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时间:2022-05-10 10:46:20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8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力与运动”中第二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首先是我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2.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材设计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表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接着安排学生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而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一,力使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因此,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二,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其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可能性越大,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打下实验的基础。

教材紧接着安排“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由观察和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惯性的存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有关惯性的知识。

“生活·物理·社会”栏目又以生活中常见的交通事故说明惯性有害的一面,起到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计划用一学时引导学生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二、学情分析

8年级学生通过前面对力学和运动学知识的学习,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生活中形成的一些错误认识根深蒂固,不断地对新知识的形成产生干扰。

此时,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对学情的分析,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共 7 页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是: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同时我采用“对比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有正、反理论的对比,有惯性利弊的对比,这样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媒体

1.学生分组及教师演示备选实验器材:木板、小车、斜面、玻璃板、棉布、棋子、飞镖、木尺、木块、重物、纸条、盛水杯子、鸡蛋、硬纸片。

2.课件、多媒体设备一套。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 牛顿第一定律

探究新知: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让学生发现矛盾。

多媒体展示第一组图片:如果我们不去推原来静止的小车,它就不会运动;小车运动后,如果不继续推它,它就会停下来。(这说明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 风吹树摇,风停树静。如果没有风吹,树就处于静止状态。

学生观察图片后会有“力推物动,力撤物停”的直观感觉。容易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认为:力维持了物体的运动。

然后再展示第二组图片:踢足球和火车进站的图片。学生又会产生“力撤物不停”的直观感觉。对前面得到的观点产生动摇,想到物体的运动好像不需要力维持。

共 7 页

这两种观点是矛盾的,那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呢?这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

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矛盾的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会努力寻

找更多的生活现象,作为自己的依据。)教师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总结:

一部分同学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举例:1.杯子放在桌上,用力推杯子杯子就会动,不推杯子杯子就不会动。

(2.“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火箭不点火就不能飞上天。

3.纸质“子弹”受到橡皮筋的弹力作用才能飞出去。)

另一部分同学的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举例:1.汽车发动机关闭后,没有了牵引力,汽车仍能够前进。

(2.踢出的足球,脚已不再对它施力,为什么它还在运动?)

这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最终会停下

来,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不难发现是摩擦力(阻力)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摩擦力能使汽车停下来,而推力又能使杯子动起来,说明力不仅

能使物体运动,力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变为静止。那么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究竟

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时学生讨论后会提出各种猜想:例如:“物体受到的推力越大,物体运动

的速度越快”、

“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大,物体的速度就减小得越快”、

“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路程越远”等。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进一步提出问题:

“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同,物体运动的路程也会不同”这只是一

种猜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用实验来检验。

教师提问:在实验中我们为了方便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路程的影响,物体的运动

速度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后一致认为:应使速度相等。

师:怎样才能使速度相等呢?。教师出示实验装置:斜面、小车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可使小车到达斜面

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会很快的想到: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

实验中让小车在不同的材料表面运动。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学生能正确理解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实验有

什么条件?这样学生就不难制定出实验方案了。

各小组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方案设计

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做法用ppt投影到屏幕上。

①让小车分别在棉布、木板、玻璃板上运动是为了改变 小车所受的阻力 。 ②实验中,通过 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 来反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

③控制变量法:控制小车的初始速度相同。

最后讨论,归纳实验方案如下:

1. 把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棉布

共 7 页

上的位置。

2. 把棉布拿掉,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木板上的位置。

3. 把玻璃板放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玻

璃板上的位置。

接下来大胆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将小车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情况和运动的距离填入下表:

最后得到结论:

物体所受的阻力越 小 ,速度减小得越 慢 ,运动的路程越 长 。 推理: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那么物体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摩擦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越慢,可以推测出摩擦力小到没有

时小车速度不再减小,将一直运动下去。而且小车的运动方向不变,运动速度不

变,即小车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就得出了实验结论: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对学生进行适时鼓励:

如果伽利略将这个实验留给同学们来做,那么同学们将比他完成得更好。伽

利略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运动物体不受力时的情况,那么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

的,不受力的作用时,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呢?

