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统筹>《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时间:2023-11-09 17:45:12 德燊 统筹 我要投稿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精选6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用到汇报的地方越来越多,汇报时,要熟悉掌握汇报内容,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那么,优秀的汇报内容都是怎么写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精选6篇)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1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敖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旗参加统筹城乡试点启动仪式并亲临敖镇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下面,我就敖镇统筹城乡试点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敖镇建于1983年10月,是全旗政治、文化和综合服务中心。地处旗境中部,东邻昂素镇,南接城川镇,西和北连上海庙镇,西南与宁夏盐池县接壤。

  全镇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243万亩)。总人口1.3万户、3.6万人,其中,农牧区4836户、14235人,少数民族0.75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镇下辖6个社区(4个城镇社区,2个农村社区)、12个嘎查村(农区7个村,牧区5个嘎查),按照“三区”发展规划,农区有3个村属于禁止开发区,其余9个嘎查村属限制开发区。草原面积179万亩,水浇地9.66万亩,牲畜总头数26万头只。

  敖镇既有农区,又有牧区,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地区,地貌以硬梁和沙川为主,地势平坦,地形独具特色,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天然气、石膏、陶土等10多种,且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形成以三段地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大沙头自然风光旅游、“农牧家乐”生态休闲旅游等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旅游格局。近年来,我们按照旗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确立了“1234”工作思路(一个主题:以建设“宜居宜业”新敖镇为主题,促进地区实力和形象大幅提高;两大战略:实施城镇带动和镇郊经济战略;三大体系:健全完善市场流通、科技信息和公共服务体系;四大基地:建设特色种植及设施农业、育肥养殖、林沙产业、农畜产品及劳动密集型加工基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植产业支撑,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民生,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46元和8779元。

  二、统筹城乡试点建设的思路

  按照鄂前旗统筹城乡试点方案,我们将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五大工程,推进统筹城乡、集中发展。

  一个目标:

  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西部极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名镇”这一奋斗目标,加快旧城区改造,推进转移农牧民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保障转移农牧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建成区功能布局。依托“一乡两基地”文化品牌效应,以文化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发展以民族文化旅游及其他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到20xx年,建成区基本完成平房改造,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87%,建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的花园式精品城镇。

  五大工程:

  人口转移工程。按照人口集中、设施配套、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标准和要求,加快三段地新型村庄建设,统筹规划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和产业发展区,打造城乡统筹重要节点。认真落实“六个一”配套工程,提高转移农牧民生活水平,通过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和城乡社会保障转移等方式,推动农牧业人口向城镇和新型村庄转移,形成人口转移“大集中、小集聚”格局。到20xx年,全镇共转移农牧民4265户,12534人,农牧区人口减少到571户,1701人,其中,20xx年完成禁止开发区三个村及敖银公路沿线1138户、2506人整体搬迁转移;20xx年,计划搬迁转移农牧户1250户、4011人;20xx年,计划搬迁转移农牧户1877户、6017人。

  现代农牧业建设工程。采取整村规划,集中布局的`方式,推进规模经营、集约发展。在西部农区,集中连片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化特色种养殖业。依托三段地牲畜交易市场,建成辐射蒙陕甘宁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农畜产品集散地;在东部牧区,重点发展现代畜牧业庄园示范户,推行商品畜牧业标准化养殖模式和绒山羊增绒技术,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饲草料配方化、羔羊出栏短期化、生产饲喂全程机械化、饲养管理科学化;在镇郊,打造“菜篮子”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生猪、肉羊、肉牛标准化养殖园区,发展苗木繁育产业。按照农牧业区域布局,健全完善市场流通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组织,推进农牧业经营向联营和公司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到20xx年,全镇建成现代农业基地3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000亩,发展苗木繁育基地1.5万亩,培植现代庄园示范户150户,新建养殖园区5处,达到年出栏50万只肉羊、20万口生猪、1万头肉牛的养殖规模。

  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力争每年完成以柠条、杨柴为主的人工造林面积10万亩,抓好天然林保护、禁休牧项目建设。通过采取发展镇郊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环镇生态圈及生态移民、村容村貌整治、千家万户种百树、全民义务植树等措施,到20xx年,植被覆盖度、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8%和18%。推进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新修柏油路153公里、沙石公路185公里,不断提升道路通行力;优化电网布局,架设高低压线路435公里,满足新型村庄、产业区用电需求。加强人畜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新建安全饮水工程2处,全面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中心村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通达率100%。加快沼气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牧区能源体系。

