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

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5-18 10:14:51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

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2011.7.25—2011.8.15在河南省施庵镇的农村进行了“深入农村感受发展,切实剖析三农新动态”的社会实践。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施庵镇的2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600多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全镇GDP总量20多亿元,增长12%。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2所中学、25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施庵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四)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白奎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

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四、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岳宁

时间2011.7.25—2011.8.15

土木造价七班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2016-12-25 19:12 | #2楼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

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市场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会计调研报告 ·产品调研报告

(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200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xx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xx-xx新农村建设,是xx、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xx书记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整合部门力量。xx市31个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承担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健全了考核措施,并发挥部门的优势,围绕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制定了详细的支持参与工作方案,部门整合有力地牵引了农村各块工作的整合。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负责在今明两年内对全市的县乡规划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岗位培训;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等。二是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依据各级政府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将各方资金统筹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提高了各部门资金分散使用的效益。三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行企业、学校、个体工商户与村庄结对,建设新农村的“1+1”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现实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随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重大调整。xx虽然将新农村的发展规划通过地方人大表决方式加以稳定,但因没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同

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xx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xx-xx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x-x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道路等公共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收益期长的特征。我国的财政实力目前尚不能完全负担农村公共设施的提供,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来参与新农村建设。xx年7月农业部发布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赋予省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农村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筹资限额的权力。根据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省级政府要适当提高筹资限额标准,为村民自愿筹资留出更大的灵活空间。限额虽然高,只要农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政府不强行摊派,并严格按“一事一议”表决,农民会自我约束资金筹措负担;另一方面要根据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长期维护费用低的特点,改年度限额为 3年或 5年总限额,允许农民跨年度使用筹资限额。建议农业部尽快完善“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并颁布实施,为各地根据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提供新的依据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2016-12-25 14:37 | #3楼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县自2015年2月起,坚持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突出“建设新村镇、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农民”这一主题,全面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以下是有关我先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成效及做法

我县先后启动了两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第一批确定的多个示范点到今年6月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胜利;第二批选择的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均已启动,村庄道路、改厕、下水道等硬件建设正在推进。主要做法有:

——抓村庄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我县先后投入大批资金,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示范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安排建设设计部门按高中低档设计多种户型,免费提供给镇村和农户选择。另外,对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求县土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没有规划的,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抓凝心聚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2015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第一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并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确定县直单位对示范村结对帮扶。对于第二批示范村,目前已有多个单位出资用于示范村建设。各示范自然村均组建了“五老”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理财、监督”权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大多数示范村都已建成水泥主干道和通户路,清理垃圾和杂草,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屋,示范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抓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二是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三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抓和-谐构建,解决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一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建成村级水泥路数十公里。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大批资金,改造几乎所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并且新建校舍。四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大力投资改造和修缮多个镇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县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五是加强社会低保体系建设。提高了低保标准,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资金。六是实施饮用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万多名群众饮用水问题。七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沼气池。八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力培训,转移劳动力,是就业转移率达到新高。九是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全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近百台,农机总动力大大提高,并且发放购机补贴,鼓励人民机器耕作。十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投入大批资金,用于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 ——抓乡风文明,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与此同时,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将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乡土、长在乡土、服务乡亲的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业余剧团。大力兴建村级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民科技书屋,每个书屋配备数以千计科技书籍和一台电脑。

二、问题和不足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试点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没有拿出足够精力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缺少实际行动,表面的东西多,实际推进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么抓、抓什么心中没谱。同时,少数镇、村干部因对建设新农村认识模糊,遇到资金等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有的示范村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认识不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依靠政府投入的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投工投劳,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

二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截止目前,全县第二批示范工程县直帮扶单位中,只有极少数单位帮扶资金到位。

三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县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是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我县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五是发展生产办法不多。我县农业总体上看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中,只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

