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调研报告>《行业部门扶贫调研报告

行业部门扶贫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8 11:33:11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业部门扶贫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掌握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

行业部门扶贫调研报告

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县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县地处**边界,下辖十个乡镇,总面积728 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全县总人口52万,其中:农村人口4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8.5%,有19个贫困村,全县现有人均收入低于2763元贫困户12264人,通过调查分析,致贫的原因:1、因家庭劳动力缺少致贫的3820人;2、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

致贫的1160人;3、因孤寡残、五保需社会保障致贫4225人;4、其他原因致贫3059人。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整村推进项目实施。

2015年度上级扶持我县1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310万元,安排扶贫计划项目38个,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建水泥公路24条32公里;水利设施4条1350米;绿化、亮化工程1处;文化活动广场9处。近几年来,在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乡、村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努力,全县1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极大的方便了广大群众出行。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美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改变。部分村子安上了路灯,铺上了水泥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休闲娱乐文明适度,

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新景象,使广大干群对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二)、以促进生产发展,全力推进产业扶持。

今年是产业扶持第一年开始,上级下达产业扶持资金380万元,我县19个扶贫村以主导产业建设和贫困户增收帮扶工作作为重点,力求通过整村推进,使各村级主导产业有较大发展,大部分贫困户都能具备脱贫的能力。通过反复调查,深入研究,结合各村实际,帮助全县19个贫困村制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计划,使19个贫困村在整村推进中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中发展主导产

业项目建设的难题。

(三)、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中心,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为了做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工作,、县政府高度重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同时,我办领导班子深入基地调研检查指导培训工作,要求有关部门对培训输出学员家庭遇到的困难结对帮扶,为输出人员创造良好的外出的环境 。今年我县完成“雨露计划”培训共210人,下拨资金19.8万元,其中职业教育培训80人,拨付资金12万元,转移就业培训130人,拨付资金7.8万元,全部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贫困对象手中,转移就业率达100 %,有效的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就业能力,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为重点,确保移民搬迁的政策落实。

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因此,县政府专题研究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要求有关乡镇及部门要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找准工作着力点,同时要求县级相应资金配套到位,确保全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强力推进,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扶贫移民搬迁工

作方案,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

2015年省下达我县扶贫移民搬迁任务598人,通过乡、村、组层层把关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对象的意愿下,全部进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坚持“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确定在长平乡淡塘村“工业园安置点”,安置点主体工程已封顶,配套基础设施

建设已经全面起动,全县108户598人已签订协议搬迁入住。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一是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分解扶贫开发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乡镇和帮扶部门,确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加强检查,严格奖惩,确保完成各阶段扶贫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对照整村推进开发目标,通过重点突破,示范建设,圆满完成了 “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任务。三是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动贫困村干部培训工程,不断增强贫困村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和扶贫开发能力。四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等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访贫问苦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县各级各部门、机关干部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主动性,并且每年年终岁末,县政府领导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走访低保、五保户,优抚对象,受灾

群众,帮助他们找资金,找政策,找出路,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讲扶贫、议扶贫、干扶贫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以贫困村村屯道路,人饮、通电、贫困户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

用电难、生存难”等实际问题,为消除贫困地区自然条件障碍,奠定发展基础创造出良好条件。

(三)坚持以贫困村产业培育为支撑,着力解决贫困农民增收问题。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将产业开发与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紧密结合,选准果品、蔬菜等特色经济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实行片区开发,综合布局。

(四)坚持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大力实施智力扶贫。一是积极开展扶贫方针政策宣传,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法纪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脱贫的信心,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二是实施科技扶贫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强贫困群众就地创业、自主脱贫能力。三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抓好贫困劳动力的转移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

基本务工技能,拓展就业门路。

(五)落实项目资金监管措施,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责任制,使用报批制、公示

公告制、专户核算制、县级报账制、监督审计制等“六项制度”。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摘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势

下,扶贫开发面临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扶贫形势依然严峻。通过扶贫整村推进后,我县贫困现象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其居住条件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二是这部分贫困群体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在国家实施低保政策后,尽管这部分人温饱已得到解决,但现金收入较少,生活质量不高。三是贫困群体弱势地位十分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整体收入远远低于城镇,而贫困群体的收入更不能与城镇收入相比,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下,其思维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质极其脆弱,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因此必须对这部分人实施全方位的扶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四是贫困对象综合素质低,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术

难度大,脱贫致富能力低。五是现阶段扶贫政策及力度在不断加大,而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贫困人口致贫和返贫因素依然存在。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群众因灾、因病等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任务十分

