落后,矿工缺乏安全意识,所以当时矿山机械安全技术存在众多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需求。第二,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建的矿井,当时的机械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所以矿山生产采用了大型的机械。当时的工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安全生产意识,配合着先进的机械设备,实现了矿山机械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操作,因而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大大减少。第三,个人承包经营的矿山企业,为了使利润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不会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大型生产设备。矿山机械生产设备大部分都是廉价淘来的淘汰品,其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多,也是矿山事故发生最集中的地方。
一、矿山机械安全技术存在的问题
1、全检测技术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矿山机械设备品种越来越多,性能、样式也有了很大改变,原本的安全检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矿山机械设备发展需求。现有矿山机械设备安全检测标准覆盖面比较窄,仅仅涉及到电铲、大车、推土机、破碎机、球磨机等主要设备,无法满足几百种机械设备安全生产的要求。除此之外,一些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为了尽可能提高生产量,获得经济利益,忽视了安全管理,为矿山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2、机械维护和保养不到位
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工期,只重视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完全忽略对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有时直接让设备连续几天工作,加速了机械设备的损坏,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企业没有安排专业的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维护,没能及时发现需要更换的零件设备,这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工作人员素质低
矿山工作环境本身比较恶劣、艰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很少有素质高的机械专业人员从事该工作。为了获得足够的技术人员,企业不得不将招聘要求降低,因此进來许多素质较低的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素质人员混杂在一起。这些技术人员大多数缺乏专业素质,文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安全操作的意识,也没有经过正规的矿山机械安全生产标准培训。在实际的机械设备操作中,这些技术人员无法熟练操作设备,也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作业,操作失误时有发生,违章操作也经常发生。根据实际的事故伤亡统计,百分之八十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引起的。
4、机械安全设计方法不成熟
矿山机械设备一般都具有物理体积大、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通常没有成熟、合理、科学的安全生产设计方案,所以无法对矿山设备进行有效地检测和控制,更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设备发展较晚,机械设备技术不够先进,检测技术比较落后,大部分的先进矿山机械设备都是依靠进口。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对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
由于矿山机械安全检测技术存在很多缺陷,急需完善,所以要加强对安全检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矿山机械逐渐向智能化、大型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涉及到许多学科的安全问题。对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机械安全设计的基础问题上,应建立起完整的机械安全理论和原理,满足我国矿山机械安全发展的需求,为矿山机械安全设计提供指导。根据当地矿山的生产经营模式,结合矿山机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安全、合理、成本低、适用性强的矿山机械安全设计体系,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从根本上提高矿山机械的安全性。
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矿山机械安全生产需要专业技术强的工作人员,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熟悉机械设备操作流程的同时,也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为了招聘足够的技术人员,企业放低了招聘标准,导致招聘到的专业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因此,员工在上岗之前,必须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考核通过之后才能进行上岗。同时,应该提高员工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惩故障责任人,鼓励员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3、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我国的机械设备应用比较落后,所以相关的安全标准也相对落后。应该参考先进国家的安全标准,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安全标准。利用法律手段,将其融入安全标准制度当中,利用法律手段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监督机构在执法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做到公平与公正,加强执法力度,切实做好安全监督工作。
4、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智能化、现代化的安全生产管理手段,所以要合理、高效地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矿山机械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第一,运用现代监控技术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随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第二,制定机械设备安全生产的实施计划和整改措施计划,为机械设备良好运行提供保障;第三,建立约束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