三、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复杂性,稳步推进,又要有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我认为需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要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农村建设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的误区,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更加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在示范工程中,要继续坚持“三清三改三整顿”,但在方法上,要采取“捆-绑式”的“组合拳”,把群众意愿与政府引导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把改路与“三清三整顿”捆-绑,把改水与改厕捆-绑,等等。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三要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固定在土地上,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要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的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结合推进村民与居民的无差异待遇,出台促进政策,积极推进失地农民保险,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等政策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要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实事入手,认真抓好省、市确定的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使民生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相得益彰。要继续加大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发展”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继续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五要更加注重生产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之路,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户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规模、优化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要更加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示范村群众;通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生产经营型能手,更要是具体现代科学生活观念和卫生习惯的人,否则,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要继续组织开展“文明进村、新风入户”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力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素质,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2016-12-25 15:41 | #4楼

构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工程,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的基本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关乎着广大农村居民生态权益的有效落实,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大局。近年来,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创新发展思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机制的措施,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打造出了如桐庐县环溪村、黄岩区繁荣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一、对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的科学认知

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薄弱领域。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具体要求和科学指引。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作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生态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战略思想和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将“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迎来了时代的历史机遇和建设高-潮。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性的建设要求,它指的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时,积极主动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结构,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理念。建设美丽乡村主要包括生存性建设、发展性建设和制度体系性建设三个层面。生存性建设即物质建设,包括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生态产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生态建设,具体是指在尊重和协调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及农村生活方式所取得的一切物质成果,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农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房屋建筑布局的优化等;发展性建设即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指通过政府、社会媒介的宣传与引导,推进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发展、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等;制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决策与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监督体系与激励、奖惩机制建设等。建设美丽乡村,本质上就是为了使广大农村通过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生态化”的伦理认知,进而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一体化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困境——以繁荣村为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变化,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极大改善。在这其中,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繁荣村作为全国文明村、省级文明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社会多元文化意识的冲击,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普遍缺失、农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组织功能缺位、农村生态文化教育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农村区域规划不合理和建设资金不足等。

1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缺失与建设资金不足

相较于城市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由于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不足以及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倾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普遍缺失。目前,在我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多数没有条件进行有效的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作为全国文明村的繁荣村在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投入上也相当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的现象也十分常见。总的来看,当前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垃圾的数量和种类都在迅速增长,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破坏了农村和-谐美丽景观,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作为我国自然生态资源富集地,不仅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粮食与能源矿产资源,也承受着城市和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和扩散的生态环境压力。但是,城乡二元体制却使政府在面对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时,将有限的环境保护投资及资源配置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以及可以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项目上,而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资金投入少之又少,导致全国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基于环境建设和投资周期时间较长、风险性较大、经济效益较低的考量,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投资参与热情不足,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筹集。 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理念滞后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广大农村居民平等、自由地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实现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和社会环境。然而,一些地区和部分农

村居民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经济利益,不惜造假作假,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了农业生态安全。同时,由于农民生态意识的淡薄、农村基础民-主政治组织的功能缺位,在面临经济发展选择和生态环境保护取舍的过程中,往往选择了前者,这也是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小煤窑、小煤矿取缔不止的重要因素。在调研中,繁荣村两委在强调村级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企业和工厂的环境评估,一方面承认工业企业造成了当地环境的局部污染,另一方面却认为村级两委无权干涉企业环境管理和认定,严重缺乏生态环境建设理念和思路。

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严峻的资源、环境危机相对应,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农村耕地、林地与草场面积急剧减少、农田水利灌溉沟渠阻塞与破坏、农村河流湖泊的水污染或水质恶化、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污染、农业生产引起的各类污染及城市工业污染扩散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例如,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塑料等生物化纤物品的广泛使用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农村白色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不断加重,而由此引发的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及产生的癌症等并发症问题正威胁着近9亿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注和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已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3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组织功能缺位与区域发展规划不合理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从1988年试行以来,至今已走过20余年。新的村民自治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高度控制,逐渐转化为农村基层的普遍自治。但是,由于农村家庭自主经营,农村居民教育文化水平较低,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能力分散,村民民-主自治在运行和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组织功能严重缺位和丧失。特别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已经成为空壳,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缺少稳定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无法承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资金投入。令人欣慰的是,调研中通过实地查看和现场互动提问,了解到繁荣村党总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繁荣公园、繁荣剧场、休闲健身中心、图书馆、游乐园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些探索和努力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农村地区发展规划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方向。黄岩区繁荣村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着手村容村貌改造规划,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如今的繁荣村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全村村民生活在一个水、点、路设施和绿化、娱乐场地比较完善的优雅环境中。在新世纪,繁荣人踌躇满志,制定了《繁荣村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新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在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多数农村村镇布局和规划不合理或规划水平不高,居民点建设不符合生态村镇发展要求等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居民点建设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形成功能互相干扰;有的居民点建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经济活动严重排挤和干扰生态环境敏感区;还有的居民点建设只考虑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集中效应,而忽视了土地开发度和经济载荷的合理分配等。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理念与建设思路的指引。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深刻表述,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分析发展实践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新矛盾新问题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本质与核心,同时也强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做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这在本质上是与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实现农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的目标是相契合的。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注重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凸显出来,不断推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改变农村传统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始终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具体要求,统筹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社会发展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建立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形态。

