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牢牢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传统历史教学,由教师作为传播者,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要的感受。历史课堂上的“满堂灌” 、“填鸭式”,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也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没有了思索的过程,自然更没有创新,于是便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悖论。 显然,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牢牢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点,尽可能多地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去实施教学。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思维能力正在形成的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想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注重上课的导语,必须让学生听完导语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应是对学生思路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切忌过早评价或越俎代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限制学生思维的展开。
(2)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师生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
一。在师生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的评价和引导而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如在讲述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时,我就把世界历史同中国历史联系起来,我提问:欧洲的殖民扩张对中国有什么危害?有的同学说到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我顺势又一问:中国的社会在殖民者的殖民扩张的影响下,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同学说:中国开始进行洋务运动。我又问:进行洋务后,中国的社会相比之前有没有进步?学生说:有。最后,我引导:你从以上的回答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有的答:殖民扩张好像还有一点有利于中国的进步(近代化)。我再把中国往世界一延伸,有的学生得出结论:殖民扩张主要是加速的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有利于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见解,因为教材主要是突出了加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方面的影响。
(3)把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在经常的比较过程中,积极用脑分析整理,区别异同,可以促进迁移想象,培养迁移思维能力。
(4) 精心设计练习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路顺利” 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那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展历史学科能力,所以,历史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历史遗址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能力便会得到发展。
(2)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陶冶学生情操,激发想象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
三、改革历史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古人说,学则须疑。只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激趣设疑,激发兴趣。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必须激趣设疑,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而有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带着疑问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效果更佳。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我连续设了几个问:1、当今最强的国家是哪个?学生答:美国。2、你知道美国的国旗为什么画十三道横杠吗?学生沉默。3、你知道到今年美国诞生多少周年吗?待新授完后,答案已经自然揭晓了,这时,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编小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旁观者身份,也可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还可以以美国总统华盛顿的身份,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变序设疑,启发思维。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顺序,先“果”后因,把事物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如教《鸦片战争》一章时,可先设问: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鸦片战争的概况如何?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的?等等。这样提出一些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积
极思考问题。
(3)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互相串联。这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揪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讲《新文化运动》一节时,可针对“新文化运动”设计这样一串疑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会兴起?何时兴起的?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前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口号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后来又有何新发展?这样层层设疑,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
(4)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根据教材的某些史学界存在的不同观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时可结合教材的思考题这样设问: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以及史实依据。通过这种想象性质的设问,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路,也解决了教材的思考题。
2、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力求求异求新。应提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变果为因,逆向思维。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因果关系颠倒,变果为因,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了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未犯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大革命会不会失败?大革命的发展又将如何?这样,引导学生变果为因,由果溯因,从发展中看问题,活跃思维,提高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2)正理反推,求异思维。在历史教学中,当学生正确掌握了历史事件后,教师可改变历史事件的某些条件,启发学生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历史事件的正反面,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如学生掌握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原因后,可以提出:“如果没有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能兴起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思考,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多向探求,多向思维。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如中国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第一条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条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三条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侵华史的同时,还使其把握抗争史和探索史。这样会让学生在掌握历史事件的同时,逐步养成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让历史贴近生活,关注时势热点与历史的联系。时刻关注历史热点与历史的渊源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又一手段,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经常去关注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一些时势热点,然后与学生分享,以便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我在讲有关“印巴分治”时,我总是会提到今天印巴的关系,提一提印巴前几年的核竞赛。这样的话,学生可能在运用历史解释时势热点时,形成一些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4、训练左右脑协同活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脑主要处理言语信息,是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处理表象信息,是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中枢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空间关系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新思维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灵感”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灵感”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新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学生学习时更多地偏重于左脑的使用和训练,往往忽视右脑功能的开发。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发挥右脑的潜能,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水平。
四、详细周密地准备好活动课内容,开辟第二课堂,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自愿参与进一步探究种种历史问题的同学,教师首先要指导他们自由结对,或两三人或三五人均可。结对以能力互补型为宜,便于相关活动的开展。对于关系密切型的组合则要指导他们处理好分工。积极鼓励学生干部组成以强扶弱型,使更多人在活动中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自选研究的方向。历史问题纷繁复杂,除中学教科书中提及的一些历史大事可作进一步探究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歌谚语、风俗习惯、人文景点等等的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现象,教师要善举多方面的事例,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度展开积极的讨论,以丰富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选项。当然研究项目的确定可由各组人员的兴趣爱好或自我要求来决定,允许几组选项重复,鼓励在选项及同一选项的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径。 在确定研究项目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有关史志、典籍、丛书、辑录、论文、传记、日志、实物及影印件等都属搜集范围,学生可去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处查寻,而后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审视有关材料,并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一筛选有效信息,把握教材所反映的具体史实及其本质、规律等,然后再归纳总结,分层阐述。如此可能会产生对历史活动展开的新认识和对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结果的新见解,甚至可能会有石破天惊的新发现。 如条件许可,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走出学校,运用现场勘查、访谈、问卷等方法开展有关选项的社会调查,从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因为所见所闻、实际感受等都是较可信的素材。例如,我在讲完埃及象形文字后,有的学生便以”文字的演变”为课题展开调查,最后竟然得出结论:象形文字与中国的会意字有些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是让我始料未及。
