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时间:2022-11-18 18:30:29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一、引言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是所有制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一基本制度使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它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中小型企业、民营大企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个具有特殊表征的新兴群体。一个已经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二、民营中小企业的特征

(一)普遍以家族企业形态出现

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系统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工业变革后,在《看得见的手》中为“现代企业”下了这样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这一定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参照钱德勤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手中。以控制权的演变为核心,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与19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演变大致相同(见表1),区别在于美国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工作基本上是消极性的,而我国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族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只存在“业主”而没有企业家,只有大企业才有企业家。这种观点可轻易地被卡森和张维迎的研究驳倒。卡森在1982年发表的《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擅长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判断的人”。他强调,一个企业家如果要使自己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拥有个人财富。张维迎发展了卡森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当且仅当一个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个人同时也是资本家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即没有个人财富的人充当企业家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

简化对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的分析,可建立企业家才能模型:E=f(K,M),其中K表示个人财富,M表示经营能力。即企业家才能与个人财富、经营能力成正比。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断奋斗的历程。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中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际关系、信誉等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

1

(三)企业产权单一或产权不清

产权单一体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很高,而且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参股投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委托一代理”问题几乎不存在。产权不清则体现在共有式的产权使家庭成员之间或合伙人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由于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的财产就是业主的财产,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根本谈不上法人财产问题。另外,我国许多创立较早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注册为集体企业,而在政策环境改善后纷纷“摘帽”,又常常陷入产权归属之争,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四)治理结构优劣并存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经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民营企业家也担负了更多来自家族和自身的压力,因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见表2)。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自己管理、自行决策,因而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五)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外部约束

一是行业准入障碍。行业准入政策在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受到了很大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处于次国民待遇地位,实际准入的行业不仅少于国有、集体企业,还少于外资企业。二是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于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收费与社会负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很重,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项目收费。三是外部融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50%至60%靠内部融资,自有资金比重过大。

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开放度都很低。间接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信用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和企业规模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也存在普遍不注重信用建设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与民间投资发展相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获得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主板证券市场的进入门坎太高,二板市场久久呼之不出,风险投资基金欠发达,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更加困难。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民营企业管理中,一些民营企业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民营企业改革浪潮的向前发展。

2

(一)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败业。麦肯锡一项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还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统计:九成以上民企是家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其中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消亡。创业者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同样家族企业的家族化给民营企业的发展留下阴影。家族化企业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家族企业的实质的管理权利基本上掌控在自己人手里,最终致使企业的所有全力集中在家族领导人手里,形成绝对独裁,无法实现全员民-主管理。由于企业的全力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家族的文化势必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来源,企业文化的培养往往伴随着家族文化的培养。家族成员的利益之争,往往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家族自身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发展必须在自身利益发展的基础上,导致企业利益分化,目标难以统一。家族企业更加重视人情管理,存在很多血缘、亲情及人情关系,这些人在企业地位尊高,往往成为企业制度的破坏者让企业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家族成员后代往往属于纨绔子弟,享受成为习惯,缺乏斗志,同时他们又是权力的掌管者或是未来掌管者,使企业缺乏前进的动力。

(二)人才机制不灵活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三)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四)盲目决策使风险增加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五)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六)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融资环境方面,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于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是针对他们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很有限,还没有建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政策,但事实上,存在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以及长期的思想意识遗留问题,最终造成了现在的融资渠道不畅。另外,民营企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很弱,在总市值中的比重也很

在行政环境方面,在某些行业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行政透明度低、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不少地区民营企业处于商业信息缺失的劣势地位。

在自然环境方面,许多民营企业高速、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受资源瓶颈硬性制约,已难以为继。中国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耗的增长速度远大于GDP的增长速度。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单位产生的能耗、资源耗、水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如此,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推翻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在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但对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顺利完成企业形态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培育企业家精神

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企业家精神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逆流而上的精神,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二) 进行产权制度创新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明晰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

(三)健全企业运行机制

美国学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中小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