  创业促就业工程。加快推进大沙头旅游景区建设,辐射带动生态休闲及农牧家乐项目开发和建设,增加农牧民就业渠道和非农收入。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农畜产品加工园和农贸市场,不断拓宽转移农牧民的就业渠道,搭建转移进城农牧民创业就业平台。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充分挖掘就业潜力,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发展家政、养老、陪护等社区家庭服务业,拓展富余劳动力就业空间,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社会事业建设工程。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统筹建设幼儿园、文化馆、卫生院、社会福利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一批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低收入群体帮扶救助制度,健全弱势群体保障和服务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基层组织和政法综治维稳组织建设,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努力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20xx年统筹城乡重点项目

  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统筹城乡试点建设这项中心任务,扎实推进12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涉及人口转移及城镇建设项目8项,农村牧区建设项目4项,总投资20.74亿元,力争在开局之年推动统筹城乡试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具体工作中,扎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人口转移。结合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禁止开发区、公路沿线、有积极性的嘎查村先行先试的原则,先期推进禁止开发区巴拉庙、洪山塘、三道泉则3个村及敖银公路沿线农牧户1138户、2506人整体搬迁转移。加快转移安置住房建设进度,年内确保1814套、12.7万平方米转移安置住房建成投用,完成1891套、13.24平方米住宅楼主体工程,配套完善住宅小区管网、硬化、亮化等基础设施。

  二是强化城镇建设。完成部分市政道路及建成区平房拆迁改造工程,配套完善管网设施。实施转移农牧民创业就业项目,开工建设文化产业园、农畜产品加工园及农贸市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相关产业入驻工作。

  三是推进现代农牧业。建成现代农业基地5000亩,设施农业基地1000亩,培育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10户,打造标准化养殖园区2个。结合旅游接待需求,在敖昂线和察靖线公路两侧建设平层别墅10套。提升改造三段地牲畜交易市场,新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肉食品加工厂。

  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启动教育救助基金,继续实施百名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组织开展农牧民免费健康体检,提高农牧民健康水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扶持城镇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及转移农牧民自主创业,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促进转移农牧民就业。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低收入群体分类救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总之,有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支援旗区和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全力打好统筹城乡这场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为把敖镇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极具魅力草原文化名镇而不懈努力。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2

  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我镇按照“起点要高、标准要新、规划要好、建设要特”的原则,以“三新六有”、“五通五有”和“四化一处理”为基本建设标准,认真谋划好下六村联建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都意识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重要,同时也不断地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宣传的深度和推进的力度,极大地缓解了用地指标难题。在此我终结了几点粗浅的体会,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针对本县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

  具体工作中,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把好“三关”,即申请关、合同关、登记关、立足“四化”,即农村土地承包长期化、土地流转市场化、土地流转高效化、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法制化,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我们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农经部门统一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并加强合同监管,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使之能代表农民利益,给农民“国民待遇”,并对农村土地承包中的合同纠纷,做到及时处理,规范调处。按照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农村土地流转走上依法管理轨道,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及土地流炜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确保党的农村政策依法落到实处,使群众反映的土地中“焦点”、“热点”问题得以及时处理。

  二、已经完成的工作

  (一)成立机构,制定措施

  成立“镇新民居建设工作办事处”,以镇党委书记马占祥为主任,副镇长为常务副主任,镇武装部长、镇司法所所长、镇党委书记助理为副主任,城建办、拆迁办、财政所、农业办、国土资源所、南六村新民居建设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机构,下设综合办公室、项目建设办公室、征地拆迁办公室、城管科、财务科。办事处负责新民居建设规划的制定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制度上墙,并制定工作、学习、会议、纪律、办文、档案保密、政务信息等制度,确保了新民居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选址测量,制定方案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依照《城乡规划法》,按照我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的整体要求,对东辛园农村新型社区(腰站堡片区)新民居项目的建设进行选址、测量。目前,该项目已确定位于城市快速路南外环以南,许腰路以西,东辛庄村北侧,总占地面积415亩。并于7月28日,在区规划局、镇新民居办事处、东辛庄村委会的共同配合下,经过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对项目8个坐标点的GPS定位、标点钉桩、分辨地块、信息采集等测量定位工作,为下一步征地拆迁、新民居建设,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

  (三)完成新民居建设用地的组卷工作

  如:新民居周转用地使用、归还和村庄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承诺、区镇关于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请示、村民代表大会记录及签字、新民居建设的镇村意见、土地复垦的拆迁协议、镇政府关于复垦的承诺、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方案等。目前各项土地审报材料已基本准备就绪。