总之,为了给矿山机械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加强对矿山机械安全技术的研究工作,优化安全性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完善检测技术和相关法规制度,将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为提高矿山机械安全生产水平,保障我国经济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安全薄弱环节分析及改进措施 4
1、矿山机械设备目前存在的问题
矿山机械设备质量参差不齐
纵向来看,我国各个矿区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薄弱等問题所带来的产业链产业链断层、技术革新慢的困境中逐步走出,技术水平相对提高。但整体看来,我国矿山机械设备发展仍不均衡,很多地方亟待改进。一些矿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仍停留在以往的设备使用上。各个矿区按照生产规模可以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种类型。其中,对于大型和特大型矿山来说,其资金雄厚,机械设备大多采取国外进口,技术水平先进,设备精准优良,并进一步朝着特大型现代化矿山迈进。反观一些中小型矿区,他们多为个人承包或私人经营,保持原有的国内机械设备,生产条件简陋方式落后,存在众多安全隐患,并且其对矿区的开发粗放低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矿山资源的浪费,在将来资源越来越紧俏的矿山开发中势必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因此,中小型矿山对机械设备的质量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渗透在我们生产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我国大部分矿山的机械技术水平较之前有了显著提高,现代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明显进步,这就对矿山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一方面是管理者需要做出合理规划,一方面是认清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然而我国矿区当前的发展现状是,由于矿区机械工作的高复杂度,工作人员的构成成分不单一,多数工作人员呈低龄化,其所受教育水平较低,社会阅历也较浅,对机械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同时,这些工作人员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以往优越,自我意识强烈,观念个性,安全意识淡泊,极易与同事发生冲突,部分从业人员对技术培训的吸收度也不到位,致使其不能将矿山机械设备的技术优势完全发挥出来,造成事故多发、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消极影响。据统计,约有85%的矿山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
矿山机械安全评测水平尚待改进
矿山机械产品品种丰富,各个设备之间存在着细微又显著的差别。我国已制定的矿山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检测标准虽涉及矿用提升绞车、矿用人车等方面,但就目前复杂的开采状况而言,这些检测标准显然不能普遍适用,很多情况需要新的标准。这样一来,标准得不到确定,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就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许多矿山开采需要机械设备长时间不间断作业,这一方面对设备的安全程度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大量工作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疲劳操作,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安全事故频发,也危害着从业人员自身的身心健康。当前许多机械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不到位,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这都需要尽快完善矿山机械安全评测标准体系。
2、加强矿山机械设备安全的对策措施
提高管理水平
矿山开采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需要企业家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上,从管理入手,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观念,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以身作则。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首先,矿山企业要加强思想体系建设,提倡团结合作,营造一个安全友善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形成一个安全质量至上的思想理念。其次,加大矿山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提升检修质量,对一些使用时间较久的机械设备定期检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企业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关于矿山机械设备安全检测的法规体系,密切关注世界上先进国家对于机械设备安全标准的动向,及时跟进,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加强执行力度,力争安全标准做到全面合理,赏罚分明,构建一个科学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
提升机械设备操作人员业务素质
时代创新的发展和矿山机械设备越来越具有先进性,要求着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为了进一步落实矿山企业机械设备安全标准,形成一个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矿山企业有必要加强对技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例如开设技能培训讲座,开展业务拓展实习演练等活动,培养安全的操作习惯,提升业务熟练程度,在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技术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思想意识。矿山企业还应开展多种轻松友善的文化活动,来活跃企业职工气氛,增加员工彼此沟通了解的渠道,进而提高今后工作的配合度,也丰富员工身心,缓解高强度长时间作业带来的疲劳压抑,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开展业务评优活动,设置警戒线,使员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敢懈怠违规操作,侧面提升矿山机械设备安全操作业务。