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第一,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目前,我国正逐步取消各种外资准入限制和壁垒,逐步对外资开放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在向外资开放这些领域的同时,也应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第二,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收费,对于有关的收费科目要进行清理和规范,调整不公平的收费政策,坚决禁止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当享受。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可以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新产品开发费用计入成本、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土地租用费付款和用地价格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优惠。第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社会信用建设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调查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力量对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进企业外生性信用建设;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推进企业的内生性信用建设。

此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显著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环境,而尽快建成二板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大大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环境。

五、实践案例-中国西部鞋都之恒进鞋业有限公司

(一)公司介绍

成都恒进鞋业有限公司是中国西部鞋都的一个中型发展民营企业,从2002年由重庆迁址到成都后,短短几年时间由几十个员工到几百人,发展相当迅速。起初,公司只有手工的上、下全套,属于传统作坊类型。随着客户的增多、订单的稳定,2017年春引进流水线,下半年开始生产少量外单鞋。在这变化最大的一年,恒进的制度也跟着不断改进,在用人方面开始摆脱家族控制。针对恒进的跨进以及仍然存在的缺陷,我有幸来到这家公司实习,让我看到了民营企业的制度结构,以及它的优、劣势,从而得出一些创新理论。

(二)现代与传统制度之间的过渡

1.2017年前的传统作坊制度

恒进的经理、副经理全部为老板的亲戚,厂长、主管也属于朋友,公司员工结构也多为亲人,主要岗位也由其家人担任,只有少数技术岗位管理为外聘人员。恒进的工人大部分来自重庆,少部分为成都、云南人。每月的一号由财务部直接以现金形式发工资,核算则有各部门管理和财务部共同决定,一般来讲财务不只起核对作用。专业的会计无,工人为计件,其他为计时,放假没工资补贴,无福利、绩效奖金(由老板决定奖金的发放)。工人不多,但保安人员不少,其职责大,比如不准穿拖鞋、必须带厂牌、外人不准入内、员工宿舍的管理。当时还没办公楼和集体公寓,宿舍楼很简陋狭小。

2.2017的制度转变期

结合鞋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色后,恒进开始重视企业文化教育和军事化管理,特别是对财务和行政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各个部门管理的权限增大,保安人员工作幅度减小。车间有证件者可以参观、也不再要求工人的服装和外出行为、工资实行奖惩制度,除了计件外,工人还能得到奖金和福利补贴。管理层逐渐实行人性化管理,对管理者自身的要求提高,大胆解雇阻碍公司发展的员工。在人力资源这块,降低底薪,重视个人绩效奖金。在员工培训和考试这一项,由各部门管理自行出题考核和开设培训内容,并要求各管理人员按时上交工作计划和总结,还得经常对公司发展提出设想。

在这一年中,恒进办公室人员全部配备电脑和打印机,并安排住进单身公寓,留住不少有才之士。办公室的职员职称全部进行改动,职能发生改变。目前,恒进还没独立的人力资源部,这一项仍由个部门管理负责,也就是说经理层给部门管理下放的权力是很大的。

我们看到了恒进的进步,我也亲眼看到他们如何裁员,如何引进新的血液,但它依旧属于家族式企业。作为传统行业的鞋业,不上升到一定空间是摆脱不论家族的控制,以及这种企业制度上的弊端。恒进最大的优势是它留住了几十套技术过硬的全套工人,他们能生产出质优的女鞋出来,取得了恒进的客户们的满意度。不足的是管理人员中很多有技术,却文化不高。他们不能理解人性化管理,对工人的态度没有得到改变,导致许多工人生不满情绪,使得流水线工人流动太大,公司产量也就提不上去。一个公司要成长为现代企业是不容易的,希望恒进的明天能摆脱传统的束缚。

(三)小 结

恒进鞋业只是鞋都中民营企业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还有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的问题是我没看到的。但我们从这个案例中能够看到传统家族企业的少数弊端,制度上的一些不合理等。我个人认为,鞋都里的民营企业最关键的还是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品牌创建这三方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鞋业,还有那些没有意识到向现代企业迈进的民营企业,它们的命运如何,也是为了几年就可以看见的。现代民营企业,老板很重要,管理和工人同样重要,相信它们的新气象会一天天形成,著名的鞋业会越来越多。最后要讲的是,制度上的创新对企业发展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影响到各个企业的进退。

