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效果>《提高教研有效性与教师培训效果之我见

提高教研有效性与教师培训效果之我见

时间:2023-07-06 16:45:14 炜亮 效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提高教研有效性与教师培训效果之我见

  作为教师的我们对教研培训都不陌生吧,在一段时间地学习结束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一下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提高教研有效性与教师培训效果之我见,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提高教研有效性与教师培训效果之我见

  提高教研有效性与教师培训效果之我见

  教研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等针对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集体进行研讨。教研活动意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效的教研活动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校以及个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方法。由此,在学校中广泛开展教研活动,并使教研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活力,最终在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研活动是针对全校的专业教师来说的一项集体研讨的教学活动,意在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沟通交流教学方法,老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以此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投入到教学中,减少不必要的生疏紧张感。同时,青年教师可以提出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散思维。教研活动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有效的交流研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效果上有着显著的优点。

  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研活动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宏观上表现在:

  (一)教研活动存在不充分性

  1、教研活动准备不充分

  教研活动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而不是泛化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没有主题的引导,教师的思维不能有效地被调动起来,因此教学教研的过程中不能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同时也就不能达到教研活动的预期效果。

  2、教学讨论不充分

  一是与教研活动准备不充足有直接关系。教研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教学经验而不假思索、不加梳理凭空而谈,这样达不到到良好的教学教研效果。

  二是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确,没有良好的带头人。

  教学讨论是教研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又主导着教学讨论,此环节是重中之重,教研活动讨论不充分,直接导致教学教研活动的失败,失去其本身对教学提高的意义。

  3、教研活动总结的不充分

  此外,教研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热烈的讨论之后会出现很多亮点的思想火花,如果不能及时总结记录就会让这些思想火花白白闪光。教师应该针对自身在教研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做到为己所用,能够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不能只是停 1

  留在脑海中,在对教研活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是教学思想的重塑过程,将自己的收获和讨论结果进行整合,在再次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思想的升华。

  (二)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教研活动意在提高全校的教师教学水平,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参与,在教研的实际过程中存在有很多干扰因素。教师日常工作繁多,缺发对教研活动的正确认识,很多时候存在怠惰心理。另外教研活动的形式单一,只是在走过场,老是停留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所突破。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研究能力,开展教研活动做“秀”的多求真务实的少,不仅失去了教师个性化的东西,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微观上就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学校教学研究的环境与氛围不足。

  2、教研活动中大量存在的是“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3、教研活动过程中“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

  4、教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组内交流活动及开课——说课——评课活动等。

  5、教研活动仍然出现“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现象。

  6、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

  7、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们真正缺少教研的内驱力。

  教研活动不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工程,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师应该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教研活动是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工作之初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提高,从中解决问题,掌握方法,以求更好地服务于日常教学。因此,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才是教研活动研究的主题。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着教研活动,因此教研活动的成功与否、教研质量的好与坏、教研效果是否理想都与教师的专业水平、职业态度、教师素质等众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一个最直接的的途径就是对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专业培训。

  教师培训主要是指为了满足教师近期或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并提高教师在课程不断深化发展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研的成败与质量,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的发展提高带动学生的发展提高,对教师的培训是提升教师发展提高的重要保障。有效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开展要依靠教师,教师的问题就是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研有效性与教师培训效果之我见

  一、怎样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一)、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新网络教育培训模式。

  在信息化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应充分利用教育部现已开放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资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比如“国培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二)、优化培训教师的条件,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组织观摩公开课,由获得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的教师开设公开课,然后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评课,年轻的老师听评课的新形式,利用这种方法来提高新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非常见效,教师的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讲课板书到语言表达和对于教材的处理还有随即事件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和突破的实施,都是非常直观的,对于业务能力薄弱的年轻教师来说效果是最明显的。

  (三)、完善培训机制、评价机制,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建立学校开放日制度、充分利用科研课题带动作用、发挥教研员学科指导制度等,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征集制。