提高机械设备质量水平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矿山机械设备的质量问题直接关乎矿山开采的安全与高效。与一些先进现代化的大型矿山企业对比,中小型矿山企业机械质量薄弱的关键问题在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这就需要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对先进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技术实行引进、消化、在吸收的策略,从而提高了机械设备质量,也保障了从业人员的安全。
3、总结
矿山的开发情况复杂,问题频发。当前我国的矿山机械设备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机械质量、从业人员素质和检测体系管理层面等方面,这要求我们应该从相应层面提出解决措施,提升机械设备质量,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等,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制定的战略规划与时代命题,与时俱进,抓住时代潮流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争取早日实现矿山机械安全大的飞跃。
安全薄弱环节分析及改进措施 5
1、核电站中电气系统信息安全现状及分析
随着计算机系统和其它数字设备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力监控系统产品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而核电领域也在许多环节得到了提升。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力监控系统产品以互联网等公共网络的连接,病毒、木马等威胁正在向电气系统扩散,电力行业系统的安全事件明显增多,系统安全漏洞数量不断增长。
核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机组容量大、进口设备多,且涉及核安全等特点,因而其在信息安全问题上也比普通电厂要求更高。而电力行业信息安全与传统信息安全存在较大差别,且核电安全技术水平和防护能力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造成核电站电气监控系统面临着较以往更大的信息安全风险,安全形势严峻。目前在役和在建的核电站中,对全寿命周期中的电气系统信息安全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薄弱。
组织机构方面
目前核电站电气监控系统还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机制,尚无部署构建贯穿核电站全生命周期的电气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造成很多环节缺乏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比如在设计、采购、建安以及调试等环节的厂商或供货商的信息安全工作没有纳入安全管理范畴,没有引起重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核电站全寿命周期中电气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从制度层面,缺乏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电气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体系,没有建立电气监控系统安全环境、人员管理安全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没有明确操作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义、职责及访问授权等制度依据,造成信息安全落实工作中存在承包商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的情况,以及部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阻碍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部分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偏轻,个别违反规定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部分规定和条款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和实施。整体上,难以有效推动落实核电站信息安全相关管理工作。
人员管理方面
(1)主观上对信息安全宣传教育重视不够。信息安全宣传和教育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发展的基石和推动力,但信息安全宣传的投资属于隐形投资,短期不能明显看到回报,很难引起领导的持续重点关注。这也导致信息安全人才资源的不足,对核电站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缺乏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是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的根本,做好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即是筑牢安全保卫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基础防线不牢,何谈信息安全保障。
(3)存在信息安全管理漏洞。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起吸引或鼓励信息安全人才的机制,整体信息安全人才体系构建不完善,信息安全人员数量不足。
(4)信息安全培训机制不完善。缺少信息安全的培训,特别是缺乏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且现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技术产品方面
从目前在建和已投运核电站电气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现状来看,整个系统缺乏贯穿于全寿命周期的从设计、采购、建安、调试、运营、检修和退役各阶段的信息安全防护设计,从管理到技术措施缺失,使得在运营阶段暴露出大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例如:暴露于能被轻松访问的网络上互联性增加,导致的系统开放接口增多;采用OPC协议的隐患以及网被广泛应用;组网复杂,攻击隐患多;普遍采用国外厂商的系统和技术;特殊的工控协议,种类繁多;为了便于管理,去掉安全加固环节;数据的实时性、可靠性要求高;通用技术被大规模采用;工业协议缺少安全审计和权限校验;默认的用户名和密码;未限制移动介质的使用;采用WINDOWS平台;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项目的实施和维护过程,安全方面没有监督;没有防病毒措施,或者防病毒软件更新滞后,操作系统软件基本没有升级补丁和漏洞修复;未安装桌面安全软件或不升级。
2、核电站中电气系统信息安全主要问题
而对目前的核电站电气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的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如下原因:
