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对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单位“1”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进行了微调,将原先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项内容调整为比较符合认知习惯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常用单位‘1’表示”。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促使其主动参与建构。
六、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利用孩子们在三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
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六、教具准备:
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黑卡纸、课件一套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同学的生日聚会呢?
2、课件出示“小刚生日聚会”情景图
3、提出分东西的几个问题。
4、引出1这个分数。 4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1,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利用手中4
1的小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学生先分小组合作,后汇报展示成果。 4老师:如果用图表示
1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4
1。 4
1。 4(2)老师投影出示图片。(P61页下方的香蕉图和面包图) 老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体反馈。 学生甲:我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学生乙:把8 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两个面包是这个整体的
(3)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4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 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 个面包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2 .概括分数意义。
(1) 概括意义。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试说,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 分子
─ 分数线
5 分母
学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3.学习分数单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 份,5 份这堆糖的。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塑料方块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123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346
(4)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1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2
2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3教师:
平均分成3 份,表示这样的2 份。)谁是单位“1 ”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235,,,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2346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同学们真会学习!回想一下:自然数有哪些计数单位?346里包含哪些计数单位?分数也有计数单位,是什么你想知道吗?
师讲解边板书: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21的分数单位是。 33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已写出的另外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2、3题
2、判断下面阴影部分面积占全图的几分之几(见课件)
3、练习十一第9、5、8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和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3 分子
─ 分数线
5 分母
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分数的意义》教学评析
2015年4月16—17日课例研究在船场中心小学举行,在这次课例研究中黄元泉老师作了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研讨课,下面我结合各环节的教学设计说说黄元泉老师是如何力求高效的。
1.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教学。
准确地把握数学学习的起点,促使学生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建构意义,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大家都知道,人教版教材对分数概念的教学,分为了两个层面: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是感性认识分数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开始系统全面地认识分数,归纳分数的意义。本课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以往认知的基础上,由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拓展并概括分数的意义。
2.能抓准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教学。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难点是理解单位“1 ”,概括分数的意义。教过五六年级数学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学习分数的难点往往在于不能理解形如: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已经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个人认为,随着整数数量的积累,分数的抽象程度在加深。也就是说,平均分一个物体,用几分之几表示直观易懂;分的物体越多,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越不明显,分数也就越加抽象。因此,黄老师在教学四分之一时,让学生看课件的实例(一把香蕉4根,一盘8个面包),先让学生凭自身的感知,一把香蕉的;同样,一盘蛋糕的1是( )个,1是( )根,每根占这把香蕉的44。这时,凭直觉或者说顺向思维,一部分人认为是能用四分之一表示每个占这盘蛋糕的
的,但仍有部分同学,面对这样的大数目,存在一定的困惑。这时教师适当引导,使得他们借助操作,明晰了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这样教学,拓展了学生对四分之一和单位“1”的认识。让学生举例:一个苹果、一串葡萄、一群马、一个班的同学、一个学校的学生、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加深对“1”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素材,分一个圆纸片,空白的占,13阴影的占;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这条绳子的44。到此,分数的意义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剩下的是这条绳子的
建议:
1.要利用不同形式的比较,逐步剥离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了概念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认识四分之一。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两个层面的比较:分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分一个物体和分多个物体的数量明明不一样多,为什么每个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两层比较,突出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无关,与分东西的数量多少也无关,只要将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⑵认识五分之一。认识四分之一分的是一个或多个物体,在认识五分之一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长度单位显然是不够的,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素材:如一个正方形,多个图形组成的图,许多小动物图等让学生平均分成5分,并让学生将其中的三份涂阴影,
这三份就是这个长度单位(这个圆,多个图形组成的集合,许多小动物图组成的集合,)的。其实是向学生暗示:尽管分的物体各不相同,但都是平均分成五份,表示其中的三份,所以可以用五分之三来表示。这时教师问学生:单位“1”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五分之三来表示呢?这是一种求同的比较,即若干个不同素材,共同之处在哪?通过这种求同的比较,进一步明晰了五分之三这个分数的本质。对于其他几个分数的教学,也采用了这种求同比较的方式。
2.要运用存异比较,概括分数的意义 既然都是353,为什么涂阴影的个数不同呢?这是一种存异比较,即:分数相同,不同5
点在哪?一份的数不同,因为总个数不同,即单位“1”不同;第二个层次,单位“1”相同,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却又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也是一种存异比较:分数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就不同。在这种找不同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3表示的个数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数不同,是因为平均分的份5
数,表示的份数不同――从不同中,更加强调了分数的这几方面要素。
整节课的教学中,开始认识概念时,运用的是求同的方法,通过正面的比较,突出了概念的共性;后来运用了存异的方法,从反面强调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我认为才是有效的。
此外,对单位“1”这个难点的概括过于简单,要有教师的板书作支撑(见听课记录)。巩固练习中的12个苹果图,要重点让学生操作,说明分的方法,可以把课件多复制几份,便于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平均分以及便于比较。 12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义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意义”85-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单位“1”的含义,并进一步掌握分子、分母的含义
2、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归纳、整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和概括分数的意义及单位“1”的概念。
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分数——感受新知,操作探究——层次练习,应用拓展——总结回顾,升华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分数。
1、出示课件猜谜语,引导学生回忆分数。
2、引导学生回忆:关于分数,了解哪些知识?(分子、分母、分数线)
3、分数的产生。
利用课件展示,使学生明确分数完全是为了适应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从而引出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感受新知、操作探究