1强化政府责任主体职能,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协同共进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当前,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和工业的治理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由此形成的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社会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这种重“城”轻“农”的政策局面和建设思路,统筹研究和规划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做到一般和特殊、整体和局部的科学把握与有效结合。首先,要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纳入到顶层设计中去,合理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内容,从法律制度上和管理体制上,逐步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其次,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建设实际,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监督、奖惩体系;再次,科学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避免一味地追求发展大城市,鼓励开展小城镇建设,严格控制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和扩散;最后,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理念,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恢复机制。

构建美丽乡村,各地区还应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平原、山地、丘陵地形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分布。生态自然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统一建设模式和建设标准。此外,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教育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的差异,也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进进程。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主要包括六大类,分别是绿色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养殖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休闲产业带动型和生态旅游带动型。因此,各地区在生态文明

建设进程中,在坚持和贯彻中央政府的一般原则和指导思想的同时,也要切实立足地区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盲目攀比和复制,合理制定建设理念和建设规划。 2全面把握各项建设要求,创新发展多种建设手段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物质积淀。生态文明追求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更强调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文明,而不是贫穷的文明、落后的文明。因此,要避免在倡导生态文明建构的过程中陷入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自我矛盾之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坚持全面治理和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治理,是指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组织功能缺位的问题、农村经济利益至上弥漫、生态环境建立理念缺失的问题开展全面综合地调研与整治。

农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主要包含对农村水资源(尤其指农民的生活饮用水和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耕地资源、矿产资源乱开采等问题开展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颁布和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强有力地环境监测和管理执行体系、队伍,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培育农村生态文明氛围,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意识和拓宽农民参与渠道等途径开展治理工作。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指向,是21世纪解决人类社会能源、资源、人口和环境等重大课题的必然选择。创新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大力倡导和建立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多样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农村产业发展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效益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的运作水平。同时,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协调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要将农村生产生活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使所有原料和能源都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减轻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倡导科学发展理念,强化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保证与理论支撑。转变落后发展理念,倡导积极生态文化氛围是生态文明构建的当务之急。生态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了现代工业文明的优良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精粹和重要载体。通过在全社会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激发起人们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道德责任感,促使人们自觉调节自身损害自然的行为,真正建立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坚持基础和内在动力。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和“唯GDP增长论”,要将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对资源、环境的损耗纳入到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当中去,并建立强有力地保障制度和执行体系。其次,政府要发挥好舆-论宣传和引导的作用,利

用新闻、网络等传播媒介,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爱护自然、有序发展、科学发展”的氛围。最后,建立完整的、有效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应从娃娃抓起,建立从小学直到大学的环境保护教育制度,同时在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上应避免硬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可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具体的案例、事例,组织社会实践、“每日环境保护自省”、环境保护知识大赛等活动来加深年轻一代的生态保护与发展意识。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力推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也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当前,农村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广泛应用应着重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要增加绿色农业科技的投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要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强化生态过程,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农业废弃资源,合理提高水和耕地利用率,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和推广农村环保技术,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的资金投入,通过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立足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优化提升农村能源资源消费结构和循环利用率,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和倡导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等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积极推广农村生产生活节能技术,培育节能减排的新风尚。最后,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理念和素质的提升对加速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农民科技文化理念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等知识的广泛宣传,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投入和科技培训,鼓励和支持农民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等方式探索实践。

【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相关文章: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07-23

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03-01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02-28

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4-22

新农村建设自查报告04-05

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5-19

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02-15

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01-04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01-30

新农村建设资金申请报告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