  (四)、注重对培训过程进行管理。

  建立有效监控机制,经过了培训,不能就此而完成了任务,要根据实际培训情况,安排学科教研员定期到学校听课调研、视导评估,掌握新课改培训前后的第一手资料,发现培训后的好的典型及时树立,在一定的范围内及时的推广,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培训中心进行反馈,对于培训的情况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开展的针对性。

  (五)、大力提升学校校长课程领导能力、加强学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学校要组建以学校骨干教师为首的学科教师团队,加强自我研修,形成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教研氛围,努力营造学校的培训文化,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学习型组织,树立教学即研究、学习即培训的意识,把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始终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真正使教师做到边教边研边学,这样能使教师培训活动产生效益。

  所以,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为教研活动有效性的提高甚至质的飞跃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教研活动有效性的提高

  (一)、营造教研氛围

  一个好的研究氛围是研究的首要环境,学校领导要注意营造研究的氛围,让教师们想研究问题,能提出问题,去澄清问题,寻找核心问题,专心地思考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多种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建立有效的教研群体

  选拔组织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任教研组长,建立教研组档案和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

  (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教研模式

  模式一:“三定、一写一融合”的外出学习培训模式 1、定内容:学期初各教研组制定本组教师外出培训计划,确定外出培训人员,培训学习内容。

  2、定学校:教研组长与教导主任联系,根据本组的培训学习内容,一同对本县、市一些兄弟学校进行分析考查,然后确定各教研组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学校。

  3、定时间:由教导处统一对各教研组确定的学校进行协调联系,确定对方主讲教师,培训日程安排。

  4、写:参加学习培训教师回校后,要写一篇学习心得。把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以及想到的整理成文。

  5、融合:每个参加培训学习教师,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在组内交流,彼此融会贯通,提炼升华,教研组集体形成一篇学习培训文章和二级讲稿交学校教导处。

  模式二:“一提、二论、三研”的互合研讨模式

  1、提:提出问题。在每周教研组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教师把上周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难点,遇到的疑惑、疑点,逐一提出来,教研组长一一记录在案。

  2、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提出的问题逐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得出解决办法。个别突出问题,也可上传到学校博客上,让全校教师参与讨论。

  3、研: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下周重点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进行研究。主要从教学情境创设、过程安排、重难点突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设计,最后形成教案。

  模式三:“思—听—评—诊”观摩研诊模式

  1、思:参与者听课前对观摩课内容的思考。

  2、听:听教者上课,观其教学活动情况。

  3、评: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讨论评价。

  4、诊:教学诊断。活动通过思、听、评,最后就是请教研员或资深老教师对观摩课内容进行全面的诊断。

  (四)、

  1、研究主题要有针对性。要有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也要对于不同老师要求的针对性。我们平时教研时,容易将教研当任务来完成,只是走一下过场,对于教研活动的背景及目的性往往缺乏研究。再就是往往只是搞教研,而注意到教研的对象及实际应用。

  2、教研活动的可参与性。通过学习我发现教研活动就得注重落实,设计任务时本着任务驱动的原则进行就最大限度地解决此目的。设计教研活动前就得考虑活动的背景及特殊性,要设计好暗示性的任务或诱导性的任务,这样最大限度地吸引教师参与教研。

  3、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教研活动是一个平台,是为了教师成长而设计的“扶手”,而不是公布一个结果。

  4、教研活动的连续性与渐进性。既然是教研,就得进行了研究,当然研究不一定马上得出结果,有时“头脑风暴”式的研究并不能得出结果,这时就得为后面的工作作铺垫,为教研的有效性设计新的问题。这样就得注重教研活动的连续性与渐进性。

  5、关注活动的生成性。教研就是一起研讨,并不是发布新闻或者公布文件精神,因而教研活动非常注重结果的生成性,教研活动没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在此过程要关注老师的投入。

  6、教研活动的指导性。任何实践都必须有理论作支撑,因而教研活动必须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教研活动,最多是在一起“唠嗑”,或者经验的随机交流,很容易花工夫而“跑题”,每次教研都要将理念作为“链接”与“导引”,这样的教研活动就会长期有效,而且能达到较高的层次。