  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缺少经验、专项规划还需完善

  我们在建设用地分配过程中缺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作引导,一般都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个章节为依据,而且与地方的村镇建设规划很不协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拆旧区的规划和实施大多数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规程要求到位,但是建新区的规划大多数还是局限于本村的中心村或者集中居住地,并且发现规划中心村或者集中居住地所在位置的土地绝大部分是群众的承包地,根本没法调剂使用;有的地方新的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形成“二皮脸”;有的地方拆旧区的补偿标准低,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只求拆除复垦到位;有些地方建新区的安排不考虑群众实际利益,远离种植的田块,布点不合理。

  (二)各项指标的使用制度尚不完善

  城乡挂钩工作一般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重点是那些空置房、破旧房屋、废弃工矿,现在发现由于没有统一的补偿和安置标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除了对拆迁挂钩的补偿没有标准外,我们所实施的挂钩复垦也没有一个可行的规则,当然各地都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的土标准、土政策。在挂钩指标的使用过程中,由县统一调度,项目区所在镇区根本没有支配权,指标的使用分配没有启动有偿使用制度,形成实施与不实施一样。

  (三)土地流转存在无序、失范现象

  一方面有农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识。村委会、乡镇越俎代疱替农民签约;另一方面则是缺乏为农民土地承包服务的中介机构。土地流转中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公正、公平地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

  (四)某些地区还存在土地流转认识误区

  有些下级领导本着“政绩观”的思想,一位求快,但极易形成占地——收益——再占地——再收益的恶性怪圈,致使保护耕地“红线”成了“弹簧线”。这已成为农村城镇发展面临一个具体问题。

  四、关于实施挂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重视,深入宣传城乡挂钩政策

  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检查、监督制度,制定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及符合农村实际的补偿机制;积极宣传挂钩政策,增强干群开展挂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挂钩工作当中来,结合农村宅基地清理,将那些超标准占地的、无人居住的、破旧闲置的房屋摸清位置、数量,进而科学规划,要把挂钩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确保挂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

  (二)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机制

  要出台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政策,建立专项的挂钩复垦基金和专门的管理体系。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搞强制拆迁,切实维护被拆迁户的利益;新增耕地的利益分配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增耕地的再利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形成专门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其目的就是促进土地资源开发,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然而由于随意终止承包合同、越位收回农民土地,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已上升为农村主要矛盾。因而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农民利益,依法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出台,是一项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保护土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改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好路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把这个利国利民的政策落实好,真正体现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初衷,让各级政府和群众都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益处。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不存在土地市场,土地不是商品,也没有价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二元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城乡有别的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农民利益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实现国有与集体建设用地“同价、同权”的目标,在提高经济绩效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应该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与国家立法缺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已经客观存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已经充分地显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发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现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不断扩大趋势。尽管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已经在展开,但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立法仍处于空白之中。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随着《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其他省份针对本地区特点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也纷纷出台。这些地方法规的实践,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实现规范有序管理,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也为修订《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和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但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处在地方实践阶段,要真正建立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国家立法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破除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进一步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二元分割建设用地市场引发的市场失灵问题

  首先,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以及国家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城市和农村土地享有不同权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被用作城镇建设之前,必须先通过强制征收转到政府手里,成为国有建设用地之后方可合法转让。其次,集体土地所有者缺位导致寻租现象。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处于缺位的状态,村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集体组织“代理人”的角色,这样造成了村干部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处置权,在参与征地补偿谈判中掌握了权力寻租的条件。近年来农村最突出的腐败问题几乎都与集体土地有关。村官的寻租活动,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无论对维护社会公平还是提高经济效率都将造成不利影响。再其次,缺乏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导致信息不对称。由于城乡土地市场分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始终处于“非正式流转”层面上。

  因此,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始终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可见,构建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使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不仅要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还要修改金融、税收、财政、司法等配套政策。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平台,确保集体建设用地在有形市场的指导下实现流转的渠道畅通和规范管理,是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对策建议

  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对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热情较高,但是要形成平等高效、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诸如耕地保护和土地交易管理、土地税收征管等市场监管体系必不可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土地管理,是保障我国土地市场高效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

  切实保护耕地,防范“公地的悲剧”。耕地既具备公共物品的特征,又具备私人物品的特征,可称之为“准公共物品”。因此,耕地保护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安排下,市场作用对于耕地保护有时候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而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市场失灵。从目前情况来看,首先,应该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采取措施,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层层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应实行先补后占制度。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2月31日时段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面积由10月31日的18.2603亿亩减少为18.2574亿亩,净减少29.0万亩,比上年度净减少数量下降50%,表明我国耕地保护呈现向好势头,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另外,可以考虑对耕地保护行为采取补贴制度,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根据耕地保护数量、质量以及耕作状况,给予补贴。补贴费用可以由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以及相关税费中提取。

  打破现行法律对集体建设用地权利的限制。土地确权工作是土地交易同时也是土地收益分配的基础。笔者认为关于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的确权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土地权利的种类。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对自己的土地应该同样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土地权利种类应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土地抵押权等。

