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状态的准确判断,不仅要求我们要准确认识,还需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
准确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是对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判断。2015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重要表述,是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体现了一种“新常态思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12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中央首次在政治局会议层面提出新常态。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是对APEC会议上习关于增速、结构和动力的阐述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是决策层对新常态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从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及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的新变化提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这些趋势性变化和特征可以推出“四大转变”的结论:一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准确认识新常态,必须把握好这“四大转变”。
主动适应新常态
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我们不仅要准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抛弃旧的片面强调增长速度、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的方式方法,对GDP增速的下降要有宽容度,彻底摆脱“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要探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化了的内涵和条件,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结构。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做到“八个更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个更加”,即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八个更加”是判断我们认识是否到位的基本标准,也是我们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有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也要使改革的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要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坚决破除过去的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变化、工作思路上的新发展、工作路径上的新突破。
积极引领新常态
做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积极引领新常态。
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新常态思维。树立新常态思维,就是要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路径依赖”,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深刻理解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持续、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就是要把握目前经济发展的新进展和阶段性特征,不能再用“起飞”阶段早期和中期的惯性思维去看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转型升级。
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要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还要注意防控化解各类风险。
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抓住和发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动力,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要向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要动力,要向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动力,要向消费创新和消费热点要动力,要向区域创新发展要动力,要特别重视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要动力 。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实施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把握大势、坚持定力,不断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调整结构,着力改善民生,经济运行趋势稳中向好。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我们要科学研判经济运行新走势,高度重视、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当前经济运行趋势稳中向好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与社会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织,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到了中高速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物价保持在合理区间,国际收支向基本平衡过渡,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稳中向好、稳中向优。
从经济总量看,国家统计局的公报表明,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一季度GDP增速为7.4%,二季度和三季度增速分别为7.5%、7.3%。从这组数据可看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处于合理区间,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在7.5%左右波动,并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顶住压力、保持定力,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施精准有力的定向调控和区间调控措施所取得的好成绩。当然,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很难再回到原来动辄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但只要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增速的适度放缓并不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冲击。年初确定的
7.5%左右的增速目标,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即使是7.4%或7.3%,甚至再低点,如7.2%或7.1%,也能够承受。只要经济增长大体稳定在7.0%左右,实现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有把握的。从国际经验和长远视角来看,我国增速适当回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绷得太紧,加大弹性,更容易从容做事。
从经济结构看,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这是非常好的结构优化迹象。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加快实现健康中国、养老中国、宽带中国等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新常态下,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等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受房地产周期性和阶段性调整的影响,投资增长有所放慢,但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的改善较为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同期GDP增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有所改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都继续有所缩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区域结构也在逐步优化。应当说,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正朝着优化升级的方向迈进。
从经济效益看,目前就业总量实现平稳增长,就业质量稳中有升。数据表明,我国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预计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超过年初目标,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稳定。这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下,能实现“保就业”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力推中小企业发展,保住了就业,也就保住了民生,保住了社会稳定大局。前三季度,CPI增长2.1%,控制在预期目标内,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增长较为稳定。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均得到加强,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去年以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并制定出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制度等。简政放权“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质量”和“中国效益”将会进一步凸显,增长速度“下台阶”,增长质量“上台阶”就成为应有之义。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向创新驱动转换。过去30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3倍,这是由体制改革、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能够为科技创新留出时间、腾出空间。
二、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取向和预期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大环境总体对我有利,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成为全球共识。但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不可小视。 从短期看,明后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周期性温和复苏态势。IMF和世界银行先后在年中下调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并没有调低明年的增长预期,他们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但世界经济复苏则呈现明显的曲折分化特征。美国经济复苏形势更为稳固,就业、房地产等主要指标继续改善,消费者信心走高。欧日经济持续徘徊。欧元区受德法意等大国的拖累,复苏进程再度搁浅,通缩压力不断上升。日本“安倍经济学”和“311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使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期性复苏,但长期动力不足和政策效应递减,经济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新兴经济体集体进入减速调整期。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势头总体仍在延续,部分国家存在滞涨风险,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从中长期看,我们面临两大挑战和机遇。一是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正面临深刻调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推进TPP、TTIP,以美联储为中心的六国实行货币互换,对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带来新挑战。二是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对传统产业往往具有颠覆性,对现有产业体系可能带来很大冲击。当然,这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总体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好于今年是大概率,但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今年上半年以来,多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阶段判断。新常态它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是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中高速阶段的从容状态,要求中国的产业发展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要从依赖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它强调经济发展既不能片面追求过去那种粗放的高增长,也还要保持合理发展速度防止经济惯性下滑。这种辩证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是我们制定明年及“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也是我们确定各种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新的发展阶段,确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三点:
