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
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三、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
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四、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交流法 2、说评议结合法 3、材料分析,知识归纳法。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问答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做好课件,准备相关材料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
1、导入
阅读材料“冰心的遗憾”
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同学们,你们知道冰心为什么在写这段历史时大哭不止,她气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这是怎样的一段岁月会让我们优秀的文学家无法下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段可气、可恨又可悲的历史吧!请打开书58页,学习第十二课的第一节——甲午中日战争。
2、讲课
(一)背景
1、运用PPT地图和材料分析日本基本国情及大陆政策得出日本侵略蓄谋已久(学生思考: 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它为什么敢于挑起这场战争?)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
萌生对外侵略野心。(根本原因)
(2)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大陆政策”的制定。
“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朝鲜可唾手而得矣。
——佐田白茅《征韩论》(1870年)”
2、对比分析清朝的情况得出清政治腐-败、消极备战
3、帝国主义转型时期,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瓜分中国,支持日本侵华。
4、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二)、战争经过(学生寻找其经过)
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不久,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随后,在黄海大战中,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
顺等地。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丰岛战役:被-迫宣战;平壤战役:弃城逃走;黄海战役:避战保船;辽东战役:献船逃敌,威海战役:全军覆没。
通过PPT演示,讲清战争经过,并了解其中的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感情。
2、结果:签定《马关条约》(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化大大加深
内容: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危害:
①《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对割台、三国干涉还辽。着重通过台湾人民的爱国行为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并得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思之窗】
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解题关键:读懂诗人心中的难过和悲苦之情。
思路引领:逐句分析诗中的含义,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提示: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1、起因
(1)、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在这里简单讲述义和团兴起原因及分析其口号)
(2)、中国人民的反抗引来侵略者的镇-压——八国联军
2、经过: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
3、结果:溃败。签定《辛丑条约》
三:《辛丑条约》(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此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一)、内容:
1、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中国财政被列强控制。
2、在北京设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国中之国”。
3、京津到山海关一带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4、严惩反帝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
5、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二)、《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忆课堂内容,完成相关的习题练习,并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清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形成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
会
课后延伸,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相关材料,谈谈对这一说法是否有道理。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的重要历史资料和对课后材料解析题的回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陆政策”动态步骤,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片断)。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讲解法:针对教材中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战争爆发的背景,要引导学生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展开讲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地把握其过程;对于《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指导学生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来学习,对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由学生自己来学习本子目。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法战争,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师总结]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看到清政府如此的软弱可欺,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事过十年以后,东方强盛起来的日本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并发动了战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讲述]这一节课咱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大家经过预习已经明确教材具体详细地讲述了四个背景。为加深大家的认识和理解,咱们首先通过看投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n [投影显示]
n 1890年日本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会议上的施政纲领演说:“国家独立自强之道有二:一曰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区域。”山县有朋认为,“仅仅防守主权线已经不能够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护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教师提问]上面这部分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日本企图侵略朝鲜和中国。
[教师总结]这部分材料实际讲述的就是战争爆发的背景之一,也就是咱们要讲的第一个背景。
[板书]1.日本的“大陆政策”
[教师讲述]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二个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板书]2.列强的默许或纵容
[教师提问]下面大家回忆初中世界史中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教师总结]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下面咱们通过投影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投影显示]
[教师总结]以上咱们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三个背景是什么?
[板书]3.朝鲜东学党起义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背景的认识,补充资料)
[投景显示]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日本企图占领朝鲜。
[教师总结]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
义,作为友好邻邦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援兵前往朝鲜镇-压这场起义,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实现它“大陆政策”的第二步,积极怂勇清政府出兵。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时,日本也趁机派军队开进朝鲜,为它实施第二步计划创造了条件。当起义平息后,中日本应同时撤兵,但日本置之不理,并且还大派援兵,准备发动战争。
[教师过渡]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态度?下面我们来学习第4个背景。
[板书]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不认真备战。
[教师总结]从前面咱们讲的知识中可以得知: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走上了公开勾结的道路,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奴颜卑膝的丑恶面目,在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仍对列强抱有幻想,而没有做战前充分的准备,由此可以证明,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避免。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解和掌握了战争爆发的4个背景,下面咱们来学习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板书]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出示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从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板书]1.时间、地点
[学生回答]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教师提问]当时战争是如何爆发的?由此可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板书]2.战争的性质
[学生回答]日本不宣而战,由此得出战争的性质: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过渡]以上咱们学习了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掌握了战争的性质,下面咱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
[板书]3.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问]下面同学们看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从上面找出战争发生的2个战场,战争的两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重要战役。
[学生回答]两个战场:朝鲜与中国本土
战争的两个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 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争中四场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战争的基础知识,为了便于大家熟记战役可采用陆——海——陆——海的顺序。下面的重要问题是分析各战场的战况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板书]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教师提问]战争中的四场战役的战况如何?
