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德育心理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习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也一直把创新作为民族崛起的关键,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更是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什么又是创新思维呢?狭义上,创新型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广义上,创新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的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看,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符合人类智能发展过程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思维是有方法可循的。因而,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目标明确,认识清楚,方法得当,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
1
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好的提高,能给人们带来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好的思维方法能更好地触发灵感,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反复训练,并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后,就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让学生变得更聪明。
一、培养学生换位思维的能力
绝大多数创新的思想都是起缘于思维角度的改变。很多时候,应该培养学生站在对方或者事情的另一面读看待问题,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群体等方面去看一看,想一想,体验体验,往往你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不同的视角,往往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低。其中逆向思维便是其中一个特例。比如备课的时候,最好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想一想课堂上的哪些环节,可以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也可以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老师,看一看学生对于哪些问题驾驭得得心应手,又对哪些问题无法理解,这样换位思考的时候,就可能发现问题并加以革新和完善。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873年6月2日下午,贝尔和他的助手两人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报机。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一个簧片被粘在磁铁上了,当华生拉开这块簧片时,贝尔发现他这边房间里电报机上的簧片自己颤了起来,并发出了声音。这一发现使这位善于思索的学者发
2
生了兴趣,产生了新的构想。他想,人说话的声音是一种空气振动,如果对着一块薄铁膜片说话,会使膜片颤动,如果在膜片的后面放一块电磁铁,膜片振动会改变与电磁铁的距离,使电磁铁的磁力线发生变化,电磁铁线圈中就会感应出相应的变化电流。这电流顺着电线传送到对方同样装置的电磁铁线圈中,就会使电磁铁的磁力线发生变化,吸动它前面膜片,从而发出声音。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华生。于是两人开始研制。终于在1875年6月3日制成了“电话机”,之后,他们又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1876年3月10日,贝尔和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话机时,华生第一次听到了贝尔发送的一句完整的话:“华生,请到这儿来,我需要你!”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用电话传送的第一句完整的话。
贝尔之所也能发明电话,与他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时,遵循由感性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训练学生的系统的综合能力。前一个具体,是指感性的具体,对它的抽象是在认识现实时,通过比较分析,抽出对整体中的部分特性、方面、关系,后一个具体是理性的具体,是通过综合、概括,把抽象出来的对象的各方面特性、关系,按其内在规律性联系起来,在理性中再现具体对象的辩证本性。在这种思维中再现的具体,是由辩证认识的中心环节。由具体到抽象,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全部辩证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
《德育心理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学是沟通心灵的艺术,它不应只是机械地传授语文知识,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象,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特
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所谓形象思维,也就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形象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始终离不开感性材料。人们通过五官接受客观事物的各种刺激,在头脑中形成了客观事物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整个物质世界在人脑中成了表象的世界。在此基础上,通过形象认识生活本质,激发审美感情――这就是艺术欣赏中形象思维活动。艾青的《小泽征尔》曾写道:"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形象思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形象思维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特别是美感。艺术作品,是通过形象表达感情,反映生活的。它的基础特征在于感表性。青少年与成年人对比,心灵更多地活动在具体的、感情的世界。对具体的形象感受特别敏感、强烈、易变。很多语文教师总是利用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对学生进行愉快、生动、形象的教育,既陶冶情操,激发感怀,又训练了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培养人才,全面开发大脑潜力,发展大脑功能,不仅要注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精细的形象感受能力,丰富牢固的形象贮存能力,准确迅速的形象识别能力,达意传情的描述能力及富有独创的形象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
的。他们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通过情境、故事、疑问和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于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动辄训斥,以免挫伤其积极性,而要沙里淘金,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一定在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之上进行。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再复制一遍知识。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也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施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主动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促进思维,尤其是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或与众不同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一课,首先,学生用猜、剪、拼、量和算等方法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学生以与前人的推理验证相同的方式在进行学习,已经是在进行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了,但此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提出了“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于是,学生又一次进入了紧张的思维活跃状态,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逐一地发现了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进而学生讨论总结出了 n边形的内角和:n个180中减去360,或(n一
2)×180这一正确结论。在这里,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生掌握了多边形内角和的结论,而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些
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就必须积极地去开发。一次次的思维创新成果才会激励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
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步伐,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源泉是创新,人才资源优化的本质是创新,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是创新,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目前的中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他们要完成好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精神和能力只有通过教师的长期培养才能达到。因此,面向新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天元学校 齐帅 2017.10.20
《德育心理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德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2017-03-15 12:13 | #2楼
四年前,我国著名“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对温-家-宝剀切陈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从钱老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创新精神的缺失。
一 创新精神的含义
创新精神是指人在主动探索和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和非智能心理因素的优化整合,并具有心理辐射功能的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包括想象力、批判精神、质疑精神、标新立异精神以及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 德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21世纪,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新,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德育。德育课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其质量的高低对学校育人的目标产生重大的影响。德育学科进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在德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 德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
教育部日前进行了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工作,根据新的“中职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生活经济、就业创业、法律常识、哲学人生等众多方面。在德育学科中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进行。如通过对“个个是人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审视自我”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通过哲学中的“相对静止绝对运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判断力等等。此外,我们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一些校本课程,如理财知识讲座、古代哲学思想、我校优秀创业学生事迹展览等课程去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意识和冒险精神。通过以上课程的教学,丰富了德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
四 德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一般而言,学生是否对德育课感兴趣,直接影响到思维的积极性。为此,德育老师德育课教学中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创新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2、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适宜环境。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思维的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钱学森曾说过,他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美国的大学教育,敢于挑战权威,鼓励提出不同于众不同的创见,更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竞争气氛。
3、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塑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能够容忍模糊和错误,解除其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并能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4、教授创造性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一些有利于创造力形成的训练,如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通过此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拓宽其解决问题的思路。
5、注重社会实践,鼓励发明创造 《生活解决与就业创业》教材的每一话题后都有实践探究栏目,教师要用这一环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感受社会。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职校学生的创新大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德育教师更要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造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德育心理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相关文章: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04-0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10-14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3-16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02-27
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09-21
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02-27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09-22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