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竞争化程度和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时代将越来越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唤醒尚未被开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呢?本文就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因此,可以说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学习的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唤起学生
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中,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石榴盆景。学生看到了这株石榴盆景,尤其是看到
上面还接着红红的石榴时,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石榴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唤起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敞开了大门。
二、重视基础,开拓认知领域
兴趣是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的入门,但不等于说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也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新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如:动、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遗传物质中对生物性状起决定作用的最小单位是基因;只有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生物变异才能遗传给后代。如果学生连这些基础知识都不懂得,那么根本就不可能了解现在生物科学中的“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技术”等前沿科学,也就根本谈不上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课内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例如善于阅读,善于分析,善于观察,善于讨论,善于检索等等,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摄取知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采摘宝珠。
三、主体参与,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生物教学是老师依纲靠本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
重,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初中学生天真、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因此,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让学生增加人际交往,学会合作;让学生完善人格培养,学会生存。例如:在学习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时,通过设疑,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人体的器官由四种组织构成,植物体的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呢?而后,不要依据课本上现成的图片依次向学生介绍几种组织,而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番茄和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员间的相互配合对番茄的表皮、果肉、筋络等结构进行仔细地观察;同时结合对课本中相关内容的自学和组员间的讨论,自己学会认识构成植物体的保护、输导、营养和分生组织。当时通过课堂上的汇报交流,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很好的掌握了有关这几种组织的知识。有的学生还觉得意犹未尽,又提出了一些自己所联想到的问题,如“构成植物体的组织除了课本中介绍的这四种以外还有吗?”,“成熟的番茄中有分生组织吗?如果有的话,在哪里呢?”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去解答,而把这些问题顺势抛给全班同学,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请大家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则在必要的时侯做适当补充。经过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创造性因素,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合作以及探究,“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课外活动,开发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以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
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尽可能让学
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的才能。例如,在校内组织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让兴趣小组的成员定期讲一些或刊登一些生物学史上的奇闻趣事,开设“奇闻趣事”活动;也可配合教材上的“课外实践“、“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开设实验园地,选做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富有探索性的趣味小实验,如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制作叶脉标本、尝试花卉嫁接和扦插的技术;此外,生物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和成就都是源于奇思妙想,可以开辟一个“异想天开”小栏目,刊登科学家的一些奇思妙想,如用绿藻生产氢作为燃料、人造细胞等。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并把他们平时别出心裁的想法刊登出来,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更新,评价观念也要转变,要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生物教师还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总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材,呼唤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7-03-15 14:45 | #2楼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呢? 1、 加强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加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会被充分的激发。
实验是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实验以其丰富多彩、直观形象博得了学生的喜爱。探索性实验是激发学生求知心理状态,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教师要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创造实验教学的最佳情境,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2、加强引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在活跃的思维下、认真地观察和积极的动手操作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质上也是一种智力,也就是说,探索创新活动总是同智力活动相联系的,并且要把各个因素协调起来,才能提高探索科学的能力。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节中,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时,可能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温度”的结论,而忽略了“温度要适宜”。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结论补充全面,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的正确结论。
3、创设情境,引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将头脑中的信息整合,产生出新发现或新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敢于、善于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起点。
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设疑、
释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状态,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实验临时装出的制作分为五步: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这五步每一步都很重要,哪一步出现差错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可以下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时不用根尖而用伸长区细胞能不能找到分-裂期的图象?
2、为什么要用10%的盐酸作解离液而且解离时间只能是10—15分钟?
3、如果用清水漂洗这一步简化掉,实验会出现什么结果?
4、龙胆紫液使细胞的哪部分染上紫色?
5、为什么要压片?
这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是知识的拓展,但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观察上来,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勇于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的习惯。如在实验复习课中,通过学习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学生们可能注意到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根对矿质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这三个实验中都以洋葱为实验材料,这时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生物学实验上许多时候都用洋葱做实验材料?这三个实验所用洋葱细胞是否都一定要用洋葱的活细胞才能看到实验现象呢?通过学生的质疑可以诱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设条件。
4、利用媒体,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画面,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发现,多探索,使实验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中的向光性运动的实验。由于受课堂教学限制,不能进行操作演示来展示,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以图文信息形式展示实验过程,便学生体验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逐步探索发现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及作用的。通过对实验材料分析,总结出植物向光性产生的机理。利用电脑幻灯片这一机理转换成直观而易于理解的原理图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对电脑提供的实验情景的探索中得到升华,从而理解掌握教材中有关生长素的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相关知识结构。至此,我们可让学生展开创造的翅膀,用电脑图象创设新的实验问题情景:
(1)将盆栽幼苗放在匀速转动的转盘上,给予单侧光照射,在光源与转盘同步转动和光源固定情况下,幼苗分别将如何生长?
(2)将幼苗横放其根和茎的生长情况如何?
(3)若将幼苗水平放置于太空飞行的飞船中,其根和茎又如何生长?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探索,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推测有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电脑动画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的分岐导向一致,由此产生相应的结论,总结出规律。 5、加强生物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体现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并存且具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来获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探索奥妙世界的积极态度。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主要的地位。而新课程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无论从传统知识的继承到新知识的探索,还是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主参与的意识,养成“不惟师、不惟书”的积极活跃的思维习惯。将探究学习应用于生物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新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生物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1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04-03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