[学生回答]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日军占领平壤。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总之,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失败为多呢?
[学生回答]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
[教师分析]从四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
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清政府的腐-败成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陆、海军的实力,长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导致平壤战役贻误战机,日本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根据教材对照表中中日双方实力及损失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舰队完全有能力与日交战,但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虽然出现了像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些清朝爱国官兵,但仍挽回不了败局,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辽东一战,清军没有做出任何防守,使日军顺利占领旅顺、大连,并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和耻辱。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由此可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从而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提供了条件。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板书]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师提问]《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板书]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学生回答]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教师提问]《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板书]2.《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提问]为了便于同学们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大家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教师总结]两个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项要点相同,第四项不一样,那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投影显示]
[教师分析]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什么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教师过渡]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板书]3.《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讲这个问时为了强化大家理解,我们仍采用比较法。大家可参照《南京条约》的影响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学生回答]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3.开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4.开设工厂掠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大家分析得还可以,下面咱们具体分析教材。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师过渡]前面咱们讲战争爆发的背景时,提到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但西方列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就受到了其他列强的反对,下面咱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四、三国干涉还辽
[教师提问]三国指哪三国?
[学生回答]俄、德、法
[教师提问]这三国为什么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学生回答]因为日本割辽,影响了三国利益。
[教师总结]咱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沙俄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教师提问]三国干涉还辽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回答]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教师过渡]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此同时,台湾大-片领土的丧失,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板书]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教师说明]这一目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以及在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总结]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清政府惧怕与敌“失和”,迟迟不敢宣战
B.清军水师惨遭败绩
C.清军爱国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D.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答案:A
2.德国同俄-国、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说明
A.俄德法三国是同盟国
B.列强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中国主权独立
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D.帝国主义之间既矛盾又勾结
答案:D
3.《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2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答案:D
二、问答题
有人说:“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叶的世界大事,这次战争的结果,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使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结合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巨额赔款,增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力量,日本割占台湾,便利了对中国的侵略,增开商埠,允许设厂,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日本加入了争夺中国的行列,割辽东半岛阻碍沙俄在东北的扩张,沙俄纠集法、德干涉还辽;沙俄把东北划入其势力范围,英国把长江流域划为其势力范围,英俄争夺中国的矛盾突出,日本不甘心失去辽东半岛,后来挑起了日俄战争。美国在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列强的默许和纵容的态度
3.朝鲜东学党起义
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时间、地点
2.战争的性质
3.战争的经过
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2.《马关条约》的内容
3.《马关条约》的影响
四、三国干涉还辽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本节内容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理清线索,突出重点,形成本节的知识结构。在讲述中应精选材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的重点,教师要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把握其过程,重点掌握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从而为后面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做好铺垫。本节重点在“《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一目,可采用提问式使学生掌握条约的内容,教师应着重分析影响,可采用比较法,通过与其他条约相比,使学生明确《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条约中有一项新的内容,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新方式——资本输出,要使学生明确这一概念,掌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三国干涉还辽,使学生明确从一事件中体现三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意图。对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有学生自己来学习本子目。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二、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式
一、教学手段: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二、教学方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言:由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引出课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出现一个重大事件,这也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更加恶化。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被日本政府逮捕扣押。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厚颜无耻的日本政府竟然宣称钓-鱼-岛的主权归他们。
2.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二、教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日本: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 内市场狭小,因此萌生对 (根本原因)
亚洲: (直接原因)
中国:清政府执政,腐-败无能。
知识链接: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欧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3.后果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
内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钓-鱼-岛)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特权: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提问:(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你能不能分析出它对中国的影响?)