六、论文总结

写这篇论文主要是提出民营企业在制度上存在的一些缺陷和如何创新,以此能根据各个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充分运用经营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过程管理、生产要素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使民营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针对不同的民营企业,管理方法也是不同的,制度也要随着改进。目前我们常在企业中运用目标管理法、JIT管理法、学习型组织理论、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等都对制度创新有一定帮助,只是我的知识有限,作不了系统阐述。当自己以后有一定从业经验后,能够写出更完善的民营中、小企业制度上的创新。

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2017-03-15 06:51 | #2楼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使得民营经济迅速崛起,由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到强,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民营企业是伴随我国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渐壮大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在经济实践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在拉动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缩小地区差距、改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一表述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消除了体制性障碍,明确了其未来发展之方向。

现阶段,随着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民营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私营企业967.68万户,比2017年底增加122.16万户,增长14.45%;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比2017年底增加6.58万亿元,增长34.27%;从业人员1.04亿人,比2017年底增加936.04万人,增长9.94%。可见,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规模持续扩大、投资情绪逐渐高涨、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是伴随民营经济的迅速成长,民营企业的制度弊端也日益显露,尤其是制度创新层面的问题相当突出,如产权制度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激励制度失效、组织制度不合理、政府服务缺位等。另外,欧债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民营企业所面对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仍很严峻,使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艰辛。上述种种问题如不及时、合理、有效处理,势必影响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制度创新正是破除民营企业发展障碍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制度创新势 1

在必行。制度创新不仅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之基础,而且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因而,在新形势下,为使民营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从制度创新视角对民营企业发展问题进行探究就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2研究的意义

在今年的两会上,“民营企业如何健康发展”的话题热度依然不减。温-家-宝在2012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12年的主要任务,其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中着重强调要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温指出要“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为为我们进一步从制度安排层面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障碍提供了总体思路和政策保障。在将来制度创新的进程之中,政府作为创新主体之一,对民营企业提供所有制度供给,必须以民营企业的现实制度需求为依据。所以,对现阶段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约束进行探析就显得尤为迫切。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具备了稳定性、有序性、有效性。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且我国的民营企业是伴随体制转轨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普遍存在制度性缺陷。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也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国内外经验表明,要使一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制度创新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途径。同时,对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而言,制度创新更为重要。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体系的基础,可优化企业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并通过好的制度安排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使其保持良好的持续发展势头。因而,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不仅是破除企业自身发展约束的迫切需求,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的客观要求。所以,分析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制度性约束,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因素,积极探索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之路,不仅能够丰富民营经济 2

发展的理论体系,而且对众多处于发展中的民营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相关理论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创新理论是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著作中率先提出。在这本经典著作中,熊彼特给创新赋予了一个全新定义。他认为,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斯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出版了《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该书详细探究了制度变革的起因及过程,提出了制度创新模型,将制度创新过程划分五大阶段,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理论。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制度的功能就是为经济主体之间交易活动提供服务,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都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家诺思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这一巨著中,着重强调: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西方世界兴起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组织。在这种组织里,必须明确财产所有权,建立制度化措施并严格实施,这样才能使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的收益率,确保经济主体所付出的成本与其收益完全挂钩。诺思的这些观点一提出就引发了全世界对企业制度的高度关注。上世纪70一8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和推广,加大科技进步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得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人们充分意识到了企业制度创新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其他一切创新都难以提及,技术进步更无从谈起,企业就会丧失所有发展之优势,最终走向没落。

2.2国内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创新和企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在我国,众多学者也对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进行了广泛研究。1989年林毅夫教授发表《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诱致性创新与强制性变迁》一文,将制度创新划为两大类,即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2000年,厉以宁教授指出,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魏杰教授在其《企业制度安排—企业死亡诊 3

