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素质

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素质

时间:2023-03-22 14:45:32 松涛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素质

  在我们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素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之一:好奇心

  人们爱好一件事物,往往起因于好奇。好奇心可以诱发人们的兴趣,唤起人们进一步的垂顾与探求。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往往较为敏感,富于探索的精神和发现的能力。反之,对周边事物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人,很难会有创新的冲动与才思。

  好奇心是要从小培养的。小孩子往往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给予关注和扶植,而不是漠视和搪塞,就能让这一美好的品格素质在少儿内心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有一本少儿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针对少年儿童爱问为什么的特点而编写的。这套丛书在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启蒙、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本人是这本书的千千万万个受益者之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幅插图:一只小蚂蚁,在一个圆环形的纸圈上爬行,纸圈有黑白两面,小蚂蚁不需要翻越纸圈的边缘,只要一直向前行走,就可以走遍纸圈的两面。这只小蚂蚁的有趣故事,使我对拓扑学有了最初的认知,唤起了我的好奇,乃至进一步探求的愿望。让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好奇心就会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在科学名人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好奇心的影子。让我们来看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对袖珍罗盘着迷;6岁时,他开始练习小提琴;10岁,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书籍;11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在网上,可以看到一幅爱因斯坦4岁时的照片,幼年的爱因斯坦天真、聪慧、可爱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需要呵护。如果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持漠视的态度,不予扶持,好奇心可能就会夭折。千万不要把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步入青春期,年轻人对身边的世界依然是满怀好奇的。年轻人的好奇心也需要正确引导。大千世界里,新奇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洪流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就充满了新奇的东西。但新奇的东西不见得有意义、有价值。要培养好奇心,但也要避免猎奇心理。在信息的大潮中要注意识别:哪些信息有科学内涵或文化内涵,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或者至少有商业价值,如果什么内涵、价值都没有,这样的信息就是垃圾信息,不值得理睬。

  一些年轻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其原因之一是好奇心没能得到正确引导。此类情况在大专院校的莘莘学子中也不乏存在。这些学子本是创新人才的备选成员,却迷失于网络,实在令人惋惜。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好奇心也是如此,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之二:实践的精神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人才应该而且必须是实干家。满口空谈的人不可能从事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实践首先是一种精神,然后才是一种能力。

  关于实践精神的培养,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为了证实镭的存在,居里夫妇在一间破旧的棚屋内里从事繁重艰辛的劳作。从1898年到1902年,他们不畏酷暑严寒,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这是何等艰难的历程。

  在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奋斗历程,尤为感人。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富于实践精神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为科技进步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实践精神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笔者认为:实践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开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实践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像接力棒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中传承。这就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实践精神的培养过程。

  实践精神是以实践能力为依托的。那么,实践能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

  实践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学校和家庭都要负担起重要的责任。其中,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家长可以起示范、表率和督促的作用。有的年轻人,上了大学之后还不会自己叠被子、洗衣服,等到他们进入实验室之后,怎么可能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呢?在大学里指导过学生毕业论文或教学实验的老师大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别甚大,这与家庭教育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高校学习期间,学校和老师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导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不可以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以采购原料为例。老师很有可能知道到哪里去采购原料,甚至知道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但是,还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查询、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导师让学生自己去干,绝不意味着放手不管。导师至少要做好如下几件事: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进行安全教育;关于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必要的讨论与指导;学生在研究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导师要认真地答疑解惑。某些导师对学生完全撒手不管的态度,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导师还必须因材施教。对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生,要予以呵护,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并加以引导;对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则要设法启迪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之三:思辨的能力

  遥想当年,许多科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譬如笛卡尔,17世纪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他集思想家与科学家于一身,留下了“我思故我在”的名言。 此一时,彼一时。当今时代,要求科技专家同时也是思想家,恐怕不大现实。但是,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有思想,或者至少要有想法,这绝非苛求。很难想象,一个思想贫乏的人能够有创新能力。

  具体地讲,思辨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等。

  先说分析能力。

  譬如,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除了专业技术、技巧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汇总能力,等等。而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观察、测定、获取数据的基础上的。这些属于实践的范畴。由此可见,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科研工作者,特别是经验尚浅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参与具体的科研实验等实践过程,不可以只看实验汇报。这是因为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甚多,实验现象又错综复杂,不一定都能通过实验报告(特别是经过整理汇总的报告)反映出来。

