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腊八节>《腊八节的由来与传说

腊八节的由来与传说

时间:2024-01-04 15:18:20 偲颖 腊八节 我要投稿

腊八节的由来与传说

  由来意思是事情发生的原因,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由来已久。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腊八节的由来与传说,欢迎阅读与收藏。

腊八节的由来与传说

  由来与传说: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腊八节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传说一,腊八粥传自印度。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传说二,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三,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四,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五,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腊八粥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六,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七是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汉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腊八粥材料展示收,家

  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相关资料1: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相关资料2: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米家山”的地方,米家山有个叫“米叶长”的老汉无儿无女,和老伴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个暖暖的冬天的正午,米叶长老汉拿着铁锹挑着箩筐到山沟里去捡拾牛粪羊粪或者干草枯枝。他到处转悠,走累了,停留在冰雪消融的小河旁洗手歇息。突然,他发现“哗哗”流淌的河水里有一只乌龟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紧接着不知从哪里钻出一条白蛇飞快地游过来,和乌龟嬉戏了一会儿便亲昵地缠在乌龟身上,两只动物享受着跨界交际的欢愉。米叶长老汉眼瞅着这奇异的景象,心里不禁想:“蛇和蛇应该交朋友呀,怎么能和乌龟交朋友呢?看来这白蛇在外面不学好出轨了,我就当一回法海拆散这对野鸳鸯吧!”他拿起铁锹放到水里轻轻地一拨,没想到却把白蛇划伤了。倏地,白蛇溜走了,乌龟也不见了踪影。米叶长老汉怅然若失地站在河边不知说什么好,带着困惑不解的心情回家了。

  白蛇匆匆逃回洞穴,哭哭啼啼地在她的丈夫黑蛇面前告米叶长老汉的状:“亲爱的,我今天中午在河里洗澡,米叶长老汉却欺侮我,还用铁锹把我的肚皮割伤,你可要为我报仇呀!”黑蛇一听怒从心头起:“米叶长老汉呀,你吃了豹子胆竟敢无缘无故伤害我的爱妻,今夜我非要了你的小命不可!”

  窗外冷月无声,长夜漫漫。米叶长老汉怎么也睡不着便向老伴说起他中午经历的奇怪一幕。此时,黑蛇早已趴在他家的窗格子上等候米叶长老汉睡着后一口咬死他。然而,听了米叶长老汉的一番叙述,黑蛇大吃一惊,真相大白。原来,白蛇背着他和乌龟野合鬼混。为了感激米叶长老汉的诚实与正直,黑蛇趁着米叶长老汉熟睡之际悄悄溜进屋去,把他嘴里含的仙丹给米叶长吃下,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去了。至于黑蛇回去和白蛇之间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由读者您自由想象吧!

  第二天早晨,米叶长老汉醒来后,走出屋门,撒了一泡热尿,只见太阳升得一竹竿高,两只喜鹊在院子中央的老楸树上“喳喳喳,喳喳喳”叫个不停,他竖起耳朵仔细一听,竟然听懂了喜鹊的话语:“米叶长,米叶长,米山背后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他半信半疑,但是两只喜鹊一遍又一遍向他叫喊着,他只好当真,拿起杀猪刀挑起担子飞快地跑到距离村子不远的米山脚下。真是天大的喜事,这里躺着一只大肥羊,不知怎么死了。米叶长老汉收拾了两筐羊肉(当然羊肠子最具有营养价值,他绝对舍不得留给喜鹊吃),高高兴兴挑回家。这羊肉老两口足足吃了半个月还吃不完,剩下的多一半拿到集市上卖了,换得的银子过个年绰绰有余。

  而后的一月,米叶长又听见喜鹊同样的叫声,又是同样的美事。他把拾掇的羊肉直接挑到集市卖了,收入颇丰。被幸运冲昏头脑的米叶长老汉独吞了意外而来的横财,一颗肉丁也没给喜鹊吃过。喜鹊愤怒了,又一天寒冷的早晨,它们飞到米叶长家的楸树上叫嚷着:“米叶长,米叶长,米山背后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米叶长老汉听到后喜不自胜,拿起镰刀挑起筐子径直向米山背后飞奔而去。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这里躺的哪是什么羊而是鲜血四溅刚被人杀害的一个男子。他吓得转身往回跑,谁料脚下的石头一绊,“腾”地一声滚在血水里,他的手上身上沾满的全是血。眨眼功夫,官府的人马赶到了,不容他分辨,五花大绑把他押到县府大牢,听候发落!

