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

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

时间:2022-11-18 18:30:07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中央与地方权责不明、政事企不分、以审批为基本手段的旧的行政管理体系正在被打破。但是,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以及政府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经济活动中以批代管的现象比较普遍;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法律规范不够,组织体系仍不合理;政府层级偏多,行政程序不规范,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划分不科学等等问题表明,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相对于其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其根本要求和重要环节在于政府实现彻底的转型。因此,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完善并发挥政府应该承担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最重要的制度支撑。

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

一、 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确保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推进的关键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的连接点,是深化其他各项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政府转型,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性转变,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各级政府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法

制为民的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推进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在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不断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着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又适度分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有效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确保政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全面推进政府自身改革,不断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增加公共-产品的数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初步形成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总量有较大的增长。

一是改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与比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协调。要从我区的实际出发,合理界定与调整自治区与各地州市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财权与事权,有效实行转移支付。

二是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内容,在保证最低社会保障、初级卫生保健、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从而实现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新疆特色的公共服务体制和模式。公

共服务体制创新是公共服务创新的核心内容。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体制。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供给模式,实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对那些不具有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对那些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服务项目,主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竞争;对仍要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卫生防疫等重大项目,要加强监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高度重视体现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切实解决地区、城乡失衡问题。。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推进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享有接受教育、进行劳动创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的正当权益。(1)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公益事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劳务输出,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2)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解决“三农”问题,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和着眼点。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投入上采取坚决措施,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调整供求结构,保护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3)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鼓励创业和推动就业相结合。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推进劳务输出,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4)合理调整分配关系,注重社会公平。建立社会公平保障机制,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

《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律援助等手段,把城乡、地区、贫富差距调控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保证社会长治久安。

(5)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快建立救助协调机制。重点帮助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拆迁居民和贫困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逐步解决看病难、上学难问题。把政府救济和社会救助结合起来,倡导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慈善事业。

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利益之间的纠纷和争执也呈普遍化、常态化的趋势,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和集中,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任务艰巨,难度加大。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明确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认真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规律,更新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范围,改进管理方式,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法律规范保障社会正常运行,努力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农民增收、抗震安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坚持提高居民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并重,处理好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各地要切实增强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社会管理与控制机制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种行业组织、社团组织、社会中介

组织以及各类群众组织的管理和自律作用,努力形成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互动互补的机制。加快社会稳定机制建设。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确保新疆政治大局稳定。推进“诚信新疆”、“法治新疆”、“平安新疆”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稳定保和-谐。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改善信用环境;关注公共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强化质量建设和管理,确保农产品、食品、药品和餐饮等质量安全;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保障公共安全;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努力减少社会动荡。

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入手,加强基层和-谐社会建设,重点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基本平台。要高度重视对互联网络的管理、新社会组织的管理、流动人口的管理。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社会人”管理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管理好、服务好。要紧紧抓住为群众服务这个中心,不断增强城乡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要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要重视发展新型社会组织,依法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深入研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管理,制定和完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要借重经济杠杆和财政投入完善社会再分配,不断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一要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做实个人帐户;对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年金;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二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服务对象从城镇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将进城务工人员纳

入医疗保险大病统筹范围,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三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将失业保险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最低工资制,确保务工人员的权益。四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关心弱势群体。以社会化为方向,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业难问题。

《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五是从政策上扶助社会上的中低收入者,落实和完善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整最低工资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力度,努力促进社会公正与和

谐。 六要优化自治区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再分配,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财力支持。

七要切实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公开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行使对政府管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 八要要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完善应急机制,着力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社会活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九要开发社会管理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各类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调利益、规范行为、化解矛盾乃至应对危机的作用。要完善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以增强社会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在积极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和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自身活力,提高社会公信度。

十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新疆绿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大生态定位,必须始终注重生态建设,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要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全面推进“诚信新疆”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增强信用意识,改善信用环境,努力营造创业宽松、社会文明、人居安全和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的发展环境,把新疆建设成为投资置业的热土、美丽和-谐的家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以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注重完善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和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公共部门公共服务效率,主动利用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并以实际行动探索具有新疆特色的公共服务模式。“十一五”时期,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以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把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作为政府首要职责,实现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有效发挥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对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和城乡地区发展失衡的关键作用。当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吸引社会资金,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公用事业建设同完善运行机制结合起来;借鉴国内外企业化管

