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元宵节>《宁波元宵节的习俗

宁波元宵节的习俗

时间:2024-02-24 12:09:57 炜玲 元宵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宁波元宵节的习俗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十三日为“上灯夜”,十七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宁波有的地方行灯会,演“灯头戏”。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宁波元宵节的习俗,欢迎阅读与收藏。

宁波元宵节的习俗

  宁波元宵节的习俗

  春节之后,新年第一次月圆,就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老宁波的习俗是过完元宵节,年节才算落幕,生活复归常态。元宵是春节的延续,是年节的尾声和高潮。

  老底子宁波人正月十五过元宵,都会举办大型灯会,又称“灯节”,元宵节晚上,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清代慈溪人范濂《山北乡风》这样描绘宁波元宵节热闹景象:“龙马花灯趁夜调,画船锣鼓闹元宵。”宁波通街闹市,茶店酒肆,寺庙宅院,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通常是正月初七开始制花灯、搭灯棚,元宵节俗活动前后延绵共六天,白昼为市,游人如织,夜间燃灯,蔚为壮观。正月十三晚上叫“上灯夜”,各家各户要把做好的灯挂起来。正月十四为“试灯夜”,试点元宵花灯。每户人家都要把门打开,每间房屋都点亮灯,空房也要亮着灯,叫做“十四夜,间间亮”。元宵节俗活动主要有张灯、赏灯、赛灯、行灯会、猜灯谜、放烟花、吃汤团等,并放焰火和社火百戏。直到正月十八“落灯夜”,整个元宵节才算结束。

  元宵节期间,宁波民间艺人各显神通,展示各种绝活,有舞龙灯、跑马灯、扮大头和尚、扭秧歌等狂欢娱乐。“鼓乐喧天,人声鼎沸,肩摩踵接,街填巷塞,昼夜游观……”旧时文人这样来描述宁波元宵活动。

  “元宵节”源于庆贺尧帝寿辰

  正月十五为什么叫“元宵节”?许多人不明就里。“元宵”其实是“上元之夜”的意思,“宵”就是“夜”,“元”就是“上元”。正月十五是“上元天官大帝”的寿诞,也叫“上元天官诞辰日”,简称“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相传自尧、舜时,上元已为节日,后因民众祈福烧香日旺,夜间放灯,加之社火百戏,庆祝尧帝寿辰的“上元天官赐福日”(上元节)就逐渐演变成了元宵灯会。南宋程大昌《雍录》:“唐世始以三元放灯”,即元宵节始于唐朝放灯,后来逐渐在民间热闹起来。据说,天官(尧帝)喜乐,民间遂以各种演艺杂耍、挂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踩高跷、舞狮、舞龙等娱神自娱,歌舞升平。久而久之,上元节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沿袭至今。宁波民间还吃汤团来应节,汤团与元宵节之关系,应该是先有“上元节”,后有汤团,汤团因节命名“元宵”,而不是元宵节因汤团而命名。汤团只是元宵节的食俗之一。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在于它处在新的时间节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景。

  宁波民间习惯将“上元天官”视作“福神”,尧帝作为福神与禄神、寿神合称“福禄寿三星”。据说在元宵节这一天,“上元天官”要下凡人间,颁赐福禄,宁波家家户户就张贴“天官赐福”或“三星报喜”年画于中堂,画中的天官,身着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或笏板),五绺虬须,面容慈祥,一派雍容华贵的气质。有的还画有蝙蝠自天而降,“蝠”与“福”谐音,寓意上天降福人间;再配上灵芝或杂宝。“三星在户”预示多福多寿,喜庆临门。元宵节前,富户大族则做“福绿寿三星”一斤重大金团,供奉上元天官。在元宵节清晨,名门望族要燃烛,备牲醴、香花、茶果,阖家祭拜上元天官大帝,宣读《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圣诞表文》,祈求赐福。上元节(元宵节)这一天,宁波城乡燃灯演剧,笑语盈盈,喜气洋洋,人们共庆佳节,祈求新年福星高照。

  热闹的元宵灯会

  旧时,宁波人在元宵节有观灯习俗。歌舞百戏,奇术异技,说书唱戏,无所不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宁波人在元宵节期间的文娱节目主要有“调马灯”、“龙灯”、“调八仙”、“闹龙船”,更有唱文书、讲武书、滩簧、小热昏、演“灯头戏”……从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宁波城内,月湖边上,无论巷陌、寺观、市衢、桥道,尽皆编竹张灯,六天时间,宁波成了不夜城。据1891年3月2日《申报》载:“‘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溢通衢’,此古人上元夜诗也。宁城为四明旧地,春秋佳日,胜事良多,每当金吾弛禁,玉漏停催,火树银花,争奇斗胜。今岁好事者所制新式人物、翎毛各灯尤为奇丽,初有绸扎彩亭为之开路,继而狮子、凤凰灯、白象、白鹤灯,又有幼童八人,稚齿、韶颜、熏香、剃面、手执明灯为八仙会聚之戏,此外,又有稚子多人,身骑五色马灯、轮船一统万年灯,无不鲜艳夺目,遍迎城厢。沿途翘首立跂足观者,如水如云,洵一时之盛也。”“金吾”是负责京城防卫治安等的军事长官,“弛禁”是禁令解除,“金吾弛禁”:唐宋时,京城里夜晚是不准行走的,叫“宵禁”,官府在元宵节期间解禁,把城门打开,把街坊门全打开,自由通行,通宵达旦。孩子们手提精巧的狮子灯、凤凰灯、白象灯、白鹤灯、麒麟灯……争奇斗妍,珠光四溢,色彩千重。宁波城万家灯火,万人空巷。