断书》这一著作中同样对企业制度安排及创新问题给予了详细阐述;李建军在其出版的《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一书中,从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关系的角度入手探究企业管理的成功做法,指出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创新体系构建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吕红霞所著的《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一书分析了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现状,指出制度创新是确保中国家族企业未来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家族式企业开展制度创新的相关构想及模式。

同样,在一些期刊文献对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阐述也是可圈可点。如沈莉莉的《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研究》、孙海英的《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吕萌的《论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胡慎言的《浅议中小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周国荣《中小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探索》等文章,均从整体层面对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详细诠释。

另外,还有一些文献对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中具体问题作了专门探究。江飞、王霞的《民营企业制度供给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探讨了民营企业制度供给问题,指出政府应该转变理念,尽可能完善制度供给,积极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魏建森的《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指出民营企业管理机制存在的众多问题,要从企业文化、治理结构、决策机制、企业战略定位等多方面入手,实施管理机制创新,这是当前民营企业走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陈文标的《基于产权的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研究》指出了台州民营企业产权变迁的历程并对其进行了制度分析,阐述了促使台州民营企业进行产权变迁的动力因素,明确了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就是变革企业内部权利关系安排格局;南小英的《我国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失效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指出民营企业制度失效之原因,认为只有转变观念、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员工归属感,才能促进企业长久的发展。

2.3研究评述

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具有极强借鉴作用和实际指导意义。然而,当前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国外研究多以西方国家民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而对中国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民营企业而言,不能完全照搬其发展模式;二是西方国家有关民营企业的研究相对成熟,而我们 4

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化理论的支撑;三是我国学者对民营企业创新制度的研究相当凌乱,没有深入到具体领域和层面,研究对象与视角过于狭窄,结论针对性不强,缺乏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此,从制度创新视角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本文在探究我国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路径时,首先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取得成就和制度缺陷进行系统分析。在掌握了大量事实、数据材料的之后,进一步提出我国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相关思路,这样使分析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3.2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从历史发展和逻辑推断的角度对我国民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进行考察和研究,通过纵向的动态对比和横向的比较分析,试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3.3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现存文献,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增强理论基础,使研究在高度和深度上有一定的提升。

3.4理论联系实践的分析方法

本文以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中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民营企业现存的制度障碍进行了彻底分析,进而指出实施制度创新的有关构想。

4 论文的框架结构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创新之处

第2章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相关基础理论

2.1民营企业的界定

2.1.1民营企业的概念

2.1.2民营企业的特点

2.1.3民营企业的功能

2.2企业制度与制度创新

2.2.1制度结构及功能

2.2.2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

2.2.2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第3章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制度缺陷分析

3.1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

3.1.1改革开放前

3.1.2改革开放后

3.2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缺陷分析

3.2.1企业文化制度缺失

3.2.2企业产权制度缺失

3.2.3企业管理制度缺失

3.2.4企业组织制度缺失

3.2.5企业激励制度缺失

3.2.6企业融资制度缺失

第4章 加快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探索

4.1西方发达国家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及经验启示

4.2我国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路径思考

4.2.1重视企业文化制度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

4.2.2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优化产权结构

4.2.3规范和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2.4建立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结合实际推进企业组织制度变革

4.2.5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4.2.6构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拓宽其融资渠道

5 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及创新之处

5.1本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及数据,首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进行全面描述,进而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缺陷实施系统分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相关政策及经验启示,积极探索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5.2论文创新之处

5.2.1本文将对当前制约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缺陷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文章主要从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创新理论视角入手,同时借鉴西方国家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实践中的合理之处,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缺陷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5.2.2在探求解决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制度缺陷路径选择中,本文认为应在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及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政策及经验,为我所用。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相关文章: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研究04-19

创新创业研究总结报告05-18

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相关研究05-06

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实验与研究计划04-06

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相关研究2篇05-11

企业制度建设工作总结11-09

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05-10

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协议09-10

民营医院休假制度05-11

民营老板创业总结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