  二是赋予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与国有土地相同的权利,取消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出让给城镇的单位或个人用于非农建设的有关规定。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租赁,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竞争方式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通过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方式进行,以维护集体土地产权的完整性。

  三是明确产权的工作同时要依靠土地登记确权工作,实行土地统一登记发证制度。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据已确认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确认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属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四是国家应该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系统,各类土地登记结果应当依法进行汇交,土地登记资料可以依法公开查询。同时,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土地调查成果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完善土地税收,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在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过程中,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增值收益分配及使用、管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应该明确的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的收益,应当归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所有;收益中集体所有部分的使用方向、用途以及使用收益分配,应该由集体成员约定,使用情况应当向集体成员公开。至于集体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政府还应该通过税收的方式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形成,为了规范土地市场的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应该通过土地税收的杠杆作用,调节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实现帕累托改进。在借鉴国有土地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税收体系,将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也纳入其中,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另外,对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实施统一的土地税制,也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获得稳定财政收入的来源,改变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4

  近年来,我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紧紧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坚持城乡统筹,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08年底,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亿元,增长15.3%,人均达到19999元;财政总收入10628万元,增长21.2%,人均为662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6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4736元,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7平方米。

  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最近,结合区上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采取实际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现就调研情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规划,区政府把发展现代农业确定为我区产业发展重点,启动了以“五个万”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先后分四次组织干部群众800多人赴山东寿光等地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制定实施了《杨陵区促进标准化生产园设施农业发展(试行)办法》《杨陵无公害农产品实施方案》,推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无公害产品认证。

  抽调21名单位领导,处级领导任工作组组长,组成设施农业和小麦良种、20万头生猪基地、万头奶肉牛基地和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建设等五个包抓组,督促和推进“五个万”建设工程。截止目前,设施农业大棚完成2274座墙体建设,中棚246亩。苗木花卉基地引进企业3家,高酸苹果项目完成投资150万元,栽植树苗12万株,中华红叶杨项目栽植树苗1.3万株,育苗10万株。20万头生猪基地已完成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正在进行一期200亩猪舍建设。万头奶肉牛养殖基地完成了围墙圈砌和道路、高压线路等规划。

  今年设施农业2550座大棚的建设,单就此项给农民转移性投入达到5000多万元。随着设施农业、生猪、奶肉牛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的建成,涉农企业的介入带动,使我区农民收入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有稳定、可持续增长的保证。初步测算,农业园区的全面建成,使农民从事此项生产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

  按照工业富区战略,规划建设了城北工业园区、城东物流园和城西住宅区。目前,入驻园区企业51个,建成投产企业35个,正在建设16个,有入驻意向5个;城西住宅区内西农大16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种子公司旧址开发和柳林马场职工住宅等项目已启动,其他房地产开发企业已有意向投入。确定招商局、工业园区办、物流园、创业园、中小企业局等5个单位为招商专业团队,走出去请进来,加大招商力度,目前招商洽谈积极活跃。2009年确定10大在建工业项目,建立区级领导联系点,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促使其抓紧建设,尽快投产达效。

  3、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素质提高、转移就业和收入增长。区人劳社保局等相关工作部门,结合我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培训及创业培训等。从2008年开始累计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3654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0223人。2008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768.8元,比上年增长33.8%。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区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策划包装和资金争取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紧抓国家实施民生工程、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投资方向和重点,多次赴省进京,多方联系,各部门及时跟进,项目争取工作取得很大进展。2005年以来,共争取到位项目资金近4亿元,实施项目200多个,其中2008年争取项目资金1.7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些项目的实施推进,为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基础。

  2、强化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

  每年年初,区政府在充分考虑我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项目建设计划,并实行项目包抓责任制,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单位和包抓领导,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月统计和考核制度。定期对计划内项目进展及民生、灾后重建等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2008年我区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亿多元,2009年计划投资8.8亿元。制定了《杨陵区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范了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投标、资金管理、竣工验收、资产移交等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3、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实施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按照城区东扩西移的战略规划,先后改造拓宽了康乐路、西农路、公园路、后稷路等主干道路,启动实施梁氏窑、徐西湾八组、李台村等城中村改造工程,建成2.58万平方米的李台乡农民新村和3.96万平方米的梁氏窑村民住宅小区,建成了后稷、乡园、金鑫、银鑫、书香名邸等一批居民小区,新建、改建了梁氏窑建材、蔬菜果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和银鑫商贸中心、国贸购物中心等商贸区,建成了公园路休闲广场,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布局更加合理,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到40%以上,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和省级文明城区创建验收。