紧迫。

(三)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重点村所要解决的问题多,面很广,所需的财力很大。几乎所有的重点村修几条水泥街道,就需要好几十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本身都不够用,还要群众自筹几万元,才能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自筹资金占所有资金的比例一般在20%—50%之间,有的村因居住的很分散,由几个自然村组成,工程量很大,所需资金就加大很多,自筹资金量和财政资金量投入几乎是1比1,甚至更多,造成贫困村自筹资金的筹措难度很大,工作极其难做。加之扶贫开发主要任务是解决贫困村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等影响群众生产生

活的困难,主要面向全村群众,对于绝对贫困户没有扶持资金。

五、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努力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向上争取资金,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村行路、饮水、卫生、移民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切

实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进一步开发壮大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内容丰富的绿色产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积极树立“要我做为我要做,给物不如给项目”的理念,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以“筑巢引凤”的开放心态,把企业引进来,把扶贫户、扶贫资金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最终实现“特色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

强、贫困群众致富”的目标。

(三)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并做到七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扶贫项目的确定要与贫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二是选定贫困对象要与低保政策相结合;三是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四是政府引导与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五是项目整合与资金整合相结合;六是项目建设与职能部门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扶贫到户新模式调研报告2016-12-26 21:54 | #2楼

近年来,国家对扶贫工作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更加关心关注民生问题。在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小额扶贫贷款等专项扶贫工作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教育、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行业扶贫方面,加大了扶贫到户力度,努力使扶贫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人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作为工作主体的贫困户中,存在着“一差”、“四低”和“二重”现象。“一差”即生存条件差。有些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四低”,一是受教育程度低。二是脱贫意识低。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还有一部分人有一定智力障碍,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三是发展技能低。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左右,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四是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纯农户,贫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为65%,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二重”,一是教育负担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外出务工仅占15%,贫困户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一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鉴于目前贫困户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创新扶贫到户新机制,探索扶贫到户新途径,开辟扶贫到户新模式,使创新扶贫到户扶持机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要因地制宜,优化到户扶持模式

1、产业扶贫到户。一是对贫困户的直接扶持应以扶持发展种养加为主。通过初步算帐,种植业按户平发展4亩经济作物,养殖业户平养5—8头牲猪或500只土鸡,户平扶持额度3000—4000元比较合适,坚持连续扶持2—3年,五年可达到脱贫目标。二是实施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到户。鼓励龙头企业和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进厂务工,建立产业基地辐射带动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等形式,帮助扶贫对象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并对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和辐射带动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给予项目贷款额度3%的贴息。三是实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持到户。通过建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鼓励动员扶贫对象农户参加扶贫互助社,扩大互助资金规模,为农户特别是扶贫对象解决生产发展资金困难,扶持“一村一品”项目,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如宁都

县10个扶贫互助社376户贫困户免交入社基准金,146户贫困户获得借款并享受到户贷款贴息。四是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对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农户实行“特惠制”,贫困农户奖补标准高于一般农户50%以上。如于都县参与主导产业脐橙种植的,一般农户的奖补标准是400元/亩,而贫困户则是600元/亩。五是尝试以股份制的形式把贫困户联成一个整体参与产业项目。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户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加入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扩大产业基地,推进品牌整合,使扶贫对象通过参与产业开发中既有劳动报酬又有分红收入,实现贫困户有持续增收渠道、农业合作社持续增效、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2、能力扶持到户。能力建设是贫困户致富的关键。着力抓好“雨露计划”是目前重要的手段。对于农村有转移愿望的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要继续实施“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并扩大规模。对中年以上、在家务农的贫困劳力,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因为这类受训对象多半是成家立业的劳动力,这样做能使学习劳动两不误,所以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时间上一般在2个月以内,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按照实际帮扶的贫困人口,每脱贫一个贫困人口,给予带头人500-1000元的奖励。

3、居住条件扶持到户。对符合深山区、库区移民搬迁条件的扶贫对象,给予优先安排移民搬迁。对贫困农户进行危房改造或者建房的,按低保户、扶贫户的标准给予补助。扶贫搬迁是贫困户改善生存环境的一条途径,目前国家对农村有很多优惠政策,要有效整合这些优惠政策,使之更好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地就是对需要搬迁的贫困户要先摸清底子,整合民政部门的危房改造资金,发改部门的生态移民资金、扶贫部门的扶贫搬迁资金、移民后扶资金,分清轻重缓急,整合资金一般每户每人不少于5000元,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菜园、山场以及治安,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新搬迁农户要符合农村规划,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