(一)创造分数(把一个物体分成若干份)
1.在此阶段教学中打破教材中的束缚,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各种图形的纸卡、线绳、皮尺等)用任意方式(折、剪、画等)创作一个分数,并描述创作过程。
(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创作时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求异性鼓励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2.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感受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及时把不是平均分的图形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分数是相对于一个整体来说的。(必须引导学生说出是“谁的”几分之几)。
3.选择性的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如:
此时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说的。可能说的不规范,但是必须要能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
(二)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1.首先组织学生看课件中的一包糖、一袋饼干、一盒粉笔等实物。让学生感受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并举出例子说明。(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不要仅局限于身边的事物,还要放开眼界多举一些数目较大的例子)
2.在学生对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有了感性认识后,老师演示课件,先出示6个苹果,再把这6个苹果用一个椭圆围上,再将6个苹果平均分成3分。让学生观察屏幕的变化,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3接着让学生观察这6个苹果还能怎样分。这进而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进行了训
练。
3.学生在会分苹果及通过观察、思考,表述后,让学生拿出学具小组合作用任意数量的小塑料片创作不同分数,并说说创作过程。使学生在思想的相互交换中对“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有所升华。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明确单位“1”及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
1.老师在学生活动结束后解释什么是单位“1”。(学生思考“1”为什么用双引号。区分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
2.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概念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分数。接着回忆分数的各部分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分母”“分子”的含义,举例说说你的理解。
三.层次练习、应用拓展
利用闯关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使学生自然解除了新授后的疲惫期,情绪再次被激-情点燃,老师抓住时机引导性练习。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重点,围绕目标,做到有练习的层次性、坡度性和多样性。
(一)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88页1、3题。
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回答此题,注意强调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2.填空
(1)把( )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其中的( )或( )叫做分数。
(2)3/5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
(3)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6组,一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两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4)把15只猴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15只猴子的( ),这里把( )看成了单位“1”。
3.判断
(1)把单位“1”分成若干分,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 )
(2)1和单位“1”相同。( )
(3)把5米布平均分成7分,每分是这些布的5/7。( )
(4)如果五(1)班有男生27人,女生20人那么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0/47。( ) 巩固分数意义及单位“1”概念的理解。
(二)拓展练习
1.一块糖的1/2、二块糖的1/2、四块糖的1/2、六块糖的1/2、八块糖的1/2各是多少,为什么同是1/2,所得的个数却不相同?
(此题通过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分数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与变化,感受单位“1”不同所得到的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四、总结回顾、升华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一说有哪些收获?(总结本节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教学。
准确地把握数学学习的起点,促使学生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建构意义,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大家都知道,人教版教材对分数概念的教学,分为了两个层面: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是感性认识分数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开始系统全面地认识分数,归纳分数的意义。本课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以往认知的基础上,由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拓展并概括分数的意义。
2.能抓准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教学。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难点是理解单位“1 ”,概括分数的意义。教过五六年级数学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学习分数的难点往往在于不能理解形如: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已经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个人认为,随着整数数量的积累,分数的抽象程度在加深。也就是说,平均分一个物体,用几分之几表示直观易懂;分的物体越多,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越不明显,分数也就越加抽象。因此,在教学四分之一时,让学生看课件的实例(一把香蕉4根,一盘8个面包),先让学生凭自身的感知,一把香蕉的
根,每根占这把香蕉的1是( )4;同样,一盘蛋糕的1是( )个,每个占这盘蛋糕的。这时,4凭直觉或者说顺向思维,一部分人认为是能用四分之一表示的,但仍有部分同学,面对这样的大数目,存在一定的困惑。这时教师适当引导,使得他们借助操作,明晰了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这样教学,拓展了学生对四分之一和单位“1”的认识。让学生举例:一个苹果、一串葡萄、一群马、一个班的同学、一个学校的学生、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加深对“1”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素材,分一个圆纸片,空白的占
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这条绳子的
出,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
1.要利用不同形式的比较,逐步剥离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了概念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3阴影的占;一条线段平均44,剩下的是这条绳子的。到此,分数的意义呼之欲
⑴认识四分之一。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两个层面的比较:分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分一个物体和分多个物体的数量明明不一样多,为什么每个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两层比较,突出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无关,与分东西的数量多少也无关,只要将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2.要运用存异比较,概括分数的意义 既然都是,为什么涂阴影的个数不同呢?这是一种存异比较,即:分数相同,不同点在哪?一份的数不同,因为总个数不同,即单位“1”不同;第二个层次,单位“1”相同,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却又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也是一种存异比较:分数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就不同。在这种找不同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表示的个数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数不同,是因为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不同――从不同中,更加强调了分数的这几方面要素。
整节课的教学中,开始认识概念时,运用的是求同的方法,通过正面的比较,突出了概念的共性;后来运用了存异的方法,从反面强调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我认为才是有效的。
此外,对单位“1”这个难点的概括过于简单,要有教师的板书作支撑。巩固练习中的12个苹果图,35351要重点让学生操作,说明分的方法,可以把课件多复制几份,便于学生用不同的2
方法来平均分以及便于比较。
优秀教案评选《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
优秀教学案例
《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
学科:小学数学 年级:五年级 教材:青岛出版社 学校:华店乡蓝天
小学 作者:吴文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小学数学
3.课题:分数的意义
4.课时:1
5.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型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与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校园科技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1《船模试航,航模放飞》P9-13。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学生更喜欢学习较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所以在对学生教学时,需要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场景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我将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方法迁移。
