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6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李卫丽 何卫华
预习内容:
1. 读准字音
风雪载途 ━━ 记载 衰草连天 ━━ 等衰 连翘 ━━ 翘尾巴 观测 ━━ 道观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差异 ━━ 差遣 ━━ 差劲 ━━ 参差
2. 释词
次第:一个接一个的。
翩然(piān) :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yùn):怀胎生育,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 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nì):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匿:隐藏。 衰草连天:形容秋天枯草连续不断、连成一片的景象。
风雪载途(zài):形容一路风雪弥漫。载:充满。
3.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1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又是什么?观赏图片。作者为什么称他们为语言?请同学们看前三自然段,然后回答。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题目就有这么大的学问,可见作者非同一般。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市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三.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
2、速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1、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小黑板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研究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试理出说明顺序。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四.文体阅读,合作探究:
1、本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是事理说明文
2、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3、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4.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多少,要看需要。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
5.说明方法归纳
五.品味语言
(一)品味说明语言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1、2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3句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二)佳句赏析(第一段)
1、本段主要描写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按时间顺序
3、表示时间的词语:
立春过后 再过两个月 不久 于是转入 到了秋天 准备迎接
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春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夏 炎热 孕育果实
秋 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
冬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4.你最爱哪一句?并说出理由。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b“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c“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勾勒出了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
其中“次第”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拟人;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给本文的语言特点做小结
准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六.总结:归纳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一)、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三)、找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四)、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五)、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七.拓展延伸
1.根据提示写农谚
2.诗中的物候
3.用物候的知识解释诗人的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八,结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走进大自然 观察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附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4) 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迁移学法,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难点:
1、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导入:不仅仅我们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图(ppt出示图片)。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好吗?先齐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个句子。
3、出示生字词,开火车形式抽读,其他同学跟读。
4、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 初步理解
1、思考哪些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反馈:2——8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
2、出示表格ppt,默读课文横线划出大自然的语言,和她告诉我们的奥秘。(指名反馈)
3、大自然虽然没说话,但却告诉我们这么多奥秘,用书上得一个词来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反馈:板书妙不可言)。理解这个词语(指名反馈,并造句)。
(二)深入分析
1、如此的妙不可言,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体会吧,自由读2到8小节,并且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两遍。
2、指名反馈,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喜欢的一起读。(第二小节朗读的语气,强调“准”字。)
3、找一找,哪一个小节和第二小节的的结构相像?(指名反馈)(提示:句子的形式,和都是在告诉我们天气)。分小组齐读这两小节。
4、分析第四、五小节,(指名反馈第四小节的原因,提示:反问句式使语气更肯定、更强烈,以及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使用)。齐读,读出反问语气。
(三)交流运用
1、如此有趣的大自然的语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发现呢?(指名反馈)齐读最后一小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爱学习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相信同学们都想做这样的人,老师就给你们一个机会(出示图片)思考代表什么?
3、给出图片和二四小节的句式结合仿写。Ppt出示并给出例子。(交流反馈)
4、给几幅图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一写。(两种句式都可以写)(交流反馈)
三、课堂小节
学完了这一课老师想送给孩子们一句话:做一个勤于思考,爱学习的人,这样你就可以发现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再次齐读课题。
四、作业设置
1、抄写生字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观察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写一节。
五、板书设计
白云 天气 蚂蚁
蝌蚪大自然的语言季节大雁年轮年龄
鱼鳞
三叶虫化石——地质
妙不可言勤于思考 爱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
八(2)班 授课人:邓春晓
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〇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〇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〇课时安排
2课时
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à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 zǎi (登载) (转载) (一年半载)
zài (载重) (载人 )
翘 qiáo (连翘)qiào (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收集关于四季放入诗歌,成语。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22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01-1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01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2-1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5篇)02-2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5篇02-2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