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③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
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
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
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
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高考诗歌鉴赏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的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附:答案
1、(1)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的形象。
3、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4、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5、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6、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
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①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
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2015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鉴赏要点一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2015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典型例题】2015年全国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及分析】(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2)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典型例题】2015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题】2015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典型例题】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
(2)“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
【答案及分析】(2)“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请以词的上片为例作具体分析。
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2015年湖北卷14、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关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①施舍 刘长卿
摇落②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②摇落:草木凋零。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
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
答题方式:方式一:直接回答
方法:针对问题,直截了当回答,不需要做分析。
主要题型: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典型例题】201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及分析】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方式二:简要分析
【原则】答题必引文,观点材料要结合。
【步骤】①摘选的重点词语 ②分析字面意思 ③剖析内涵(表现了情感)
【典型例题】2015年1月北京海淀区期末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苏轼《定风波》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它们都使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及分析】一问:使用了“比”的艺术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
二问:“苦雨终风也解晴”句写历经“苦雨终风”的仕途坎坷之后,终于盼来“解晴”的一天,(①②)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③)“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是说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一样总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①②)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之情。(③)(意思答对即可,3分)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①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
1.“闹”用得好。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解题要全面。不要只答“花开的热烈”或“春天的生机勃勃”,而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写花开的热烈,侧面衬托春天的生机勃勃。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泪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锁,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可谓一举两得。接下来两句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这既实指明丽的江南山水,又隐喻了双方含泪之态。
4.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写对6个,得2分,写对3个得1分)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
5.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06-20
散文答题技巧08-07
高考答题技巧11-07
语文答题技巧12-08
中考物理简答题答题技巧11-13
面试答题技巧及思路05-10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08-05
公安面试答题技巧04-04
遴选面试答题技巧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