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新常态>《认清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认清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时间:2024-04-07 16:04:06 新常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清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状态的准确判断,不仅要求我们要准确认识,还需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

准确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是对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判断。2015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重要表述,是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体现了一种“新常态思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12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中央首次在政治局会议层面提出新常态。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是对APEC会议上习关于增速、结构和动力的阐述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是决策层对新常态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从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及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的新变化提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这些趋势性变化和特征可以推出“四大转变”的结论:一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准确认识新常态,必须把握好这“四大转变”。

主动适应新常态

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我们不仅要准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抛弃旧的片面强调增长速度、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的方式方法,对GDP增速的下降要有宽容度,彻底摆脱“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要探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化了的内涵和条件,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结构。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做到“八个更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个更加”,即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八个更加”是判断我们认识是否到位的基本标准,也是我们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有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也要使改革的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要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坚决破除过去的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变化、工作思路上的新发展、工作路径上的新突破。

积极引领新常态

做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积极引领新常态。

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新常态思维。树立新常态思维,就是要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路径依赖”,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深刻理解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持续、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就是要把握目前经济发展的新进展和阶段性特征,不能再用“起飞”阶段早期和中期的惯性思维去看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转型升级。

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要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还要注意防控化解各类风险。

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抓住和发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动力,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要向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要动力,要向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动力,要向消费创新和消费热点要动力,要向区域创新发展要动力,要特别重视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要动力 。

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20170106 10:15 |  #2楼

2015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之后,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对新常态的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深入学习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对于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认识新常态,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特征

一段时期以来,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面临环境污染加剧、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可持续等严峻挑战,加之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外部风险,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难以为继。新常态的提出,是对我国经济形势特点给出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解释,是后发追赶型国家迈向更高阶段出现的新变化与新特征。

所谓新常态,是在发展速度上,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发展模式上,由规模型、速度型、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型、效率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结构上,由产业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分割、区域结构悬殊转向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结构均衡和区域结构协调;在发展路径上,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们要认识到,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但新常态不是经济的衰退,而是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加快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不是经济正常运行轨道的偏离,而是积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不是经济发展潜力的消失,而是深刻把握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战略抉择。新常态号角的吹响,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走向新常态的中国将给处于缓慢且脆弱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适应新常态,要积极培育改革发展新动力

科学认识新常态,是为了更好适应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要深化改革,创新调控手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适应新常态,意味着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不断推动国民经济全领域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产业结构领域,要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局面,推动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领域,要改变“投资过热,消费低迷”的局面,推动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

结构领域,要改变二元体制下的城乡发展失衡局面,推动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领域,推动居民收入占比不断上升,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路径探索。适应新常态,意味着向改革深化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具体来说就是,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把该做的事做到位,该给的政策给到位,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发展动力的配比结构。科学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释放消费潜力,激活消费需求,使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多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通过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协调作用,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让广大人民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适应新常态,河北要有新作为。面对重重困难与复杂局面,河北需要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突破口,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良性互动。这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摆脱旧有经济发展模式桎梏,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崛起的重要方法。发展靠创新驱动,创新靠改革驱动,改革靠观念转变驱动。改革是最根本的动力,也是最大的红利。推动创新发展,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必须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扩大开放上迈出新步伐。对河北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牢牢把握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平衡点,依靠改革激发民间和企业活力,通过改革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协同发展实现全省经济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中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的目标。适应新常态,拓展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抛弃,而是要立足既有的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加快创新驱动,以创新要素的密集配置,通过质量品牌、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方式,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达到对存量的改造调整和优化提升,推动其向中高端迈进。

引领新常态,要把握好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

谁能引领新常态,谁就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领军者。立足河北的经济发展现实,我们要紧跟形势发展变化,在着力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看到,新常态下,作为资源大省,“两高一低”的传统产业结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没有出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大气污染严重等挑战,面对产业结构亟须优化、动力结构亟须转换、民生福祉亟须改善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有所作为。也要看到,新常态下我们也面临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成为开放热点、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冬奥会,都为河北带来重大发展机

遇。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些机遇,坚持创新发展,就一定能获得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形成新格局。

引领新常态,需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成驱动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转换。一方面,要把科技创新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支撑河北绿色崛起。新常态下河北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子。而要走好这条路,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创新的潜力;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加快科研创新进程;破除要素瓶颈制约,实现合理流动,激发创新要素活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市场成为引导创新要素流动的主导力量;完善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障碍,推进研发实践化、技术产权化、产权清晰化、成果资本化、人才股份化、转让市场化、交易网商化,构建企业、研发、资本、交易、转化有机融合的通道。要坚持“无中生有”,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让新芽长成大树”;坚持“有中生新”,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让老树开出新花”。

另一方面,要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增强市场主体发展的信心,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局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各种障碍,改善创业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在全省上下形成创业发展的时代洪流;要下好简政放权这个改革的“先手棋”,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实行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为创新创业提供到位的政策保障;要引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发展禁锢,提高政策落实的公平公正性,开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要强化扶持政策,激发创造活力,调动广大民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着力形成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大型企业“欢天喜地”的新局面;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共举,提高开放的主动性和协调性,推动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发展战略,在国际产业舞台上展现河北风采。

认识新常态_适应新常态20170106 22:43 |  #3楼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常态”战略思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和丰富内涵。当前,党校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校“新常态”已初见端倪,并深刻影响党校方方面面的工作。