  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截至2008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287公里,其中近三年完成公路建设110公里,完成投资6850万元。2009年,加大揉谷乡道路建设力度,计划建设道路26公里。2008年实施官村等村街道硬化15.8公里。2009年计划实施揉谷乡村庄街道和崔西沟环村路24公里,目前完成街道硬化1258米。

  实施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解决了58个村,7.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安全饮水人口占总人口85.6%。新打机井53眼,维修机井90多眼,增加灌溉面积3万多亩,建设良种基地0.9亩。2009年启动实施了揉谷乡光明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新集、陵湾等5个村的农田水利工程。

  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公益区建设。2007-2008年共实施了23个村以“六室一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区建设,完成建筑面积3.57万平方米,补助资金220万元。2009年,结合农村社区建设,计划完成20个村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了村庄和建设地点的确定工作。

  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近年来,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361口,占全区农户总数的33.8%。2009年启动揉谷乡户用沼气池建设工程,目前已建成主体35座。实施卫生改厕1万多口,完成投资530多万元。在村庄、道路两旁栽植绿化树苗1万多株,折合绿化面积1600亩。积极推行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

  1、教育文化设施明显改善。

  统筹城乡教育事业,促进教育资源向城镇转移。全面实施农村合校并点工作,农村中小学由原来的47所调整到现在的26所。今年启动揉谷乡合校并点工作。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建成“新农村卫生新校园”18所。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逐步理顺了“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教师工资、津贴由区财政统发,建立健全了“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加大教师培训、职务选聘等力度,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合格率达到100%,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标准。

  积极参与教育强区创建活动,实施杨陵中学标准化建设改造,建设综合试验楼、学生餐厅及学生公寓楼等,截止目前,综合实验楼已主体封顶,学生餐厅建设接近尾声,累计完成投资900多万元。完成了邰城中学整体迁建,积极筹备职教中心迁建项目,确定了区幼儿园搬迁改造方案,近日即将启动实施。2007年我区顺利通过国家“两基”达标验收,区电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李台乡、大寨乡、杨村乡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先后通过了省级验收。

  积极实施危漏校舍改造工程,累计投资650万元,完成了姚安中学综合实验楼、西大寨中学及小学教学楼建设。灾后重建工程,首批李台中心小学已完成教学楼主体工程,第二批大寨中心小学已经完成了地质勘察、平面规划、立项批复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图纸设计。

  文化体育设施明显改善。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两馆一中心”建设,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广场40个,建成农家书屋17个。落实了揉谷乡15个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和1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2、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积极实施卫生计生三级网络建设。在原杨村、李台卫生院的基础上改扩建,成立了杨陵区医院和杨陵区中医医院。新建、改建完成了李台乡、杨村乡卫生院,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卫生院新建扩建工程已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投资计划已下达,正在积极筹备建设。启动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2009年计划完成60%的村卫生室,20xx年全面完成。完成了区计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五泉、大寨和李台乡计生服务站和20个村的计生服务室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00多万元。投资272万元,建成杨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计划将原计生服务站进行改建成立区妇幼保健院,逐步使我区卫生服务水平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

  3、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加强。

  积极实施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除揉谷乡参合率为81%以外,其余乡镇及街道办参合率均达到98%。2009年区政府将结合实际,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保证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区城镇居民应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67万人,截止2008年底,登记参保人数1.4万人,缴费9150人,筹集医保资金130多万元。从 2009年5月1日起,启动实施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

  加大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力度。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对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医疗补助、学历教育补助、养老补助和丧葬补助。截止目前,为2795人失地农民发放社保补助资金310多万元。

  提高救助保障能力和标准。实施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投资400万元,建成2660平方米,可容纳100多名五保户入住的区敬老院;投资300多万元,建设2330平方米的儿童福利院,目前完成大楼主体工程建设;计划投资150万元,启动救助管理站建设。2008年开始,城市低保标准从200元提高到了22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了1100元,全区共纳入城乡低保对象近900户2200多人。2009年开始,五保标准从原来的1660元/年提高到了2200元/年。

  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教材费和杂费。2008年开始启动贫困生补助项目,共计资助学生65人,发放资助款项33万多元。

  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扩大补助奖励资金发放,2005年以来,全区共发放计生补助奖励资金60多万元,对11754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进行了健康检查。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规划指导。

  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规划制定比较欠缺,普遍存在只注重眼前工作和具体项目的实施,没有很好地做长远打算,致使各部门对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方向、框架和思路认识不清,工作安排不够科学合理,造成反复和浪费,进而影响总体工作进程。

  2、工业化程度不够高。

  城乡统筹发展要实现以工促农,就要求当地工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而我区现有工业普遍规模较小,并且多为涉农企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吸纳就业和增加利税的能力和水平有限。