总之,创新并不神秘,能对历史事件形成独特的见解是创新,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生活实践也是创新,“人人即是创造之才 ,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观点与见解,使学生敢于对教材说“不”,敢于对教师说“不”。我们要坚信:只要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2017-03-15 09:42 | #2楼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切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主学习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开展学习过程、进行结果评价,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
一、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主动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动手、主动参 1
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而创新最需要的就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创新开展的基础。创新要求创新主体能够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要求创新主体能够具有主动要求创新的意识,要求创新主体主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要求创新主体具有主动开展创新的行为。因此,自主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提高学生主体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目前教育界统一的认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结束点都是学生,因此只要是教育就离不开学生,只要是教育学生肯定就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负责指导、纠正和监督,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开展者、评价者。创新是以人为核心生产力的活动,人是整个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活动中人要制定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计划、评价等,人的主体性不能够动摇。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水平,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提高学生独立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要具备高度的独立性,因为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宰,外部的约束减少了,教师也只是起到指导作用,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在外部帮助和支持很少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2
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而在创新的过程要能够科学地安排时间、进程、阶段,要能够独立解决负责的问题。因此,独立性对创新非常重要。历史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提高学生自觉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但是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是其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即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参加到历史自主学习活动中来。没有学生的自觉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就会不顺利;没有学生的自觉学习,活动的效果就会不理想。因此,自觉是历史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而创新活动是耗时间、费精力的活动,对创新主体的智力、体力、精力具有很好的要求。同时创新活动要做好长期的打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创新主体的自觉、自愿对创新活动非常重要。鉴于历史自主学习和创新对自觉性的要求,历史自主学习对学生自觉能力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由此可见,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二、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3
那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建立新颖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鼓励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成功、成就;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把爱寓于知识中,传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心境,敢于独立思考、质疑,敢于想象创造,使学生不断获得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2、创新探究氛围,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自由轻松的探究氛围下,促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探究新知识,勇于发现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乐于投入到探究之中去。诸如新授课上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遇到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发现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知识汇总让学生自己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自主构建。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不仅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而且要激励学生大胆联想猜测,发表言之有理的意见。譬如,我在执教“戊戌变法”时,先创设了如下轻松愉快的问题情境:“谭嗣同面对危险为什么放弃求生机会而不逃走,最后惨遭杀害?”许多学生为之感到惋惜,他们认为谭嗣同太傻,根本没有必要为皇帝等着送死,因为留得青山
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能听到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是成功建立自主学习平台的标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3、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一定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就安排学生围绕“怎样正确评价李鸿章?”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逐步了解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等史实,从而一分为二的作出了评价:①在经济领域,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在外交上,李鸿章是中国的现代化外交的创始人和先行者,晚年还出访不少国家,对我国外交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③李鸿章签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值得后人批判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得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正如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在这样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达成了共识: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客观地予以评价,并借古启发学生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学习。
4、巧设疑问激思,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发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有利于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美妙境界,有利于学生把握契合点;教师只有稍加点拨,才能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并把知识化为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譬如,我在执教“中英鸦片战争”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弄清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其次,这样设问:“为何鸦片战争后在《南京条约》中只字不提鸦片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动机是想打开中国市场,把地大物博的中国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足以说明。叶圣陶曾指出:“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标准课堂教学目标恰如其分的设置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5、变教案为学案,大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一样,都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传统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案实质上变成了课堂上的剧本,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程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从备教案转
变为备学案,不仅有教法,而且有学法;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活动,更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教与学有机结合,两头并进。在学案的引导下,从根本上克服了“满堂灌”的被动局面。譬如,我在执教“中日甲午战争”时就设计这样的学案:先让学生围绕以下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①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是什么?②该战争中主要包括哪几场战役?中国为什么会失败?③为何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接着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讨论这些问题,我最后加以点拨,帮助学生学生把《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作比较,并通过当堂检测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类似采取学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讨论的机会,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6、加强创新的监督和指导
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绝对主体,具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自由,具有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平台。但是历史自主学习必须注意到,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很多心理特征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比如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情感情绪喜好的把握有待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需要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需要提高,学生的适应和协调能力需要提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自主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保证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对自主学习的全过程提供建议,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学改革的意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根本性变革,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精神,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机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如此,才能培养成有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学生,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合集)07-20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01-12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26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新课标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