从总体上看,“走进一线”更好地完成服务中心工作任务成为党校新常态。以来,中央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等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抓改革、抓建设、抓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在新常态下,党委政府推进中心工作的强度更高了。“党校姓党”,服务和推动大局工作的开展,是党校神圣职责和使命。在“四个全面”重任面前,省政府需要党校更有成效地培训高素质干部、更加主动地提供智力支持,在一些重大和敏感性问题上还需要党校主动发声。可以显见,党校工作走进一线、走上一线,以一线的姿态服务和推动全局工作已经成为普遍要求。在党校阵地上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助力助威、冲锋陷阵、站岗放哨,做到更加积极、主动、有为,实际上是党校工作最大的新常态。

从教学方面看,“大规模”“高强度”干部培训成为党校新常态。对全党发出大兴学习之风总动员,中央颁布实施了《2015—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前不久又印发了《2015—2018年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在反对“四风”背景下,全国上下干部学习需求明显上升。在强势推进“正风肃纪”过程中,各地加大了各类培训中心的规范和整治,领导干部参与社会化培训受到限制,干部培训向党校、行政学院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干部教育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相比于2015—2011年,最近三年,党校方面的主体班次期数、人数增长了30%50%。委托培训增长迅猛,2015年全年委托培训班次

和人次同比上年分别增长104%和248%,2015年进一步增长了15个班次。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将继续增长,各类办班将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在学员人数急剧扩张、学员基本素质普遍提高、学员诉求差异化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办学条件、师资能力、服务保障等方面都面临新的制肘,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将处于更大压力之中。

从科研方面看,“咨政功能强化”成为党校新常态。以来,中央更加重视智库建设,曾多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2015年11月,中央专门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并对党校、行院智库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各方面都加大决策咨询研究情况下,党委政府寻求高质量咨询成果的平台更多、余地更大,党校智库建设面临良好机遇,但竞争更为激烈。从党校来看,科研咨询矛盾突出:一是外部需求增强与研究能力有限的矛盾,二是教研项目众多与人才精力有限的矛盾,三是科研管理更为规范与科研积极性急需调动的矛盾。如何坚持教学、科研、咨询齐头并进,努力成为党委政府想得到、信得过、用得上、叫得响的高端智库,需要作出科学应对、统筹谋划,寻求新的突破。

从管理方面看,“从严管理”推进作风建设成为党校新常态。从严治校是党校一贯方针,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任务更重了。从学员角度看,在“八项规定”和学员管理新要求下,一些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治理,一方面需要巩固成果、形成习惯,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学员在从严从紧管理之下,对教学质量、业余活动、服务保障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从学校角度看,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形成长效机制,从严管理也必须走向常态化。因此,对党校来说,无论从工作理念、观念,还是到制度、行为,都面临着主动适应、不断创新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方面看,“走出去”全方位开放办学成为党校新常态。当今社会是全

方位开放的时代。跳出党校看党校,跳出党校发展党校,拓宽视野、扩大开放,成为党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与兄弟党校之间的合作、与国内外名校的合作、与地方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合作也是势在必行。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干部学员习惯于运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公开课、慕课(MOOCs)等新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学习者的欢迎。大数据时代给传统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对党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更多的领导干部全天候、便捷地接受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已经成为党校未来发展的新选择。一定意义上说,在全方位开放时代,不管是国际国内、校际校内还是线上线下,突破党校“围墙”概念,把党校打造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党校”,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党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要求新问题,我们必须把握办学规律,主动适应,科学应对。要切实增强“五种意识”。

“红色阵地”意识。干部教育是党校主业,“红色”是党校的旗帜。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始终定好位,坚持主业不动摇,要做到“两个更加”,即更加注重理论武装、更加注重党性教育,真正使党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同时,要重视对新常态问题的学习研究和新知识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示范引领”意识。党校是党委重要部门,又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学校,理应率先垂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关键是要引领新常态。各级党校不仅要通过加强干部教育和科研咨询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而且党校自身各方面工作也要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就要做成精品,干就要干成示范。通过拉高标杆、自我加压,不断实现新的超越。

“第一时间”意识。2015年以来,中央和多次强调要狠抓落实。我们党校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科研和决策咨询上,都要按照“四个最”的要求,切实增强效率意识、率先意识,凡事立足于早,主动谋划在前,第一时间抓好中央、部署要

求的贯彻落实。

“开放创新”意识。面对党校工作“新常态”,许多难啃的硬任务,难在力量组织上,难在资源争取上,难在创新发展上。对学校来说,必须主动敞开大门,以开放求合作,以创新求突破。学科之间要打破界线,工作要打破条条框框,有条件的市县党校除了要与各级党校、各级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还要与境外培训机构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交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实现借梯登高、创新发展。

“恪守规矩”意识。从严管理的“新常态”,既是从严治校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化科学管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良机。要把从严治校、制度管校作为长期方针,一方面要用制度凝聚共识、激发活力,把工作“常态化”,另一方面要用制度约束行为、形成压力,用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尤其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引导教职工和学员恪守规矩,使党校纪律严明、崇尚法治、风清气正。

【认清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相关文章:

书记 适应新常态05-18

财政 适应新常态05-18

适应新常态 讲话05-18

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05-18

充分认识新常态 积极适应新常态05-18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05-18

主动适应政治新常态05-18

适应安全生产新常态05-18

如何适应党建新常态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