  3、涉农资金投入尚有缺口。

  近年来,我区虽然高度重视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并且取得实效,但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领域的优势,扩大示范效应,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尚需巨大的资金投入,资金缺口依然较大。

  4、政策、体制不够完善。

  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缓慢,农村综合改革进展不大,如村改居、农村户籍改城镇户籍,多是名改实不改,农民真正意义地变为市民还受到土地、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制约和困扰。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化进程。个别职能部门观念相对落后,工作职能和服务范围没有真正落实到支持服务农村,促进城镇化建设中。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把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统筹城乡规划制定工作。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5、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6、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具体实施好以下“十大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1、工业集聚工程

  2、“一村一品”工程

  3、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4、城乡环境整治工程

  5、农村社区建设工程

  6、人口转移工程

  7、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8、平安和谐工程

  9、社会保障建设工程

  10、中心城市建设工程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5

  xx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打造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强势增长极,率先在xx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互动共荣、南北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难题的迫切需要。统筹渝北城乡发展,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xx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探索

  (一)统筹思想越来越明确

  面对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原江北县委、县政府在1986年就提出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依托重庆、建设江北的指导思想。1995年撤县建区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依托老城、开发新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四城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较10年前更加明确具体。2007年,区委、区政府在1234总体发展思路中,作出了城市带动农村,南部带动北部的战略部署,并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举措。当前,正在抓紧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渝北正朝着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统筹措施越来越有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渝北在xx市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近郊大农村。当时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依托重庆xx区开发建设龙溪,依托机场开发建设两路,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兴业、以城带乡的路子。进入新世纪以来,龙溪新城、空港新城、北部新城迅速崛起并呈融合之势,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强势推进,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工作显著发力。

  1、强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近年来,xx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园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形成了以汽摩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集群,以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集中发展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日益增强。

  2、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瞄准重庆主城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和钱袋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三色农业、畜禽林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都市型农业。承接园区大工业,创办了8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通过努力,城乡产业融合互动格局正在形成。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实施了一小时渝北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人行水泥便道院院通建设,电视信号和电话线路村村通建设,镇街集中供水和村级分布式供水工程,农房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等三改一建工程,以土地整理和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同时,实施了小城镇改造,中小学和农村卫生院危房改造,中小学寄宿学校建设,镇政府办公场所和镇文化中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观。近年来,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正在加速向农村延伸。

  4、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06年,我区率先在全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000多万元。2003年,渝北作为全市首批6个试点区县,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到2006年,参加人数达41.4万人,参保率达到81.59%,区级财政补助1286万元。2005年,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低保制度,财政拨款424万元,让11000人得到政府生活救助。此外,还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享受到的文明成果一天比一天多。

  5、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区初步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加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对230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免费培训。到2006年底,全区29.8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在外务工经商农民达到15.7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473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务工经商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6、公共财政尽力向三农倾斜。近几年来,实施了向镇街倾斜的财政体制调整和改革,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基础上,区级财政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社会保障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区级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高达5.8亿元。在近几年中,我区公共财政向农村投入的资金总额年年居全市第一。

  (三)统筹效果初步显现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探索,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互动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通过20年的发展,xx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86年3.4亿元、1996年28亿元,到2006年猛增到183亿元。财政收入由1986年3531万元、1996年1.1亿元,到2006年增长到10.6亿元。城镇面积由1986年0.4平方公里、1996年11.3平方公里,到2006年扩展到7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986年0.5万人、1996年11.9万人,到2006年上升到37.35万人。

  二、渝北现实城乡差距与原因透析

  (一)渝北现实城乡差距

  1、城乡发展速度差距拉大。近年来,xx区抓住机场建设、重庆主城北移、重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北部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重庆都市风貌展示区已显雏形。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采取特殊措施狠抓三农,农村经济社会自身纵向比发展较快。由于广阔的农村制约的因素较多,发展变化远不及城区,个别边远山区农村甚至仍然山河依旧。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是我区城乡发展差距最形象的描述。

  2、地区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6年,在全区10.6亿元财政收中,北部地区拥有50万人口的20个镇仅占3%,南部地区40万人口的6个街道却占了97%,个别镇全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相反,20个镇均吃区级财政补贴,财政支出占了全区的30%。2006年,我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3元,比2002年的7309元增加4184元,每年增收1046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604元,比2002年2622元增收982元,每年增收243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成倍数扩大,由2002年2.6:1上升到3.2:1,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1:1的警戒线。