4、结对帮扶到户。一是明确帮扶单位。以市、县直部门为主导,采取对口支援、部门(企业)帮扶、市、县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定向帮扶、乡(镇)村干部直接帮扶等形式,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档案为基准,分别与贫困户“联姻结缘”,承担帮扶任务。二是创新帮扶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户制宜,实施项目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科技帮扶,充分调动帮扶单位(个人)和帮扶对象两个积极性。三是注重帮扶成效。对帮扶工作要一抓到底,不可半途而废。每年都要联系一批,帮扶一批,消化一批,脱贫一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强化帮扶责任。要把帮扶贫困户作为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行落实。帮扶情况登记

造册,一定三年不变,贫困户不脱贫,党员干部不离开,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选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5、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到户。凡村级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如修路、人畜饮水、有线电视等,均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按照建设公益项目村民均摊的资金,由村委会核实,贫困户可以劳抵资,剩余部分由扶贫资金直接补贴到贫困户,让贫困区域群众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6、教育、医疗等资助到户。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保险由扶贫资金补贴到贫困学生手中。为达到教育公平,对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如果学生有意愿,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校实际支出费用,再给予50%左右的财政补贴。三是医疗卫生单位目前为所有病人实施了大病救助,大病救助标准以外的部分,低保户由民政部门出,建议在大病救助解决70%费用的基础上,再为贫困户解决剩余部分的80%;对住院的贫困人口,除国家解决的部分外,再报销剩余部分的50%。

二、要加强到户项目资金的监测管理

1、项目管理:为创新产业扶贫机制,采取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实施、管理项目,带动项目区贫困群众共同增收。县扶贫和移民办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督促、落实项目的实施及后续管理工作。

2、资金管理:扶贫到户投入资金要封闭运行,为保证扶贫到户资金的安全运行,应以县为单位先行试点。可先选择10-30个整村推进村作为扶贫到户的工作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在所有整村推进村中铺开。对贫困户扶持的项目资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县扶贫部门对所有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建立专帐,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拨付到贫困户手中。建议省扶贫和移民办开发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操作软件,对扶贫资金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封闭运行,确保安全。

3、监测管理:项目和资金的监测管理工作是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是为使项目能按质、按量如期完成,扶贫和移民办对产业项目资金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项目管理人员参加合作组织的每年分红股东大会,对分红情况进行监督,并要求合作组织将分红情况进行张榜公示;三是项目周期结束时,将对农户重新选择入股的企业进行调查评价。

三、扶贫到户的组织体系要保障有力

一是要建立扶贫到户的运行机制。扶贫到户的工作网络,要覆盖所有扶贫到户区域,也就是说要把工作触角延伸到行政村。要配备工作人员,除县扶贫和移民办作为县级主管部门

外,村要设扶贫工作员(兼职,可以是村文书),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要划拨工作经费,有人办事解决后,就要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扶贫到户工作开展后,涉及的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相应增加,原有的工作经费无法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增加工作经费非常有必要。二是坚持阳光操作。贫困户认定后,从扶贫到户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认定,到户资金的拨付,项目的进展,项目的效益评估等都要实行全程监督,公开公示,将扶贫到户的项目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以县为单位,成立扶贫到户工作领导小组,对扶贫到户工作进行半年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的扶贫到户资金挂钩。对年度考评为“不合格”的乡(镇),取消下年度申报扶贫项目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县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转移、挪用、拖欠、挤占、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必须如数追回,并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几点建议

1、扶贫到户要以实施项目扶持为主。扶贫开发对象本身就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参与发展产业项目的能力,通过适当扶持,使他们增加收入。要建立扶贫到户专项基金,制订专项管理制度,让贫困户专享、专用、特惠、可持续地使用基金,杜绝扶贫到户资金对贫困村农户平均享有的现象。

2、增加扶贫到户的资金投入。与低保政策相比,扶贫到户的资金量少面窄。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扶贫到户的资金投入力度,明确扶持项目并根据不同项目规定扶持标准。

3、加大贫困户能力建设力度。贫困户发展能力要与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和扶贫力度相匹配,要把对贫困户“授之以渔”的技能培训和能力发展作为重点,落实“雨露计划”和“一村两生”培养,全面提高贫困户的自主发展能力,以发挥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4、为解决贫困户评定不公,防止出现不安定因素,扶贫到户的形式是否可采用已试点“贫困村”互助资金形式扶持到户。这种形式既可发展壮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规模,又能使广大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2016-12-26 18:49 | #3楼