一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要看到我们的人均GDP还不高,在世界上排在90位(含地区)以后。我们要牢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动摇。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这个速度是实现社会比较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速度,是不带来严重后遗症、经济增长质量较高的速度。
二是抓住创新转型这条主线,提质增效。要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可实现的中高端目标,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源泉,创新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更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在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创新转型,才能实现长期的中高速增长,并向经济发展的中高端水平迈进。
三是坚持有为有力原则,实现好的新常态。新常态是一种新境界,好的新常态,不是一种自然、必然的状态,它是一种可能最好的状态,如果不去努力,不解决经济结构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好的新常态是得不到的。只有“稳中求进”才能“稳中有进”。
在此政策取向下,关于明年的经济目标我们有以下几点看法:
关于经济总量目标。我们的研究认为,将明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是比较合适的。理由是:(1)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经济规模比2015年翻一番的要求,年均增速达7.2%就能完成这一目标,而前四年(2011-2015年)我国GDP年均增速为8.1%,据我们测算,未来6年年均增速为6.6%,就能实际上述目标。而且7%左右的目标也是与“十二五”规划相一致。(2)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就业增长形成很强的支撑作用,7%的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量比10年前10%以上的增长还多,特别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就业增长促进作用越来越大。(3)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调整相比,我们对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仍然是缓慢的或温和的。2015年之间的3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9%,最近三年平均为7.7%,降2.2个百分点,但经济目标仅调整0.5个百分点,从8%左右降至7.57%左右,再调0.5个百分点,加总也仅调整1个百分点。从近几年的实际看,社会对此的承受力在增强,市场
主体都在做很好的适应,都在认可倒逼机制对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4)将经济增长目标适度下调,可以适度减轻稳增长压力,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更大的空间。
关于其他经济目标。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在1000万人以上,与2015年相同。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CPI增长目标仍然定在3.5%左右。同时,有必要确定三大需求的合理增长目标。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3%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3%左右,出口增长7%左右。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对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为“十三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年,明年则是许多重大改革的推进和落实年,财税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国企改革等都将全面铺开,因此,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总体来看,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具体有以下建议: 第一,优化政策,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用好用活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发展。要坚持稳增长靠宏观调控创新、靠改革激发增长活力,这一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思路。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定向调控政策。定向调控具有较强的动态性,更注重解决长期的稳增长问题,目标既是保持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又通过激活力、优结构、释放长期发展潜力,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考虑结合三架马车的情况以及行业和区域的变化情况,出台些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政策。比如重大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交通、水利工程、城市交通、地下管网等。
第二,促进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同时,全面推进和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和要素市场化等改革,努力实现改革的重大突破,同时,全面提升扩大开放的水平,为稳增长增活力,为调结构提供内在动力。再取消和下放几批审批事项,重点清理取消能源、医疗、医药等领域不必要的生产经营准入限制、行业管理规定,进一步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范企业投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环节,逐步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和落实中央确定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统筹推进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和事权财权统一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健全市政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等领域的投资运营机制。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和资源品价格等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工资改革。
第三,调整结构,创造中国经济发展优势。一是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既包括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也包括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大体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把健康、休闲旅游、文化等培育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要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深化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制定跨五年规划的棚户区改造、铁路、水利、能源和生态环保等长期重大工程建设。三是要着力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显著提高一些战略性产业(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已形成一定新的优势产业(如高铁、光伏产业、造船业和支线飞机)
继续做大做强。对产能过剩问题,也要有扶有压,既要坚决地淘汰落后的产能,也要积极消化先进的过剩能力。四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是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关键是解决好“三个一个亿”问题。五是加快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四,改善民生,促进中国经济包容式发展。我国的基础产业,有的如农业是弱势产业,有的如公共基础设施等投资大、盈利水平低,基础研究与教育则存在较严重的体制问题,结果都存在投资不足、欠帐太多的问题。不尽快加强这些短板建设,使短板变长,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难以提高。一些民生短板补上,如加强基本社会保障,则有利于扩大消费,增强发展后劲,还有一些民生加强了,如教育和医疗,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精准扶贫。加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补生态环保的短板。加强生态保护和染污治理,特别是治理雾霾,不仅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大发展,为推进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第五,防范风险,增强经济稳步发展的信心。明年可能是各种风险更为集中显现的一年,要注意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把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是最大的防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当前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治理理念。我们要适应新常态、主动有为,就要对新常态阶段各种潜在的经济社会风险如房地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保持清醒的认识,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预见作用,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这里需要强调的有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其中最需要高度警惕的是,房地产的持续调整,将使地方融资平台和金融机构的隐性风险显性化,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
第六,精心谋划,着眼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明年是规划年,而且“十三五”规划具有“承上起下”的重要作用。要认真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认真研究我国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围绕着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板,努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方向,对未来五年至更长期的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十三五”规划既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也是一个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的规划,以此推进我国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目标的实现。“十三五”时期既是实现第一个100年目标的冲刺阶段,也能为实现第二个100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尤其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各方面体制改
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重构,在世界经济再平衡与世界经济秩序重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明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成果。
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让“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我们不能以GDP论英雄,但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导致“栽跟头”。
稳中求进,贵在有进。“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刻不容缓。我国经济已进入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期。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增长点,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坚持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稳”和“进”可以互相促进。面对新常态,不稳难言进,有进才更稳。处理好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的关系并不容易,要求我们在保持定力中有效作为,始终不渝推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既把速度稳住,保持中高速增长,又大力推动转型升级,跃向中高端水平。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勇于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开拓新局面,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
【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相关文章:
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02-18
常态化防控措施(精选11篇)08-17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5篇)07-26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11篇)07-28
常态化疫情防护措施(通用5篇)05-27
校园常态化疫情防疫措施(精选6篇)05-27
常态化疫情工作措施(精选5篇)05-28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8篇)05-28
常态化疫情防范措施(精选7篇)05-28
怎样提升自己的职场适应能力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