(1)缺乏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的电气监控系统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体系。核电站电气系统在设计建设阶段没有相关设计标准。在电气系统建成安装之后没有信息安全验收标准可以遵循。此外,缺乏核电站电气监控系统的信息安全测评标准。
(2)设计阶段缺乏信息安全防护的顶层设计。目前已投运和在建的核电站电气系统,信息安全防护主要靠部署防火墙和交换机隔离,没有设计一套采取综合、专用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在设计阶段,更多是考虑电气监控系统的系统功能需求,未设计建立纵深防御体系,并且在电气监控系统的各个层面缺乏有效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设计和部署。
(3)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对信息安全还缺乏足够的全面性认识。核电信息安全的开发过程本身是电厂寿期之内的系统开发过程,信息安全的开发过程并不是毫无迭代的过程。例如,在完成系统安全应用和安全控制手段应用后,在投入运行之前,需做安全有效性分析,以评估系统的风险。信息安全的开发涉及设备供应链安全、安全设计、安全运维等方方面面。而信息安全的开发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持续地进行评审改进和维护,才能使得系统的安全满足运维需求。而目前的核电站电气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基本处于一种开环模式,没有建立从需求分析的风险评估到安全设计,再到风险评估、安全等级评估的循环迭代过程。往往是在运营阶段才进行一定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研究,从防护手段来看也缺乏综合、专用、高效性。
(4)核电站电气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缺乏综合安全防护解决方案。表现在:安全防护手段单一。目前在建和已投运的.核电站,除了一定程度上实现《电气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里的“安全分区、网络专用”要求外,对于“横向隔离、纵向加密、综合防护”要求,没有有效防护措施,安全防护手段单一,主要靠防火墙和交换机隔离来实现防护,还未采用《规定》里要求的电力系统专用横向隔离装置和电力专用纵向加密认证装置或者加密认证网关。
(5)缺乏统一的防病毒防护系统。工业领域信息安全不同于传统的信息系统,为了要保证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转,系统可能长时间得不到更新,病毒防护软件也不能及时安装。目前电力监控系统没有采取防病毒措施,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没有建立一套防病毒系统。另外,病毒代码大多没有更新或手动更新不及时,导致各厂站端、工控机防病毒管理困难。生产控制大区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等病毒代码缺乏更新措施,导致入侵电厂电气二次系统,直接威胁核电站电气系统安全。
(6)主机安全防护环节薄弱。目前核电站生产控制大区的业务系统一般没有采取专用的主机防护措施,管理信息大区也仅依靠安全配置、安全补丁等方式对主机进行加固。这种加固方式非常薄弱,无法满足电监会对核电站电气监控系统安全等级的要求,亟需采用专用有效的加固方案。
另外,目前在投运的核电站还存在:缺乏数据加密、认证机制;缺乏入侵检测等预警机制;缺乏漏洞扫描和审计手段,接入存在安全隐患;缺乏严格的应用安全控制机制;数据备份单一等问题。核电站亟需建立一套建立综合的安全防护体系。
3、核电站中电气系统信息安全改进措施
(1)信息安全应考虑覆盖电气监控系统的全生命周期。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和在核电的逐步应用,核电电气监控系统系统间/模块间信息的交互,因纵向和横向的交互,存在大量信息安全隐患。信息安全已关系到核电安全的根本保障,核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已成为核电站全生命周期安全的首要诉求。核电企业应重视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更多考虑和部署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以满足切实的核电生产管理需求。
(2)建立完善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安全保障策略。为了保障核电电气系统信息安全,需要在包含设计、验证、建设、验收、运维、退役等阶段的全生命周期引入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在设计、验证阶段,主要包含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安全防护测试等;在建设、验收阶段,通过集成测试和安全系统评估保障整个信息安全系统建设质量;在运维、退役阶段,注重信息安全系统升级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旁路监测和安全预警,在退役阶段需关注系统数据的备份与销毁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策略,才能切实保障核电站电气监控系统的信息安全。
(3)加强组织领导,奠定安全管控组织基础。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从安全防御战略出发,将信息化安全建设及安全管理纳入安全生产体系,严格落实信息化安全建设及安全管理办法和电气监控系统安全保障措施。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安全管理专家组,对核电电气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的技术构架和安全部署进行管控。同时,将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纳入核电站电气系统信息安全管控体系中,为电气监控系统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控奠定组织基础。并且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及协调机制,对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业务的安全管控。
(4)严把生命周期各环节,确保系统安全。需要做好系统从设计、采购、建安、调试等阶段的安全风险管控,应将电力监控系统供货设备厂家、设计院电气设计部门、工程公司设备采购与成套中心的电气采购部门、核电建筑承包商的电气安装队、工程公司项目部的电气负责部门和电气调试部门等统一纳入业主方电气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建立长期有效的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机制。
(5)把控需求源头,规范前期安全规划。信息安全的最大隐患(也是后期最难整改的隐患)就是在项目前期缺乏信息安全的统一规划和设计。缺乏安全设计的系统往往使信息安全运维部门在后期陷入被动。为避免系统建设前期的安全设计缺失,在项目前期就对提出的建设需求进行梳理,综合考虑业务发展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编制技术可行性方案,方案需要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方可进入可研及设计阶段,实现对电气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源头把控。