今年初,视察甘肃时指出“要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着眼发展大局,提出了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的扶贫开发工作新要求,这为我们加快扶贫开发、实现全面小康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我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58个连片特困县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比较多,加快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机制、突破难点、综合施策,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瞄准扶贫主体,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路子。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动群众参与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每年通过“三看三比”(看项目规划、比特色产业,看工作基础、比建设热情,看扩展延伸、比示范带动)择优确定项目村,把贫困群众作为扶贫开发的实施者、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尊重民-意,引导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的主

体意识,做到在项目选择上由群众说了算,在项目建设上让群众参与干,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了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今后,要进一步推进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能特点,加大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力度,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促进贫困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最终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变“政府大包大揽”为“群众自我发展”。同时,更加注重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相结合,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创新行动载体,加大帮扶力度,在找准脱贫致富路子上下功夫,在实施片带开发项目上求突破,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上出实招,努力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二)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改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集中攻坚,走基础先行、综合治理的路子。我们紧紧抓住被列为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机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3341”项目工程战略,多方争取项目,优化整合资源,实施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贫困乡村发展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一些贫困村的基础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要继续把破解路、水、电、房等瓶颈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来抓,按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要求,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快推 2

进“五村联创”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配套完善村内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绿化亮化、便民服务等基础设施,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持续发展,切实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走结构调整、产业支撑的路子。我们坚持把培育富民增收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中,统筹衔接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目标,在兼顾中南部干旱山区的同时,把西北部贫困片带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立足村情实际,聚集发力重点,大力培育发展果、畜、薯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贫困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目前124个项目村中有71个实现了果园全覆盖,16个成为养殖专业村,辐射发展果园化专业乡13个、养殖大户4500户,项目村群众从特色产业中人均收益201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但是,一些贫困乡村仍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经济效益低,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不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增收渠道不宽,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3.46万人,贫困面达52.08%。因此,扶贫工作必须紧紧瞄准减少贫困人口,帮助贫困群众大力培育增收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要针对贫困村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做深产业链条,推进特

色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真正建立起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提升发展能力,创新方式,加强培训,走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的路子。多年来,我们坚持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从破解群众思想贫穷、观念落后、技能缺乏入手,依托“雨露计划”、科技扶贫等重点项目,深入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和“领出去看、请进来讲、沉下去教”的三步培训计划,大规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今后,要继续把劳动力的培训和素质提升作为根本性措施来抓,坚持资源整合、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以培育造就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村青壮年和“两后生”为重点,以生产需要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种养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培训,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生产协会,推广发展小额信贷和贫困村互助资金,全面提升社会就业、科技致富、外出务工、自我组织、当家理财、发展创新“六大能力”,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实现由被动救济向主动脱贫转变。

(五)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扩大扶贫效应,整合资源,科学统筹,走以点串线、连片开发的路子。近年来,我们坚持把集中连片开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针对产业培育难、设施共享难、巩固提升难和脱贫速度慢“三难一慢”问题,提出了

以点串线、轴线开发、整村整区域推进的扶贫开发新思路,累计辐射周边197村同步发展,带动建成了8个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带。今后,要深入贯彻“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以整乡整村推进为载体,按照“以点串线、扩线成面、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落实产业扶贫措施,通过统一规划、邻乡(村)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推进公共服务向临近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延伸,特色产业向相邻村扩展,通过区域发展辐射面上发展,形成跨乡连村、成片推进、以片带面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扶贫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能力。

(六)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创新扶贫机制,巩固成果,发挥效益,走部门联动、高效运作的路子。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跨越赶超过程,单靠外部“输血”是难以持续的,必须勇于探索创新,建立健全适宜的体制机制,激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我们在组织领导上推行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在布局安排上推行整合涉农项目、实施拼盘开发的措施办法,形成了各把一关、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有效提升了扶贫开发整体效益。今后,要继续探索创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扶贫工作机制,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佳的扶贫效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一要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

整合资源”和“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集团帮扶,形成扶贫攻坚合力。二要创新社会帮扶机制,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开展社会扶贫,推行企村结对、村企互动、村企共建,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市场的扶贫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拓宽致富门路、持续增加收入。三要创新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实施“国家补助、单位帮扶、信贷支持、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的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集聚效应和杠杆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投放规模,鼓励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捆-绑资金集中投入,加大对重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四要创新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扶贫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贫困对象建档立卡资料管理,及时汇总分析扶贫成果与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做到绝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低收入人口造血提高、扶贫对象进出有序、返贫现象有效遏制,真正使扶贫工作的成效惠及广大贫困群众。

【行业部门扶贫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03-17

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01-11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1-03

2022精准扶贫调研报告12-24

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2-29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02-06

设计行业调研报告12-31

行业市场调研报告04-04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03-20

关于物流行业调研报告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