  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就很重要了。如果只是把实验数据摆在那里,或者进行简单的汇总整理,这样的研究结果无论对于应用研究还是理论研究,其科学价值都是要大打折扣的。把这样的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即使是投稿到工业应用类型的期刊,都有可能被拒绝;理论型的期刊,就更不会接受了。要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内在的规律,加以探讨和总结,这样的研究结果才更有意义。

  判断力也很重要。

  在分析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做出判断。而我们面对的实验现象(或其他信息源)往往是真相与假象互相掺混,表象与实质若隐若现,如何去伪存真、透过表象抓住实质,就要考验判断力了。

  决策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对于具体的科研项目来说,从选题开始,到研究方案的制定,都需要考验决策能力。有的时候,我们拥有多种选择余地。譬如从甲地到乙地,有多条路径,只是长短略有不同,可以随意选择其中的一条,即使走错了,也较易更正。这时我们的选择空间是较为宽松的。但在相当多的场合,可能只有唯一的选择。譬如,医生给病人动手术,只能选择唯一的方案;对于某些大手术,如果错了,也无法重新来过。这时,决策就相当严峻了。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学生担负着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什么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

  的替代、覆盖。

  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可能就会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斯宾塞是美国电子管技术专家,二战期间在测试新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斯宾塞联想到,能否用类似装置给食品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 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培养要求整齐划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也不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自己创新思想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转变观念。同时也要树立信心,自觉将自己的创造潜能与学习及将来的事业结合起来。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准则,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和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追求简约才能使得那些不必要的,繁旧不断的变更,不断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保持持久创新能力的关键,无论怎样的都是离不开人的,离开人的操作一切的创新都会成为空谈,这样的所谓的创新是不能够持久的,是会被发展需求所淘汰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不断的创新。

  承受风险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 ,在创新的过程中都要不断的和已有的沉淀的文化发生一定冲突,在不断的创新的同时,要保留原有的美好的,这就使得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中承受风险,故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式或思维框架。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想法,又理解用户需求,并能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同是,创新的使用价值更应该着重考虑。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和素质?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

  式,使学生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两个推销鞋子的推销员,来到非洲。结果发现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的。其中一个叫苦连天,这么个地方怎么会卖得出鞋子呢?于是打包回去了。另一个却喜出望外,他喜出望外,多么大的一个市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穿鞋子,那么我的市场该有多大啊。看看,当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时,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差别很大?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我想这一点大家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是最深的!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大学里面有很多实验,那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每当我做完实验后,感觉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层次,真正实践后就会对其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些只有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练习才能得到的!

  第五个建议是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宁愿做一个自己有激情的事,因为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有爱好的事,自己会很积极主动,会很愿意钻研。而如果自己做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或者是没兴趣的事,自己会打心里面就对其不接纳,那么做事的主动性,效率什么的都会很低!

  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威。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那么,作为培养人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应转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造是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

  (2)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多尝试在课堂内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创新特征;

  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拘泥于已有论断,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想象中不断发展,让学生逐步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3)鼓励教师采用创造性教学法。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而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

  (4)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教育和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险,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用开放的胸襟、包容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有 效的措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为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育。

  如何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

  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拥有更多的爱,但有时“过多”的爱也会变成孩子的心理压力。物质拥有量的过剩与情感、精神营养的不良会使孩子发展失衡。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大人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呢?

  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差别,不能一视同仁。中科院心理所实验研究基地——宁波市江东区实验幼儿园,按照大、中、小班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兴趣,制订不同的目标。通过游戏活动课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让孩子自己去摆弄玩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合作做游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这不是提前教育,而是让他们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发展。

  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儿童的心理虽然不成熟,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家长要因势利导。在超市购物时,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尽量让孩子决定一些事情。中国的传统是“严父慈母”,家长比较专制,一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中国的父母亲总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目标,而国外的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圆梦。

  三、进行适当挫折教育

  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孩子在因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家庭中宽松氛围营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

  四、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证明自己,家长不能扼杀孩子的这种心理。应鼓励他们帮助整理餐桌、整理书包等。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是怕孩子受累,就自己代理,逐步发展到什么事都自己决定,不考虑孩子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导致孩子丧失了独立性,养成依赖心理。

  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做的事,因为一个具有高心理素质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素质】相关文章:

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03-01

外企如何选拔人才07-12

如何提高面试技巧04-18

如何提高朗读技巧09-22

如何提高说话的技巧02-03

高端人才如何面试提问04-19

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05-18

创新人才如何培养09-21

如何提高员工品质管理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