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师的责任则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意识和观察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建构能力,具有以数学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同时情境往往并不直接揭示所学的数学内容,而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因此,学生的许多富有创造的想法可以从情境中引发出来,在不断的探索和交流中,数学思想得以突显。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好的情境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在学知识中处处离不
开生活。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动手操作等或创设虚拟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交流、反思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真实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设置:“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只?”学生被这个有趣问题吸引,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所以,真实具体、生动有趣、欢快的学习情境,又拉近了生活与获得知识的距离。潜移默化的提醒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二、鼓励自信,培养创新精神。
心理学研究:自信的学生比自卑的学生更敢于创新,更能把握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尝试,去交流,进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新课改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惟命是从,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样化,常言道:学习有法,但无定法。鼓励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肯定他们自己独创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数学下册,讲述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的最后,探究“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
书中所提供的三位同学画平行线的方法,结合本章所学内容和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画平行线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体验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理解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才能真正的认识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例如,利用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和性质,画交通路口示意图,检验些平行问题,绘制住房平面图等。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能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离不开生活的,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这样形成的知识才能源远流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新的数学知识中,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结合教材的自身特点,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7-03-15 11:24 | #2楼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然而,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正逐步成为一种“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将一天天被磨去,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统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古人说:“知言而不能行,谓之疾;此疾虽有天医,莫能治也。”“一个人,正如一只时钟,是以他的行动来定其价值的。”一个不会做事的人,不就像一只不能计时的钟吗?除了偶尔作稀罕之物当成摆设或考古之外,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一个学生的现实需求。
由此可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所关注的重点,更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那么,我们如何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问题解决法
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所谓“问题解决法”就是指老师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实际情境,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
老师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从而学生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洋流”时,我这样讲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试问,德军的潜水艇为什么能在英军的严密监视下自由出入地中海呢?”同学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内容,思维一下子就飞到了“洋流”这一内容,带着悬念,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课本内容,自己探究,共同讨论,从而很好
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理解了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存在着密度流,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就是借助表层和底层海水的洋流,在关闭发动机以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地中海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二)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乡土地理的调查研究,可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树立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气候的有关知识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调查研究作业:在饮食起居方面,家乡的乡亲们多以什么为主食,为什么?家乡的房屋等建筑物有何特征,为什么?通过学生动手查阅书刊杂志、网络资料、到相关部门实地调查研究等以后,不难发现:家乡的乡亲们多以冬小麦为主食,主要是因为家乡地处北方,适宜冬小麦的生长,所以乡亲们多以冬小麦为主食;家乡的房屋等建筑物主要考虑通风、遮阳、隔热、降温、排水等功能,屋顶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这都是因为家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缘故!
(三)“不盲从”教育法
我们老师“组织教学”的功夫,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能进入“听讲”的状态;另一方面就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老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一个学生能顺利“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美国老师“组织教学”的功夫与我国老师恰恰相反,他们努力把孩子的思维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孩子在听课时对老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不盲从”。老师,这就是“不盲从”教育法,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一节作文课上,老师要学生描述一场想象中的精彩篮球赛,绝大多数同学都把电视中看到的球赛,加上多种多样的形容词,绘声绘色地写在练习本上,然后,老师却把最高分给了一位“最偷懒”的学生,这位学生的作文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很抱歉,由于突然下雨,人们盼望已久的这场球赛只得改期”。原因是这位学生的“作文”突破了常规思维。
又如:在一次实验课上,老师举起试管,微笑着对同学说:“同学们,试管里盛的是尿,人尿,科学的探索需要勇敢无畏的精神,你们先看我品尝尿液,轮到同学们品尝时,虽然个个面露难色,但还是照做了,这时老师告诉大家:“你们难道没有注意到我是用中指伸进试管,而品尝的却是食指?”这又是一堂别出心裁的实验课,主题是训练学生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不盲从的思考能力。
(四)成功体验法
量大、面宽、知识庞杂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也是学生面临的
最为头痛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若能设法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众多的地理知识,则必定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之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有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最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下学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尤为重要。
例如: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众多,现例举一二,以飨读者:
1、谐音、歌谣、谚语记忆法:如长江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可用谐音记忆:往西(西陵峡)屋(巫峡)去(瞿塘峡),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理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引用“蓝蓝的天上白云跑,白云下面马儿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顺口溜记忆法:如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等概况,要求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可编顺口溜来记忆:
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
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
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
又如南亚的八个国家的名称、类型及与我国的邻国可这样记忆:
南亚八国家,湾上斯与马;
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
相临有五国,锡尼不印巴。
3、中心点扩散记忆法: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最难记忆,利用地图,以某一个或某几个较熟悉的中心点向四周扩散,这样记忆起来比较快。如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分布位置,以湖南为中心点,东有江西,南有广东、广西,西有贵州、重庆,北有湖北。这样一下就能记住7个级行政单位的空间分布位置;又如非洲的气候类型繁多,以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对称分布着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当然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为高山气候)。这样记忆起来也较容易等等。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位中学教师除在教学上下功夫外,还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全过程,并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使教学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从而更好地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相关文章: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09-22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04-03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04-03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合集)07-20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01-12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