理、社会化服务等做法,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着力点是:改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与比例;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最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制和模式;高度重视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城乡失衡问题。

1、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的精力要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生产生活亟待解决的问题上,着力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明确政府公共职能主要是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促进和完善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二是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科技基础研究、生态和环境保护,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程序化,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提高市场主体依据政策信息自主决策的能力。四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推行政务公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及时把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向社会公布,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当前要把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上。在确保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解决“上学贵”的问题。抓紧改革医疗保险、医院管理制度和医药生产流通体制,积极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行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扩大养老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做实个人账户,

提高统筹层次,妥善解决农民工保险账户可流动问题,使工伤、医疗、养老保险在农民工中得到普及。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医院、学校等社会事业,对现有国有医院进行参股,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要鼓励慈善捐助,发展慈善事业。

2、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有效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新增财力重点投向“三农”、社会公共事业、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和安排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加快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产业化。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布局,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上。“十一五”时期,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要通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要制定有效的投资导向政策,通过政府增加投入,有效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

二是为企业、社会提供的经济性公共服务。即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着眼于最突出的社会矛盾,提供最紧迫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从自治区到各地州县市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提供基本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政府为社会直接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是制度性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现代产

权制度、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一个良好有效的金融制度、建设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环境等,为人们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长远的预期。

五是要强化政府在社会公平、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并以此作为配置财政税收等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

六是积极稳妥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格局。

3、强化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监管。公共服务监管是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制定和实施规则与标准,以约束(政府内或政府外)独立运营的公共服务机构,以确保公共服务的提供效率和公平。主要包括准入资格、服务价格、服务质量、成本效益、普遍服务、竞争秩序、公共补贴、不分配利润政策的执行等。

一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法律框架。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共财政制度,建立规范的财政供养制度,并通过相关法律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建立依法行政的理念、程序和实施机制,并在法律上保证公共服务事业放开准入、依法监管。

二是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界定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作为服务供给者、出资者和监管者的不同职能。改变“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局面,建立合理、透明的检查和考核机制,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等部门进行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现代监管体系。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机构、多种行业自律组织、多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多渠道的传媒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现代监管体系。在由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加强“政府内监管”,改变政府部门自己制定政策、自己执行政策、自我进行评估的格局。在全面建设小康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要切实履行向全社会公平、有效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尤其是在完善的预算和审计制度基础上,履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责任。

论和-谐社会与政府管理的创新2017-03-15 06:03 | #2楼

一、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美国《商业周刊》2000年特辑《21世纪的公司》中指出:“21世纪的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创造力是财富和成长的源泉”。创造力从何而来?创造力来源泉于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员工的素质与士气的高低,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只有取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能量,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其优势,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中小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虽然绝大多数企业领导普遍重视人才,但由于他们专业背景的限制,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及其战略价值缺少认识,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看成是无需特殊专长的事务性活动。由于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很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战略高度与企业决策和有效

第3页,共8页

开展活动缺乏组织保障。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人力资源部门或职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即使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内容也仅限于招聘、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行政事务性工作。

(二) 用人机制不规范

我国中小企业在人才选拔上往往重视人的资历,轻视人的能力;重视人的稳定性,轻视人的创造性。高素质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人力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在干部使用上不是任人唯贤,更多的是任人唯亲,形成“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对企业干部的选拔、使用、考核目标、方式、手段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中小型国有企业,往往采用行政式方式选拔人才,人为的主观因素较多,胜任与不胜任界限模糊,最终导致有较高素养、开拓创新的人才被淹没和流失。

(三) 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视不够

很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出于现实业务的急迫需要。而不是人才储备的战略。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人员积压和人才匮乏的现象在企业内部经常出现,许多工作难以持续有效开展。由于知识、能力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路径,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心智模式有很大关系,员工能力、创造精神是难以复制的,因此关键岗位上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流失一名重要岗位核心员工,至少需要投入2个月的时间,4个月的薪酬才可能找到新的合适人选,而且需要3~6个月的培训时间,新员工才能适应工作,发挥作用。这样的代价对于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四) 企业招聘工作有待改进