  据1893年3月5日《申报·甬上述新》载:“‘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此张说元夜诗也。宁波为十洲胜地,春秋佳日颇多游冶之区,而当玉漏停催,金吾弛禁,铜芝金藕,门丽争奇,益觉胜赏,非虚风光无价。今岁好事者新制各式灯彩:人物、鸟兽、花卉、翎毛,到处游行,引人入胜。间以清丝脆竹,声韵悠扬,更选俊慧幼童,剃面熏香,搽脂抹粉,插雉尾衣翟炜,手弹胡拨四,骑五色马灯,扮成《昭君出塞》之剧,梨园妙选,当亦无此娇妍。每当玉兔流辉,银蟾吐彩,梨花山畔、碧沚亭边,名士美人,肩骈趾错,争先快睹,共乐升平,诚有如王次回所云:‘踏雾天街艳步狂,微风一道染衣香,游人暗逐芳尘去,拾得儿家紫佩囊。’彼西域灯轮,恐未必有此繁盛也。”

  逛灯市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宋代史浩的《粉蝶儿·元宵》:“一箭和风,秾熏许多春意。闹蛾儿、满城都是。向深闺,争翦碎、吴绫蜀绮。点妆成,分明是、粉须香翅。玉容似花,全胜故园桃李。最相宜、鬓云秋水。怎教他,却去与、庄周同睡。愿年年,伴星球、烂游灯市。”此词记录了在宋代的宁波,妇女过元宵节要在头上戴“闹蛾”,这是当时重要的节俗之一。“闹蛾”是用绫绮等织物剪成,往往由妇女动用剪刀工夫亲手制作。在剪好的蛾形上,还要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满街出游的妇女,个个都是这样满头颤动的闹蛾,那场面是很壮观的,构成了盛大狂欢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明代范钦的《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阗城花月拥笙歌,仙客何当结轸过。”(“阗城”:满城。阗,充满。“何当”:合当。“结轸”:车马络绎不绝于途。)

  明代沈明臣的《灯夕范司马安卿天一阁即事》:“灯悬高树星河近,帘卷中天海月飞。”(“灯夕”:元宵、上元,正月十五。“范司马安卿”:指范钦。)

  清代全祖望的《双湖竹枝词》:“若到更深休恋恋,湖心怕遇牡丹灯”,这些诗词都对宁波元宵灯会作了精彩的描述。

  皆大欢喜灯头戏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张灯为戏,宁波老话“正月十五灯头戏,人客来了忙弗及”,元宵灯会自十三日至十八日,各祠庙都要在大殿前的戏台上,做六日六夜戏文娱神,称为“灯头戏”,戏台上都有“神人共乐”横额,并挂灯结彩,供奉三牲福礼。外来戏班以京戏班演价最高;其次为安徽班,再次为义乌班、绍兴班(亦称“乱弹班”、“的笃班”)。对各种戏班观众各有所好,士绅巨商们爱好京戏的唱功,青年们欢喜看徽班的武功,妇女们则欣赏绍兴高调。每一场好戏开锣,有官员到场观赏时,往往来一次“跳加官”,赏红包,不仅戏班子引以为荣,全场观众,亦皆大欢喜。

  各祠庙“柱首”往往为各乡巨族,数年才轮到一次做“头家”,能出面筹办“灯头戏”十分体面。每场演出都有固定程式,先敲头场锣鼓乐,再敲二场锣鼓伴唢呐;过后,演开篇,致吉祥,依次为三星请寿、脱(夺)魁、调财神、天官赐福。“天官赐福”由一人戴着慈眉善目天官的面具,手执一卷可翻动的锦绣联轴,在小锣声的伴奏下,一边起舞,一边逐次亮出“福禄寿禧”、“国泰国安”、“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吉祥词的条幅。此时,台上台下互动,有观众往台上掷银元、角子和红包,讨吉利。而正本戏则姗姗来迟,演出前要先上演一两出“突头戏”(多为有武打的折子戏)。因是元宵节演出,正本戏总是选择那些气氛热闹的宫廷戏、英杰云集的三国戏、爱憎分明的包公戏、苦尽甘来的团圆戏,都是些传统老戏,罕有新编的。这些演来演去的老戏,对于老戏迷而言,对戏中某些唱段,早已耳熟能详,烂熟于心。可观赏之时,老戏迷们依然敛声屏气,神情专注。

