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
教育投入和师资队伍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二者不可偏废。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来,教育投入和师资队伍状况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对此,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对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初步调查和了解,对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经费投入不足是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始终在经费不足的困扰下艰难前行,主要表现为:
1.学校办学条件出现滑坡。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始终滞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些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滞后现象更为严重。一部分农村中小学内部装备水平仍然基本处于当年 “普九”验收时的状态。由于当年“普九”验收时确定的标准低,质量要求不高,后期维修和补充跟不上,现有一些设备已很难满足现时教育教学的需要。如图书室,由于当时是突击建设,图书的复本量较高,来源多数是师生或社会捐赠,实用价值非常低,可供师生阅读的书目少。而这些图书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已基本没有可读性,图书室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验室中的许多仪器、设备的利用价值也大大降低,由于日常使用的消耗和损坏,相当一部分仪器、教具得不到及时维修、更换和补充,现已满足不了正常教学的使用,严重制约了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办学规模缩减,办学成本加大,公用经费明显不足。目前,农村地区入学适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学校预算外收入骤减。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被取消,农村教育捐集资的渠道也相应地减少,农村教育经费的补充渠道变窄。尽管国家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补贴的办法,但就其用于农村教育的数额来看,在一些地方与当年农村教育附加和农村教育捐集资的总额相比,还有不足,而这些资金真正直接用于补充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数量明显不足,多数用在了农村学校的校舍改造上或用在了补充解决农村教师工资。在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前,无财政性公用经费的学校普遍存在。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后,虽然广大农村学校的学生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按标准由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统筹解决,但是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缩小,而农村学校的办学成本并没有相应减少,加之物价水平的上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办学成本相对加大,学校正常运转仍然面临着一定困难,使许多学校变成了“生存型”学校。这些学校把能维持正常办公、学校正常运行,当作学校目前办学的最高目标,其它如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出培训已无力去实现。
3.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低。目前,“新三室”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城区学校远远好于乡村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农村绝大部分村小“新三室”装备基本是空缺,现代化教学手段处于零起点。如此落后的教学手段,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资料的收集,以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限制,严重制约新课改的落实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造成学校办学条件城乡严重失衡和教育的不公平,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一些农村中小学按国家标准相继建设了网络教室、远程教育接收站或远程教育资源播放点,但现实中真正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还需要一过程,因为远程教育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更是一个学习观念、教学模式的变革问题。
二、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生命力所在,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师资,才能办成一流的学校,获得一流的质量。近几年来,各地普遍注重了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省、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综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也有很多令人堪忧的问题。
一是领导素质不均衡,管理水平差距大。校长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没能做到针对学校的实际来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确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来引领学校发展,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跑关系、筹经费等本应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解决的问题上,无暇顾及学校的全面管理和内涵发展。有的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不主动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老马旧车推着干,对自己的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规划目标,管理缺乏个性,更谈不上办学有特色。一些学校领导班子创新有余、踏实不足,受盲从心理驱使,学校管理注重表面文章,缺乏文化内涵;重一时轰轰烈烈,缺乏持久坚持,使学校管理追求表面浮华。有的学校领导班子缺乏文化底蕴和影响力。一些教师反映,教师都有渴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愿望,希望学校领导在专业上为自己起到支持、引领和示范作用。但实际情况是,有的学校领导,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不愿进课堂、不敢进课堂或进了课堂也只是摆摆架势,听课不评课,或是评课评不到点子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多数是走过场,应付完成任务,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学校教学工作和各项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校长在广大教师中威信不高,更有甚者成为教师群体的对立面。 二是教师素质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一些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不足、进取精神不强、思想保守、竞争意识淡漠。“自我感觉良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在部分教师身上表现较为严重。由于队伍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历史的原因,教师学历层次与学识水平现状令人堪忧。从面上来看,教师的学历全部达标,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学历超出规定标准,但学历与学识极不相符,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对课改出现的新情况束手无策,“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状影响了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有的学校教师由于长期地处偏远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加上没有竞争压力,放松师德修养、缺乏责任意识,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一些农村学校教师来源复杂,专业不对口,基础素质低。近几年来,随着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不断提高,一些非师范专业或从事其它行业人员流入教师队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思想上不适应学校管理,在业务能力上很难找到胜任的岗位,而对于这些“教师”素质提高的难度非常大,也影响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声誉。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是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使用不合理。由于有关教师调配管理的规定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调配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较多,难以根据学校的合理需求,全面、客观、及时地调配教师,使得市区所在地学校、交通便利的农村学校人员富余,甚至人满为患,条件较差的乡村学校教师紧缺,人员安排使用没有选择的余地。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度尚未健全,新教师更新补充的规范机制尚未建立,有的学校出现了教师总量过剩,专任教师却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教学急需
的新教师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种由于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补充渠道不顺畅而造成的师资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是教师培训制度落实不够,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缺乏改革意识,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城区学校不乏其人,农村学校更为严重。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学习和工作地域小,学校经费不足,外出培训机会少,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未走出过县域参加培训,甚至有的乡村教师都没有进城听过课。有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跟不上,与外界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由于受经费困难所限,教学中必备的报刊、杂志、参考书等教学参考资料极其缺乏,教师难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一些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少,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规范的教研和培训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致使很多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一些学校把开展课题研究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和校长的政绩工程,而事实上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从事教学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教研、科研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不够清楚。