  哲学上说存在的两个事物之间具有相互的联系和发展性,教研活动与教师培训就是教育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两个要素,彼此联系和促进但又相互制约彼此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的成长与教研活动的成功,教研活动的质量与教师专业的提高二者之间是相互提携的,正如人的双脚走路一样缺一而不可,不然速度和路程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只有二者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并且形成真正的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提高个体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校以及整个教育的发展。

  提高教研有效性与教师培训效果之我见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现阶段很多教研活动形式上基本还是以教研员为主体的“教练模式”,偏重于“输血”型的实施现状。

  一、教研活动现状分析

  (一)活动形式“套模板”

  组织者仍习惯“发活动通知—听专家报告—展示优秀课例—同行评课议课”的操作套路,以前我参加过一些省市各类教研活动,大多数采用类似的流程举行,这样的活动形式必然有它的优势,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往往只是按照套路走个形式,活动缺乏针对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主题设计,也没有需要落实的目标要求,缺少对活动对象的深入分析,缺乏对活动过程周到的设计与准备。专家讲,教师记,教师参与度不高,参与者处于“看看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也不动”的状态,教研活动成效不大。

  (二)活动内容“低效能”

  很多教研活动存在“近视”现象,即只顾眼前的近期工作,忽视对教师素养发展规划和培养。活动内容常常局限于以考试为中心的研究,多以传达布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的任务为主,或者公布比赛结果等。导致部分教师一讲到教研活动就拿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那是教研员的事情啦”、“那是名教师的事情啦”、“对教学帮助不大啦”“没有时间啦”、“浪费精力啦”、“会影响教学质量啦”等。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呢?这里面有一个长期没有解开的“死结”在作怪,就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平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要求开展的教研工作,没有形成应有的整合效应。

  (三)活动过程“走过场”

  主要表现有两种:其一是重准备,轻反思。当老师接到要上教研课的任务时,往往花很多精力准备这一堂课,并经过反复试教。然后展示给大家。可很多老师上完课就完事了,把最重要的反思、总结、改进丢了,也就把教研效果丢了,这也是多年来教研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我们曾看到很多教研课,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天衣无缝,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课上得非常“成功”,但这“成功”是因为课前教师做了大量铺垫工作,比如对教学某些环节进行了反复“演练”,或者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告诉了一些“重点”学生。这样的排练只是关注教研活动“形”,忽视“神”,同时说明该老师缺乏对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

  二、教研活动优化策略

  只有使教研活动的“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才能让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参与的教师通过活动有所思、有所得。有效教研的实质是教研的“有效性”,有效教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经过教学研究,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课程执行能力,使教师真正从一个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从而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到底什么样的教研活动才是有效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指向预定的目标并且实现,才是有效的。那么评价一个教研活动是否有效,需关注从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

  (一)把脉问诊寻内需

  确定教研活动的目标指向,即活动主题要有针对性:包括:一是要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要的针对性。包含两个维度的问题指向:解决什么事?针对什么人?教研活动必须秉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理念。面对实际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有太多问题需要探讨,有太多需求有待满足,究竟哪些问题最为关键,哪些需求可以满足呢?我认为教研活动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只有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取舍,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才能找到适合的问题和议题作为活动主题。在教研活动之前可设计一张主题征集表。

  此表是一个开放性征集教研活动主题的思考支架。其中“问题与困惑”和“可能的原因”是研究的起点,是教研活动的“突破口”。这些困惑应该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可以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课后的所思所想。要培养教师的“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总之,这些话题能引起教师表达的欲望、倾听的念想,让教师想说、有话说。“你觉得如何改进”则是教研行动的自主规划,引导教师先行独立思考,建立起自己的研究设想,而不是完全地服从;“需要哪些帮助”的设计是因为每位教师需要的帮助不尽相同,需要我们从个体需求中发现团体需求,进而成为制定教研活动主题的重要依据。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有效教研,必须找准“真问题”,诱发“真内需”,即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

