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时间:2022-05-10 12:12:43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案

沈从文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靠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达到知识目标,依靠科学训练达到能力目标,依靠潜移默化达到情意目标。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24人。根据以往的学习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同时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此外,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班上的同学大多来自本省各地,有的甚至是外省的。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种自豪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熟悉并且掌握文章中的生难字词

2、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准确讲述文章中描述的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以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流露出来的乡土气息。

2、 深入体会和感受质朴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云南歌会这一民俗文化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树立关心民生和热爱民间文化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巧妙之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境教学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 、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教学内容要点】

1、 掌握文章中的生难字词,对文章框架有系统的把握

2 、从三次个唱场面的描写感受歌会之美,语言之美。

3 、感受民俗之中蕴含着的优秀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趣味竞猜,活动导入(3-5分钟)

1、看图片,竞猜哪一少数民族的习俗(PPT演示)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么多民族的民俗的感受。

3、教师导语: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5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少数民族的人都能歌善舞。在遥远的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脚步,走近云南,去听一听看一看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老师已经让大家在课前收集过沈从文的资料。请同学来说一说你了解的沈从文。(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幻灯片显示沈从文资料)

二、整体感知,一知半解(约10 分钟)

1请同学们大声得朗读课文,记得要读准屏幕上的字词,然后老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三个地点,三种形式)

引导学生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云南歌会有哪些形式?分析比较每种方式的特色,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勾画重点信息。

明确:第一部分:山野放歌---对歌有比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一次民歌的展览,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大,气势壮观。 2 请学生复述每个场面的场景,交流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三次歌会的特点。即才智比拼,即兴歌唱,民歌传承。

4 根据以上总结文章的框架。

总起(第一段)

描写三种歌会:1 山野对歌(2--3)

2 山路漫歌(4)

3村寨传歌(5)

三、合作交流,研读欣赏(15--20分钟)

(一)合作学习

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问题看法。

1 朗读三次歌唱场面,体会三个场面内容上的不同和侧重点以及写法的差异。

2 画出认为好的句子,并交流看法。

(二)成果展示

各组选择代表发言,展示学习成果。

(三)研读欣赏

1学习山野对歌

A请同学朗读第2段和第3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什么方式表现这一场景

对歌的地点,歌曲的内容

对歌时年轻女子的形象描写表现欢乐场景

请同学讨论女子的形象。

B看课后练习二,探讨人物描写的不同

2 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四段,注意其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稍息好句。 B讨论:过多的景色描写而缺少对歌曲内容的描写是不是造成了本末倒置

3学习村寨传歌

默读第5段,比较三种歌会,,说说村寨传歌的的难得之处,有什么特点

齐读第5段,注意PPT红字部分的场面描写。

四、拓展研究(3分钟)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五、结语设计(2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云南的歌会》的学习,沈从文以他朴质而形象的语言带领我们领略了云南歌会的风采。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幻灯片展示)我希望我们在自己平时写作中向沈从文先生学习,多运用质朴的语言,让我们的文章更加有韵味。

六、课后作业

阅读沈从文《边城》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人)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景)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场面)

【课后反思】

(略)

《云南的歌会》公开课教案2016-09-10 20:28 | #2楼

《云南的歌会》公开课教学设计

(H)鸿浩

执教人: 时间:2012年4月24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读、赏析、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其精彩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在合作与探讨的气氛中融入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求达到对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实现的可能。

3、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同时,通过拓展与延伸来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认识。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精彩的描写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教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及作者简介:

1、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唱来传授知识,倾诉爱情,抒发情感,表达心中美好的祝愿;有的则以唱歌来表达对劳动的激-情,抒发丰收的喜悦……

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

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有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比如说刘三姐、阿诗玛等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云南民歌的盛宴! (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

2、作者简介:沈从文沈从文 ,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陈亮)2016-09-10 20:26 | #3楼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赵川镇初级中学 陈 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音字形,并能学以致用(造句)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4、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充分预习,合作、探究,

讨论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美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精彩描写。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云南去,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到云南去,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感受云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板书课题,

1

师: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想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本课。(多媒体展示)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师:示范朗读1-2段 学生推荐学生朗读 师指名学生朗读 集体朗读 )

2、朗读评价(师生评价 指导:学习大家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和用词)

3、多媒体展示字词(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引经据典、滚瓜烂熟、别开生面等成语进行造句,全体学生对每个字词读三遍)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究,把握知趣。

1、提问(多媒体展示)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每一个歌会场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呢?

(提示:地点+方式或内容)

( 师 板 书 )1、山野对歌2、山路漫歌3、山寨传歌

2、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给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段中的精彩语句,并且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训练:补说句子“我最喜欢其中的 场景,因为 。”

提示:

1、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A:在写山野对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唱歌的人)

B: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这里的人吗?