  县老爷判定那男人就是米叶长老汉杀的,在腊月初八这天准备行刑。米叶长老汉在死之前再次苦苦哀求:“青天大老爷,我是冤枉的,这人不是我杀的,我是被喜鹊欺哄了才摊上这大不幸!”“喜鹊是鸟怎么能欺骗你,笑话!”“不,大老爷!我能听懂百鸟之言!”“你是不是犯神经了,想耍弄我?”“不——”随之米叶长向县老爷讲述了他不寻常的经历,县老爷听后,思忖了一会儿,说:“既然你说你能听懂百鸟说话,那你告诉我县衙门口的老槐树上那群麻雀‘唧唧、喳喳’在说什么?”米叶长被押出去听了一番,回来报告说:“老爷,麻雀们呼朋引伴,正在传递着好消息,兴奋地说‘黄河岸边一艘装载小米的轮船翻了,黄澄澄的小米在岸边倒了一大片,快走快走,吃米去吃米去!’”“我马上派人去查看,如果真有其事,可免你一死,否则说什么也救不了你!立斩!”县老爷严厉地回答道。两位官府派出的士兵快马加鞭赶到黄河岸边果然发现一船金灿灿的黄米不知什么缘故倾倒在岸边的沙滩上,成百上千只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正在热热闹闹、叽叽喳喳地啄食,周围的百姓也赶来抢拾米粒。事实不容篡改,米叶长老汉无罪释放(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初八)!再后来,米叶长老汉利用他懂鸟语的特异功能在好多次洪水来临、地震爆发前奔走相告,传递信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位懂鸟语的老人,当地人把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家家户户吃小米粥以示庆贺,并且告诫子孙后代:无论何年代何地方做人要心学善,不贪心,好人终有好报,恶人必遭天谴!

  是的,在这个传说中米叶长老汉本质上是个好人最后成为人民的救星,但在处置羊肉上他的心有点贪了,忘记回报喜鹊,受到了惩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是的辩证法。当然,对于这个祖祖辈辈口头传承下来的腊八节趣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由此事我想起小时候去外婆家,我去后院(农村厕所的代称)大便时外婆语重心长告诫我说——你拉屎后千万不要用上面有字的纸擦屁股,要知道擦一字瞎一世,方便完一定要用土把脏物盖住,不要让臭气四散,因为天上随时有各位尊神通过,别熏着他们,否则你是有罪的,很可能患痔疮等疾病。受外婆影响,我的母亲也常说:“过恶神”每天二十四小时在各家各户巡查,谁做了好事坏事,他都给你记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每当想起老一辈人那种敬畏天地神灵,敬爱父母长辈,爱护生灵生命,爱惜粮食纸张的情怀心胸,我无不感动得泪眼婆娑!比照之下,我们现代化中的人们狂妄自大,浪费挥霍,从不知敬畏什么(或许敬畏的只有权力和金钱)、害怕什么(或许最害怕的是生病丢命),社会生态、自然环境被不肖子孙糟蹋污染得面目全非,实在令人痛心啊!

  总之,腊八节不光是宗教祭祀、追忆传统的节日,更应该是一个“自然节”、“反思节”!腊八米多米大,腊八米黄米发,腊八腊八,反思中升华,腊八腊八,苦痛中开花!我们每一个人在腊八节应该收敛收敛自己的贪心,检点检点自己的行为,洗刷洗刷自己的污迹,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堂堂正正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相关资料3:

  腊八粥,又名“七宝粥”、“五味粥”。“七宝”指的是粥里的各种点缀物,也就是杏仁、桃仁、果脯等。“五味”则指粥的五种主要原料,即江米、黄米、豆子等。

  到了元代,配料不断改进,以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为配料。

  明清时,腊八粥的制作更加精细,《燕京岁时记》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末、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菊葡以作点缀”。每逢节期,皇宫都要煮腊八粥,而且还要分赐给百姓。“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北京城腊八的风俗。

  腊八粥主料为粘米与红小豆,其他可掺人黄米、小米、高梁米、大麦米、大米、豇豆、小豆、芸豆、豌豆等,所有五谷杂粮。另外,还有大枣、栗子、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种果子、果核。总之,凑成八样以上,即可煮食。其制作特点是集多种米谷为一锅,粘烂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中国南北的腊八粥风味各异,大略区分,北方喜好在粥中加糖成甜食,而南方则加盐及时令蔬菜为咸品。

  从民间传说上看,食腊八粥还有崇尚勤俭节约的寓意。据说,古时有一户人家,生活糜费,经常糟踏粮食蔬菜。一年农业欠收,到了冬天,天寒地冻,这家人粒米皆无,饥饿难挨,只好求助于邻居。邻居们将平时收集的他家倒掉的粮菜送给他,并告之全是他浪费的东西。此人惭愧万分,随即将这些粮菜煮成杂粥,度过了饥年。此后,人们便流行腊八煮杂货粥的习俗,以教育后人养成节俭持家的美德。

  在清代,北京最大的喇嘛寺院雍和宫每逢腊八必精心煮粥来供佛。在雍和宫内有一口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铜锅,锅的直径达2米,深l米,一次能容数石米,煮成的粥可供数百人食用。当时,一进腊月,朝廷总管内务府就派司员将粥料和干柴一车车运到雍和宫。雍和宫腊八粥的粥料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以外,还有羊肉丁和奶油。粥煮好后点缀粥面的是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待粥料和干柴备齐后,初七早即生火熬粥。据记载,每锅要下小米十二石,杂粮、干果各——百斤,干柴一万斤,共熬六锅,前三锅放奶油全份果料。粥熬成后,第一锅供佛,第二锅送进宫,第三锅赏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赏文武官员和封寄给各省的地方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加上前五锅剩下的作为施舍用。

【腊八节的由来与传说】相关文章:

腊八节的由来和传说05-18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04-02

端午节由来及传说03-25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03-25

《中华民俗风貌大全》中的腊八节由来和传说05-18

腊八节的传说03-27

万圣节的由来传说09-27

端午节传说和由来03-25

腊八节的由来习俗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