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空城计教案

空城计教案

时间:2022-05-10 07:57:30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空城计教案

教学目标:

空城计教案

1、了解小说有关常识和《三国演义》。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他:骗曹操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运粮草木牛流马,定南方七擒孟获这个人是谁?(诸葛亮)

诸葛亮历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三国演义》,见识他过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我们来学习《三国演义》之《空城计》

二、走进小说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白话小说,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小说的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又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 走进《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从东汉至西晋约100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故事。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2、诸葛亮介绍:字孔明,外号卧龙先生,三国时蜀国的丞相。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下山助蜀国一臂力。孔明出山之后, 助刘备打了许多胜战仗。论才智,他无人可比。曾多次以智将敌军打退∶如空城计,草船借 箭,火烧新野 等,确实是一名难得的贤士。

3、司马懿介绍: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才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是一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四、了解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由曹操、刘备和孙权掌权。

五、检查预习效果

1、注音

司马懿yì 旌旗jīng 城铺pù

妄行出入wàng 擅动shàn 鹤氅chǎng

纶巾guān 焚烧fén 笑容可掬jū

麈尾zhǔ 远遁dùn 言迄qì

2、解释词语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

蜂拥:像蜂群一样拥挤。

分拨:分派。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骇然:惊恐的样子。

言讫:说完。

六、观看影片并复述故事

1、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2、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中计人的反应——施空城计的结果。

3、空城计》故事简要

(1)话说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2)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着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3)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地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4)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七、理清小说情节

课文的情节围绕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你能划分出来吗?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提炼词语,概括段意。

步骤:

(1)精读第一段,画出关键语句。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2)把语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

司马懿兵临西城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

兵临西城-----兵临城下

2、总结方法,概括大意。

提炼概括法:

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分别概括其他各层层意。

第二部分:临危施计(2)

第三部分:司马中计(3、4)

第四部分:孔明释计(5、6)

第二课时

一、 回顾上节课内容

请用四个字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二、 细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读第1段,思考:

1、孔明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施“空城计”的?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2、在这种危急时刻,众官的表现又怎样?写众官的表现有何作用?

作用:对比衬托孔明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二)读第2段,思考:

1、哪些语句再次表明魏军来势汹汹?

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孔明是如何实施空城计的?表现了孔明的什么?

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表现了孔明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三)同桌讨论,想一想,议一议

1、找出并朗读文中描写诸葛亮“三笑”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揣摩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

笑容可掬(3):故作轻松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抚掌而笑(5):如释重负(侥幸)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拍手大笑(6) :自豪、嘲笑

(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

2、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为老谋深算的魏之名将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诸葛亮:知己知彼,对司马懿的心理、行为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能随机应变、出奇制胜。

司马懿:谨慎却多疑,对诸葛亮的了解并不全面,不能灵活变通,并刚愎自用,不听他人意见。

3、你认为诸葛亮、司马懿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朗读、分析。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临危不惧,处乱不惊

司马懿:老谋深算,生性多疑,骄傲自负,不知变通

三、 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写诸葛亮面对强敌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 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灵活变通的才能。

四、 拓展延伸

比一比,谁找的歇后语多!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五、 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

(1)孔明分拨已定( )

(2)孔明乃披鹤氅( )

(3)莫非诸葛亮无军( )

(4)众官无不骇然( )

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__的开篇词。

4、《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空城计教学设计2016-09-07 18:57 | #2楼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

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

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领悟《三国演义》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语言风格,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方法指导:

1、要求学生课前浏览《单元说明》,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 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 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曲吧 (师生共同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三国演义》主题曲)《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板书标题)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介绍本文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

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分拨(bō)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鹤氅(chǎng)纶巾(guān)模样(mú)笑容可掬(jū)遁(dùn)言讫(qì)

4、解释下列词语

蜂拥:像蜂群似得拥挤着。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隐匿:隐瞒,隐藏。

擅动:任意,随意的举动。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掬,用手捧着。

旁若无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遁:逃跑,逃离。

三、初读课文(略读),概括故事情节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字义、寻找到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

1、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2、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3、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三。

2、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排演一个小话剧。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 司马中计—— 孔明释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 随机抽取一小组进行话剧表演。

2、 抢答

① 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

② 故事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

③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个关于诸葛亮的什么故事吗?(提示:什么人、什么

事、怎么样)

④ 你觉得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二、再读课文(略读),简要了解人物形象

1、 画出课文中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的语句。

2、 《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三读课文(精读),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合作探究)

1、 文章具体是如何表现诸葛亮智慧的?