  3、城乡居民国民待遇差别过大。据专家统计,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原因,城乡居民待遇差别有47项之多。一是在财政投入上倾斜市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往往是民办公助,农民既出资又出劳,城市类似建设从不让市民掏腰包;城市居民低保、社区干部待遇、复员退伍军人安置金等大大高于农村同类人员标准。二是在劳动力就业上歧视农民。一些行业和工种限制农民就业,农民工遭受不同程度的工资歧视、雇佣歧视和政治歧视。三是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城市居民基本可以享受以各种保险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村除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相关救助制度外,养老保险等不少保障制度缺失。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难以与城市职工同等享受各类社会保险。据区农业局统计,用人单位没有为我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83.5%、87.7%、94.6%、92.4%。四是享受教育等社会事业资源不平等。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优势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区,农村接受教育和医疗、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与城区相去甚远。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难以就地入学。资料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入学,平均每学年学费为2550元,人均借读费、赞助费1526元,农民工家庭难以承载子女就地入学之重,被迫让幼小子女留守家中。

  (二)城乡差距原因透析

  1、地理环境影响。渝北位于长江北岸与嘉陵江东岸的三角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纵贯南北,将渝北切分为两大纵向系统。在14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坝、台地、水体共占10%,丘陵50%,山地40%。东南地区地势较平缓,靠城依江,占地理之优,为此,重庆绕城公路内486平方公里面积已纳入主城规划,并在全速建设,重庆北部XX区已在这一区域逐渐崛起。北部山高沟深,东部被铜锣山脉和明月山脉阻隔,且离城区较远,这近1000平方公里区域在短期内要与南部发展同步,由于制约因素十分明显,因而显得非常不现实。由此可见,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着我区城市与农村、南部与北部的发展差距,也决定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差距难以缩小和消除。

  2、经济承载能力制约。渝北由原江北县嬗变而来。渝北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县,工业和城市不发达。渝北城市发育于1985年龙溪开发,转折于1992年两路城南建设,加速于2000年北部新区设立。渝北现代工业起步于1998年科技产业园区,加速于尔后设立的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虽然现在城市发展和产业支撑已取得不菲成绩,但要带动1300多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尤如小马拉大车,效果可想而知。特殊的发展基础只能继承,不能逾越。有限的经济承载能力,逼迫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只能选择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不顾条件操之过急。

  3、体制政策障碍。一是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缺陷。我国现行的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分别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的户籍制度,把人口与土地、人口与地方组织的关系固定化,阻断了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大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这种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两个世袭的种群,户口不同,待遇就不同,让农民难以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制度设计上,实行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用地分别治理,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土地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工业和城市土地市场,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严重侵蚀农民土地利益。此外,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盘活土地存在诸多政策障碍。三是投入体制未完全理顺。公共财政对农村生产建设的投入太分散,投资效益不高。尚未建立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觉投入和巨额投入的引导机制。四是行政管理体制城乡分割。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管理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设立和管理也逐步形成了农口管农、工口管城的管理格局。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城乡规划难以统一和衔接,各级各口资金难以集中打捆使用,城市产业与基础设施难以向农村延伸,等等。

  4、 三农弱势本质。农村地域广阔,产业和居住分散,缺少吸引聚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必备优势。在势不可挡的城镇化进程中,优势资源自动流向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城市。在这种状况下,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就在所难免。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双重作用,相对于二、三产业,始终属于弱质产业。农民受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从总体上看,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难以与时尚的市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始终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农的弱势本质,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三农上。

  三、对渝北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建议

  渝北小城区大农村,是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表现和市情缩影。区委决定把渝北建设成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定位准确,意义重大,切实可行。为此,对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准确把握统筹内涵,防止步入认识误区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打破城乡界限,统一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繁荣。要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内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消除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政策等障碍。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作,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目标。二是必须跳出城乡分割、两大系统封闭运行的传统思维,走出片面强调立足三农抓三农 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的认识误区,自觉把立足三农抓三农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结合起来,既重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也重视激活三农自身要素,创造 三农发展内在动力。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决不能只停留在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支援上,应从体制政策和规划入手,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并非简单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本质是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事实上,要在短期内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差别,将几十年形成的城乡居民差异一笔勾销是不现实的。

  (二)界定统筹原则,明晰工作指向

  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作上应遵循若干原则,最基本的大体有三条。

  1、从区情实际出发,铸造渝北特色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全国全市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渝北属于重庆主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大区,地理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等都非常特殊,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和办法,才能铸造出渝北版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打造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是现实的紧要工作,必须抓紧做实。为此,既要谋划长远,精心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的各项子规划;同时也要立足当前,及时启动XX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争取早日突破,尽快见效。

  3、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乡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安排,全面统筹。由于区级政府权力、财力、精力所限,在特定阶段全面推进不太可能,因而只能选择最有条件解决好的问题加以突破,才能收到实效。从渝北近期看,拟选择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城乡社会保障、城乡投入保障、土地流转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上突破为宜。