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1、在情境中引入
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出一个分数来吗?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复习导入是为了了解并做到尊重孩子的知识基础,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在操作中感知
教学时,我让学生帮我分苹果,用这种方式对刚才各个小组的操作和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生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内化
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做这件事,从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从分子是1到分子是几,引导他们尝试用单位1来表达这些分数的意义。这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生活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意义奠定了基础。
4、在练习中发展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
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由旧知引入,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2、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
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教师活动】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观察比较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
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4、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5、总结概括
【教师活动】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学生活动】
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6、看书质疑。
【学生活动】
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习题巩固:
(学生学习的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本环节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和探索空间,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并感悟、体验这一过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与个人独立思考、全班集体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学生活动】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这一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多媒体网络课件的使用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游戏导入,突破单位“1”的认识。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原有认知的禁锢,理解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单位“1”。我在教学开始设计了“说一不二”的游戏。(游戏规则: “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描述时只允许用数“1”,不允许用除了1以外的其它数。)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这是几?(一个手指)这是几?(5个手指)错,游戏规则,只能用“1”来描述,换个说法!1只手。这是?(一双手)
请1名同学起立。(1个人,1名同学)(请第1名同学的同桌也起立)此时呢?(1桌同学,1组同学)
咱们班24名同学(1班同学)
……”
借助“说一不二”这个游戏,在课前活跃了课堂紧张的气氛同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了,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们对自然数1就有了新的认识,此时顺势让学生说说:通过我们今天的小游戏,你对1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得出 “今天我们认识的1很特殊,所以要给它加上引号,称它为:单位“1”“。从而,对单位“1”的认识这一教学难点,就这样很轻松的突破了。
教案背景: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以后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方案 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单元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从分
1
数的最初产生的过程引入,使研究分数更加全面。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的地方。在单位“1”的认识中,“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是一个难点。对于本难点的突破,一是举些实例,二是用实物来表示。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深层次地理解“单位1”。为进一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生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分数的意义已经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概念。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并能通过已往学过的知识,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归纳、评价,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分数单位以及对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寻找切入点。
师:你对分数有哪些了解?
组织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分数的有关知识。
2、揭题。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这
2
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分数的产生。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结果往往不是整数,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苹果、一包饼干,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
小结:正是这样的实际需要,产生了分数。
三、探索交流,揭示分数的意义。
1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认识单位“1 ”。
( 1 )动手操作。
师:如果用图表示“1 ”,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1 ” 。(学生展示成果)
( 2 )老师投影出示图片。(课件出示课本61页的插图)
1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 吗? 4
想:a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b平均分成了几份?
c表示这样的几份?
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 3 )概括总结。
1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 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4
师小结: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8个面包、4根香蕉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 4 )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苹果、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
人口等。
2 、概括分数。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
老师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3、让学生自学教材62页中的内容,看看什么叫分数单位?
14、以为例,说一说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其含义。 4
①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②再写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③最后写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四、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1、分一分,想一想,完成课本“做一做”。
学生独立操作后,完成书上的填空,并集体订正。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练习十一第一、二两题)(课件出示)
3、说说下面分数表示什么意义?
人的头部的高度约占身高的八分之一。
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占一天总时间的八分之三。
长江干流约有五分之三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4、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 。( ) 4
1(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 。( ) 5
(3)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4)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8组,一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六分之一,两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 ( )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学习分数,你有哪些收获?你想对分数说点什么?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单位“1” 平均分 若干份 一分或几份 分数
1一个苹果 4 1 4
2一个圆 3 2 3
教学反思:
1、通过简短的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教学的起点。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重点是掌握一个整体或者说单位“1”以及分数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折纸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一个整体和平均分的意义。在单位“1”的教学上应进一步挖掘。
3、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先尝试发现,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4、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放手给学生,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5-10
分数的意义教案12-22
分数的意义教案05-11
《分数的意义》教案06-20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05-10
【荐】分数的意义教案02-27
【精】分数的意义教案02-27
分数的意义教案【热门】02-27
【推荐】分数的意义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