从事教研、科研的能力不强。教学活动中缺乏必要的归纳总结,对教学中应具有的深入探讨研究问题的选择能力、论证能力、研究方案设计能力、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能力,研究过程的调控和协作能力等都需进一步提高。在实施的所谓课题研究中连基本的课题申报表的填写、研究论文、报告撰写都不够规范。课题的选择不是过大就是过时,论证概念不清,说服力不强,研究思路混乱,找不准突破点,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切实际,或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几篇文章就草草收场。有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无研究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学校缺乏竞争的活力和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学校管理不科学,而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全面实施,学校的用人权没有完全还给学校,学校内部没有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在广大教师当中没有形成,许多责任意识差、进取心不强的教师,在思想观念、学识水平、业务能力上不能主动地去提高和完善自己,开拓创新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够。一些教师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致使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加快改革步伐,强化监督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诸多因素,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行政监督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在较短的时间内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要加大督促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和区域间缩小办学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度。要及时有效地宣传和落实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好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由政府分项目、按比例承担,切实保证教师培训费、学校办公费和教学设备购置费等学校公用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并在保证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减的情况下,按现行办学成本重新进行核定,合理确定学校办学成本底线,并做到逐步增加经费标准。
二是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努力形成有利于城乡教师合
理流动的用人制度。在现行条件下要努力扩大城区优质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建立起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联、帮、促”的良性运行机制,落实好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保证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向农村合理流动。要切实保证农村教师待遇,采取各种有效的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向农村合理流动,以解决城乡教师队伍素质失衡问题。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校本研修制度为主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教师网络联盟”等培训体系,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是进一步深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的督导评估,努力构建起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监督机制。要注重学校内涵发展,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增强督导评估的针对性,构建起有利于推进学校校长、教师、学生自主发展的完整“督学”体系,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推进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在加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可懈怠的理由,只有针对农村教育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强化对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力度,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2017-03-18 10:34 | #2楼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新的奋斗目标,事关教育公平,社会广泛关注。虽然近年来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各地起点不尽相同,发展的差异性逐步凸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
(一)学校布局不均衡。“普九”期间,村村办学,基本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随着人口出生下降,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教学资源闲置,部分学校成班率低。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三是年龄结构失衡。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1
(三)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四)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堂”。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 “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五)教育投入不均衡。在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及“普九”债务等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更是雪上加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
二、解决的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一)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
按照“小学就近适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尽快修编规划,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
2
主体,中心小学为基础,极少数村级低年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布局;确定永久性保留学校和过渡性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二)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分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以发展求均衡,分层级、分阶段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达到区域同标、城乡同标。鼓励和提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学和一所规模在1200-15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提高学校装备水平,配齐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完善功能用房及设施;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校服务半径大,学生上学难,特别是留守学生管理难等问题。
(三)建立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中心小学和村小教职工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聘的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新调入城区
3
的教师,先安排到城区薄弱学校任教;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适应教师流动需要,建设周转房,解决教师临时住房。
(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增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投入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标准,城乡教师同等待遇,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二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做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财政每年新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确立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学生走的投入思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义务教育工程、初舍改造工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等项目和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捆-绑使用。要吸取“普九”达标的经验教训,注重建设质量和长远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五)改革招生管理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资源均等分配。
解决学生择校问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要以高中招生为杠杆调节初中学生生源,把握招生导向,改变把优质高中录取学生数作为衡量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做法,将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按比例直接下达到所
4
辖的初中学校,并实行高中学校平行发展。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严格落实划片招生,控制规模,电脑排位,随机编班,促进学生就近入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择校的问题。
曹桥完小
2017年5月20日
5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相关文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12-3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05-1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04-11
XX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汇报材料09-2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9篇03-1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03-3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材料08-08
(经典)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03-1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校汇报材料09-22
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