  (二)“两全”其美增活性

  要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引导者,作为主体的教师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如何才能确保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说必须满足“全员”与“全时”,通过这“两全”才能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全时”表示教研活动从刚开始提出问题环节,就应确定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临时参与进来。组织者通过设计合理的环节,让参与者提前明确活动主题,了解探讨话题,做出针对性的思考,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畅所欲言。本市每年举行的专业教研活动中一般会有一个“主题论坛”环节,主题论坛型教研是一种由关心同一教学问题的教师自由参加、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它的活动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时”的理念。组织者会把论坛主题在活动前2周就告知给参与人员,主题选择多样化且贴近教学实际,如“我的教学困惑与思考”或“我的一次课堂观察与思考”。每位参与者都事先思考和准备,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才不至于处于茫然状态或随机式的即兴发言,现场活动时全体学员带着各自思考分若干小组围绕主题进行讨论,随后推选出组内教师代表发言。各小组学员在活动中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思维的碰撞既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又取得了丰硕的收获。

  “全员”则是通过强化任务驱动机制,在活动设置上使参与者感到具有值得思考和行动的参与点,并为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和互动的任务,使全体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活动。如果活动只是由少数教师参与,那么教研活力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衰竭。只有采用有效的任务驱动机制,才能成为教师普遍参与的活动。本市每学期要举行一个名为“职教名优师主题研讨活动”,此研讨活动过程包含“课堂观察、交流式评课、主题论坛、专题讲座、活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环节,充分体现了“研训一体、互动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新理念。其中“听评课环节”由课前交流、课堂观察、课后反思、集中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其中课前交流环节安排了分组说课、集体备课。课后反思环节安排了分组评课。集中反馈环节安排了执教教师总结、小组代表点评。在此项教研活动中,每位老师都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深度参与备课、听课、评课各环节,实现了执教者与观课者之间的深度交流、达成了教学思维与方法的同频共振。

  “全员”与“全时”的有机结合,让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迸发出活力与激情。在教研活动中往往有“观摩课”的环节,我们可以先确定上课内容,让所有参加活动的老师都预先各自进行教学设计,等活动当天抽签选其中几位教师实施课堂实践,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机制,让参与者能有体验、有对比、有收获。

  (三)链条效应促延伸

  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不但要有计划和过程记录,还应该及时反思并总结经验。通过活动的延续和主题的渐进,将每次活动由独立的“断点”成为系统的“链条”,这样设计是保证教研有效性的关键。在每次教研活动中,往往不可能解决提出的全部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生成新问题,这些都将激发教师进一步研究欲望,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及时总结该次活动的经验和成效,梳理活动中反映的问题,为后续教研活动提供研究方向及改进措施。所以教研员应该保持较高的反馈率和反馈的及时性,引领与推动新一轮教学研究工作的展开。

  真正有生命力的教研根基是理性思辨。教研只有在“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新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有思想火花出现。例如本市举行的中职学校教学调研活动,整体设计就很重视“链条”环节效应,每一个完整的调研活动时间跨度为三年,每个学期会对全市两三所重点中职学校进行综合性调研。通过教学观察、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等环节对被调研学校收集相关信息。这些数据将会整理成分析材料,形成调研总结。通过这种延续性的教研活动,将各校呈现数据进行分析与对比,能更好地了解各校的整体教学情况,有效促使各校进行扎实有效的教学改革,实现教研活动影响的再延伸。

  三、结语

  教研活动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和有效开展,才能有效唤醒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调动与同伴交流的激情,激发与专家对话的动力,引导教师由敷衍走向尽责,同时促进教师正确审视课堂教学的优缺点,主动表达个人思考及见解,善意辯驳他人的观点与立场,从而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认识到,有效教研贵在取长补短。它的落脚点应放在教师知识的增长、理念的提升、行为的改变和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要经得起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研之有用、研之有得、研之有效。

【提高教研有效性与教师培训效果之我见】相关文章:

提高顶岗实习效果之我见09-21

如何提高施工企业培训效果09-21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09-21

适应企业发展提高培训效果09-21

企业提高员工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05-25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果09-21

安全检查效果如何提高09-21

提高生猪免疫效果的有效措施09-21

培训效果总结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