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仍处于静止状态。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事实进

行了深入地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没有真正不受力

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推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惯性

认识惯性:

教师演示实验:

1. 竖直叠放五枚棋子,用长塑料尺迅速击打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四枚棋子并没

有倒下,而是落在原来位置的正下方。

2. 飞镖实验,让学生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建立惯性的概念。 实验:

共 7 页

师生共同分析:

原来棋子是 ,下面的棋子受到尺的作用力被-迫飞出去,而上面的棋子 (保持∕改变)了原来的 状态。

飞镖在手的推力作用下,是 (运动/静止)的,飞镖离开手之后, (受/不受)手的推力作用,飞镖 (保持/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

师生共同分析:

钢球原来是 (静止/运动),小木板受力被-迫飞出去后,钢球 (保持/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总结:

刚才的实验都说明了: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我们将物体具有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 性质

称为

共 7 页

惯性 。

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看哪位同

学设计得更合理、操作更简单并且效果更明显。

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设计在全班演示、相互评价,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钻

研精神。

实验器材:重物、纸条、盛水杯子、鸡蛋、硬纸片、小车、木块、棋子、木尺等。 例如:(1)小车上装有木块,小车突然启动,木块倒向后方。

(2)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木块又会倒向前方。

(3)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

板,纸片飞出,鸡蛋掉入杯中。

(4)突然抽动压在桌边的纸条,纸条被抽了出来,而重物却未移动。

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验感受身边的物理,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从而归纳出: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不论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不论物体

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物体都具有惯性。

生活中的惯性: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有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这已

部分内容,并对惯性的利弊加以对比,让学生知道我们有时要利用物体的惯性,有时要防止因物体惯性造成的危害。

阅读“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的安全防护”。

交流: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交通安

全规定?

学生交流与讨论。

例如:配带安全带;车与车之间要保持车距;禁止超载;禁止客货混装;禁止携

带刀具乘坐公共汽车等。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

向社会”的理念。

(三)课堂小结

1.请同学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老师补充:掌握探究的方法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比单纯地学习知识更重要。

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探究实验和推理分析,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

充分感受科学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然后学生又运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

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四)课堂小小练

1.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

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 )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共 7 页

2.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如果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在水平面

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才有惯性

B.汽车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汽车只有在紧急刹车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4.获得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方法是( )

A.只用推理 B.只用实验

C.数学推导 D.实验和推理

5.下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

置,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 ,其中运

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 (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

(3)若用木块代替小车再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需要添加

的器材是长方体木块、钩码和 。

共 7 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016-09-09 11:53 | #2楼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

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与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 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的学生。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初二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习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本节课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年中考的考点,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

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

大概花5分钟时间。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

铁钉”、“踢球”、“骑自行车”入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

(一)回顾历史:先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再用Flash课件展示伽利略的理

想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的不可批驳。通过回顾历史培

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化矛盾。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

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二)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观察后自己说出小车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

回忆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

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并在该过程中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开始实验,让学

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结论表述出来。这样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提出的问题,能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

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交

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平面足够光滑时,小车的运

动情况”,从而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

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

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惯性

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熟悉的现象

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并通过书本中

的惯性小实验,让学生认识惯性;接着通过一个证明空气也具有惯性的小实验(在

一小试管内装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试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沿小试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动,可看到试管内小气泡的位置并不发生改变。从而

证明空气是具有惯性的。)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以及一切物体在任

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

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

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能使学生认识抽象

的概念,并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通过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有明确的认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节

大概花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另:课堂检测与评价

在上课过程中穿插一些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

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作业2、3题;

2.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五、板书设计

2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实验、多媒体演示等,使学生容易认识抽象的概念。上完这节课后,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重点知识,同时也了解了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这一难点。

3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016-09-09 23:27 | #3楼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 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

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习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016-09-09 14:31 | #4楼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是高一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高中阶段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2、可能遇到的问题:“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形象思维的转换)

“怎么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我的解决方案:了解和关注学生的认识情况,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列举生活例子,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启发引导;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与技能

① 体会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和依据。

② 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④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① 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历史人物对力和运动的研究成果

② 通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③ 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诠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严密的科学态度,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②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针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难点: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

依据: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教法:----问题探究及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06-12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03-09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04-12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5篇03-25

高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02-24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9篇)04-12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9篇04-12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合集9篇04-14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集锦9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