割地: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严重丧失。
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列强对中国控制加强。
开埠: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陆。
特权: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深远影响:对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国人,国内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对日本:增强日本侵略力量,促进日本国内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也使得日本对外扩张更加张狂。
对远东格局:“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一步,日本控制了朝鲜。日本国际地位上升,中国下降。 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考:战争失败原因是什么?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
传教士能方济(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
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
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
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现在广东湛江)。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1898
年3月,拳民活动在山汤加剧。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
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
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
前失败的“洋务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列强对此并不满足,妄图进一 步瓜分中国。(根本原因)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如口号“扶清灭洋”的义
和团运动。(直接原因)
(2)经过(1900~1901)【不计为教学重点,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给了西方列强侵略借口。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发
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
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增派兵力,
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3)后果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中国财政被列强控制。
在北京设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国中之国”。
拆北京至大沽炮台,京津到山海关一带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严惩反帝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
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课堂延伸: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政策;战争的性质和后果;《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思想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并进而入侵中国挑起的战争,它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英勇斗争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三、能力培养: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用具:地图、教材插图、史料、多媒体
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实质上是日本旨在侵略中国和世界的政策。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就已迈出了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虽未得逞,却尝到了甜头。日本从台湾撤军,却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
1885年起,日本进行十年扩军计划,到1892年提前建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
1892年,日本外务相大木在议会中演讲,公开说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
2.中国:统治更加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一败再败,清政府内部虽然有人主张抗战,但当时掌握清政府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为了保持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政治地位,保存北洋陆海军实力,长期以来就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战前李鸿章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上则推行“以夷制夷”,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调停”上。战争爆发后,继续奉行这一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催化剂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4.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为反对本国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迅速席卷朝鲜南部三个道。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则怂恿清政府出兵,阴谋把清政府拖入战争的陷井,为自己出兵制造借口。与此同时,日本政府秘密下达动员令,准备出兵朝鲜。当清政府派兵入朝后,日本则以保护使馆为由,把军队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两国同时撤军,反而增兵。后来日本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回忆说:日本政府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促成中日关系的“彻底决裂”。
1、战争的爆发
对照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说明: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2.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引导学生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大。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指图讲解,在李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利用小字和插图,揭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联系洋务运动,加深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理解。
三.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1.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思考:
1.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2.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3.如何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大大加深←侵略进入新阶段←侵略新要求←割台湾和设厂。
适当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和影响三者间的关系,加深理解。
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为何说其危害是《南京条约》以
来最严重的?
①台湾岛战略位置更重要;②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分割世界新要求下,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贪欲,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四.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
①沙皇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的霸权,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
②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
③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2.过程及结果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已耗尽军事力量,无力与三国作战,被-迫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割台消息传来,举国哗然,各阶层人民纷纷表示抗-议。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台湾人民更是痛心疾首“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上层人士草拟的《台民布告》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2.日军侵入台湾。日本急于占领台湾,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到台湾办理交割事宜,李经方不敢踏上台湾土地,美国顾问科士达出主意,把割台清单送到日本军舰上,台湾就这样被清政府出卖了。
3.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两支部队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击日本侵略者。台湾军民在连续苦战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清政府却传令沿海各省禁目援助台湾军民,甚至封锁去台湾的船只。台湾最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后记: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直接起源于朝鲜半岛,而这一次中国向朝鲜半岛出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失败,此次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不仅导致了随后的朝鲜亡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直接导致中国长时期的衰败几近亡国,朝鲜半岛上中国的战争失败足以颠覆中国大陆上的内部秩序,至此已经有了明确的历史印证。中国人民在甲午战争后浴血奋战半个世纪之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重新恢复了自己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一落千丈的国运。 扩展延伸:
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还会造成什么影响?
A. 甲午战争的惨败,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这为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大量战争赔款和其它侵略权益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亚洲强国。
C.对其他帝国主义来说,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教案及反思04-18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
小班美术教案羊毛教案06-08
科学教案模板教案03-01
语言类教案中班教案02-27
猫和老鼠教案大班教案04-03