  宁波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宁波的元宵节习俗

  旧时,宁波民间闹元宵,有下列几种表演形式:

  祠庙灯祭

  从正月初五夜起,各祠堂、庙院先后设供品点烛祭祀祖先和神,并演戏或唱走书。郸县咸祥庙规模最大,旧时每当正月十三夜起至十七日举行灯祭,租来大红八角方灯120套,每套4盏,共计480盏,悬挂在庙堂内外,庙堂一片通红。十三日早上致祭,供全猪全羊和百来盘荤素菜肴、茶点,由地方正印官主祭,各族长、士绅陪祭。祭祀中有司仪、司乐、祭文。当日旁晚起灯,点上大红蜡烛,烛光通明,照耀如同白昼,此谓“上灯”。上灯后开锣演戏,演至十七日落灯,俗叫“灯头戏”。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从民谚中可见参与之广。宁波民间制作的灯彩富有水乡特色,有荷花灯、鲤鱼灯、大黄鱼灯,以及龙灯、狮子灯等。花灯做得栩栩如生。此俗延至现代,长盛不衰。有一年宁波曾在元宵节举行为期四天的元宵灯展。慈溪市的一条金色巨龙有70多米长,通体装饰制作精良,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象山县的“大黄鱼灯”别具一格,鱼鳍鱼尾皆能活动,一张一合的鱼嘴里不断地吐着“水泡”。来自“浙江的民间艺术之乡”邦县咸祥镇的龙船灯雕龙画凤,十分精致,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制灯艺术的魅力。宁海的“祖国万岁”万年松灯,余姚的“双鸟朝阳”灯,奉化的“节庆有余”灯各展风采。市区通街大道彩灯联珠、五光十色,中山路的彩灯和三江六岸的大红灯笼连成一体,人潮和灯的海洋融成一体。

  粉灯庆元宵

  雨水多寡和收成丰欠,以此占卜农事。蒸熟后,用棉纱线捻成灯芯放在每只灯上,并倒少许豆油,点燃,把鸡灯送到鸡笼口,猪灯送到猪圈里,龙灯送到谷仓里……。

  让牲畜与人一起过节,祈祷人畜两旺。油尽灯灭时,还要根据灯芯结花的大小和色泽来判断新年能收什么庄稼,如大而黄,就可能收豆子或玉米;小而红,就是收高粱或芝麻。还有一种抢灯的习俗,不论谁家的灯,谁抢着归谁享用,而且谁家去的人多,抢得最激烈,说明谁家缘份好,这家主人脸上有光彩。但龙灯是抢不得的,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把灯送到天上去,叫它把人间受到的礼遇告诉龙王,祈求及时行雨,让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元宵史话

  据说,元宵节始于汉朝,汉文帝刘恒是大将周勃平息吕后之后上台的,而勘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日。故每年这天夜晚,他就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民间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将元宵节正式列为全国的重大节日。唐代节日之夜,长安城内游人如云,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中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联脍炙人口。从此,“火树银花”成为比喻灯光火苗绚丽灿烂的成语。

  宋徽宗更是别出心裁地将数以万计的豪华彩灯,堆成一座像巨鳌形状的灯山,长6丈,宽265步,中间矗立两条鳌柱,长24丈,两柱用金龙缠绕,每一条龙的嘴里点燃一盏巨灯,谓之“双龙衍照”,中悬一牌,嵌着“宣和彩山,与民同乐”8个金字,金光万丈。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极有名的“鳌山彩灯”。更为有趣的是宋徽宗还下令:“凡来御街观灯者,一律赐御酒一杯。”但也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负担。福州太守蔡襄灯节强令民家每户点灯7盏。当时有个叫陈烈的文人,做了一个1丈多高的巨灯,上面题诗一首,予以讽刺:“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南宋时,大词人辛弃疾有《青玉案·元夕》一词,可看到当时元宵节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更有深闺巧妇在绢制的灯上写上诗词,画上人物,贴上隐语谜语,供人猜评。爱国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述了一则有关灯节的故事: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他的讳,不许别人叫“登”字,“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答。”由于“登”与“灯”谐音,所以连“灯”也不许老百姓说,“点灯”只能叫“点火”。到了元宵节放灯时,他叫人贴出布告:“本州依例,元宵节放火三日。”当地老百姓讽刺他是个放火州官。一句讽刺当权者为非作歹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直流传至今。

  清朝的慈禧太后有一年在颐和园举办元宵舞灯会,舞灯的艺人均由年轻护美的少女组成,人数达三千余。她们手持彩灯,忽儿组成一个“太”字,忽而又组成一个“平”字,表示欢悦和祈求幸福吉祥的心愿。

【宁波元宵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宁波中秋节的习俗10-10

宁波重阳节的习俗05-11

宁波人过中秋节的习俗05-08

元宵节的习俗12-01

元宵节习俗06-12

元宵节的习俗05-18

元宵节的习俗08-12

[热门]元宵节的习俗12-20

元宵节习俗的对联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