招聘到优秀的、理想的员工能够切实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但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的招聘工作有流程、无方法,特别是招聘和甄选缺乏理论的指导,基本依靠招聘人员的经验,面试缺乏精心设计。在选聘观念上主要考虑应聘者的学历、经验和资历,较少考虑应聘者的动机、态度和组织文化的认同。这给员工人职后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五)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各业务部门分别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更谈不上人才的储备。

(六)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对员工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没有将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企业人才管理,也没有认识到人才职业生涯管理的投资价值。企业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员工不可能了解企业所有岗位,不可能了解各岗位所需要的条件,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满足何种条件才能晋升。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在企业中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发展。直接导致员工缺乏学习动力,扼杀了员工的潜质,又使企业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七)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分配制度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虽然企业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法和严格的考核实施办法,造成工资政策执行缺乏活力,特别是国有中

小型企业吃“大锅饭”问题表现突出,待遇上拉不开档次,干得好与干得不好在薪酬分配上体现不明显,平均主义现象严重。对一些知识型员工缺乏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激励设计,使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人才,而在职人员也难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脱钩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具有统一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蕴涵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领导喊喊口号、贴几张标语、弄几场文体活动,就这样算事了。根本原因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的建设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振兴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没有被很好的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以致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个组织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队伍整体的情况,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打造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而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因此,企业要始终将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体,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所有成员都看做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尊重职工的劳动、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尊重职工的创造精神,把人用好、用活、用到最适宜发挥作用的地方。制定与之适应的制度,兼顾不同方面职工的利益。尤其是公平、公正的员工评价、激励和约束,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例如,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采用工作丰富化,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用人机制,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竞争机制和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首先,要建立公正、公平、择优的员工竞争上岗制度,惟才是举,不看学历、资历,关键看实绩;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以员工的业绩作为岗位调整的依据;再次,创造人才发挥效能的环境,对有能力、有特长、有突出业绩者委以重任,将他们安置到适当的位置上,使其聪明才智得以施展。通过科学的用人机制,既可以做到人尽其用,又使人才发挥专长,激发人才工作兴趣,增强人才工作信心,使其以积极和热情的态度投入工作,以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目标,也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所谓员工职业生涯是指员工个人职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职业生活的方式、内容和职业发展的阶段,它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新员工都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抱有一定的愿望,并为自己制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同时,会积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创造条件。只有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为员工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形成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创业发展互相匹配、共同推进的局面,使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确定了员工职业生涯思想,才能充分挖掘每一个员工的潜能。因此,企业要为员工搭建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同时要善于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发展道路,给员工提供在企业内部成长的空间和选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设计职工职业计划表,绘制企业中的各项工作职位及人力资源情况表,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路径,让员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个工作岗位说明和工作分析,明白做这个职位需要什么条件和能力。企业还要为员工提供管理线和专家线两条晋升通道,由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选择在不同的发展路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

中小企业要兴旺发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由于企业规模扩张、人员流动、新业务增加及技术改进、产品更新等原因,企业内部的人员需求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应该定期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现有人力资源的能力状况进行审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按照美国詹姆斯·迈夫的分类,员工一般分为四类:(1)核心员工。比如带有项目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员和有经验的管理者。(2)耗费企业很大代价才可替换的人员。比如有良好顾客关系的营销人员。(3)可替代的人员。(4)可随时替换人员。对于第一二类员工,属于稀缺资源,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不能亡羊补牢,在没有空缺时就应该建立人才库和后备人才梯队。这样,可有效地避免人员跳槽带来被动的工作局面。