(提示:淳朴、热情、灵秀)

2、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在写山路漫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环境)

(3)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2

例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3、山寨传歌――民歌传承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在写山寨传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场面)

(1)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寨传歌的场面吗?(盛)

(2)“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多、时间长、服饰如同过节)

(设计目的: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四、小结:

云南歌会我们学到现在,大家觉得云南的歌会美吗?如果美,没在哪里?(学生能够围绕话题,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小结:学了《云南的歌会》,我们不仅要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美好。

五、作业布置:

作为一名商南人,如果让你给外地游客介绍一种商南的民俗文化,你会介绍什么?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环境美

山寨传歌――场面盛

3

云南的歌会教案2016-09-10 17:52 | #4楼

麻栗坡县六河中学 田 开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应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捕捉到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种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课文的解读为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一、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准确体会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四、教学设想: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学生互问互答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

朗读录音、课件、MP3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能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1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一)导入、了解作家、默读课文。

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我们云南是聚居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进一步领略咱云南民歌的风采。

作者简介(幻灯片):

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先听课文录音范读,然后自己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借助资料,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附:导学案:

1、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

A、注音:

迤西( ) 糯米( ) 譬喻( )

蹲踞( ) 熹微( ) 酬和( )

柞木( ) 饽饽( )打铁箍( )桶

龙吟凤哕( ) 即物起兴( )

B、释意: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A、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2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B、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文章的?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与全班同学交流。

2、文本拓展

我们的家乡六河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3、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幻灯片:小组预习任务)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全体: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学习目标: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关注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一)导入:

播放:音乐云南民歌《放马山歌》。这是一首什么曲子?(生:云南民歌)上节课,我们已认真预习了第16课《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先生让我们领略了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谁来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示例: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小组展示:(幻灯片: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展示)

师:下面请各小组将导学案中的预习成果进行整理,依次展示。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分别是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生: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示例:“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谁能结合原文说一下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第2节的人物描写;B组仿写第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下面我们将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因此,在诵读的时候,“一连”“三个”“逼”应该重读,才能体现年轻女人的对歌水平高;而下文“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读的时候语速要舒缓。

(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朗读。)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师:作者对这位年轻妇女的外貌描写的方法,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2、由学生自己小结学习内容,教师点拨。

示例: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展示的形式主要是语言赏析。

示例:1、“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模仿天空而成的”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可爱,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2、“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

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

3、“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在预习环节中,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共同释疑。

示例:①本自然段应该主要写“赶马女孩的歌唱”场面,可是这段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其他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示例:②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③还有没有更具体的理解?(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④与路南和迤西山歌相比,我们六河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壮族、苗族的山歌

2、由学生自己小结“山路漫歌”,教师点拨。

示例:这里,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很蓝,花很美,悠悠鸟鸣声婉转动听,在这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里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了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灵方为人杰。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家乡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也叫“金满斗会”,这是一个“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的盛会。A组同学主要以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由一个同学朗读“我以一个客人身份熟人真不少”部分,组内其他同学穿插表演。

B组同学深入探究了一些问题,比如①“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②参会的都是些什么样人?从这些参会人来看,体现了“金满斗会”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同学还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

示例:①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结合原文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②从文中哪些可以看出歌会的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如此壮观的场

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2、由学生自己小结“金满斗会”,教师点拨。

示例: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盛况空前,十年难逢。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特写。

(三)问题探究

1、幻灯片:三个唱歌场景画面

2、幻灯片:针对这三个场景,请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为什么? 示例:(引导学生认知云南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3、教师利用幻灯片点评:云南的歌会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民俗、云南人民的热爱。

(四)总结

幻灯片:欣赏完了云南的歌会,体验过了云南的风俗民情,我们了解到了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呢?(播放:白族——《五朵金花》)

师: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都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图,本单元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五)布置作业

请课后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云南的歌会 优秀教案2016-09-10 12:37 | #5楼

执教人: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整体思路

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

(一)短片导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

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

(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

(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

2.读文

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

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明确:(1)不雷同。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第二,这是为“赶

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第三,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为辉映。

(四)联系现实,拓展思维。

1.总结本文。

云南的歌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惬意。唱歌的人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地点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内容更是随意、惬意的。

2.联系现实。

我们自己的生活随意吗,惬意吗?我们该如何而活?

3.拓展思维。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4.师谈认识,升华主题。

(三)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四)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

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云南的歌会教案】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案02-24

《云南的歌会》教案02-26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02-17

云南的歌会教案11-03

《云南的歌会》教案15篇12-28

云南的歌会教案15篇02-02

《超级歌会》大班教案05-24

大班《超级歌会》教案02-22

幼儿园红歌会活动方案05-17

云南房屋租赁合同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