  (三)明确历史任务,锁定长远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看,必须解决好五大统筹、五大制度和五大网络问题。

  1、实现五大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依法行政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就是要一张规划蓝图管到底。当前,应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示范性的总体要求,抓紧编制或修编统一的XX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和居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规划。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各种资源和要素的统筹,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之间的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农村二、三产业合理分工,形成衔接紧密的产业链条和城乡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四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加快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全面向农村延伸。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按照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求,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向农村倾斜发展步伐。

  2、创新五大制度。一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适应经济大发展,人口大迁徙,布局大调整的总体趋势,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畅通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建立起城乡统一、迁徙自由、以身份证管理为中心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在自愿、依法、有偿基础上,建立起资产入股、量化到人、合股经营、按股分红等土地流转新机制。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投入办法。组建农村发展等投融资公司,支持发展农民互助银行,鼓励金融机构贷款向农村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三农。四是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低保、养老保险、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新机制。五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要求,调整政府部门职能,改革城乡各管一段和职能交叉重叠体制,走出一条城乡通管、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路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减少镇街管理事项,规范镇街管理行为。

  3、建设五大网络。统筹城乡发展,要重点建设城乡交通网、城乡信息网、城乡市场网、公共服务网、城乡安全网。

  (四)理清总体思路,定位指导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和率先在重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为切入点,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改革投融资体制为突破口,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居住转移为载体,早日形成 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起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设施形态、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城乡差别、南北差距缩小,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

  (五)细化运作措施,扎实推进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运作,成败在落实。必须立足现实,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1、细化改革措施,强力推进综合改革。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那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并且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果断地废除旧体制旧政策,以开拓创新的气魄和智慧建立起符合渝北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新政策。当前,面对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两大核心改革,我们更要精密设计,精心运作,强势突破,造福渝北。

  2、细化发展措施,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和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做强城乡工业,做大城镇规模,做精都市农业,让产业支撑和城镇发展共同撑起渝北城乡统筹发展的蓝天。

  3、细化活动载体,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根据需要和可能,可择机启动项目带动工程、农民转移工程、投入保障工程、土地流转工程。通过实施这些工程,切实解决项目哪里找、地向谁去要、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等瓶颈问题,为今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细化试点措施,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要抓紧策划并及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等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迅速在面上推行。

  5、细化组织领导措施,切实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统筹城乡发展基础上,应注意统筹区级班子领导力量,建立重点工作区级领导负责制,让工作压力层层传递到基层,从而高效推动各项工作。在区级领导和区级部门继续联系乡镇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街道、企业与镇,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农村卫生院对口帮扶长效动力机制。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6

  为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区供销联社按照《xxx区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的通知》(x统筹〔20xx〕34号)文件要求,抓住关键环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现将城乡统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我社领导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工作,专门组织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成立了由区供销联社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区供销联社各科室负责人和各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公开电话,明确工作人员。

  二、深化服务,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对房屋出租户的管理。对系统内出租房屋进行重点防控,并经常性开展安全检查,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提高城市租住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不法侵害。

  二是系统内7个基层企业为城市人口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在两个农贸市场开辟42个蔬菜水果直销摊位以及面积400 m2的.农民伏季水果直销摊区,免收摊位费30万元。

  三是优化农资服务。以知名农资品牌为重点,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免费提供实验示范。通过买肥料送肥料、套餐化肥等形式开展促销活动;开展农化服务活动月,下乡播放电影,邀请农技专家讲授农技知识;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监管服务到基层宣传活动;举办农资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宣传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知识,目前已开展各类农技培训65场,培训农民1800人次。

  四是规范各类网点管理。加大对农资、再生资源回收、烟花爆竹等网点监管力度,实现网格化责任管理制,按照时间节点,加大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督查,目前已开展检查300次。

  五是助力精准扶贫。为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针对项目扶贫对象永丰村,以农资帮扶为切入点,从生产角度进行产业帮扶;针对三村村的精准扶贫户,实行党组织结对,达到“两个覆盖”,在了解贫困户基本状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脱贫路径的基础上,通过“输血式”帮扶、“造血式”帮扶等,施行“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措施。目前已开展走访慰问活动7次,发放慰问资金3万元。

  20xx年我社城乡统筹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各项措施的落实,使我社的城乡统筹工作更上一层楼。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相关文章:

统筹城乡发展汇报材料09-19

xx市城乡统筹汇报材料09-19

思想汇报搞好城乡统筹发展09-19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事迹材料09-19

金台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09-19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方案05-11

统筹城乡发展宣传方案09-19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09-19

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