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二月二>《2月2龙抬头传说和习俗

2月2龙抬头传说和习俗

时间:2022-12-29 00:26:49 二月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月2龙抬头传说和习俗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2月2龙抬头传说和习俗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2017-01-15 17:41 | #2楼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一天全国各地吃食也都有讲究。二月二吃什么好?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在我们山东这那一带普遍吃饺子,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还有吃炒黄豆又名蝎子爪之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滋润万物的主宰。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节日,这一天民间有理发的习俗,更有“二月二,剃龙头”之说,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

昨天去逛街的时候,我听裕德纸杯厂河北的一个男青年说“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相沿既久,原作是“思旧”正月不剃头,遂误是“死舅”。

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思念明朝旧制.也就有了“正月不剃头——思旧”这句话。所以这种“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最初压根就和舅舅没关系。这种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变成了“正月不剃头——思舅”,用“思念舅舅”来为正月不剃头做注解。后来,“思舅”被讹传为“死舅”,以讹传讹,也就有了后来“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2月2龙抬头传说和习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如果不去理发店剪发的话,你可以给家人、哪怕是婴儿,剪掉一根头发也是可以的,理发不在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心态问题。即使自己剪掉一根头发,那么你就会趋吉避凶了,吉祥如意了。儿童理发,叫剃“喜头”,能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带来好运,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2017-01-15 17:44 | #3楼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今年是龙年,那今天是真正的龙抬头了。早上出门,阳光灿烂,好日子啊!

昨天是农历二月初一,阳历2月22日,好日子!哎!总算是出了正月了!年总算是过完了!再也不用寒暄“拜个晚年”了。这么好的日子,应该春光明媚才对。但天公真的不作美,一整天都阴霾密布,不见天日。据说是有雨雪,但老天爷爽约了。以这样的形式庆祝二月的到来,很不给力。

对于二月二,民间最多的说法就是“龙抬头”了。按我的理解,“龙”就是老天爷,“龙抬头”就是老天爷睡醒了,冬天结束了,春天来临了,天气暖和起来了。对于二月二,最大的民俗就是“剃头”了。照老一辈人通常的习惯说法和做法,正月里不能剃头,只有熬到了二月二才能剃头。老天爷精神了,人也精神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一、二十八星宿与龙抬头

二十八星宿(xi),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龙抬头,与二十八星宿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谓二十八星宿,就是中国古人观察天象的模式,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星座”。聪明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想象力十分丰富,把天空中可见的星星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成4宫、每宫7宿,共28宿。根据形象,将4宫想象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角、亢、氐(d)、房、心、尾、箕)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角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称作“龙抬头”,将其作为春天的标志。

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和“惊蛰”之间。此时,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

二、龙头节的起源

据传说,“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据考证,“二月二”的习俗始于唐朝。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相传在宋朝时,二月二被称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的形成,除了中国先民对龙的崇拜之外,更多地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相对南方地区而言,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因此,人们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逐渐形成了“二月二,龙抬头”的美好愿望,盼望龙王爷能够赐福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对于“二月二龙抬头”,北方地区甚于南方。 老百姓是多么地盼望着春天的喜雨啊!二月初二到了,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了,给老百姓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就此开始。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因此,这一天被称之为“春龙节”,又叫“春耕节”。

三、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 俗。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

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在我的济南老家,每到二月二,最大的食宿莫过于吃“炒蝎豆”了。炒蝎豆,也称作“炒蝎子爪”或“炒蝎子肚”。炒蝎豆,意味着炒死蝎类毒虫以除害之意。小时候,我特爱吃母亲做的炒蝎豆。有黄豆、黑豆,先泡好,再放在装了“土”的大铁锅里翻炒。这种“土”很特殊,灰白色,干干的,说是叫什么“坩子土”。大人们说,困难时期,有人吃坩子土,吃得不消化,胀肚子,还死了人呢。小伙伴互相分享自家的蝎豆,看到大伙儿嘴边上白白的坩子土沫子,好笑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坩子土炒的蝎豆再也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也淡去了。我后来学了地质学,这才知道,坩子土就是高岭土。篇二: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今天是3月2日,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我国自古以来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民间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这天也叫春龙节。据史料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据说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农历二月初二,其实更是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我国的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而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据历史记载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其实,关于二月初二“龙抬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当年武则天篡位,天帝震怒,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以示惩罚。然而司水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将玉龙打下天界,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玉龙,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来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都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玉龙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昂首抬头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无可奈何,只好让玉龙回归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据说,这也是民间二月二吃蝎豆习俗的由来。

其实不止这些,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还有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等等。其实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另悉,咱北京的新路春、曲园酒楼、同春园、惠丰饺子楼、马凯餐厅长椿街店、合义斋等老字号在这个“龙抬头”的日子里,都推出了各具风味的“龙鳞”餐,今天恰好周日不妨前往去大吃一顿。

【2月2龙抬头传说和习俗】相关文章:

2月2龙抬头的习俗05-19

2月2龙抬头什么习俗05-19

2月2日龙抬头的习俗05-19

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必备(2篇)01-12

龙抬头的习俗03-11

2月初二龙抬头的习俗05-19

关于龙抬头的习俗03-11

龙抬头的由来及习俗03-11

龙抬头各地的习俗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