⑴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2、 文中几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

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3、 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

机妙算、临危不惧)

4、 司马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5、 司马懿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

成功?(“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四、拓展延伸

如果此战对方的主帅是司马昭,诸葛亮此施空城计,还能取胜吗?

五、作业布置

1、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

葛亮对他的嘲笑。

2、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小说阅读

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评三国英雄。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 侥幸 自豪

故做姿态 如释重负 嘲笑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知识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空城计》教学设计2016-09-07 8:21 | #3楼

《空城计》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滩中学 刘宗栋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已利用预习课文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三、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空城计》的故事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麾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并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A)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

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B)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懿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

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计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空城计教学设计2016-09-07 19:28 | #4楼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

的。

(1)逼计: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四)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 ,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

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1、写话:对于具有超人智慧的人,像阿凡提、一休,我们对他们总有一种敬佩倾慕之情。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拥有智慧?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具有智慧?请以“智慧来自( )

句话。

2、展示名言:同学们写得很好,都能从某个角度揭示智慧的内涵。面对智慧,许多名人都对它作了很好的诠释。现在我给大家介绍几条。请大家读一读,背一背。(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托尔斯泰 智慧出于急难,巧计出于临危。——莎士比亚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高尔基 智者所以能和笨者相异,是因为他能思索到底。——高尔基)

3、请大家来欣赏一下板书,这个形状像什么?(火箭)这让我们想到了不久前发生在我们华夏大地上的一件大事。(神州5号升-天)航天精神算不算一种智慧?同学们假如我们拥有了智慧,我们应当把它献给谁?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空城计》教学反思(语文)

一颗紧张而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背上的沉重,肩头的压力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统统都被卸掉了。我长长地舒了口气,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我心潮澎湃,我还有一种冲动,我还想再讲一遍,两遍 回想自己在讲课之前,是那么迷茫、困惑、甚至还有点不知从何下手的意味。因为《空城计》出自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过,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知识,似乎已经被人讲烂了。目前教改的工作如火如荼,该怎样讲?才能适合教改口味,该怎样讲?才能够推陈出新,该怎样讲?才能不落俗套。对这些问题我反复琢磨、研究,既要让一篇古文变得深入浅出,又要有新的立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还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想既然新课改使教师和学生有了变化,那么我何妨不自己转换转换角色?以新颖的方式进行尝试。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新的活力。 思考之一:

我想到的是对教材的把握,对原文的把握。如果单纯读课文,或背诵原文,就显得太老套、呆板,也难把握,于是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工,以评书的形式进行了讲解,还真是很有收获,听课的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就连听课的老师也跟着颔首。这次大胆的尝试使我信心百倍。对教材的把握,面对新课改的形势,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研读者,真正对学生是做到教之以渔的创新。

思考之二:

备课的时候,必须备学生。现在的学生信息获得的途径很多,网

络的、电视的、广播的,通过这些媒介,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活跃。如果仅以教材授课,学生觉得困倦,疲惫,说穿了,不愿意上,于是我在教学方法上研究了学生的心理,使一堂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变得适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真正以青春风采,换回对知识的渴望,真正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我大胆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只司马懿大军以浩浩荡荡之势望西城县杀来的场面,便深深吸引住了学生,大家都急切想进入下面的故事情节,这种吊胃口的手法,使我自然地过渡到用评书讲解下面的故事,而学生的热情还在高涨,直到我将评书讲完。学生的热情达到了沸点,达到了高-潮,这种多媒体演示和声情并茂的讲解效果很好。

思考之三:

对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做到顺理成章,又要做到富有新意,而且还要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我是这样做的,上课伊始,便让学生阅读单元说明,让他们自己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对小说的要素、知识,学生把握很准,在肯定了学生的正确回答后,我将问题凝结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在分析人物形象上也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是说分析谁就分析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分析诸葛亮。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自己提出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分析。语言,动作方面学生能够自主地找到。而关键是在神态描写上,通过诸葛亮的三次“笑”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这里学生通过合作、探

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最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推断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的人。当然,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鲜明,是由于司马懿在旁边起到了陪衬的作用。怎么陪衬?进而分析了司马懿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完成了司马懿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词语的感情-色彩,司马懿的多疑、自负、老谋深算便跃然纸上,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就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愚了。

最后我想说,新课改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怎样衡量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学生的欢迎程度。新课改并没有改掉传统的知识,而是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同社会,同时代与时俱进。变则通,通则变,我们要永葆青春,用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全社会服务。

【空城计教案】相关文章:

《空城计》教案09-12

《空城计》教案7篇02-28

《空城计》教案14篇02-27

《空城计》教案(7篇)03-03

《空城计》教案2篇03-03

教案教案及反思04-18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