(6)评审技术方案,把控系统设计安全。在系统技术设计阶段,主要的风险管控点是如何设计并部署切实满足核电电气系统信息安全需求的安全防护体系,从体系架构出发,考虑有利于全生命周期其他阶段的统一技术及安全防护措施,具备可扩展性。需要进行统一安全管控,明确要求将被动安全防御体系和主动安全防御体系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在详细设计方案中进行实施和部署,从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加密、综合防护的原则出发,构建综合防御体系。需要将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非功能性需求纳入整体技术设计方案,并组织专家组对其技术实现及安全保障措施进行评审,进一步提升了非功能性需求在设计方案中的重要性,并保证其安全和可实现。
(7)建立系统安全备案长效机制,做好退役阶段数据安全。明确系统业务分类、功能描述、部署方式、数据库服务器信息、安全评估、上线手续是否完善、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各项参数信息作为核电站电气系统信息安全的身份标识,以便追溯该系统的历史足迹,确保安全隐患有迹可查。规范下线流程,开展退役阶段数据安全研究,制定系统退役信息安全保障方案,对退役阶段的数据保全或销毁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
(8)完善系统安全管控制度,确保系统安全。加强系统安全管理职责划分、安全备案、账号清理管理、敏感信息界定等专项安全管控工作。严格执行核电站电气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正式上线运行的系统,通过签订职责划分协议明确生命周期涉及的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职责划分,确保电气监控系统安全管控无死角、无盲区。
(9)统一标准、加强培训,提升全员信息安全意识。主观上加强对信息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提升全员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意识。建立起吸引或鼓励信息安全人才的机制,完善整体信息安全人才体系,扩大信息安全人员队伍。完善信息安全培训机制。加大信息安全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开展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进一步提升现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安全薄弱环节分析及改进措施 6
1、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缺乏正确的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包括核心安全理念、安全方针、安全使命、安全原则、安全愿景、安全目标等内容。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理念多半为盲目追求煤炭产量,“生产挂帅”取代“安全第一”,对煤炭安全工作缺乏重视,煤炭资源私挖滥采、破坏资源的现象严重,安全监管体制和法制不健全,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高居不下。我国乡镇煤矿星罗棋布,点多面广,大部分生产规模低于9万t/a,煤矿企业的主体责任不强,缺乏正确的安全理念。煤矿工人多为当地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缺乏,安全理念丧失,缺乏对矿井安全状况的深刻了解,对煤矿企业责任感不强。更有甚者,部分煤矿企业主将煤矿实行托管或以包代管,对煤矿的安全形势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
缺少正常的安全投入
我国乡镇煤矿的资金来源多为煤矿业主自筹,有的是一个业主,有的是合伙经营,总体来说,资金来源缺乏有力保障。在煤矿生产实践中,部分煤矿企业主认为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相互矛盾,安全投入无法正常予以保障。我国现阶段煤矿安全准入条件较高,实现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安全投入需求也越来越大,此外,矿井的改扩建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煤炭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大部分矿井甚至入不敷出,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欠账巨大,仅国有煤矿安全欠账便高达500多亿元,2004年全国19.56亿t煤产量中,约7.5亿t煤的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不足,45户重点监控企业安全欠账197.4亿元,其中通风系统66.4亿元,瓦斯治理100.2亿元,防灭火系统15.5亿元,防尘系统4.5亿元,水患防治12.6亿元。对于乡镇煤矿而言,安全投入欠账数额更大。
缺乏超前的预控管理
相当一部分煤矿企业未建立超前的预控管理制度,煤矿企业领导仅仅注重煤炭产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事故预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
①安全隐患不排查,煤矿企业主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的积极性不高,对安全隐患排查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不细致,流于形式;
②无法排查安全隐患,乡镇煤矿大部分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排查安全隐患的技术能力;
③安全隐患未得到有效治理,安全隐患即便被排查出,也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即便被落实整改,也多半仅限于一般的安全隐患。总体来讲,乡镇煤矿的安全隐患仅仅停留在排查阶段,落实整改工作仍需大力开展。
缺少专业的技术力量
我国乡镇煤矿基本处于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生活环境较差,难以吸引到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技术人员的匮乏,已严重阻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煤矿效益急剧下滑,煤炭行业甚至被称为“夕阳产业”,煤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我国相关煤矿法规要求:乡镇煤矿应配备“五职”矿长(矿长、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技术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同时要求“五职”矿长具备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具有3a以上井下工作经验;应设置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机构,配备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其中采掘、机电、通风等专业每个专业不少于3人,地测专业不少于1人。众多兼并重组煤矿面临着专业管理人员的巨大缺口,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在一线采煤工作面,具备掌握施工方案、识别重大危险源、熟练使用安全装置能力的人员更为稀缺。