(四)优化人员招聘策略

企业为了获取优秀的、合适的人才,必须改善人员招聘工作。一是要改进选聘的方法,重视对面试等环节的设计。招聘方法的选用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既要考虑招聘人才的成本,又要考虑如何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面试工作是招聘人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试时不能一味强调人才的工作经验,从事本项工作的年限,而应该将经验与潜能、学历与能力、职位与才干等方面综合考虑。将不同层次的人才招聘到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上,以免大材小用,高才低用,造成人才浪费。二是重视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避免盲目追求高学历。应注重考虑员工的价值观念、职业兴趣、综合素质、潜能、道德责任感等因素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三是在招聘的方式上,应重视内部员工的推荐。因为内部员工最清楚公司的文化和需要,对应聘人也较为了解,所以这种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非常可靠。例如,uT斯达康有着“全员猎头”的传统,50%的员工是由内部员工推荐而来,在研发人员中这一比例更高。而对于举荐人,公司设有伯乐榜和信息奖等物质奖励。

(五)有效开展组织培训,帮助员工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对企业而言,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时要认识到员工培训的投入不仅仅是一项成本,而且是一项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是能带来更大回报的投资。对员工而言,企业员工也必须正确对待培训,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为员工个体提供了生存空间,企业发展同样也给员工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员工素质和技能提高来支撑。这就要求员工在对待培训问题上要处理好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培训与自我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培训的组织和实施上,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要注意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对高层管理者和核心员工以外部训练为主,可选送外出深造和交流,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对一般员工的培训以在职培训为主,如鼓励职工参加自修或函大、夜大学习,聘请大专院校学者和企管专家作辅导讲座,以降低培训成本。中小企业还应重视“干中学”和员工交流的培训作用,通过建立坦城开放、互动学习的文化来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和能力提升。对新人职员工可以建立“导师制”,通过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加强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对企业的认同与归属感。增强他们对自己在企业内发展前途的信心。

(六)完善企业的薪酬福利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机制

1 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制度。实行效益工资与岗位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同时把奖金、培训等多种奖励项目纳入报酬体系,建立差异化的薪金制,适当拉开差距。而员工报酬主要取决于任职岗位、业绩水平和企业效益。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上,将福利、带薪培训等奖励方式有机地纳入薪酬体系中,使员工、管理者、经营者能各得所需,使薪金制有更大的灵活性。

2 实行差异化的晋升制度。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高层需要更多的来自于工作的挑战性,其核心在于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程度,随着管理层次的升高,权力的需求欲就越强,所以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晋升的需要还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因此,建立通畅、差异化的晋升制度,是留住优秀人才、核心员工的重要保障。

3 实行差异化的奖金制度。奖金的分配基数和比例等必须制度化,而奖金的发放是建立在严格的考核制度基础上。激励的范围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只注重对于企业紧缺人才和核心人才的激励,对于普通员工,工作表现突出的。也应该奖励。奖金分配是随企业的经济效益、工资总额、员工岗位调整及工作业绩变动而变动的。

4 实行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股票期权是指企业给予高级管理人员或核心技术人员的一种权利,他们可凭借这种权利在一定期限内(如3年或5年)的某一时间,以预先约定的某一价格购一定数量的本企业股票,并在他们认为合适的价位上抛出。这种价值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优秀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贡献。在股票期权制度的激励下,创业不久的新兴公司也能够吸引到优秀人才和大公司展开竞争。

(七)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著名管理思想家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认为,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如果这种愿景是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它的力量之大简直无法想象。一定的企业文化。展示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用人策略,在当今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

它能作为薪金的补充,吸引企业所需要的高智能个体加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因此,企业文化的构建并非只是一句空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通过激励手段,营造和推进“文化管理”,使企业员工得到一种感召,有一种利益趋同的影响力,减少或者消除企业成员间的冲突,更好地促进企业成员间权、责、利的一致性。企业各层次员工不同的需要满足了,就会把自己的发展同企业的目标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企业工作和事业中去,达到企业的和-谐。

四、结语

中小企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对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可忽视管理问题。我针对一家特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进行了一些分析。个人看法也许不是那么全面,但希望对经营同类企业的商家有一定的帮助。

【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相关文章:

制度管理下的和-谐团队04-16

和-谐管理理论与知识员工管理04-19

和-谐管理中的员工关系研究04-16

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05-19

以雷锋精神推进建设和-谐社会05-19

践行雷锋精神共创和-谐社会05-19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04-17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09-24

和-谐管理理论与员工满意度04-16

和-谐的医患沟通技巧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