缺乏有序的管理环境
我国乡镇煤矿内部管理大都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煤矿内部管理工作基本流于形式。煤矿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往往不注重培养企业安全文化,缺乏对管理方法的研究,更缺乏行之有效、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由于缺乏标准化、定量化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机构权责不清、职权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安全监察、监管部门的积极性,造成重复监管、过场监管或监管空白,尤其是乡镇煤矿,基层政府迫于完成相关的税收任务,盲目加大对煤矿税费的征收,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煤矿完全忽视安全管理工作,一味地追求产出。
2、改进措施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从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为此,有必要组建一支高效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提高煤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安全素质。煤矿管理层应针对员工的年龄结构和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生产技能。加强煤矿与煤炭技术院校、设计院所的合作,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切实保障安全投入煤炭企业应严格按照“大中型煤矿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严重矿井吨煤不低于15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5元、露天矿吨煤不低于3元;小型煤矿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严重矿井吨煤不低于10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6元”的国家规定安排安全资金,完善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加大安全培训力度,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持续、高效运转。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保障安全投入使其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的作用,降低各类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
建立安全预控体系
落实安全风险预控工作,加强安全投入,明确事故重点及应急措施。应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确保煤矿安全生产。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通过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有效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于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加大安全预控管理力度。
完善外部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监管体制为双重管理模式,造成了监管职能重复,应理顺职责,破除责任推诿的局面。建议监察、监管与管理职能分离,煤矿管理工作由地方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建立真正独立的、垂直的煤矿安全生产行政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在企业负责和地方管理的基础上,与煤矿管理完全脱离,真正实现第三方监管,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专门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行政执法,从国家的高度监管煤矿企业和地方政府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严查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失职行为。转变传统的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技术,注重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集中整治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从单向向双向、强化基层转变,充分调动煤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监管,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安全生产监管中,运用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准确及时的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员工观念、心理、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人文因素的培养,使全体员工树立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生产氛围,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煤矿企业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安全文化学习,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活动积极响应并在相关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精神、物质奖励,培养煤矿安全文化骨干。结合国家每年安全生产月的相关工作,充分利用宣传栏、互联网、电话、QQ、微博、微信等方式宣传煤矿安全文化理念,营造学习、践行煤矿安全文化理念的良好氛围。
【安全薄弱环节分析及改进措施】相关文章:
安全生产管理分析及改进措施03-19
油库大型油罐安全分析及改进措施03-19
教学困境及改进措施分析03-19
英语试卷分析改进措施03-19
语文试卷分析改进措施05-06
学生月考分析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学生月考分析及改进措施04-26
压疮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03-19
煤矿事故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03-19
医疗质量监督分析改进措施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